「如果你不想浪費光陰的話,要麼靜下心來讀點書,要麼去賺點錢,做到這兩點你的將來會更自由。」這段話出自《傳道之家》的主編朱志峰之口。
上邊這段話適合所有的成年人,無論是讀書還是賺錢,都是創造,創造一種全新的更美好的生活。所不同的是一個創造新思想、讓自己的作業系統始終好用;一種是創造更多財富,擺脫生存壓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擁有對生活的掌控感。
讀書使人明智,這是眾人皆知的道理。其實每一個人剛出生的時候,無論智商還是身體的發育,沒多大區別。甚至在童年或者少年時代,區別也並不明顯。可一旦到成年,特別是三十歲或者四十歲以後,人和人的差距就會拉開。當然差距的形成有諸多因素,後天的塑造尤為重要。
每年同學聚會時,總也湊不齊。因為行業不同,階層感越發明顯。有的同學是企業高管,有的同學養豬種田;有的同學是外企白領,有的同學是超市售貨員;有的同學是大學教授,有的同學是街頭小販;有的同學是政府官員,有的同學是村幹部。即使坐在一個桌上,也大都沒有共同話題。
現在比較流行的一個詞,叫「階層固化」。什麼樣的人,就處在什麼樣的階層。人只有呆在自己階層,和同階層人在一起,感覺才不會拘謹,才會更放鬆。這種階層的差異,說到底是一種智識或者財富上的差異。
有人把高考比作人生的分水嶺,後來的社會地位,積累的個人財富,在這一次次的篩選和競爭中,人和人的差距逐漸拉大。當然也不乏成功逆襲的人,可如果不是與書為友、掌握某項技能、甚至終生學習的人,想要靠一兩次好運氣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幾乎不可能。
在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埃爾德.沙菲爾的《稀缺》中,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發現,研究人員跟蹤調查美國中,那些中千萬大獎或彩票的50個人,五年以後這些人中80%恢復到中獎以前的生活,10年後這個數字是98%。
說明當一個人能力有限時,即使靠運氣獲得財富,最終也無法守住這些財富。
查理芒格有一句名言,說明了財富與智識的關係,「想要得到某樣東西,首先你得配得上它。」他的另外一句名言是:「我這輩子遇見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讀書的,一個都沒有。」
那些富裕的人,之所以富裕,除了生長環境、機遇,以及家族資產繼承外,很大程度是後天努力的結果。這裡的努力除了努力工作,還有能力和智識上的提高,而讀書不僅擴大了認知半徑,是我們的能力更強,行動更清晰更準確,效率更高。
美國國父富蘭克林說過:「一個喜歡讀書的人,他的生活就不會過得太差。」讀書就是與偉大的靈魂相處。」時間久了,耳濡目染,那些偉大的人的偉大的思想,會像一盞盞明燈照亮讀書人前進的道路。
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怎麼做,如何能把事情做好;知道什麼重要,什麼更重要,什麼不重要。這時候抓大放小,避輕就重,然後通過刻意練習,持之以恆,往往能把事情做成。
其實讀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自我顛覆、自我成長的過程。
用新的知識、新的觀念、新的方法、新的思想,替換哪個效率低下的、反應遲鈍的、頑固不化的、遵規蹈矩的作業系統。使自己做事更高效、更快捷、更準確。想想現在的自己和三年、五年前、十年前的自己,還是同一個人嗎?
是得,從基因遺傳的角度的確是。但因為環境的改變,外部因素的改變,特別是智識的不斷迭代和更新,你已經不是原來的你了。有時連自己都驚訝你的巨大變化,習慣的養成、個性的獨立、做事的方式,比以前更穩妥,更沉著,更成熟。
不知道在哪一本書裡,看到這樣一句話,「以前那個孩子,跟現在的我有什麼關係呢?」
是呀!人的一生,都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一旦成為終生的閱讀者,成為終生的學習者,就變成進化的物種。你會感覺每一天都是對前一天的顛覆。就像一條不斷蛻皮的蛇,在一次次的自我成長,自我認識,自我反省中改變最初的形態。
李笑來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要把現實社會比作一個叢林,你看叢林中那些走過來走過去的兔子,以為它們和你一樣嗎?其實不是。它們有的早就進化成狼、野豬、豹子、獅子、老虎和大象。」
讀書對一個人的塑造難以想像。有些作用暫時沒有顯現出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總會以一種不經意的方式,潛移默化影響或者改變我們的生活。
現在再來談談賺錢,當然不是談賺錢的方法,而是為什麼要賺錢。通常對賺錢的理解是,賺錢的首要目的是保證生存,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但隨著全球經濟剎車或者逐漸下行,失業率會大幅提高,工作會越來越難找。有些人說:"能保證自己的生存,就謝天謝地了,哪還敢有非分之想。」
但人畢竟不是動物,除了生存,應該有更高的追求願望。有人把僅僅為了生存,而疲於奔命的生活方式叫活著。把除了生存有更高追求的生活方式叫生活。但你若是不能跨越生存線,靠社會救濟,靠父母供養,還談什麼更高的追求、高尚的生活方式,那就是不切實際、好高騖遠。
人常說「有智吃智無智吃力」。當生活的難題,一個個擺在我們面前時,有些難題,我們無法逃避,更不能退縮。如果連生存問題也解決不了,說你有多大能力,別人還會信嗎?所以,解決生存問題才是當務之急。
職業有貴賤之分,賺錢也有難易之分。
別一臉的清高,放下身段,只要不是殺人放火、違法亂紀、挑戰道德底線,任何自食其力、需要靠體力付出、靠腦力勞動的事情都值得去做。一個人的尊嚴,一定不是因為別人的憐憫和同情,對自己有所保留。而是通過努力獲取,賺錢是實力最好的證明。
坊間流行一句話,「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寸步難行。」特別在以經濟為驅動的社會下,財富=能力,生存線是每一個成人,不得不邁過去的坎。只有越過生存線,才有機會談自由、談理想、談追求和信仰。
什麼叫生存線?每一個人的標準不盡相同。有人的標準是,解決全家人的溫飽,只要有住的地方,有持續穩定的收入,就算。而有人的人標準一直在調整中,有房子還想住更大的房子,有車子還想換豪車,人一旦陷入這種無休無止的比較中,賺錢往往就成了唯一目的。
追求更豐富的物質生活,殫精竭慮,想盡一切辦法繼續賺錢。人一旦陷入比較的怪圈,從此就套上了沉重的枷鎖,把賺錢當成了最高的、唯一的追求。其實不然,這個世界有更酷的東西。賺錢只是方式和路徑,而最高追求,就是我們要實現的希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當然喜歡做的事情是廣義的理想狀態。可能是一種興趣愛好,可能是一門學問,可能是一項事業,可能是一種技能,可能是一種經歷,可能是一種體驗,也可能是一種發明創造,一種藝術上的嘗試。這種喜歡的事業,能讓靈魂獲得超越,精神變得高尚。
無論是讀書,還是賺錢,最終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當然這裡所指更好的生活,除了越過生存線,物質上得到極大豐富,還有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讀書就是要你在明白基本道理後,知道應該做什麼、怎麼做。要行動、要追求精神生活,物質生活是基礎。
人總不能餓著肚子,談什麼理想、浪漫和追求。現代人講「務實」,所以正確的姿勢有兩種:
一種是通過讀書獲得智慧,然後找一份工作,先解決生存問題。等越過生存線,獲得身體和精神的雙重自由後,才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
另一種是先賺錢,解決生存問題,等越過生存線,然後回過頭來讀書、明白事理、頓悟人生,尋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得到」平臺有一句廣告詞叫,「成為終生的學習者」,它把人成長拉長到一生這個大跨度上。說明賺錢,物質生活的保證是基礎。而要過精神生活,需要用一生去學習、去經歷、去體驗、去探索、去思考,這樣看來,無論是讀書,還是賺錢,都是不同的路徑而不是目的。
如果你說,「我不想那麼累,只想做個普通人,像大多數人一樣生活。」不是不行,但無疑那是權力的放棄。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的多樣性,讓世界呈現千姿百態,奼紫嫣紅,豐富多彩。你不綻放,不發聲,不抵抗、不創造,不留下痕跡,等於沒來過這個世界。
就像有一首歌唱的那樣,「無論是靈魂,還是身體,總有一個要在路上。」如果你不想浪費光陰,就做點靠譜的事情。」讀書和賺錢路徑相通,它們是土壤和肥料,為了精神的果實和豐收。行動吧,只有在行動中,才能遇見瑰麗的風景和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