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天命,順天命而為

2020-12-07 騰訊網

文/龍吟師傅

在《論語》的最後一章,大賢者孔子提出了「三知」,即「知命」、「知禮」、「知言」。可以說,這是一句著名的人生格言。」「知命」是第一個。那麼,孔子所說的「知命」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如何「知命而為」?隨龍吟師傅來了解一下!

先看看原文 《論語.堯曰》最後一章,這也是整本書的最後一章:

【原文】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譯義】

孔子說:「不懂命運,就不能做君子;不懂禮制,就在社會站不住;不懂言語,就不能判斷人。」

【解析】

知命的問題一直是人生中的大問題。命運介於可知與不可知之間,即命運定然存在。因為在人們的生活和未來中存在著人類無法控制的外部偶然因素。如何注意、理解、認識和重視偶然性,然後利用或抵制這種偶然性,或不受其影響,在偶然性中確立自身的必然性,即安身立命。這樣,我們就不會做非分之想。就是君子之所為了。」「知禮」就是要了解禮制制度的內容和形式,這樣才能在社會上站穩腳跟。能夠認識人、識別人才是處理人際關係的起點與掌握尺度的關鍵。這三個方面是成功的前提和關鍵。《論語》的最後一章與第一章相呼應。從自覺、刻苦學習開始,獲得對知命、知禮、知言的認識能力。它是生命的全部內容,是生命的真諦和價值。

從上面可以看出,在「三知」中,「知命」是第一位的!龍吟師傅下面就來詳細說明一下「知命」的含義:

「知命」就是「知天命」

孔子的「知命」就是他所說的「五十知天命」,其中蘊含著非常複雜的含義。在龍吟師傅看來,主要有以下含義:

天命是客觀存在的。

天命包括天道運行的歷史使命。

天命包括個人運行的生命使命。

人生起點不同,基礎不同,要求也不一樣。在現有的基礎上儘可能的去做,竭盡全力的去做,「內省不疚」才會問心無愧。

龍吟師傅下面就以上四點分別加以論述。

一、天命是客觀存在的

天命是一種客觀存在,它實際上是指生命狀態的個性和特殊性。每個人生來都有不同的命運,出身貧寒家庭不同於富裕家庭;生於乞丐之家不同於生於帝王之家。在這種情況下,個人沒有選擇的權利,完全由天命決定。生命的時空也是命。生於利比亞、伊拉克、阿富汗等動蕩國家的孩子和發達國家出生的孩子的生活質量,完全是天差地別,也是命運。生於貞觀年間、康乾盛世的人普遍幸福,鴉片戰爭後出生的人普遍受苦,這也是命運,人們無法選擇和控制。

二、天命包括天道運行的歷史使命

任何國家、任何地區、任何時期,都有天道運行的歷史使命,也就是各地區、各時期的「民心所向」、「大勢所趨」。例如,在一個和平的國家和領土上,天道與民心所向的是「和平的生活」、「文化的發展」、「經濟的發展」等等;在戰爭年代,國家和領土、天道和人民的意志是「和平」、「統一」、「驅除外侮」、「民族團結」等等。

三、天命包括個人運行的生命使命

從一個人的角度來看,一般來說,這是「上天賜給人的使命」。這個使命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小到齊家、修身、生兒育女,大到治國、平天下。不管是大是小,都要看自己的能力、條件和抱負。老百姓大家的思想就是,齊家、修身、生兒育女,就算完成了自己的天命。如果有條件、有能力、有覺悟,他們就會認識到,個人的天命不僅僅是修身、齊家、生兒育女,甚至是治國、平天下、定人心、促和平、發展科技、發展經濟等。因此,它可以是大的或小的,取決於人,環境和條件。比如,有人說「我這輩子只能做木匠,恐怕不能做別的了」;有人說,「我這輩子想搞發明,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有人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定,我想做一個教育家,宣傳正確的觀點,和諧社會」。所有這些都是基於自己的條件和能力,找到自己在此生的天命。

四、天道運行的使命與個人能實現的使命相結合,方能成就、完成這個使命。方能做到真正意義的「知命而為」,成就自身的價值,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大多數偉人和古代聖人都知天命的。知天道運行的使命與他們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使命相結合。成就自己的人生價值。

例如,孔子在他中年時周遊列國,他原本打算實現一些政治野心。不幸的是,當時各國政見不一、混亂、不健全。他的政治觀點處處碰壁。後來,在經歷了一些曲折之後,他發現:「我的天命也是如此!我的命運不是做一個政治家,而是一個能夠創造正確的政治主張的人,因此他的政治教學取得了成功,他後來的政治思想成為影響中國文化治理的重要政治主張!這是歷史使命與個人命運的結合!一個王朝的衰落和新王朝的崛起時的英雄倍出,也是歷史時期的天命與個人命運的結合。和平時期科技、經濟、文化的大發展,也帶動了人才的增長。

五、當今國人怎樣更好地「知命而為」

1、明白這個歷史時期的天命所向,民心所向

我們經歷了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內經濟水平突飛猛進。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然而,貧富差距拉大,人心浮華。國際社會仍有許多困難。這需要什麼樣的天命?教化民心,團結人民,縮小貧富差距,發展國力等。

2、知天命後如何作為

在了解了當前時期的天命之後,如何結合自身能力有所作為?宣傳正確觀點,教育人民,倡導團結和諧,消除負面聲音,是教育工作者和文化人應做的;是企業、金融巨頭,要投身慈善事業;科技工作者要投身科技事業;醫務工作者應該全身心投入到醫療事業中去,等等!這都是「知命而為」啊!

所以,「知命而為」,就是明了天道運行的歷史使命與個人之命相結合,從而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價值,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相關焦點

  • 五十知天命,到底什麼是天命?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而人到了50歲後也是進入知天命的年紀。天命一般人理解的是上天安排的命運,也決定一個人的壽命有多長,但是也有人說知天命就是看透人生,順應上天的安排。那麼,這個知天命指的是什麼?
  • 知天命更拼命
    其實,人的一生中,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思想素質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十五歲到四十歲為學習領悟階段;五六十歲是安心知命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形成和做人的規範化融為一體的階段,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境界。單就五十知天命而言,不能相信宿命論,要相信所謂的天命是指眼前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要埋怨自己迎來的老是愁緒日多幸事太少。要知道眼前的歲月如流雲,伸手難握。
  • 做一個知天命的人
    在《論語》裡,孔子數次談到「天命」,並把它和君子的基本涵養、修養相結合。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舊時有一種觀點,認為天命是不復存在的,是迷信、是虛構。其實,孔子所說的「天命」,第一,它確實客觀存在;第二,它非但迷信,還是正信。‍
  • 什麼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你能理解具體的含義麼?三十而立,立什麼三十歲的人, 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起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簡單說,三十歲的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了。
  • 老話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你是在多少歲知天命?
    老話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韋彩是在她四十八歲時,因為命運弄人,她提前知天命的。韋彩曾在她三十歲時,被她的科長說過一句話:「韋彩,我們廣東人有一句話,意思是,如果小樹長得太直,就不可能長成大樹,你活得太直、太真、太用力了!」
  • 《論語》: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張潮《幽夢影》)不同讀者根據各自的人生歷程和體驗來品味聖人的微言大義,必然是酸甜麻辣各不同,自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為什麼十五而志於學?按照我們現在的規矩,孩子七歲就上小學了,怎麼古人這麼遲緩,連孔夫子都要到十五才志於學?我們首先要對「學」和其年齡階段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 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首先,他必須做好自己的工作,這不單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為社會所做的貢獻,是必須盡到的社會責任,只有每個社會成員的辛勤工作,才換來整個社會的進步;其次,四十歲的人,其父母年齡都大了,做為四十歲的人,必須承擔起贍養老人的家庭責任,盡心盡力儘早去盡孝;還有,四十歲的人,子女都處在學習階段,培養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即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為社會延續和發展所應盡的社會責任。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關於儒家思想的天命,你可能理解錯了
    在《萬章》的上篇中,我選取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為大家分享。就是關於儒家的「天命」思想。我們都知道,「天」是儒家思想的非常重要的概念。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孟子說「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儒家思想中的天,既是指上天,也是一種精神的存在。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1970年「戌狗」的天命,50歲後何去何從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1970年「戌狗」的天命,50歲後何去何從 1970年的屬狗人在事業上,由於頭頂太歲,或多或少會影響到你整年的運勢,今年的你,沒有必要操之過急,去爭取一些機率很小的成功率,你或許更應該靜下心來去學習,等待時機,不可盲目競爭,反之,你要有一種淡定的心態去積極的應對每一次機會
  •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你做到了麼?
    (4)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6)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 凡事莫強求,盡人事,聽天命
    正因為如此,我們不需要太注重結果,我們應該順其自然,順安天命,凡事只需付出努力就好。至於結果,我們不必擔心計較太多。01 知天命,順應生活唐朝時期,有一位著名的禪師惟儼曾和他的弟子們一起討論過樹葉的問題。惟儼指著一棵枯樹問弟子們:「樹到底是枯萎一些好呢?還是更茂盛?」其中一個弟子立馬回答說:「茂盛一些應該更好。」
  •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人過50歲,餘生已經開始了
    孔子曾經把自己的人生分為了幾個階段,其中他將人生的五十歲稱之為「知天命」之年,而六十歲則是「耳順」之年。五十歲是人生的一個很關鍵的年齡點,從這裡開始,一個人就開啟了他的餘生,並且要能夠深知他以後的命數。
  • 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受益匪淺)
    從事每項事業都要有本領,按現代話講就是有一技之長。這是為生的必備,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對每個人的各方面要求都會越來越高,中國勞動力過剩更加劇了這種過高的要求,這只是這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現象。立業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盡到社會責任所必備的。  立家,立家就是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當今社會激烈競爭,推遲了年輕人組建家庭的時間,但我還認為三十歲立家已經不早了。
  • 五十知天命,我知道了什麼?
    時光一晃,我就到了知天命的五十歲了       五十歲,不再為生活長籲短嘆了,塵埃落定後的從容,讓五十歲多了一份優雅,沒有了年輕時的莽撞,多了對生活的駕輕就熟,不再手忙腳亂,不再一發沖天,少了抱怨,多了認從,知天命的年齡,成了讓許多人羨慕的轉折點了。看上去波瀾不驚的歲月,就這樣,拍打著光陰的彼岸,迎來送往著紅塵滾滾的過客,渡你,也渡我。
  • 「四十不惑」是指的什麼,和「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區別?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五十知天命,做好這三道減法!
    作者:萬紅雲原創作品,抄襲必究紅雲導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五十歲,按照古人的要求能夠通曉天命的年齡段。詳細解釋應為:三十歲之時,要有所建樹;四十歲之時,不應再有迷惑之事;五十歲之時,而應通曉天命,悟透生命本質,往後餘生,皆是一個內心明如鏡,什麼事兒都瞧得明白,看得透的人。其實,人生,一晃五十春秋,說慢也慢,說快也快。真心不容易。而五十歲之前,我們的生活一直忙忙碌碌,不斷地做著加法。
  • 國學知識:「而立、不惑、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而立、不惑、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孔子曾經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這裡說的"學",不是我們現在說的學。《論語》中孔子說:"志於道。"又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 你知道你的天命是什麼嗎?
    超級大懶蟲用分解法洗頭時,突然悟到一些道理:知道自己該幹啥,就是「知天命」了。欲望升起想要偷懶啊各種貪嗔痴啊,被欲望控制了,就是地命,就對應著三惡道。從中我們發現,天命不可違,該做的事,是一定要去做的,能夠把「該做什麼」堅持到底,就是「天命做主」。這對應天堂境界。
  •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附:年齡稱謂
    六十而耳順,並非常言說的年紀大了,耳朵順了,聽什麼都能接受。《說文》中提到:「理也,損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順暢了以後,才看得天下美景。正所謂,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詩畫中的美景是用眼睛看的, 而人心亦是一幅美景,卻不能眼觀, 於是要用耳朵來傾聽,所謂弦外之音, 說的正是用耳朵聽出潛藏的聲音, 即是所言之人的真實所想。簡單講就是把察言觀色的功夫發揮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