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外科團隊顯微鏡下進行椎管內腫瘤切除 通訊員 供圖
王婆婆術後恢復良好,與脊柱外科團隊合影 通訊員 供圖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黃濤 通訊員胡夢 萬凌翔)81歲的王婆婆雙腿腫痛,行走困難,排便異常,本以為是多年的腎病惡化了,檢查卻發現病因是一顆長在脊髓裡蠶豆大的腫瘤。近日,湖北省中醫院脊柱外科主任黃勇教授用超聲骨刀快速取出了腫瘤。
家住漢川的王婆婆患有多年的腎病,一直通過服藥控制。近一年來,王婆婆明顯感覺到小便次數增多、尿量明顯減少,兩條腿腫脹疼痛且發病頻率越來越高,近兩個月經常疼得寢食難安,走路都成了難事。"我一直以為是腎病惡化了,去幾家醫院都看的內科,吃了半年藥也沒好轉,我才開始懷疑是不是病因沒找準。"最近,王婆婆在家人的陪同下到武漢就診,進行了全面檢查,醫生發現她的胸椎脊髓神經長了一個蠶豆大的腫瘤,恰好壓迫了掌管大小便、雙下肢力量和感覺的神經。
摘掉壓迫神經的腫瘤是最佳治療方法。但是王婆婆患有尿毒症早期,年紀大,醫生認為手術風險大,不建議手術。後來王婆婆家人輾轉找到湖北省中醫院脊柱外科黃勇教授。黃勇充分了解了王婆婆的病史和病情,與家屬進行了深入的溝通,打消了患者及家屬心中的顧慮,於近期在神經電生理監測儀器下施行了"顯微鏡下胸椎管腫瘤摘除術"。不到1小時,黃勇從王婆婆椎管內分離神經完整取出了腫瘤,術中出血不到100毫升。術後當晚,王婆婆感到兩腿輕鬆多了,舒舒服服睡了個好覺。黃勇表示,通過兩個療程的中醫針刺療法、中醫定向透藥、穴位貼敷等中醫康復理療,王婆婆應該可以下地走路。
黃勇介紹,脊髓腫瘤並不少見,但腫瘤早期缺乏特徵性的臨床表現,難以早期發現,容易出現漏診、誤診。脊髓腫瘤會壓迫神經造成疼痛、肌肉無力,大小便功能障礙等。隨著腫瘤的生長,這些症狀會逐步加重,甚至引起癱瘓。傳統脊髓腫瘤摘除術的致癱風險大,現如今有了超聲骨刀、神經電生理檢測儀、手術顯微鏡等先進手術儀器和設備,醫生能夠在顯微鏡下進行精細操作,同時術中實時監測神經功能變化,既能準確切除病灶,又避免損傷重要神經血管。以超聲骨刀為例,其具有"吃硬不吃軟"的特點,即使切割緊貼脊髓的骨骼,也不會損傷脊髓。如今這類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脊柱外科常見疾病的治療中,如脊柱腫瘤、嚴重的椎管狹窄、椎間盤突出等疾病。
該院骨傷診療中心主任何承建教授提醒,如果出現了肢體的疼痛、麻木、發冷情況,又查不出原因,一定不能忽視脊髓神經的病變,若及時明確診斷,應用合適的治療方法,大多數患者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