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雪兒(爸媽進化論主筆)
付出一切,仍有言不盡的「謝」
有人說,人這一生,只欠父母。
但為何,對我們說最多「謝謝」的卻是父母。
在最近一期《婆婆媽媽》綜藝節目中,麥迪娜和媽媽在醫院椅子上的對話,讓人不禁淚崩。
醫生說,老人的腿關節出現病變,如果嚴重的話可能要手術。
血糖很低,身旁離不了人,否則很危險。
看完醫生後,媽媽和麥迪娜坐在醫院的長椅上休息,媽媽感激地說:
「上次醫生叫我三四個月來複查,可是我一直沒能來得了。這次你做得特別好,帶我來看病,真的謝謝你,孩子。希望你的孩子以後也會這樣做!」
說著說著,老人淚流滿面,不斷地感謝麥迪娜,說捨不得孩子們,捨不得人生,還想好好活著。
此時的麥迪娜早已心疼得泣不成聲,對著攝像頭哽咽道:我媽越是謝我,我越覺得虧欠了她太多。
麥迪娜的父親很早就離世了,母親獨自撫養她們兄妹五個,現今早已各奔前程,一年到尾也回不了幾次。
獨守在家的母親,即便心裡非常渴望有兒女陪伴,卻又擔心給他們帶來麻煩。
你發現了嗎?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父母對我們越來越客套,連說話都是小心翼翼。
一年半載才打一個電話,父母不會因此生氣,電話一接通便顫抖著聲音噓寒問暖;
幾年才回去陪他們吃一頓飯,他們會佝僂著身子為你忙活一整天;
隨叫隨到,永遠是你最堅強的後盾,你不需要的時候,便悄無聲息。
在父母眼裡,你永遠是那個長不大的孩子,永遠需要他們包容和呵護。而我們卻忘了,那個曾經可以抵擋一切風雨的脊背早已不復當年。
「自私」的愛,從沒來由
李健曾經寫了一首名為《父親》的歌,歌詞裡寫到:
我終於在你離去的多年以後,為你驕傲,當談起你的時候……
他回憶起父親,是一個溫柔、不會發脾氣的老實人,這一生只在孩子面前哭過兩次。
第一次,是爺爺去世的時候,看到李健給爺爺帶的禮物,他控制不住自己,哭了;
第二次,是父親患上腸癌,李健和姐姐湊齊了手術費,他哭著說給孩子們添麻煩了。
為兒女甘心情願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但兒女們的一點回饋卻讓他如哽在喉。
天下父母的愛都是無私的,也是「自私」的。
「自私」到只會把很多很多的愛一股腦兒堆給他們,卻關上了「接收」的門。
老舍曾說過: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父母倘在,便可以多少有點孩子氣。
這點孩子氣來自於父母對孩子的無限包容、竭盡所有的付出。
單位的清潔阿姨,年近60,打兩份工,早上和下午來搞清潔,還在另一戶人家做家務。
一天10幾個小時連軸轉,還想再兼一份宵夜攤的工作,恨不得榨乾了自己。
兒子大學畢業後,在廣州工作,一年要從家裡拿8、9萬,去年年底回來,還帶回了10多萬的債務。
每每有人勸她,她總是嘆一口氣說:「沒辦法啊,想多賺點錢給兒子還債。」
這就是全天下父母對孩子的私心,不管對錯,不管是否力所能及。
曾在知乎上看過一段話:
「小時候,爸媽開車帶你出門,你不知不覺在後座上睡著了。
你什麼都不用擔心,爸媽就在前座上,他們負責一切。
長大後才明白所謂的安全感,原來是來自於無微不至的愛。」
不管年齡多大,只要有父母在,你永遠都被呵護著,被寵溺著,在你和殘酷的現實中極力築起一道屏障。
盡力去愛,不要在追憶裡懺悔
綜藝節目《人生選擇題》中,演員宋茜談起了自己的父母,一度黯然淚下。
她從小就離家求學,長大後,又要忙於工作和賺錢,陪伴父母的時間少之又少。
主持人華少問她:「哪一個瞬間覺得父母老了。」
宋茜沉思了一下,說:
「當媽媽剪短頭髮還燙了卷,發量不復從前,當爸爸直冒虛汗要去體檢時。這才突然醒悟,『啊,原來他們都不年輕了』。」
宋茜說到這時,臉上滿是遺憾、愧疚和心痛。
為人子女,最大的悲哀是:永遠只能在追憶裡懺悔。
疫情期間,不少人深陷失去親人的悲痛,一位女兒追著救護車大喊「媽媽」的場景,讓無數人心酸。
得了新冠離世的母親被抬出來送上了專車時,女兒呆呆站在原地望著。
直到車子開出幾米,她才終於發出一聲撕心裂肺的「媽媽」,追著車跑,嘴裡一直喊著「我沒有媽媽了!我沒有媽媽了!」
只有這一聲聲哭喊,才讓她真正意識到,從此,與母親陰陽兩隔。
孔子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母年歲大了,給我們盡孝的時間越來越少,應該引起警惕,善待父母。
再多的財富名利也填補不了「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
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飛機上接受義大利《機會》雜誌記者採訪。
記者問他:「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麼?」
比爾·蓋茨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他說:「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敬父母。」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回到家叫一聲「爸媽」,有人回應。
《熟年》中有這樣一段話:
「人生是一場旅程,在你背後,始終有兩個人在無條件地支持著你,給你溫暖的退路,堅強的堡壘。記住,愛你的父母,在他們在的時候。」
再沒有誰如他,愛你如生命
馬克·李維在《偷影子的人》中寫道:
「我喜歡看著圍繞媽媽嘴角與眼周的細紋,我知道她很討厭它們。但這些細紋卻讓我感到心安,我從她臉上讀到我們相依為命的痕跡。」
歲月無情,誰都無法阻擋它一點點盜走父母的健康和生命。
然而,讓他們有生之年獲得更高質量的生命感受,其實並不難。
我們身邊也有無數平凡而孝心感人的人們。
前段時間,微博上有條熱搜:周口一名司機帶80歲痴呆母親跑出租。
47歲的胡師傅,為供讀還在上學的女兒,夫妻二人都不得不早出晚歸地工作。
老母親得了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本想讓她在養老院安度晚年的,但是,進去沒多久,胡師傅發現母親瘦了不少。
他心疼得不行,害怕過不了多久,母親就真的扛不住了,立即決定先帶她回家。
從那起,他每天出車都要帶著母親,一刻也不讓她離開自己的視線。
為了能取得乘客的諒解,他在座椅上貼了一張致歉信:
母親年邁無人照顧,佔用前座,請諒解!
一手生活,一手親情,雖然艱苦,但母子倆臉上都掛著知足、幸福的笑容。
孟子曰:「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父母是一個家的精神支柱,他們若歡喜、健康,便是我們最大的福份。
他們要的從來都不多,就像周杰倫一首歌聲中說的那樣:
「外婆她的期待,慢慢變成無奈,大人們始終不明白,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塊。」
只需偶爾想起,只需一點點陪伴,父母便感激不及。
漫漫人生,我們總會與自己愛的人,或是愛自己的人不期而遇,只是直到最後才會明白,再也沒有任何人,像父母一樣,愛你如生命。
作者簡介:雪兒,富書專欄作者,富書寫作營學員,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