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海底撈、星巴克....永遠在排隊,預定,搶購。近年來,網紅品牌層出不窮,排隊、拍照、發圈,成為探訪網紅品牌的標準姿勢。為了買一杯奶茶、一盒點心,排隊一兩小時的現象並不鮮見。
為什麼同樣是做品牌,喜茶、星巴克連條正經廣告都沒有,照樣天天生意火爆,這些受追捧的品牌都做對了什麼?排隊背後蘊藏著什麼樣的營銷邏輯?
排隊使消費者對產品有信心
有研究表明,「排長隊」會讓人們對產品本身的質量更有信心。
就拿餐飲品牌來說。在餐飲領域,普通人的味覺感知其實並沒有真的高明到,可以分辨出不同品牌飲品的口味差異,更沒法真正品出個高下。
各類飲品所謂的「好喝」,兩分來自飲品本身的質量,八分靠各種標籤和環境渲染,這種情況下,排隊的火爆反而會助長消費者對飲品質量口味的信心,並且真實反映到自己主觀的味覺感受上。
這就跟去餐廳吃飯是一個道理。去餐廳吃飯實際上是一種社交行為,吃什麼很重要,和誰一起吃,在什麼樣的環境氛圍裡吃,也很重要。
體驗、標籤會直接影響我們神經系統的愉悅感受,以致扭曲對產品口感的評價。
對時間不敏感的更願意排隊
多數網紅、知名品牌面向的消費群體是年輕人,他們具備一定的經濟能力,樂於嘗鮮,有很強的自主分享性,並且對時間都不太敏感。
去年,有人為了一個貓爪杯凌晨就開始排隊,甚至搭了帳篷,隨後一些貓爪粉從線下門店轉戰到線上二手平臺,當天迅速暴漲至600+元,要知道這個杯子在星巴克店內售價僅為199元。
喬丹鞋每次出經典復刻,門口永遠是排隊的人。
當年iphone,每年出新款,果粉們也是提前一天去排隊,場面無比壯觀。
但有些行業是非常忌諱讓消費者排長隊的,諸如便利店、航空業等,只要發生排長隊的情況幾乎都會立即啟動應急方案去疏導安撫顧客,原因就在於所對應的顧客都是很強的實用性需求,對時間成本非常敏感。
而以上這些品牌則不然,他的客群就是閒著沒事才來消費的學生,或者是真正的「有閒階級」,而不是組團薅羊毛的社畜。
所以,對餐飲品牌來說,排隊本身反而有助於篩選出真正的回頭客。
利用從眾心理飢餓營銷
排隊是一種饑渴營銷套路,排隊過程能夠滿足人類本身的歸屬需求。
人這種社會性動物的最大特性就是從眾,而從眾最能夠滿足的需求就是一種歸屬感——跟大家整齊劃一地做一樣的行為,讓我感覺自己是屬於這個群體的。
而跟著大家一起排隊去買網紅產品,這個排隊的過程就是一種歸屬需求的滿足。這套營銷策略對於一些在社交活動方面不太自信的人,尤其反向有效:別人都試過了,我要是還沒試過豈不是太落伍了。
喜茶最初的爆紅,依靠的就是這種飢餓營銷策略。就是利用人類追逐流行之勢和從眾心理,營造出一種供不應求的假象。「大家都喜歡的東西肯定不差」是許多人的內心OS。
這一策略對一個剛起步的飲品品牌來說非常有效,且喜茶也打出了自己的特色,既開創了芝士茗茶,還研發出了深受好評的現萃茶飲,產品的質量再加上前期營銷的策略選得好,讓喜茶成為年輕人的「心頭好」。
當然,排隊本身的確存在一些積極效應能夠真實提升部分消費者的體驗,商家利用這種效應進行適當的營銷也無可厚非,但如果產品以及服務不能達到行業基準線,也不可能長久。
在「付出」中加深品牌認同
付出過一定努力獲得的商品,與同等品質但唾手而得的商品相比,前者會讓消費者有更高的認同。這就是認知失調理論中的——「心血辯護」。
所以,有時候排隊會給用戶造成一種心理上的幻覺,通過千辛萬苦買到的一個稀缺產品,會自我營造出某種優越感——「我得到了別人沒有得到的東西」。
一旦這個產品品質在心理下限之上,你會不斷強化自我認知,這是好產品,你就會有很強的動力去擴散。
排隊不只是一種潮流,它更是一門營銷玄學,但如今隨著消費轉型升級,消費者消費需求由「吃飽到吃好」轉變,對於品牌來說,通過不斷優化改進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與服務,提升自身硬實力,才能最終贏得市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