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大杼穴:頭痛、感冒、咳嗽、喘息、腰背痛等

2021-02-12 穴位寶典

    【大杼穴】

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穴位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頸夾肌——豎脊肌。淺層布有第一、二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和伴行的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的內側皮支。深層有第一、二胸神經後支的肌支和相應的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的分支等結構。

   【穴名解說】


    【大杼穴】

經穴名。出《靈樞.刺節真邪》。屬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手太陽之會。八會穴之骨會。別名:背俞,本神,百旁,百勞。

    【穴位含義】

膀胱經水溼之氣在此吸熱快速上行。

    (1)大杼。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織布的梭子。大杼名意指膀胱經水溼之氣在此吸熱快速上行。大杼穴物質為膀胱經背俞各穴吸熱上行的水溼之氣,至本穴後雖散熱冷縮為水溼成份較多的涼溼水氣,但在本穴的變化為進一步的吸熱脹散並化為上行的強勁風氣,上行之氣中水溼如同織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大杼。

     穴為背中大俞,因在背腧穴之中,它的部位高居於五臟六腑各穴之上,又位在杼骨(脊椎兩側有橫突隆出,形如織梭,古稱「杼骨」。)之端,故名。

    (2)背俞。背,穴內氣血來自於背部也。俞,輸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氣血來自背部各個俞穴。理同大杼名解。

    (3)本神。本,根本也。神,與鬼相對,言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也。本神名意指本穴為頭部氣血的來源根本。大杼穴氣血為溼冷的水氣,運行為向頭部傳輸,而頭部為諸陽之會,熱有餘而寒不足,本穴上行頭部的溼冷水氣能使頭部之熱降溫,維持頭部在正常的溫度範圍,故名本神。

    (4)百旁。百,數量詞,多也。旁,側也。百旁名意指背俞各穴上行至本穴的陽熱之氣不走督脈正中路線,而是走膀胱經的旁側路線上行頭部。理同大杼名解。

    (5)百勞。百,數量詞,多也。勞,勞動也。百勞名意指大杼穴氣血來自背俞諸穴。理同大杼名解。

    (6)骨會。骨,水也。會,匯合也。大杼穴為人之骨會者,是因為本穴的氣血物質為人體五臟六腑外輸之氣的冷縮水溼匯合之處,冷縮水溼表現出水的潤下之性,故為骨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溼冷水氣。

    【運行規律】

吸熱後循膀胱經快速上行頭頸天部。

    【功能作用】

大杼穴為頭部提供溼冷水氣,清熱除燥。

   【按摩大杼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主治病症】

頭痛、感冒、發熱、咳嗽、喘息;頸項拘急、頸椎病、膝關節骨質增生、肩背痛等

    【作用功效】

大杼穴,強筋骨,清邪熱。

    【穴位配伍】


大杼穴配夾脊、絕骨穴 主治頸椎病;大杼穴配列缺穴、尺澤穴 主治咳嗽,氣喘;大杼穴配肩中俞、肩外俞治肩背痛。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

寒則先瀉後補,熱則瀉之。

    【針刺方法】

大杼穴,向內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肩部擴散。

 

   【艾灸方法】

大杼穴,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按摩方法】

感覺頸部酸痛、肩部不適的時候,可以按摩、拍打大杼穴,每天拍打按揉2~3次,每次10分鐘,可以促進氣血暢通。按摩大杼穴時會覺得酸痛感比較明顯,但按摩之後會覺得舒服。也可以用梅花針敲打,每天敲打3~5次,每次5分鐘。也會有非常不錯的效果。

相關焦點

  • 大杼穴
    【穴名解說】    【大杼穴】dà zhù(BL11),經穴名。出《靈樞。刺節真邪》。屬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手太陽之會。八會穴之骨會。    (1)「大杼穴」。「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織布的梭子。大杼名意指膀胱經水溼之氣在此吸熱快速上行。大杼穴物質為膀胱經背俞各穴吸熱上行的水溼之氣,至本穴後雖散熱冷縮為水溼成份較多的涼溼水氣,但在本穴的變化為進一步的吸熱脹散並化為上行的強勁風氣,上行之氣中水溼如同織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大杼穴」。
  • 穴位知識——大杼穴
    大杼穴位於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一說「除脊各寸半」《針灸資生經》。解剖位置: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最深層為最長肌;有第一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一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一胸神經後支外側支。取穴方法:正坐低頭或俯臥位,位於人體的背部,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膀胱經水溼之氣在此吸熱快速上行。
  • 絡卻穴 玉枕穴 天柱穴 大杼穴 風門穴 肺俞穴 厥陰俞穴 心俞穴 督俞穴 膈俞穴
    、緩解眼睛疲勞等【穴位配伍】配大椎穴,治頭痛項強配少商,治久病咳嗽配養老,治肩痛欲折配崑崙,治項背痛一處是頸脖子左右2釐米處的「天柱」,第二處是「肩井」,第三處是肩胛骨內側,一壓即疼,使情緒好轉的「膏肓」,指壓這三處穴道時,一面緩緩吐氣一面揉6秒,如此反覆10次,就可治癒肩膀僵硬、酸。治療疼痛、麻痺等後遺症的穴位及指壓法:首先趴著,將肌肉放鬆。在後頭骨正下方凹處,找到天柱穴。
  • 背上的這個穴位,不僅能緩解腰背痛,還健肺止咳
    大杼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首見於《靈樞•刺節真邪》《靈樞•海論》和《靈樞•背俞》等篇中,為手、足太陽經之交會穴,督脈之別絡。《針灸聚英》記載:「主膝痛不可屈伸,傷寒汗不出,腰脊痛,胸中鬱郁,熱甚不已,頭風振寒,項強不可俯仰……」大杼穴位於在人體的後正中線的兩旁,第一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左右各一,共兩穴。
  • 咳嗽,頭痛,是感染了冠狀病毒?你可能只是普通感冒
    冬季本來就是感冒的高發季節,最近這段時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也成為當下許多人非常關心的問題。那麼,當出現咳嗽、頭痛、咽痛等身體不適症狀的時候,怎麼知道自己是普通的感冒發燒,還是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呢?如何進行簡單有效的區分冠狀病毒肺炎和普通感冒呢?下面就這個問題進行簡單的介紹說明。
  • 每日一穴【顱息穴】,頭痛、耳鳴揉顱息
    【顱息穴的位置】位於頭部,當角孫穴與翳風穴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上、中1/3的交點處。    【取穴方法】側坐位,在頭部,乳突中央,角孫與翳風沿耳輪弧形連線的上1/3與下2/3的交點處。    【快速取穴】側坐位,在頭部,於耳後髮際,瘈脈穴與角孫穴沿耳輪連線的中點處。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溼水氣。
  • 承 靈 穴:鼻息肉,頭痛,感冒,鼻炎,鼻出血,退燒.
    承靈,經穴名。本穴物質為正營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後,此氣散熱並吸溼冷降,頭之天部的寒溼之氣亦隨之匯入穴內,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溼水氣的作用,故名承靈。承靈穴取穴視頻承靈穴的功效與作用:通利官竅,散風清熱,吸溼降濁。承靈穴有瀉膽清熱,宣通鼻竅,通利官竅,散風清熱的作用。
  • 【每日一穴】氣海穴:生發陽氣
    〖人體穴位配伍〗 配三陰交穴治白濁、遺精;配關元穴治產後惡露不止;配灸關元穴、膏肓、足三裡穴治喘息短氣(元氣虛憊);配關元穴、命門穴(重灸)、神闕穴(隔鹽灸)急救中風脫證。【每日一猜】如圖,並根據提供的取穴信息猜一猜這是哪個穴位?提示: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足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 【每日一穴】頭維穴:治療 頭痛,目眩,口痛,流淚~
    上期每日一猜答案:頭維穴
  • 每日一穴位|曲池穴
    功效機制清熱解表,散風止癢,消腫止痛,調和氣血,疏經通絡 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穴,大腸經與肺經相表裡,肺主皮毛。此穴位於肘部,乃經氣運行之大關,能通上達下,通裡達表,即可清在外之風熱,又能瀉在內之火邪,是表裡雙清之要穴,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散邪之功,善解全身風熱表邪,主治外感熱病、風熱上擾的頭痛、咽喉腫痛,風熱犯肺的咳嗽、氣喘;此穴不但疏散表熱,還可清解裡熱,具有清瀉熱毒、通經止痛之功,治療陽明積熱所致的頭痛、齒痛、目痛等五官疾患。
  • 人體自帶5個「祛痰止咳穴」,感冒咳嗽快按摩一下
    秋冬季節,大人們都很容易感冒,更別說小朋友了,而且一般他們咳嗽都有痰。通常孩子有痰是因為感冒,而大部分感冒都是可以自己好的,但吃藥也只能緩解咳嗽有痰症狀,並不能起到治療的作用。那麼治療秋天咳嗽,還有什麼方法呢?今天,分享5個穴位,幫助大家趕走身體裡的「痰」。
  • 每日一穴---豐隆穴
    具體位置: 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這個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1到3分鐘。
  • 每日一穴:步廊
    步即步行,廊即走廊,此穴在中庭旁,經氣至此,如步行於庭堂兩側的走廊,故名步廊。步廊穴主治胸腹部疾患:如胸脅支滿,咳逆嘔吐,喘息氣短,食欲不振,鼻塞不通,胸痛,咳嗽,氣喘,嘔吐,乳癰,胸脅脹滿,現代又多用步廊穴治療胸膜炎,肋間神經痛,支氣管炎,乳腺炎,胃炎,腹直肌痙攣,帶狀皰疹,支氣管炎,哮喘,嗅覺減退,鼻炎等。
  • 感冒流鼻涕, 液門一穴可見效
    感冒,還在吃藥、吊水,OUT了吧,一個液門就搞定了,艾灸、針灸、按摩都可見效    除了治感冒,液門的功夫還多著呢……    液門穴具有清熱瀉火、疏經活絡、散風解表、聰耳明目等功效,臨床上多用於治療頭痛、感冒、目赤腫痛、耳聾、耳鳴、咽腫、齒痛、瘧疾、手背腫痛、指臂攣痛等症。甚至牙疼,急性腰扭傷也是液門的強項
  • 每日一穴:外關
    外關穴主要用於頭面、耳目及本經脈所過的疾患:如感冒,頭痛,發熱,耳鳴,耳聾,目痛,咽腫,口眼喎斜,瘰癧,胸脅痛,手顫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熱病,目赤腫痛,肩背痛,肘臂手指疼痛,手顫,頰痛,脅肋痛,上肢痺痛,偏頭痛,鼻衄,牙痛,急驚風,失眠,咳嗽,腹痛,便秘,腸癰,霍亂,上肢疼痛,五指痛,不能握物,落枕,現代又用外關穴治療感冒,三叉神經痛,腮腺炎,高血壓,小兒麻痺後遺症,偏癱,耳鳴耳聾,鼻衄牙痛,上肢關節炎
  • 【每日一穴】天府穴——支氣管炎、咳嗽、癭氣、上臂前外側痛等
    導讀:按摩天府穴的作用與好處 緩解治療支氣管炎、咳嗽、喘息、鼻衄、癭氣、上臂前外側痛等,天府穴位的位置具體在哪裡呢
  • 手太陰肺經之 列缺 | 每日一穴
    兩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解剖】在肱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橈側腕長伸肌腱內側;有頭靜脈,橈動、靜脈分支;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的混合支。【穴性】宣肺祛風,舒經通絡,利水通淋。【主治】傷風,頭痛,項強,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口眼歪斜,齒痛。
  • 關於感冒和咳嗽,你不得不知道的療方
    下面我們來區分一下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區分要點風寒感冒(春秋冬多發)風熱感冒(夏秋多發)鼻涕清濃且發黃痰液稀白黃稠舌苔薄白薄黃咳嗽不重、乾咳上噪發癢重、聲音響亮有痰則略顯沉悶喉嚨痛不紅腫不疼喉嚨紅、腫、疼
  • 十二正經之原穴及配穴(一)
    1、手太陰肺經——太淵定位: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功效:咳嗽,氣喘,咳血,咽喉腫痛,胸痛,心悸等,現代用於治療感冒,咳嗽,支氣管炎,肋間神經痛等;配穴:配列缺、孔最,有疏風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可以用於咳嗽,氣喘,胸背痛;配內關、衝陽、三陰交,有益心通陽,祛瘀通脈的作用;按摩手法: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輕輕按揉過點按
  • 每日一穴:攢竹
    攢指簇聚,竹指竹子,該穴在眉頭,眉如竹葉簇聚,故名攢竹。主治頭、目等疾患,如前額痛,眉稜骨痛,目眩,目視不明,目赤腫痛,近視,眼瞼瞤動,面癱,頭痛,目眩,迎風流淚,胬肉攀睛,眼瞼瞤動,目翳,頰痛,鼽衄,項強不可回顧,癲癇,屍厥,狂證,小兒驚風,面痛,眼瞼下垂,腰痛,面神經麻痺,現代又多用攢竹穴治療急性結膜炎,慢性結膜炎,淚囊炎,角膜白斑,神經性頭痛等。攢竹穴為治療眼疾和面癱的常用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