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掉自動駕駛,認真做外賣的Uber越來越像美團了

2020-12-12 投資界

從只有五個人的小公司成長為備受全球矚目的獨角獸,需要多長時間?

Uber的答案是五年——2015年,成立僅五年的Uber宣布完成高達73億美元的G輪融資。彈藥入庫,Uber很快在全球颳起旋風,對此,2016年前後薅過人民優步羊毛的用戶應該仍有印象。

從共享經濟鼻祖、超級獨角獸的寶座上跌落,需要多長時間?

Uber的答案是一秒鐘——2019年5月10日,Uber以45美元的發行價登陸紐交所,交易代碼為UBER。然後,Uber上市即破發,開盤報42美元,較發行價下跌約6.7%,當日收盤41.57美元,較發行價暴跌7.62%,市值縮水至不到700億美元,較巔峰時刻估值幾近腰斬。

共享經濟鼻祖在資本市場的暗淡表現,為曾經雄心勃勃的共享經濟創業公司們當頭澆下一桶冷水。信心受挫的不僅是直接對標Uber模式的共享出行平臺,也包括眾多披著共享經濟外衣的公司,如共享辦公、共享住宿等。

飛得有多高,摔得就有多重。毫不留情的二級市場不僅徹底粉碎了Uber光環,也讓一級市場開始反思過去幾年崇尚的投資邏輯。

本該成為高光時刻的IPO卻成為了Uber的至暗時刻,很快,Uber就成為了資本、市場、媒體的棄兒。然而,在罕見的低調中潛行了一年多以後,Uber股價走出了上升曲線,如今市值已經接近千億美元。

雖然當前市值離此前巔峰仍有一段距離,但投資者們似乎又開始相信Uber了,Uber真的重新站起來了嗎?

要做美國版美團?

觀察今年以來Uber的股價波動可以發現,其股價的拉升主要發生在11月2日至11月9日。在這約一周時間裡,Uber市值漲超200億,漲幅達到38.4%,一舉掃清了今年上半年的頹勢。

這段時間,Uber做了兩件大事,一是11月4日在Uber等企業的遊說下,美聯社預測加州將通過22號提案,二是11月5日Uber發布第三季度財報。提案與財報之所以會對股價有這麼大的推動作用,從根本上講,在於其背後體現出的Uber經營思路、戰略方向的變化。

Uber今年以來股價走勢圖,圖源雪球

先說22號提案,其主要內容為使網約車平臺Uber、Lyft和外賣平臺DoorDash等無需將司機歸類為僱員。今年1月,加州保護零工的法律生效,要求上述企業將司機重新分類為員工,以使他們有資格享受最低工資、帶薪病假和失業補助等福利。為了避免遵守這一法案,上述企業聯合投入約2億美元推動22號提案,這也是加州歷史上投入最高的提案遊說活動。

Uber們之所以花如此大力氣在這一提案上,原因在於將司機歸類為僱員將導致用人成本大幅度上升,進而導致Uber本就成本高企的的網約車模式更難成立。Uber CEO達拉·科斯羅薩西估計,如果22號提案投票失敗,乘車價格可能會翻倍。

提案的成功帶來的最直接結果,就是Uber能夠維持較低的成本在加州開展業務。11月4日美聯社根據開票數據預測法案將獲得通過後,當天Uber收漲14.59%,Lyft收漲11.28%。

從更底層的邏輯上講,Uber在22號提案上付出的努力,折射出的是其對高成本、高費用模式的反思,當下Uber的經營思路明顯向控制成本的方向轉變。

根據財報數據,今年以來,Uber無論是營收成本,還是營銷、研發等經營費用,都維持在低位,這最終反映為Uber經營利潤率的上升:除了遭受疫情重創的二季度,一季度、三季度Uber的經營利潤率相比2019年數據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修復。

數據的背後反映的是經營思路的轉變。Uber上市初期飽受苛責的一個原因在於,Uber同時經營網約車、外賣、貨運、自動駕駛等多條業務線,且在全球範圍內拉開戰局,導致其業務虧損嚴重,且對其未來發展造成較高的風險。

上市後,市值的暴跌讓Uber清醒了不少,Uber開始瘦身。除了受疫情影響大幅度裁員、關閉辦公室外,Uber今年以來多次放棄非核心業務,轉而將精力集中於網約車、外賣:

6月,Uber向金融服務公司轉型的計劃遇冷,Uber金融部門負責人離任。

9月,Uber宣布將其歐洲貨運業務出售給德國貨運初創公司Sennder。

最新消息是,12月,Uber宣布將旗下自動駕駛部門ATG出售給自動駕駛汽車初創公司Aurora Innovation。

多次調整業務結構,並且選擇出售此前寄予厚望的自動駕駛部門,反映出Uber改變多元發展思路,聚焦核心業務的決心。

此外,今年以來Uber業務結構最大的變化在於,Uber似乎正從一個網約車平臺轉變為一個外賣平臺。

根據財報數據,Uber外賣業務營收佔比呈現大幅增加的趨勢,營收佔比已基本與網約車業務持平,已然成為目前Uber最強勁的增長引擎。

Uber今年在外賣業務上下了大功夫。根據消費數據分析平臺Second Measure的統計,美國前四大外賣平臺分別為Doordash、Grubhub、Uber Eats及Postmates,市佔率分別為42%、28%、20%及8%。排名第三的Uber,打起了收購老二、老四,以聯合對抗老大Doordash的算盤:

5月消息,Uber欲收購GrubHub,最終出於對反壟斷的擔憂,退出了收購談判。

7月,Uber正式宣布以約26.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外賣服務商Postmates。

對Uber來說,外賣業務的重要意義在於,其比網約車業務具有更高的盈利想像空間。

Uber的財報數據也可以佐證這一點,今年以來,隨著規模效應體現,Uber外賣業務所造成的EBITDA虧損大幅度減小,增速不斷升高。隨著業務逐漸成熟,不用再耗費大量前期投入,外賣業務有實現盈利、並且帶動Uber整體盈利的可能。達拉·科斯羅薩西在收購Postmates後即表示,這將幫助Uber在2021年實現盈利。

資本市場對Uber的轉型也頗為買帳。原因在於,相比起成本、風險更高的網約車模式,二級市場似乎對外賣業務更為認可。這一點從美團上市以來的股價上漲曲線中就可見一斑。此外,DoorDash昨晚剛剛掛牌上市,以發行價計算,市值達到390億美元,這是美股2020年最大的IPO之一。

總的來說,通過縮減成本、砍掉非核心業務線,並將戰略重點從網約車向外賣轉移,Uber的經營思路和戰略方向都發生了大調整——調整後的Uber,似乎越來越像美團了。

不敢再瘋狂燒錢,反而精打細算過起了日子的Uber,似乎終於重新贏回了資本的寵愛。

Uber瘦身,滴滴增肥

早期在一級市場,Uber的春風得意是靠網約車講出故事,但如今在二級市場,Uber起死回生卻是依賴於更接地氣的外賣業務。

諸如此類的狀況近兩年來正在頻繁上演:美國市場,大受追捧的WeWork中止了IPO計劃,中國市場也有新經濟獨角獸上市破發的例子。二級市場多次打破一級市場的神話,倒逼一級市場投資人重新思考起創投邏輯,企業也不得不對燒錢擴張這一戰略保持慎重。

在WeWork宣布中止IPO計劃以後,摩根史坦利首席美國股票策略師邁克-威爾遜(Mike Wilson)發布了一個廣為傳播的觀點:「為沒有實現盈利的企業提供慷慨資金的日子已經結束了。」

在如今的資本環境中,實際盈利能力正在逐步取代「業務潛力」,成為更核心的價值評判指標。Uber的股價曲線正是這一趨勢的例證。

這將對新經濟,尤其共享經濟賽道,帶來更多的警示與啟發。

例如Uber的老對頭Lyft,其今年股價走勢與Uber相似,也在10月底逐漸拉升。除了受到相同的社會環境、22號提案影響之外,Lyft的股價回升主要是依賴於其對經營成本的控制。

根據三季度財報,Lyft各項費用相比去年同期都有明顯減少,使得毛利水平提升,三季度毛利率增長至47.6%。財報發布後,摩根史坦利分析師上調了對Lyft的目標價,稱「公司在目前仍然不穩定的打車市場中已展現出回升態勢,並專注於實現更強的盈利能力」。

有Uber示範在前,Lyft同樣打起了外賣的主意,在三季度財報電話會上提起了外送業務戰略。但是,Lyft與Uber卻收穫了截然不同的市場反饋,例如,摩根史坦利分析師即表示對此「初步持懷疑態度」。

其背後邏輯或許在於,Uber在外賣業務上已有長時間布局,今年以來通過轉移業務重心、收購外部企業,可以較快實現規模擴張與毛利修復。但對新入局的Lyft來說,外賣業務從啟動到成熟,還需要較長的時間,這對現階段的Lyft來說,是額外的壓力,而非救命的稻草。

根本上,這仍是一個關係到能力維度、投入產出比的問題。資本更務實的態度,要求企業對應該做什麼、能做什麼、進行多少投入、收穫多少回報等問題,有更明確且清醒的認知。

需要對這些問題慎重思考的,還有將Uber模式在中國運營的企業滴滴。滴滴早期是Uber的模仿者,但在Uber如今已經向美團轉型的情況下,滴滴似乎卻依舊在原有商業模式下狂奔。

今年以來,滴滴提出「0188計劃」後,開啟了激進的增長戰略。其業務範圍不斷擴展,開啟跑腿、貨運、公交等新業務,重金入局今年以來的最熱風口社區團購,上月,還與比亞迪攜手發布D1,邁入造車行列。

業務種類越來越多的同時,滴滴砸錢也越來越狠。網約車上,滴滴推出下沉品牌花小豬,重啟大額補貼,此外滴滴在10月也宣布上線「百億補貼」。對新業務橙心優選,滴滴CEO程維稱「投入不設上限」。

滴滴不斷發展多元化業務結構,且大量砸錢的戰略,可以在短時間內擴大業務體量,這將為滴滴爭取更高的估值。但是,對已站在IPO前夜的滴滴來說,如何在上市後維持市值的穩定、體現出真實的盈利能力,是始終需要面對的問題。

Uber的例子已經說明,二級市場對高成本、高風險、多線程的商業模式抱有疑慮。滴滴在上市後需要證明自身有能支撐起諸多業務的能力,從現階段的表現來看,滴滴要實現這一點並不容易。

走出資本遊戲後,Uber的新戰略更加聚焦與務實,從現階段市場反饋來說,這一戰略已獲得了初步的認可。不過,要復現曾經在一級市場的風光並不容易,Uber網約車業務所面臨的成本高企、競爭激烈、風險較大等問題並未獲得實質上的解決,外賣業務也尚還在成長期。

對整個共享經濟賽道來說,Uber的帶頭轉型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信號:故事已經講不通了,掙錢才是硬道理。

【本文作者婷婷,由投資界合作夥伴微信公眾號:資本偵探授權發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繫原出處。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投資界立場。如內容、圖片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

相關焦點

  • Uber賣掉自動駕駛業務意味著什麼?|朱校長專欄
    在Uber宣布出售旗下自動駕駛部門Advanced Technologies Group(ATG)通過股票交易的方式讓Aurora收購以後,美國的自動駕駛領域玩家越來越集聚。
  • Uber賣掉自動駕駛業務,初創公司Aurora接手
    據海外媒體報導,Uber在當地時間8日正式宣布,將把其自動駕駛部門 「先進技術集團」(ATG)出售給自動駕駛汽車創業公司Aurora Innovation。Uber聯合創始人、前執行長Travis Kalanick曾將自動駕駛視為一項重要投資,ATG也一直是Uber重視的長期業務,Uber更曾夢想打造世界上最大的無人駕駛計程車車隊,但這些計劃帶來了高昂的成本和安全挑戰。其實,Uber的自動駕駛計劃發展並不算順利。
  • 房棄自動駕駛業務 Uber重回老本行
    疫情重壓之下,Uber不得不放棄燒錢的自動駕駛業務。周一美股盤後,Uber和Aurora發布的聯合聲明稱,Uber將旗下自動駕駛子公司Advanced Technologies Group(以下簡稱「ATG」)出售給Aurora Innovation公司,作價4億美元現金和Aurora公司26%的股權。
  • 從哪裡能領美團外賣紅包?而且每次點外賣都能領
    你剛註冊美團時,會收到一些美團外賣紅包,點外賣時能自動抵扣,這挺實惠的。但後面成為老用戶後就比較少領到紅包了,除非是有朋友點外賣後分享一個領紅包的連結給你。美團外賣紅包及返現比例根據目前美團外賣的宣傳,每次領紅包最低是2元,最高能到41元,返傭是4.8%,還是挺可觀的。
  • 「汽車人」優步因何賣掉自動駕駛業務
    現在自動駕駛,特別是乘用車業務,遲遲未能商業化,迫使持有該業務的公司調整戰略。優步賣掉ATG,就是扛不住壓力的表現。這也表明,嚴格意義上的商業自動駕駛上線,不是短期就能兌現的。文/《汽車人》黃耀鵬這個月早些時候,優步賣掉了曾引以為豪的自動駕駛業務,以此來擺脫麻煩。事實證明,現任優步CEO達拉·科斯羅薩西(Dara Khosrowshahi)不過是個職業經理人,而非前任卡蘭尼克那樣的創業者和技術理想主義者。
  • 美團外賣商家版電腦版下載_美團外賣商家版電腦版官方下載-太平洋...
    美團外賣商家出了一個美團外賣商家版電腦版的後臺,在pc端運行的美團外賣商家是一個美團商家後臺。
  • 美團外賣:會員紅包自動延長一個月 特殊時期確保會員權益
    特殊時期,為確保會員權益,美團外賣發布聲明稱,已制定會員延期政策,將通過延長紅包有效期、發放新紅包等形式,延長一個月的會員時長。據美團外賣官方聲明,此次會員延期方案最早照顧到了1月26日到期的會員,這意味著早在12月26日購買美團外賣會員的用戶,也可享受會員延期、贈送紅包等額外補償。
  • 美團3元會員自動續費嗎
    美團3元會員並不會自動續費,如果需要續費的話可以手動選擇自動續費。一、購買美團3元會員1、打開美團APP,在首頁點擊頁面上方的外賣入口2、進入到外賣頁面後,點擊頁面下方的會員3、這個時候就可以看見美團的3元開通會員折扣了(溫馨提示:只有部分區域,或部分用戶才可能獲得3元開通會員的折扣,不同的用戶折扣都是不一樣的
  • 奔馳奧迪豐田對上百度小馬美團,自動駕駛這塊蛋糕突然不香了
    時間久了,已經習慣日德之強的人,終於在新能源和自動駕駛的風口看到了超越的希望,這一次我們的風評很一致,支持國產超越,沒想到馬斯克這貨……一臺特斯拉壓住了所有車企騷動的心。雖然說新能源這一塊我們還有希望彎道超車,但吃瓜用戶轉移陣地,想在自動駕駛押寶,雖然這一塊國內做的還不夠好,但行業依舊很火爆。
  • 被曝殺熟外賣會員,美團回應:系定位緩存偏差導致;谷歌被指控與Face...
    【鈦媒體綜合】12月17日,網上突然曝出美團外賣會員殺熟事件。《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一文指出,使用美團外賣點餐,「同一家外賣,同一個配送位置,同一個下單時間節點,會員配送費比非會員要高」,基本超出1-5元不等。
  • 美團外賣快餐業務分析
    文章對美團外賣的快餐業務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希望通過此文能夠加深你對外賣行業的認識,了解美團外賣行業、及外賣需求、產品設計、運營策略。——王興做這次外賣點餐業務分析的目的:對外賣行業有基礎認知,了解美團外賣行業、及外賣需求、產品設計、運營策略。一、行業概況1. 外賣行業定義大家一般的理解就是快餐的外送服務,說的就是中餐像一葷一素的那種,還有就是西式的像麥當勞和肯德基那種。這個就是大家普遍理解外賣的含義。
  • Uber開始送衣服了!品牌店看中的衣服!當天就送到!
    這樣一來,如果大家想買哪個品牌的衣服,直接在Uber下單,然後就等著心儀的衣服像點餐一樣當天送達就行!這也太方便了吧!其實生活菌覺得這次Uber送衣服的點子還是值得肯定的,不妨也可以借鑑一下國內美團的做法,美團在2018年就開始提供送衣服服務了。
  • 美團外賣免費分享券兌換碼 美團外賣10元紅包激活碼_18183美團外賣...
    18183首頁 美團外賣 美團外賣免費分享券兌換碼 美團外賣10元紅包激活碼 美團外賣免費分享券兌換碼 美團外賣10元紅包激活碼
  • 美團外賣和餓了麼開啟頭盔大戰:較勁造型背後意味著什麼?
    餓了麼小哥藍衣服加頭盔上裝一個竹蜻蜓,很像又瘦又高的多啦A夢。當然還有美團外賣小哥的「大長耳朵」:一雙長耳朵一度「萌化」網友,被形容為「可愛的兔子耳朵」。隨著雙方你來我往鬥的不可開交,外賣小哥皮膚大戰畫風也越來越不一樣:有美團小哥頭盔上裝一隻小黃鴨的;就有餓了麼小哥給自己頭盔上裝一隻帶藍色頭盔的小黃鴨。而且連齊天大聖孫悟空都「不放過」:不把齊天大聖看在眼裡,餓了麼又出現「小惡魔」造型。頭頂兩隻角,中間竹蜻蜓,再搭配一縷「髒辮」,你是認真送外賣的嗎?
  • 美團外賣:商家被「吸血」,用戶被殺熟
    為此他還做了個試驗,在美團上的同一家店鋪,同一配送地址,同一時間點單,會員帳號的配送費仍為6元,而非會員帳號僅為2元。文章中還提到,不僅是一家店出現這種情況,一部開通美團外賣會員的手機,附近幾乎所有外賣商戶的配送費都要超出非會員配送費1-5元不等。
  • 臺灣大學生在大陸體驗外賣:送餐遲到10分鐘還會給紅包補償
    點外賣如今已是大陸居民的日常,行之有時,但在臺灣卻是近期才興起的飲食新模式。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愈加便利,外賣這類因工商業發展而出現的O2O服務也跟著大放異彩,在大陸廣受歡迎的「餓了麼」「美團」外賣平臺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用戶只需輕輕點開App,選擇餐點並綁定支付方式,就可完成訂餐。
  • 如何運營美團外賣?懶飯先生外賣快餐加盟要注意些哪些?
    由於網際網路技術及其餐飲業的逐漸發展及健全,外賣變成了如今年輕群體解決吃飯的常態。「懶人經濟」變成了一種經濟現象,隨之而出的懶飯先生便當,也吸引了一大批餐飲人士青睞。如何運營美團外賣?選對項目才是能讓成功更容易,如今網絡越來越發達,人們的衣食住行也越來越離不開外賣。龐大的市場需求,就讓外賣生意越來越火爆。許多商家都有了進駐外賣平臺的打算,如何運營美團外賣?外賣快餐加盟要注意些哪些?假如要自己做生意,你第一步要掌握廚房關鍵點,可以挑選加盟某些成熟期的品牌,比如懶飯先生,他們會逐一教你。
  • 美團外賣致歉
    昨天(12月17日),一則「美團被爆殺熟外賣會員」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前十位。有用戶發文質疑,美團對會員用戶實施差別待遇。對此,美團外賣回應稱不存在差異定價。會員配送費更貴與會員身份無關,是因為定位緩存造成預估不準。「同一家外賣,同一個配送位置,同一個下單時間節點,在開通會員後,為什麼配送費比非會員要高?」12月14日,自媒體「漂移神父」微信公眾號發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質疑美團對外賣會員「殺熟」。
  • 美團外賣紅包天天領,最高56元!
    美團外賣紅包「自己動手修,修不好不玩。『我只好乖乖』修復」,我通俗地說,它只能被認為是隨機的小提琴。我使出生活已經學會挑剔,最後,我打開主機箱,我美團外賣紅包天天領看到了一個小風扇,有無數的紅線,綠線,黑線和各種小零件,真叫我的眼睛。我反覆觀察後,它竟然是一個頑皮的小紅線跳轉到下一個風扇,風扇旋轉,這是摩擦,它發出了一個嘟 - 嘟 - 聲。
  • 餓了麼紅包/美團外賣紅包,免費天天領攻略
    外賣紅包從哪裡能領取呢?小編今天為大家講解餓了麼/美團紅包領取攻略 劃重點: 每天都可以領哦! 1、美團外賣紅包: 美團外賣新人:依據不同城市,新人可領取20-18/15-13/10-9元優惠券,領到後避免過期,要速速使用呦~ 美團外賣老客: 早晨紅包:滿20減3 可用時間:06:00-09:00 下午茶紅包:滿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