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冷空氣又悄悄南下了,帶來的,還有一波雨水,你感受到了嗎?
每逢春夏之際,各種祛溼產品的廣告鋪天蓋地,仿佛在告訴大家:溼氣即將來臨,大家各就位,祛溼大戰即將開始!
俗話說,十人九溼。面對溼氣,許多人恨不能除之而後快。但苦惱的是,這溼氣究是個什麼東西,怎麼老除不掉?
黏糊糊的溼,為何纏綿不去?
《黃帝內經》曰:「燥以幹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溼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
作為六氣之一,「溼」對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有著重要的作用,能潤養人體,一旦缺失,人就會變得乾巴巴。
可如果溼氣過重,則會成為致病因素,表現在機體,則會遏制氣機,氣機上通下達不暢,使人渾身不對勁。
那溼氣究竟打哪來?為何總是纏綿不去?
其實,溼氣分2種——
1.外溼,即環境中的溼。如南方地區普遍全年潮溼,回南天、梅雨天時,更是溼上加溼,此時,溼邪易從外侵襲人體,稱之為外感溼邪。
外溼難擋,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潮溼天,關好門窗,避免溼氣入室;衣服沒曬乾,切勿往身上套,以免溼邪侵身。
2.內溼,即人體自產的溼。當體內水液運化障礙時,會使得溼邪內生。
這主要與脾胃功能有關。脾主運化,脾氣強時,水液就能正常運化轉輸;如果脾氣虛弱,則運化水液的「功力」大不如前,水就會在體內停滯、堆積,從而導致水溼內停,溼邪內生。
溼不溼,看舌頭
常說溼氣,那我怎麼知道體內有沒溼氣呢?
推薦大家一招:看舌頭。
中醫認為,正常人的舌象為「淡紅舌,薄白苔」,即舌體靈活柔軟,顏色淡紅,大小適中;舌苔色白,薄薄一層,乾濕適中。
但如果體內有溼,就會出現2個特徵:胖和膩。
胖:舌體胖,兩側邊緣可見齒痕。這主要是脾虛,水溼得不到運化,導致舌體龐大,邊緣受牙齒壓迫。主脾虛和溼盛。
膩:舌苔顆粒細膩緻密,刮或揩都難以除去,而且舌苔表面有一層油膩狀的黏液,或感覺舌面溼漉漉、滑溜溜,口中有發甜的感覺。主溼濁內蘊。
若有以上特徵者,該好好祛溼了。祛溼有什麼好法子?推薦大家「2個穴位」和「1味藥」。
身體有2個「祛溼口」,一個化溼,一個排溼
1.陰陵泉穴:健脾化溼
取穴:在膝蓋下方,沿著小腿內側骨往上捋,向內轉彎時的凹陷處。
陰,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穴也。陰陵泉為脾經之合穴,而脾有運化水溼之功,在臨床上,陰陵泉有「健脾利溼第一穴」之稱,可用於各種水腫、黃疸、心胸痞滿、小便不利之症。
日常可通過按揉、刮痧等操作,刺激陰陵泉穴,從而達到健脾祛溼的效果。
①按揉
每天堅持按揉10分鐘左右。同時,可配伍按揉足三裡、承山、豐隆3穴。
Tips:按揉以上穴位時,會有明顯的酸脹感,堅持按揉一段時間後酸脹感減輕,這是溼邪漸散的徵兆。
②刮痧
取刮痧板(或光滑、鈍圓的物件如湯勺、牛角梳炳等),在陰陵泉穴上塗上刮痧油(甘油、潤膚油等黏稠潤滑的液體即可)。然後,使刮痧板與皮膚成45度夾角,施行刮痧。
注意,力度由輕到重,以耐受為宜,刮至皮膚發熱、發紅即可,建議隔天進行一次,刮2至3分鐘為宜。
可配伍刮血海、豐隆、承山3個穴位。
2.委中穴:暢通水道
取穴:膝後區,膕橫紋中點。
委,堆積也。中,指穴內氣血所在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的溼熱水汽在此聚集。
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而膀胱經作為人體最大的祛溼排汙通道,委中穴是這個通道的排汙口,如果此處不通暢,溼氣便排不出去,就會導致關節炎、腰痛等疾病的發生。
具體操作:每周或隔周膕窩處連續拍打5~10分鐘,會出現青、紅、紫、黑等類似刮痧時候的出痧反應。
同時拍打腋窩的極泉穴和肘窩的曲池穴,能增強祛溼效果。
「祛溼藥」很多,醫生偏愛這1種
除了穴位祛溼,食療祛溼為很多人喜歡。談論起祛溼食材,一說一大堆:薏米、白扁豆、赤小豆……誠然,它們都有祛溼的功效,但有一種食材,卻為很多中醫所偏愛,那就是「茯苓」了。
有句話說「十藥九茯苓」,意思是中醫開的藥方裡,十有八九會有茯苓。
茯苓藥性平和,既可驅邪,又可扶正。這就意味著,它利水而不會傷正氣,實為利水消腫之要藥。難能寶貴的是,不論是寒、熱、虛、實諸證,茯苓配合其他中藥服用,均可發揮其獨特功效。
其實,中醫早就有一個針對溼氣體質的祛溼良方,那就是使用赤小豆、薏仁、芡實、蕎麥、百合、茯苓、甘草、山藥、橘皮、梔子這十味藥食同源的材料。
為什麼說這一良方能徹底祛溼呢?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材料各自的功效就瞭然了。
赤小豆:具有利尿、消水腫、排水、補血、改善血液循環、使氣色紅潤等作用。
薏仁:《本草綱目》記載:「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去溼」。
芡實:味甘澀,性平,具有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溼止帶的作用。
蕎麥:具有止咳平喘、消毒抗炎、軟化血管、降低血脂和膽固醇。
百合:具有解毒、理脾健胃、利溼消積、寧心安神、促進血液循環等功效。
茯苓: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溼,停聚化生痰飲等症狀,具有顯著治療作用。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益脾、和中緩急、調和諸藥之功效。
山藥:具有健脾補肺、益胃補腎、固腎益精、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等功效。
橘皮:燥溼而能健脾開胃,適用於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消化不良、大便洩瀉等症。
梔子: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溼、清肝明目、消腫止痛等功效。
可見,此方是一個邏輯嚴密的祛溼之方,它不是浮於表面,而是深入根源,從內到外解決溼氣問題,它是通過五臟的調和而達到改善溼氣體質的目的,徹底祛除人體內的溼氣。
很多人或許會質疑:這個祛溼的方子我用過啊,為什麼效果不大或者沒有效果呢?那請先問問你自己:你堅持了多久?1周?半個月?1個月?肯定都不會超過2個月就不了了之了吧?
任何中醫調理的方子都不是立竿見影的,調理體質是一個循序漸進、日益滲透的過程,至少需要堅持2個月以上才會效果。但每天要用十種材料煲湯或者煮粥,而且要連續2個月以上,相信沒幾個人能堅持下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用了這個祛溼方卻沒有成功的原因。
如果告訴你,現在有一種用這十種材料做成的茶包,每天只要早晚各泡上一包,長期堅持下去就可以改善溼氣體質,徹底祛溼,你還覺得難堅持嗎?
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說:每天早晚喝兩杯茶就能輕鬆祛溼,這也太容易了!可現在藥房或網店基本都是賣的紅豆薏仁代餐粉,攜帶、衝泡都沒那麼方便,而且材料沒那麼齊全。真的有這麼方便的祛溼茶包嗎?
真的有!今天就給溼氣體質的朋友們隆重推薦這一款——紅豆薏米芡實茶。
這款茶包採用赤小豆、薏仁、芡實、蕎麥、百合、茯苓、甘草、山藥、橘皮、梔子十味純天然原材料新鮮磨粒,參考中醫配方,再結合現代人的體質,科學配比而成。
這款茶包不含任何添加劑,特殊工藝磨粒使各種食材的營養和藥用價值在茶水中充分分解釋放,吸收利用率更高,食補調養效果更勝於煲湯、熬粥。
#祛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