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資料,
小龍坎火鍋創立於成都,
2014年開了第一家創始門店。
目前,
在全國除了少數門店為公司直營外,
其餘的多數門店屬加盟店。
另外,
小龍坎在品牌信任狀中承諾:
「小龍坎所有門店均使用一次性鍋底,絕不使用回收油!」
常在外面吃飯的小夥伴們,應該多少會對店家使用的油有一點小擔心吧?如今時不時爆出的地溝油事件,讓我至今想起來都有陰影...從地溝油事件我們再看看同樣也是食用油消費大國的老鄰居日本,
他們也曾經同樣面對「地溝油」問題?
那麼他們是如何解決的?
廚房廢棄油流向了哪裡?
這一次,讓我們坐下來好好地談談這個本該上不了臺面的東西,一個上不了臺面的話題——「地溝油」。
日本每年產生的廢油量,包括家庭食用廢油和餐飲業食用廢油,總共要高達50萬噸!意料之外的多...
那麼問題來了,
之前就有日本電視臺跟蹤調查了一家餐廳,看看這些廢油最終去了哪裡,結果真的...震撼!
餐廳會先把產生的廢油裝進桶裡,第二天早上,回收廢油的車會來收取。
這位工作人員回收了700L的廢油,裝了滿滿一車...周圍12座商廈的餐飲店、便利店產生的廢油都由他負責。
這裡提一句!不是隨便誰都能回收廢油的,日本規定餐廳必須和合法回收業者籤訂合約,確保廢油的流向。
靠譜!
之後這些廢油就會被拉去下一個地方。
車子最後停在了一家工廠前面,這是從昭和24年就營業的「食用油回收廠」,專門負責把這些廢油回收再利用。
那麼他們是怎麼把這些廢油再利用的呢?
首先就是過濾廢油!因為油炸食物的時候,會產生很多殘渣,必須要把它們都過濾乾淨。
接著把過濾好的油轉移到一個大罐裡,然後靜置沉澱一晚,這樣水和不純淨物就會沉澱,較輕的油就會浮上去,逐漸分離成上下兩層。
這樣廢油就進一步變乾淨了!接下來就裝到油桶車裡,運輸到各個加工廠,進一步製作成各種商品,資源也不會浪費啦~
這些廢油比較常見的用途,是做成肥皂、蠟燭、塗料等商品,有的會送往飼料廠,還有的會送入燃料加工廠作汽車燃油使用。
2010年,京都市回收的19萬公升廢油,就被製成生物柴油燃料,給公共汽車和垃圾回收車作燃料使用,全年減少了約4000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而除此以外,這些廢油還有一個更神奇的用途...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好不好看?
都是用廢油做的!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步驟是先將廢油加熱,然後進行化學反應,抽出甘油,變成無色的液體,就成了提煉出來的燃料啦~
循環利用,非常環保了!而且100L的廢油足足能產生90L的燃料,利用率非常高。
港真,很難想像街頭璀璨美麗的燈光燃料,都來自於在餐廳吃剩的廢油哎!果然只要處理的好,垃圾也可以發光發熱!
事實上日本也曾出現過一次「地溝油事件」。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企業將「地溝油」提煉後,因日本國內無論是法律規定還是餐廳採購都對食物把關甚嚴,在國內市場無從下手的日本商人便與臺灣的無良廠商勾結,在食品加工過程中使用「這種油」,間接地出口到了臺灣,但這樣的行為在當時只是個小事件,並未持續多久就退出了歷史舞臺,因為在50多年前,日本的法律已經嚴苛到地溝油廠家無利可圖。
但是,日本人對食用油的絕對重視,恰恰源自於「日本八大公害」之一的「米糠油事件」。這是1968年以西日本為中心出現的多氯聯苯(PBCs)中毒事件。中毒者皮膚、指甲、眼眶都變黑,身體長出「氯痤瘡」的痘子,中毒懷孕的婦女流產、早產、甚至生出「黑嬰兒」,受害景象讓人觸目驚心。
其原因在於北九州市一家食用油工廠,在生產米糠油時為降低成本追求利潤,在脫臭過程中使用多氯聯苯液體作載熱體,因脫臭管損傷使多氯聯苯混進米糠油中。又因其不易被檢測,受汙染的米糠油不幸上市,造成上千人中毒。
但是後來政府出臺各種法律進行監管,而且加強了這種廢油回收機制,之後就不再有這類食品安全問題了。
作為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日本人是很有「變廢為寶」意識的,將廢油回收用到其他地方,不僅節約資源,而且還能防止二次流入飯桌,食品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而除了餐廳的廢油,普通的家庭食用廢油也是可以回收的!
比如有的社區會有「家庭食用廢油回收點」,居民可以將廢油裝入瓶子交給回收點負責人,再統一送到食用油回收工廠。
如果沒有回收點,自己在家也可以購買廢油凝固劑,把廢油變成固體之後,再分類放到可燃垃圾中。
提起廢棄用油或地溝油,大家似乎總是深惡痛絕。
然而,看完日本人讓幾乎所有廢棄食用油都能做到既環保又資源化的回收處理的做法以後,誰又能否認地溝油也是值得回收的廢品?
它本身並沒有「罪」,只是被用錯了地方呀...如果可以正確使用,地溝油也能變廢為寶!
中國食品安全,仍然任重而道遠!
(📱微信:riben-360)
【免責聲明】圖片整理自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如發現存在版權問題,煩請提供信息我們將及時處理。本站內除標註原創,否則文內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