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文化以宋為頂峰,宋代文化以東坡先生為巔峰。他的很多名句至今膾炙人口: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此心安處是吾鄉」,「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蘇軾早年就喜歡讀史書,做文章,他是宋詞的革新者,是書法「宋四家」之首,是文人畫的確立者,還是《易經》、是《尚書》、是《論語》等儒家經典的研究專家,是宋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更是九百年來最為中國人傾慕的偶像派人物呢。
公元1072年,已經到了而立之年的蘇軾生活在杭州,擔任杭州通判。
在六月二十七日這一天,他來到了西湖邊的望湖樓,和朋友們在這裡一邊開懷暢飲,一邊欣賞著西湖的美景。喝著喝著,有點醉了。
突然之間,西湖上下起了陣雨,也許是蘇軾喝醉了,也許是蘇軾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他叫來紙筆,趁著酒興,他揮毫寫下了五首七絕《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今天學習的是第一首: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首句寫云:黑雲像打翻了的黑墨水,還未來得及把山遮住;
第二句寫雨:白亮亮的雨點落在湖面濺起無數水花,亂紛紛地跳進船艙;
第三句寫風:猛然間,狂風席捲大地,吹得湖面上剎時雨散雲飛;
第四句寫天和水:雨過天晴,風平浪息,水色和天光一樣的明淨,一色的蔚藍。
首先,咱們先看第一句「黑雲翻墨未遮山」,烏雲上湧,就如墨汁潑下,卻又在天邊露出山巔。
詩人此刻是一個喝得有些微醺的人,帶了幾分醉意,躺在晃悠悠的小船上。你說,他最容易看到的是什麼?對,天空!他看到一個巨大的色塊——遠處天邊的烏雲,顏色很黑,所以叫「黑雲翻墨」,而且越翻越黑,猶如墨汁滾滾而來。在是暴雨來臨前的徵兆。
「黑雲翻墨」非常形象,就像濃濃的墨汁在天邊翻轉。「未遮山」,沒有擋住山,夏天暴雨前的這個烏雲往往是團狀、翻滾的,並非遮天蔽日,遠處的山巔在翻騰的烏雲中依稀可辨,這時,如注的驟雨就要來到。
我們來看第二句,「白雨跳珠亂入船」,大雨激起的水花砸在船上,水花四濺,仿佛千萬顆珍珠,飛濺入船。
用「珠」形容雨點,把一滴滴雨比作白色的珍珠,是比喻寫法,真是有聲有色。一個「跳」字,一個「亂」字,寫出了暴雨之大,雨點之急,胡亂跳動,運用了擬人的手法,非常形象生動,把當時湖上大雨來臨之前和大雨落下時的景象描寫得惟妙惟肖,仔細體會,是不是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正是東坡先生的用筆之妙。他是躺在船上的,撲面而來的,不是直接落下來的雨滴,而是從湖面反彈過來的水珠,還一跳一跳的,真是有趣。
「黑雲」對「白雨」,都是白描,一黑一白之間,天地萬物充滿斑斕色彩;「翻墨」對「跳珠」,都包含著比喻,一翻一跳之間,雲和雨上下呼應交織。這兩句的對仗又十分工整,於平凡的字眼中,化腐朽為神奇。
第三句「捲地風來忽吹散」, 忽然間狂風捲地而來,吹散了滿天的烏雲。
忽然間,貼著地面的狂風忽然吹來,詩人說的是「捲地」,不是卷水而來,可見這個風是從湖岸上吹來的,而且一個「忽」用得十分輕巧,突出天色變化之快,顯示了風的巨大威力,把一切雲雨都吹跑了。
第四句「望湖樓下水如天」, 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鏡,明媚溫柔。
真是妙極了,這一句用字極精簡、極尋常,但是與前面所有的風來雨去的情景結合起來看,就會有一種特別的安詳在裡面。
你想,幾分鐘前湖水還是波瀾滾滾的,天上還是烏雲密布的,整個天地都是渾濁的呀,突然天空重新變得清澈,湖水重新變得寧靜,天邊的地平線變得極其的清晰,這個時候水天重新交相輝映,就有一種別樣的驚喜了。
這時詩人舍船登樓,移步換景,憑欄而望,只見湖面上雨過天晴,風平浪息,水色和天光一樣的明淨,一色的蔚藍。風呢?雲呢?統統不知哪兒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發生似的。
詩人捕捉住湖上急劇變化的自然景物:雲翻、雨瀉、風卷、天晴,寫得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讀來油然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經歷了一場突然來去的陣雨,又來到望湖樓頭觀賞那水天一色的美麗風光。
這首詩是其一,其他幾首是這樣的:
其二 放生魚鱉逐人來,無主荷花到處開。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徘徊。其三 烏菱白芡不論錢,亂擊裹綠盤。忽憶嘗新會靈觀,滯留江海得加餐。其四 獻花遊女木蘭橈,細雨斜風溼翠翹。無限芳洲生杜若,吳兒不識楚辭招。其五 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閒勝暫閒。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