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是如何毀掉美國普通學生?書讀得太少,想得太多

2020-12-21 史海殘雲

在當今社會,每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到名校就讀,享受更好的教育,但由於經濟水平等客觀條件的限制,許多家庭都只能對名校望洋興嘆,無奈之下只能讓孩子加入應試教育的大潮中。每到中考,高考時,全國上下都會出現一種特殊的現象--「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雖然國家以及教育工作者們在孜孜不倦地加強教育改革,但如今的教育現狀,仍是以應試教育為主。不少國人通過電視,電影,媒體等經常能看到美國的學生們每天都有各種晚會表演,課間放學生活都可以隨意支配。可以運動放鬆,可以學音樂表演等等。在快樂中學習進步。

而國內的應試教育太過高壓,孩子雖然獲得了知識卻失去了美好的童年。於是一些人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對西方教育的嚮往。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其實長久以來,一直有很多人都覺得美國的素質教育既讓學生享受了快樂又教授了學生知識,這樣的素質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學生在學校裡可以自由自在的學習,有著數不盡的娛樂活動沉浸在快樂的海洋中。並且他們在各個領域卻都並不缺乏出類拔萃的精英,這麼一看怎麼能不讓人心動嚮往呢。

但我們堅持的價值觀告訴我們,回報與努力是成正比的,有多少快樂就會有多少痛苦。

筆者雖然沒有國外的同齡人朋友,也並不贊成以分數為主的應試教育,但不可否認的是,國內另無數學生反感的填鴨式教育確實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了我們自身成長的下限,保障了學生的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極與極的素質教育

而所謂令無數人嚮往的真正的「快樂的素質教育」,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而已。是以埋葬未來為代價換取的短暫的快樂罷了。

事實上,在美國,教育並不是統一的。美國的教育體制分為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兩種,公立學校實行快樂教育,私立學校則實行精英教育。普通民眾往往接受公立教育,而精英們自然接受精英教育

美國的教育體制將教育分成了兩類,快樂和知識。表面上美國的學生既快樂又卓越,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快樂教育的快樂和精英教育的卓越。那這兩種教育真實的面貌又是怎樣的呢?

極:快樂教育

公立學校的快樂素質教育雖然一直被國外的人羨豔推崇,但實際上在美國的處境其實並不好。

公立學校不僅沒有受到國家支持,大力推廣,反而他們的教育預算連年被砍,雖然降幅並不大,但卻無比堅定。

就像一棵茁壯的大樹,每年都來給你來上一斧子,勢在必行,無論大樹有多麼強壯,總會有倒下的一天。

自2008年以來,很多的公立學校,他們的教育經費屢創新低,甚至有的削減了的經費已有55%之多。削減了如此之多的教育經費,自然會對學校的管理老師的教育產生無可避免的影響。

出人意料的是,不僅學校的學生追求快樂,連學校的老師也是如此。你快樂你的,我快樂我的,只要快樂就好。

學生沒有升學的壓力,老師自然也就沒有考核的壓力。提升教學質量,督促學生學習,那是什麼玩意兒?拿著工資大家一起快樂不好嗎?學生能接受多少知識老師們才不會花那個時間去和學生們較勁呢。只要學生不違反法律,無論多麼惡劣的行為最多也就算得上是青春期的叛逆,學生還是可以換個學校,換個環境繼續快樂的。

沒有學校想要做出改變,保持舒適安逸的現狀才是共識。這就使得公立學校的素質教育只有快樂,除了快樂還是快樂。學生們根本無法在這裡學習到多少知識。他們仿佛中了一種名為「快樂素質教育」的毒,沉浸在慢性自殺之中卻渾然不知。

極:精英教育

所有父母希望孩子成功的心思不會變的,由此導致的是另一極則是越來越多的美國家庭無挖空心思想把孩子送進私立學校。

私立學校作為培養未來美國領導階級的搖籃,在這裡教師優秀,教育資源豐富,學校教育管理制度極其嚴格,自然學費也就價值不菲了。

與公立學校不同在私立學校可沒有絲毫的快樂,沒有享受生活的可能,只有不斷的變優秀。學習,學習還是學習,這就是私立學校的主旋律。

甚至在這裡普遍流傳著一個不可能三角定律,即「想要在將來出人頭地,就只能在學習,休息,社交這三件事裡三選其二」

處於上層的精英們總是告訴底層的民眾們未來是多麼多麼美好,以後的生活將會多麼多麼幸福。但實際上在公立教育自由快樂的背面,精英們只會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的孩子實行更為高壓的精英教育。

在這些美國精英學校的學生們一天往往只有四個小時休息,除此以外,只有不間斷的學習。在這樣高強度的學習下,能夠堅持下來的自然是精神堅韌,毅力卓絕之輩。這些人才是美國未來的精英上層人才。

素質教育下的「人才」

根據一項針對18歲到24歲美國人的抽樣調查顯示,近1/4的美國人認為太陽是繞著地球轉的。1/5的美國人認為新加坡是中國的城市。甚至有七成多的美國人不知道自己國家的冷戰對象是誰。

看到這樣一份調查,筆者現在也就有點理解了,為什麼疫苗無用論,5G能傳播病毒,喝消毒水能治療病毒之類的謠言能鬧得滿城風雨。相比調查中的常識至少這些謠言看起來都「高端些」。

這些從快樂中成長的普通民眾,讀書太少卻又往往想的太多,這就導致了很多反智行為和思想甚囂塵上。而更可怕的是往往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使得越是優秀的家庭,越鼓勵孩子學習。凡是條件並不好的家庭,往往認為學習無用。

這樣無限循環下去的結果已經顯而易見了。精英永遠是精英,這1%的經濟掌握著99%的財富與資源;下層人永遠是下層人,99%的人去爭搶1%的財富和資源。上層通道由精英把控,階級從此固化。

顯而易見的結果

如何,現在還嚮往國外香甜的空氣嗎?筆者從不宣揚國內的教育方式有多好,事實上國內的素質教育確實還有改進的空間,國家也在逐步推進改革的步伐,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素質教育確實讓每個孩子都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維持了基本的教育公平,使得所有家庭的孩子能夠基本維持在同一起跑線。

國家大力推行的素質教育阻礙了讀書無用論的傳播,維持了一個健康的社會風氣。讓你懂得讀書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能獲得更好的社會地位取得成功,讓你能夠對自身的成長和發展有一個大致的方向不至於迷失方向。

我們現在所處的是知識的時代,對於自由快樂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理解,美國普通民眾的這種自由和快樂是你想要的嗎?這種以未來做犧牲換取快樂的教育方式值得稱讚嗎?

在筆者看來,這種充斥著無知反智思想的自由快樂已經是一種扭曲的產物。受快樂教育薰陶的美國孩子確實有著中國學生無法企及的自由,但他們也錯過了通過知識獲得上升渠道的機會。這些普通民眾的未來已經註定只能淪為教育的失敗產物。

相關焦點

  • 學得太少,想得太多
    而如今的這類言論,畫風變得越來越清(wu)純(nao)可(luan)愛(pen),直擊靈魂,雷得我外焦裡嫩。反正太難的學科學都別學,學了也沒用。不如少讀點書,多釋放學生的天性,多放飛學生的想像力。中國人口基數本來就大,在這樣的教育下,一代人裡培養個萬兒八千的牛頓、愛因斯坦還不跟玩似的?有時候,好好的「減負」就是這麼被帶偏的。
  • 國外大學的素質教育,帶你看看美國大學的真實生活
    想寫作業就寫作業,想翹課就翹課? 都不是! 來到美國大學, 你就必須遠離自己的舒適區了! 不得不用功的大學 大部分國人都認為,美國的教育都是人性化的教育,以人為本。感覺美國的教育都是讓學生一邊玩,一邊學,一點也不痛苦,學生有很多課外業餘愛好。總之一句話,他們是素質教育,我們是應試教育。
  • 其實你最大的問題,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
    最近,一位視頻博主就在油管上分享了自己由於"想太多"而患上抑鬱症的故事。在和朋友聊微信的時候,對方只不過是在最後加上了一個句號,就令她驚恐萬分,不斷反思自己是不是說錯了什麼,並查看對方和其他人的表述習慣。最後發現,這位朋友只是喜歡在句子結尾處加句號,並沒有什麼情緒。
  • 都已經小學畢業班,家長還在佛系教育和素質教育中搖擺不定嗎?
    其實,反著來想,老師沒有說的應該還有這幾個方面: 1、廈門中考的形勢非常的嚴峻,2020年廈門初中生升普通高中的比率大概在57%左右。家長應該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孩子在班級中的位置是怎麼樣,再怎麼不能打,你怎麼也得打得過一半的人吧?
  • 寧夏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二 實施意義 實施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科學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和推進素質教育的長效機制,促進學校切實轉變育人方式,促進學生全面和有個性的發展重要舉措。
  • 你的「想太多」,正在毀掉你!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朗誦人生的旅程從降臨人世那一刻就拉開了序幕,年輕的時候,路途越走越寬,但隨著身上的負擔越來越重,遇到的困難越來越多,我們的步伐也就慢了下來。生活的節奏不斷加快,痛苦和迷茫也不斷增多,我需要學會輕鬆生活,無論年齡幾許,無論身處何方,都要盡情享受人生的旅程。
  • 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是大多數人無法幸福的理由
    但現實卻是,很多人卻沒有辦法在自己的普通人生裡找到幸福,雖然沒有什麼大風大浪,也沒有什麼滄桑巨變,但那些雞毛蒜皮,那些小小的無常和變故,那些求不得,放不下,卻足以讓一個人感到痛苦。其實仔細想想,一個人沒有辦法的理由,只有小部分來自於外界的無常和無奈,另外一大半卻是來自於自己。每個人其實都應該反思一下自己,長久以來,是不是都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了。
  • 你煩惱的根源,可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
    想辭職卻又不敢,因為現在還沒有能力通過寫作來養活自己。  「為什麼不用周末的時間來寫呢?」被我這麼一問,她才支支吾吾地說周末有別的安排。而她所說的「別的安排」,是想去學茶藝。她覺得學茶藝很優雅,還能讓自己靜下心來。但這也只是想想,還沒有付諸行動。  她又問我,寫作和茶藝,應該選哪一個?寫作是一直想做的事,但又怕寫的東西沒人願意看。
  • 所謂的迷茫,都是因為你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其實,我想這樣的狀態不僅僅是這位讀者的疑惑,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有過經歷,看不到自己的未來在哪裡,想要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卻有著各種羈絆,各種阻礙,不知道如何起步。想要努力的掙脫禁錮,可又覺得一切都那麼的不切實際,還是應該要回到現實。
  • 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踐與研究
    2014年12月7日,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同年,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2014〕35號,14年9月3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教基二[2014]11號,14年12月10日),這三份文件轉變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評價學生的做法,為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
  • 想太多,會毀掉一個正常人
    文|凌小麥-01-想太多,有什麼用,不屬於你的,再怎麼想也不屬於你的。胡思亂想,是一種心病,無藥可救,長期的壓抑會讓人看不到生活的溫暖,想太多,會毀掉一個正常人。白天想太多,無心工作,就會影響工作,工作做不好,心情就不好,心情不好,一切都不會好。
  • 從美國「虎媽」想到的孩子教育問題
    01中外版「虎媽」大PK前幾年,美國有一位華裔母親因為她教育子女的自傳書《虎媽戰歌》而出名,這本書連續多次位居美國暢銷書榜首,「虎媽」以嚴格到有點殘酷的教育方式引發了美國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的激烈討論。或者可以選擇教育水平普遍更高的私立小學,不過跟公立小學的學費免費不同,美國私立小學,尤其是私立精英小學的收費都非常高,有些高達5萬美金/年,這不是普通家庭能夠負擔的。
  • 在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過程中去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因此說,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關鍵在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那麼,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教學中要讓學生做到不「唯書」不「唯上」,敢於懷疑已成為定論的東西。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學生學習上的進步,就是在從無疑到有疑、從有疑到無疑的轉化中得來的。在這個循環往復、由低級簡單向高級複雜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創造性因素。雖然懷疑並不是每次都是對問題有創新性的見解,或將疑問進行創造性解決,但它仍不失為最有可能打開創造性之門的鑰匙。
  • 廣東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操作指引
    學校教師和學生用戶以廣東省教育綜合服務平臺作為統一登錄入口,連結登錄使用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系統(以下簡稱高中綜評系統)。1. 系統登錄1.1.登陸學校教師和學生用戶在PC端使用瀏覽器(推薦使用IE、谷歌瀏覽器)訪問廣東省教育綜合服務平臺,使用分配的帳號和密碼登錄。如圖1:
  •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已成過去式,必讀時代,學生如何讀?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提到「閱讀」,往往是被當成一種「興趣」或者是「建議」,但是自從新語文時代的到來,或者說得再直白點就是新語文考試時代的到來,「閱讀」成為了所有學生的「必修課」。如今的語文考試對很多人來說感覺到越來越難,很多人發現了一個非常典型的問題——無論課本學得如何認真,都不足以保證自己的語文成績能夠考得很好。
  • 別讓你「自以為是」的教育,毀掉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媽媽也非常高興,對老師表示感謝,臨走的時候問老師,自己平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老師想了想,說:「如果真得覺得自己教不了孩子,那就不要輕易幹涉吧」2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中國這些當家長的真的充分展現了人類」好為人師」的屬性特徵。
  • 天津泰達楓葉國際學校:中西教育優化結合 實施素質教育
    下設小學、初中、高中,學校秉承「中西教育優化結合 實施素質教育」的辦學理念,不分種族、膚色、國籍,為所有受教育者提供一流的教育服務。一個引領,即以「三好習慣」養成教育為引領;三級課程,即國家課程、集團課程和校本課程;兩個目標,即既能更好的對接楓葉高中的學習要求,同時也能滿足普通高中的學習要求。同時,為實現小學和初中的順利對接,學校開設獨有的銜接課程。課程結業後既可以選擇楓葉初中,接受楓葉體系教育,也可以升入其他普通初中就讀。
  • 贛州三益中學:三架「益馬車」 助力素質教育登高地
    每個班的學生有序走出教室,圍著操場開始跑步。 一番熱身運動後,長跑,短跑,跳繩,仰臥起坐,這些針對性運動項目,既緩解了學生學習壓力,又鍛鍊了身體素質。從運動中增強體質,在快樂中收穫成績,由競技中找到自信。這是贛州南康區三益中學改革創新,「益文化」興校,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真實寫照。
  • 在博實樂看見"新素質教育":教育部課程中心研討會召開
    促進個性生長、面向未來育人,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學校教育如何尊重個性為學生終身發展負責?教育面向未來,新時代中小學生應該是什麼樣的?孩子們長大後應該具備哪些能力?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教育實踐中尋找答案。
  • 學生大型考試心理素質不好,怎麼辦?
    人們常說的「孩子心理素質不好」,大多是指平常學習挺好的,一到大型考試就體現不出應有的水平這種情況。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知識結構不足夠紮實,知識運用不足夠靈活學生面對大考會心理緊張,這是普遍的情況。任何一個第一次面對中考或高考的學生,因對考試高度重視,走進考場前,都會懷有一種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