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展露出對甜品的熱愛,從義大利的手工冰淇淋到英國的布朗尼等等,人人最愛的那一口甜,和入口即化的口感更是將「浪漫」發揮的淋漓盡致。
美食的終極意義在於獲得幸福感。這種幸福感有時候和食物本身相關,有時候和生活經歷相關。所以,驚豔到你的味蕾、並紮根於你的記憶的,可能是一塊口感輕盈的舒芙蕾,一顆包含萬千少女心的馬卡龍,或是見證了從膨脹站立到撒上糖霜、全過程的、帶著靈魂的、活了的麵包。
「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靜靜地在烤箱前,等待著我的成品出爐」
昨天深夜在葵粉群還有主廚的朋友圈發布了一個話題互動「入坑至今,你覺得一生至少做一次的西點是什麼?」然後沒想到大家都是夜貓子,紛紛投來了回答:)
圖片截選自葵粉俱樂部和主廚朋友圈
看了看答案五花八門,除了大家熟知並做了多次的戚風、提拉米蘇...也在大家的回答裡看到了opera歌劇院蛋糕、閃電泡芙、各種口味的軟歐...不論是哪一種,今天就跟著樂葵君一起來盤點各國西點,挑一款你愛吃的開光吧[奸笑](內附食譜哦)
雖說這各國都有自己的西點代表作。但不得不承認這其中牛掰組的戰鬥機,必須是西點鼻祖法蘭西。
#一生至少做一次烘焙#
馬卡龍
1533年,美第奇家族的凱薩琳(後來的奧爾良公爵夫人)將馬卡龍帶入凡爾賽宮。但馬卡龍最初的版本只是普通的杏仁蛋白餅,沒有內陷兒。直到後來對馬卡龍有著劃時代意義的巴黎甜點師Lauduree出現,他在簡單的杏仁蛋白餅中加入奶油餡和果醬,色彩繽紛的馬卡龍便開始一發不可收拾。
曾經一位美食愛好者在自己的文章裡提到「第一次窮遊去巴黎,第一天踏進甜品店,兜裡只有10歐飯費,只捨得買了一枚1歐的馬卡龍。我記得是一枚巧克力樹莓的馬卡龍,她打開了一個少女的味覺。整整7天巴黎之旅,在羅浮宮和蓬皮杜看不懂的藝術,我都在塞納河邊的甜品店裡面看懂了。同時,也把每天可憐的飯費全貢獻去了甜品店。」可見,每一顆馬卡龍裡似乎都蘊含著數十萬噸的少女心~
相關食譜:原味馬卡龍;玫瑰馬卡龍;馬卡龍成敗關鍵
當然,法式西點,不單僅止步於此。如果你和我一樣,覺得馬卡龍還是適合嚴重嗜甜者,那麼還有~
#一生至少做一次烘焙#
泡芙(車輪泡芙+迷你泡芙+閃電泡芙+泡芙塔)
泡芙,或許很多人以為它就是一款零食,但事實上,泡芙在法國西點中佔了很大的份量。
閃電泡芙是法國每家甜品店都會有的點心,傳說奶油和蛋糕結婚了,便有了奶油蛋糕,麵包從此失戀了,它把對奶油的愛深深藏進了心底,於是有了泡芙。各種泡芙搭成的泡芙塔,在法國傳統婚禮中常常充當婚禮蛋糕,象徵著幸福的泡芙被一個一個累積起來,高高的泡芙塔就是人們對滿滿的幸福的憧憬。
至於車輪泡芙嘛...我記得第一次吃就是alex做的,那個卡士達醬內餡,簡直了,不是簡單好吃兩個字能形容!反正那天我故作鎮定的吃了...很~多~
相關食譜:車輪泡芙;焦糖泡芙塔;這裡的泡芙製作都是alex基於樂葵烘焙墊+裱花筆所完成的,閃電泡芙的製作亦是如此,可參考前兩款泡芙(由於要求閃電泡芙開課的呼聲一直很高,所以很快將會和大家見面哦)
#一生至少做一次烘焙#
Tart(法式洛林鹹塔+水果塔)
對於塔,法國人也可謂是別出心裁。就像是在打造藝術品般去經營:甜品店裡貨架上一字排開,裝飾著時令水果,像極了閃耀著繽紛色彩的糖果色小蘿莉。但絕非華而不實,口感也是很不錯的~水果塔好吃的訣竅在於「全在塔裡」,也就是要將從外頭看不出來的味蕾與口感,蘊藏在塔的裡頭。任誰都會非常喜歡的搭配,也有會令人感到驚豔的組合。塔裡面所飽含的美味,吃進嘴裡才能全然明白。當然啦,如果吃膩了甜食的你也可以換換口味,像鹹口的法式洛林鹹塔就是很不錯的選擇~
相關食譜:繽紛水果塔(圖文版;視頻版);法式洛林鹹塔(圖文版;視頻版);更多關於樂葵酥塔模具的食譜,可直接在公眾號回復「酥塔」即可查詢食譜啦~
#一生至少做一次烘焙#
舒芙蕾
舒芙蕾,又稱蛋奶酥、梳乎釐,是於中世紀誕生的法國著名甜點。法文的「Souffle」就是吹氣的意思。它的材料就是鮮奶和蛋白,但採用隔水烘烤,到蛋白膨脹那瞬間。據說,舒芙蕾的來源,與當時歐洲社會奢侈糜爛有關。由於社會日漸富裕,民風也趨於崇尚享樂,人們沉迷吃喝,時常舉行奢華的宴會,宴會結束後,一整個下午,打飽嗝的聲音此起彼伏。這種「下午打嗝」的社會現象維持了半個世紀之久。終於有人覺醒,為了糾正奢靡飲食風氣,便利用無色無味又無重的蛋白,製造出這種名為「舒芙蕾」的甜點,寓意「過度膨脹的虛無物質主義,最終難逃倒塌的命運」。
烤好的舒芙蕾要儘快品嘗,否則會很快就塌。第一次看到完整製作還是在十二道鋒味裡,一直以為必需搭配小的烤碗才能完成,沒想到 alex用了矽膠材質的樂葵喇叭花模具,成功率依舊有增無減,口感因為添加了檸檬碎,所以甜而不膩。點讚~
相關食譜:等著,我正在向大神索要ing...
#一生至少做一次烘焙#
樹根蛋糕
聖誕樹根蛋糕(Yule log,法語:bûche de Noël)是一道非常傳統的聖誕西點。其名字中的「Yule」其實是聖誕節的舊稱,因為從維京時代至今的冬季慶典,英格蘭的人們在聖誕節時都會在林子裡砍下樹木拖回去放置在壁爐內,從平安夜開始燒上12天,所以這種樹木就被叫做「Yule log」(聖誕樹)。
而法國人在過平安夜時,人們都會回鄉團聚。半夜時,全家人會聚集在暖爐前,邊吃著這種象徵著節日的蛋糕(通常配以咖啡或紅茶)邊藉機聯絡家人間的感情。因此樹根蛋糕就成了法國人過節時的不可或缺之物了。
相關食譜:樹根蛋糕(內附蘑菇蛋白霜做法)
#一生至少做一次烘焙#
拿破崙
拿破崙是在19世紀,經過高級料理師Marie Antoine Careme的改良後發展起來。其法語意思是「一千層」,所以也叫千層酥。一共三層焦黃色的千層酥皮,中間塗滿馥鬱香甜的香草奶油和卡仕達醬(也叫蛋奶油,Custard),千層酥入嘴便碎,黃油濃香滿口亂竄,幸福感不過如此。
不過,其酥皮的製作過程極其繁複,起酥用到的大量動物性黃油遇體溫即熔化,難以控制,一般這是最考驗Chef功底的項目。另外有意思的是甜點的名字其實與拿破崙沒什麼關係。你可以想像法國人對拿破崙的崇敬和愛,就知道這款甜品對他們的意義了。拿破崙蛋糕配上新鮮漿果最理想,清新的草莓,酸甜的覆盆子,令味道更加香甜。
相關食譜:Alex說了,滿200人就開課...
#一生至少做一次烘焙#
布列塔尼法荷蛋糕
布列塔尼起源於19世紀末的美食城布列塔尼的法國宮廷糕點。以黃油和雞蛋作為主要原料通過獨特工藝烤制而成的蛋糕體,口感密實,沒有做任何的發泡處理,但是蛋糕在爐中卻膨脹的很好。口感方面並不似普通蛋糕,倒是很具布丁的口感,外皮鬆脆,內部軟滑,以蘋果泥做的裝飾,或是加入乾燥的李子或者葡萄乾,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
相關食譜:布列塔尼法荷蛋糕
#一生至少做一次烘焙#
費南雪
費南雪的麵糊有一大好處是可以放冰箱冷藏,要吃的時候都隨取隨用,而且花樣繁多,已遠不止傳統的形狀和單一口味了。大家可以在裡面加入各式香料、水果、巧克力、堅果及香草、焦糖以變化出層出不窮的多樣口味。每次alex在研發廚房製作的時候,那一陣陣濃鬱的香味~實在太誘人!默默地就又會飄去吃了一些:)
出爐後的費南雪,邊緣微微焦金色,表層已全部上面為金黃,脫模後底部為全金黃,看上去烤的正好;切開的蛋糕體,內部組織不是海綿蛋糕式的蜂窩狀,更像松糕;口感是外脆的,我覺得很好吃!隔天后再吃也很好吃,喜歡(❤ ω ❤)
相關食譜:費南雪;目前更新了原味,另外的抹茶、覆盆子、百香果等等口味,會陸續上傳分享,之後就可直接在公眾號回復「費南雪」查詢食譜啦~另外,迷你費南雪20連模還可製作生巧克力。
#一生至少做一次烘焙#
瑪德琳
在《追憶似水年華》普魯斯寫到「帶著點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顎,頓時使我渾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發生了非同小可的變化,一種舒坦的快感傳遍全身,我感到超凡脫俗。」當這枚小點心混入茶水,在他的嘴中交融,像是一枚炸彈投入了深海,瞬間爆發激活了投入海底的記憶,作家感到醍醐灌頂,文思之門從此打開。據說它得名與女廚師瑪德琳娜(Madeleine Paulmier),其色澤金黃,貝殼狀,是法國甜點中的代表之一。
雖然感覺已經要被alex做了三生三世的這款法式小西點~不得不說還是「經典永流傳」~而且很適合烘焙新手,非常標準的基礎款西點(快手且高顏值,還符合大眾口味),如果剛入坑的你,強烈推介使用樂葵瑪德琳模具做一下,搭配樂葵的易脫模特性,成功率就是100%!
相關食譜:玫瑰開心果瑪德琳;杏脯焦糖瑪德琳;南瓜暖姜瑪德琳;薰衣草味瑪德琳;中國風鹹味瑪德琳;蜂蜜瑪德琳;還有迷你瑪德琳模具製作的各種口味的太妃糖製作總匯;還有大家經常會問到的「瑪德琳迷你20連模v.s.大號瑪德琳9連模」的用量轉換...當然,這些之後你也可以直接在公眾號主頁回復「瑪德琳」和「太妃糖」即可直接查詢食譜啦~
#一生至少做一次烘焙#
可露麗
至今為止我覺得這是譯的最美的名字,可露麗,如果走進甜品店,我只讀一遍就吃定它了...
它是法國波爾多地區的名產,源於16世紀波爾多最古老醫院Saint-André旁的女子修道院裡。當時的波爾多是法國最繁榮的港口之一,善良的修女們收集貨船艙底留下的麵粉,只搭配牛奶、黃油、糖等等。最簡單的材料發明出這種外表焦香有韌性,內心柔軟又溼潤的小點心。目的是救濟城市裡的窮人。所以可露麗是帶有宗教色彩的,它的形狀既像教堂裡的鈴鍾,也像裝波爾多紅酒的小木桶,著實可愛。
相關食譜:迷你波爾多可露麗
#一生至少做一次烘焙#
Opera/歐培拉/歌劇院蛋糕
據說是奧地利的哈布斯王朝和法國的波旁王朝長期糾紛,後來以聯姻告終,婚禮上就有這道甜點壓軸,所以到現在歐培拉還是法國人為孩子慶生或者婚禮上的甜點。對歐培拉的起源共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此甜點原是法國一家點心咖啡店所研發出的人氣甜點。因為超受歡迎、店址又位於歌劇院旁,所以店主幹脆將此甜點直接命名為「Opera」。而另一種說法卻認為,最先由Dalloyau所創製的歐培拉形狀非常方正,表面光滑的巧克力層很像歌劇院內的舞臺,而面上點綴的金箔片看起來又像是歌劇院加尼葉(原巴黎著名歌劇院的名字),它才得到了這個形象的稱呼。
有著數百年歷史的歐培拉,根據料理聖經《拉魯斯美食》裡定義的就是:夾加咖啡糖漿和巧克力爽的杏仁奶油蛋糕。最初在法國也是由御用甜點師品牌Dalloyau開始發展流行。傳統的6層歐培拉是衝破感官的味覺交響:咖啡糖漿,巧克力醬和杏仁海綿蛋糕的樂章此起彼伏,在你的舌尖緩緩吟唱,讓你由衷地興奮和感動。一口下去,咖啡和巧克力的綿柔醇香,夾雜杏仁蛋糕的鬆軟,在嘴裡層層化開,如夢如幻,對於巧克力和咖啡的忠實擁護者,那是絕對的福音!難怪被葵粉多次點名首推的西點之一。
相關食譜:食譜徵集ing,一經採用,將GET(模具禮包、食材禮包、鍋具...任選其一)
單獨盤點完了法國,接下來說說西點屆的戰神,日本。
講真,我最佩服日本人的一點是(在西點領域),他們完全能做到西為東用,用西式甜點的技法,糅合日本本地化的食材,創造非常日本化的甜點。
#一生至少做一次烘焙#
蛋糕卷
irina的25種不同風味蛋糕卷
拋開核輻射...每次看日本那一款款西點都令人愛不釋手,最關鍵的是口味還都那麼小清新(❤ ω ❤),不得不感嘆其背後是一批又一批日本匠人對於風味和食材的極致追求。即便是最簡單的蛋糕卷,日本人也能玩出千萬種不同的風情。
相關食譜:橙汁蛋糕卷;黃桃瑞士卷;花式/各種風味蛋糕卷(見上圖)食譜徵集ing,一經採用,將GET(模具禮包、食材禮包、鍋具...任選其一)
#一生至少做一次烘焙#
長崎蛋糕
「迷之出身」長崎蛋糕並非長崎「土著」,比較通用的一個說法是葡萄牙人帶到當地的「舶來品」。是葡萄牙商人遠道而來為了打好人際關係而贈送給當地平民享用的甜點。包括它的名字Castella,一般也被認為是從西班牙的地名Castilla的葡萄牙語發音Castela轉化而來。
「口感舒適」沒有華麗的外表,但和國內的乳化劑海棉蛋糕比起來,更有彈性,組織緊密細膩不鬆散,咬下去蛋糕體十分溼潤柔軟,甜味也恰到好處,早餐配牛奶吃非常合適,而且老少皆宜。
相關食譜:長崎蛋糕
#一生至少做一次烘焙#
和風巧克力
和風亦指「日本」風味、日本式的意思。和風巧克力,是抹茶,芝麻,豆乳與巧克力的完美融合。在日本,贈送巧克力成為情人節的「必修課」。不同於大部分國家情人節互贈禮物的傳統,日本女性通常在這天向男性贈送巧克力。
相關食譜:和風巧克力;獲取更多巧克力食譜,可直接在公眾號回復「巧克力」即可
接著是美洲代表:美國
和美利堅合眾國給人的印象一樣,用一個詞來形容他們的西點製作和呈現方式,那就是「快手」。
#一生至少做一次烘焙#
戚風蛋糕
這個...嗯...從視頻、圖文食譜、alex每天答疑...都有它,所以還是讓我們直接進入看食譜環節吧:)
相關食譜:葵花寶典;8寸v.s.4寸v.s.迷你6連模;更多口味戚風可直接回復「戚風」即可獲取食譜~
#一生至少做一次烘焙#
杯子蛋糕/麥芬
由於破產女孩這部美劇,結果杯子蛋糕在烘焙圈裡火了。不只是國內的烘焙愛好者,國外的美食達人們也在努力還原出劇中各種口味的杯子蛋糕。不只是因為這個蛋糕多好吃,而是因為這個故事很勵志:新手級的杯子蛋糕,做出來可以逆襲甜品界「白富美」!我說的就是很多人還在廚房裡「死磕」的馬卡龍。
我們先來講講杯子蛋糕的「杯子」指的是什麼?早在1796年的美國,「杯子蛋糕」就已經有人開始製作了。那是大家叫它「可以在小杯子裡烤的蛋糕」。而這種杯子蛋糕的英文名一定是連寫在一起的,「Cupcake」。如果是當中有空格分開的「Cup Cake」,指的就是用茶杯稱取分量製作的任意蛋糕。
相關食譜:紅絲絨蛋糕;蛋糕胚(很多人會喜歡用戚風蛋糕作為杯子蛋糕的蛋糕胚,那吃上去的確鬆軟嫩滑,能夠把杯子蛋糕的精髓完美演繹,而且不會像吃麥芬「Muffin」那樣有很多麩皮和堅果,容易一吃就撐。具體的製作方法可以回復關鍵詞「戚風蛋糕」查看)+ topping頂料部分——法式奶油霜
最後就是南、中、北歐地區代表:義大利、西班牙、德國、奧地利、比利時、英國、丹麥
如今的歐洲已經成為一種風格的代名詞,這種風格的投影之下不僅僅有家居生活,也包括烘焙西點。在當地的集市、餐桌上,都能見到獨具當地特色的西點:多變的口味和形狀風格,都為人們的味蕾和感官帶去更多享受。
#一生至少做一次烘焙#
義大利-提拉米蘇
著名的義大利甜點,它起源於一個溫馨的故事:二戰時期,一個義大利士兵的妻子打算給即將出徵的丈夫準備乾糧,但由於家裡很貧窮,因此她就把所有能吃的餅乾和麵包都做進了一個糕點裡,那個糕點就是提拉米蘇。因此提拉米蘇在義大利語裡有「帶我走」的意思,象徵食用者吃下的不只是美味,還有愛和幸福。
相關食譜:意式提拉米蘇(附手指餅乾);威尼斯提拉米蘇
#一生至少做一次烘焙#
西班牙-瑪格達萊納
每次和別人說起瑪格達萊納時,大家都是一副「我不知道你在說些什麼」的表情= =其實,瑪格達萊納和法國的貝殼小蛋糕瑪德琳非常相似,味道香味濃鬱,口感輕柔蓬鬆。通常西班牙人會拿它當作非常理想的早點,搭配牛奶咖啡或者融化的熱巧克力。這種起源於阿拉貢的小西點,在西班牙大街小巷的超市或烘焙店都可購買到。當然你還是可以在家製作,用來當作工作日的早餐或者周末的Brunch哦~
相關食譜:瑪格達萊納
#一生至少做一次烘焙#
德國-黑森林蛋糕
德國名產。它的由來也很有意思,黑森林地區其實一個位於德國西南的山區,從巴登巴登Baden Baden往南一直到佛來堡Freiburg這帶都屬於黑森林區。相傳以前,在德國黑森林地區每年的櫻桃豐收季節裡,農婦們除了將多餘的櫻桃製成果醬外,也會在做蛋糕時非常大方地將大量櫻桃塞在蛋糕的夾層裡,或是將其一顆顆細心地裝飾在蛋糕上。而且她們在打製做蛋糕用的鮮奶油時,也會向裡邊加入不少櫻桃汁。
因此這種以櫻桃和鮮奶油為主料的蛋糕在從黑森林地區傳到外地後,也就變成所謂的「黑森林蛋糕」了。所以「黑森林蛋糕」(Schwarzwaelder Kirschtorte)這名字實際上指的不是黑色的蛋糕,也不是巧克力蛋糕的代名詞,而是「沒有加巧克力的櫻桃奶油蛋糕」的意思。
相關食譜:直接在公眾號回復「黑森林蛋糕」查詢食譜啦~
#一生至少做一次烘焙#
奧地利-薩赫蛋糕
奧地利著名甜點,起源於1832年某王子的家廚所做。一種獨特的巧克力蛋糕,兩層鬆軟的巧克力蛋糕底中塗上杏子果醬,外面淋上厚厚的巧克力。用甜點叉輕輕切下去就能感到蛋糕的綿軟,入口即化,淡淡的杏子果香襯託下凸顯了巧克力的濃鬱。在暖光照射下的下午,喝一杯咖啡,品一塊Sacher,幸福其實就是這麼簡單。現在,薩赫蛋糕已經成為了奧地利的國寶級點心。
相關食譜:直接在公眾號回復「薩赫蛋糕」查詢食譜啦~
#一生至少做一次烘焙#
比利時-巧克力蛋糕
比利時人對巧克力的狂熱和執著是難以想像的。市場上數得著的大牌巧克力,過半來自比利時。無論是製作工藝,還是口味的種類,都能書寫一本厚厚的簡史。據說在比利時,就算一天吃一種巧克力的話,還的花好幾年才能全部吃完。
相關食譜:直接在公眾號回復「比利時巧克力蛋糕」查詢食譜啦~
#一生至少做一次烘焙#
英國-司康
司康餅(Scone)是非常傳統的英式西點,比較常見的做法是用大麥、小麥製作,也有用燕麥的做法。淡淡的甜味、蛋液上色、再加上麵粉和果乾的香氣,如果再加上一壺Devonshire tea,對於英國人來說,這就是正宗的下午茶之選——Cream Tea。
司康最經典的吃法,是用小刀在司康中間一剖為二,一半抹上酸甜果醬,一半抹上凝脂奶油(Cornish Clotted Cream),夾在一起品嘗。不同於一般奶油,這種凝脂奶油源自英國西南部德文郡和康沃郡的牧場,潔白的奶油中反著淡黃色的光澤,吃上去奶香十足。但如果買不到這種奶油,也可以用黃油代替。
相關食譜:英式司康
#一生至少做一次烘焙#
丹麥-夢幻蛋糕
靠近童話發生的地方,甜品是書中走出的精靈,讓人們通過品嘗,繼續相信並堅守著愛與美。這就是丹麥。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講話和笑聲都很響亮,像是牛奶黃油味道的曲奇餅乾,不一樣的形狀,一樣的香甜滋味。
哥本哈根,在城市中的一個西點店停下腳步,你就可能會看到這款夢幻蛋糕。如果你以為看起來很挪威,並且問店主,那店主一定會很自豪地告訴你:這是丹麥很傳統的一款蛋糕,用英文說,就是:丹麥夢幻蛋糕,Danish Dream Cake。這款蛋糕起源於丹麥的布羅斯特 Brovst地區,所以叫Drømmekage fra Brovst,丹麥語裡,蛋糕是:kage,dreamcake就是Drømmekage,fra是from。所以這款蛋糕的直譯名稱是:來自布羅斯特的夢幻蛋糕。
相關食譜:夢幻蛋糕(心形八連模版本;麥芬模版本)
盤點了這麼多款西點,你都聽過並做過哪些呢?歡迎在公眾號曬圖或者直接該篇下方留言和我們分享哦~
下期和你分享各國的麵包篇...如果我能按時整理完的話= =
趕在4月之前,即日起至3月31日 23:59
天貓樂葵旗艦店 優惠進行ing
每天早上10點,有秒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