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豐隆穴

2021-02-23 杏林康青

具體位置:

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

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這個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1到3分鐘。

穴位一般比周圍要敏感,按摩豐隆穴時會有輕微疼痛感。


5備註絡穴

〖主治疾病〗 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嘔吐,便秘,水腫,癲狂痛,下肢痿痺。

〖人體穴位配伍〗 配風池穴治眩暈;配羶中穴、肺俞穴治痰多咳嗽。

〖刺灸法〗 直刺 1~1.5寸。

〖附註〗 足陽明經絡穴。

豐隆穴 足陽明絡穴。

〖穴義〗胃經濁氣在此沉降。

豐隆穴主治

頭痛、眩暈。

咳嗽痰多等痰飲病證。

癲狂。

下肢痿痺

1)豐攏、豐隆,象聲詞,為轟隆之假借詞。本穴物質主要為條口穴、上巨虛穴、下巨虛穴傳來的水溼雲氣,至本穴後,水溼雲氣化雨而降,且降雨量大,如雷雨之轟隆有聲,故名豐攏2)足陽明絡穴。本穴位處胃經下部,氣血物質為匯聚而成的天之下部水溼雲氣,為雲化雨降之處,氣壓低下,胃經及脾經天部水溼濁氣匯合於此,所降之雨又分走胃經及脾經各部,有聯絡脾胃二經各部氣血物質的作用,故為足陽明絡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溼雲氣。

〖運行規律〗水溼雲氣化雨從天部降至地部。

〖功能作用〗沉降胃濁。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豐隆穴首載於《靈樞‧經脈》篇,具有調和胃氣、祛溼化痰、通經活絡、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尤被古今醫學家所公認為治痰之要穴。元‧王國瑞《玉龍歌》云:痰多宜向豐隆尋,明‧樓英《醫學綱目》指出:風痰頭痛,豐隆五分,灸亦得。諸痰為病,頭風喘嗽,一切痰飲,取豐隆、中脘,《備急於金方》云:豐隆主狂妄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等等,均指出豐隆穴為治痰之要穴,又是治療因痰所致的癲狂、咳嗽、哮喘、頭痛等病症的有效穴。

痰是水液代謝障礙所產生的病理產物,又是致病的因素之一。痰的產生主要與肺、脾、腎三髒關係密切,而首先責之於脾,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脾無留溼不生痰之說。因為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之絡穴,別走於足太陰脾經,故可治脾胃二經疾患。針刺豐隆穴可通調脾胃氣機,使氣行津布,中土得運,溼痰自化。而百病皆由痰作祟,所以凡與痰有關的病症都可取豐隆穴治療。

李時珍氏指出:凡與痰有關的病症,如痰溼犯胃之噁心嘔吐;痰濁阻肺之咳嗽、哮喘;留滯中焦之脹滿納呆;溢於肌膚之腫;流注經絡之肢體麻木、半身不遂;流注皮下經絡之皮下腫塊,如頸淋巴結核;蔽於清陽之頭痛、眩暈;痰火上擾清竅之頭痛;痰邪擾心之心悸、神昏、癲狂;痰阻舌絡之舌喑;痰火阻肺之喉喑;痰阻胸絡之胸痺;痰氣搏結之梅核氣以及與痰有關的瘧疾等都屬本穴的治療範圍。此外,何友信氏指出,取刺豐隆穴可治療足陽明經線上的疼痛性疾病,肌肉關節運動障礙或非疼痛性疾病。如頭痛和眼球脹痛、下頜關節風溼痛、胸部肌肉風溼痛、頸部肌肉和足背部風溼痛、小腿肌肉風溼痛等,僅用豐隆一穴施治,能實時消除或減輕足陽明經線上的疼痛,功能運動也伴隨著疼痛的消失而改善,這是由於豐隆穴位於膝以下的重要位置,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治療原則,又足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故取刺本穴可有疏通本經氣血阻滯的作用,所以能治療其循經線上的病症。高脂血症多為過食高膽固醇、高醣食物或機體本身內在脂代謝失調所致。中國醫學認為,本病屬於溼痰、肥胖等範疇,多因脾失健運、聚溼生痰、痰濁瘀滯脈絡所致。故高脂血症與痰濁關係密切。朱曾柏氏認為,在中醫古典醫籍中,很早就有了記載,血中脂類物質過高,無疑可以視為痰濁;或稱之為脂混血中,所以按痰為主治療。並立化痰祛脂、升清降濁為其治療大法。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之絡穴,有疏通脾、胃表裡二經的氣血阻滯,促進水液代謝的作用,降痰濁、化瘀血,洩熱通腑,故可治療由於痰濁瘀阻經絡而致的高脂血症。臨床觀察,隨著血脂日趨正常,形體肥胖、善忘語遲、思維遲鈍、痴呆嗜睡、頭脹眩暈等症狀也隨之好轉或消除。


杏林經方中醫堂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天河北路565號,金田花苑 金逸芳居1701 預約電話:135-3352-2751,137-1922-3443(鄭),預約QQ:577-922-520.詳情請查看網站:www.xlzyt.com

相關焦點

  • 腿部穴位——豐隆穴
    按摩豐隆穴有治療頭痛、眩暈;咳嗽痰多等痰飲病證;癲狂;下肢痿痺等作用。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豐隆穴位位置圖、按摩手法及作用。【豐隆穴的名解】豐攏、豐隆,象聲詞,為轟隆之假借詞。本穴物質主要為條口穴、上巨虛穴、下巨虛穴傳來的水溼雲氣,至本穴後,水溼雲氣化雨而降,且降雨量大,如雷雨之轟隆有聲,故名豐隆 。
  • 每日一穴:庫房穴
    【穴名解說】【庫房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陽明胃經。【穴義】胃經的五穀精微在此屯庫。配穴:痰溼阻肺者,配豐隆、陰陵泉;肝火灼肺者,配行間、魚際;肺陰虧虛者,配膏肓、太溪;咯血者,配孔最。方義:病位在肺,當取肺俞調理肺氣,太淵為肺經原穴,本髒真氣所注,與肺俞相配合,調補肺氣,肺氣充則清肅之令自行;三陰交疏肝健脾,滋陰降火,化痰止咳。
  • 【豐隆穴】化痰止咳|減肥消脂的大穴
    取穴方法: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這個位置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1到3分鐘。穴位一般比周圍要敏感,按摩豐隆穴時會有輕微疼痛感。
  • 【每日一穴】耳聾耳鳴試試艾灸,一學就會!
    艾灸取穴:聽宮穴、翳風穴、偏歷穴、豐隆穴、太衝穴 豐隆穴:小腿前外側,外踝尖向上8寸,距脛骨前緣2寸處。灸豐隆穴能健脾化痰、和胃降逆、開竅。
  • 足太陰脾經之 公孫 | 每日一穴
    公 孫足太陰脾經 之 四公孫為黃帝的姓氏,黃帝以土德王天下,此穴為脾八脈交會穴之一,通衝脈。【取穴】在足內側緣,當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跗內側動脈分支及足背靜脈網;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穴性】健脾胃,調衝任。【主治】胃痛,嘔吐,腹痛,洩瀉,痢疾。【配穴】配內關治療胃、心、胸病證是其所長。
  • 【每日一穴】足太陰脾經之 公孫穴
    「公孫」名意指本穴物質為脾經與衝脈的氣血相會後,化成了天部的水溼風氣。本穴物質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太白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二是由地部孔隙傳來的衝脈高溫經水。衝脈的高溫地部經水出體表後急速氣化,與天部的氣態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溼風氣,故名「公孫」。公孫為足太陰絡穴。絡,聯絡也。
  • 十二正經之原穴及配穴(一)
    2、手厥陰心包經原穴——大陵定位:在腕掌橫紋肌的中點處,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功效:常用於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癲狂,癇症,胸悶,脅痛,驚悸,失眠,煩躁,口臭等;配穴:配神門、列缺,有舒暢經筋,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腕下垂;配心俞、膈俞,有通心絡,祛瘀血的作用,主治心血瘀阻之心悸;配豐隆
  • 每日一穴【陰市穴】,降血糖要穴
    【取穴方法】仰臥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取穴。在髕骨外上緣上3寸,當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連線上取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經水氣化之氣。    【運行規律】地部經水匯聚本穴後循胃經下行梁丘穴,氣化之氣則上行天部。
  • 【每日一穴】公孫穴: 理脾胃、調衝脈、清神志
    公孫為經穴名。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太陰脾經。公孫是足太陰脾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衝脈。公孫為黃帝的姓氏,黃帝以土德王天下,此穴為脾(土)經絡穴,故名公孫。公孫名意指本穴物質為脾經與衝脈的氣血相會後化成了天部的水溼風氣。本穴物質來源於二個方面,一是太白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二是由地部孔隙傳來的衝脈高溫經水。衝脈的高溫地部經水出體表後急速氣化與天部的氣態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溼風氣,故名公孫。足太陰絡穴。絡,聯絡也。
  • 每日一穴 | 羶中穴
    當今人們在臨床中結合男女解剖結構,使該穴的定位取穴更加準確而實用。其定位法為: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取穴:仰臥,男子於胸骨中線兩乳頭連線之交點處定取;女子則於胸骨中線平第4肋間隙處定取。
  • 【每日一穴】脊中穴:壯陽益氣,治風溼痛
    取穴方法:取穴時採用俯伏坐位,脊中穴位於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 【每日一穴】:懸鐘穴/絕骨穴
    【所屬經絡】足少陽膽經【國際代碼】GB39【特定穴】八會穴之髓會【別名】絕骨(Juégǔ
  • 【每日一穴】氣海穴:生發陽氣
    尋找方法: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氣海穴位於人體下腹部,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氣海穴的主治症狀為:婦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兒童發育不良等。此穴位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 足陽明胃經 | 每日一穴
    【主要腧穴】45穴(左右共90穴)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大腸募),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裡(合),上巨虛(大腸下合),條口,下巨虛(小腸下合),豐隆(絡),解溪(經),衝陽(原),
  • 豐隆穴:下肢浮腫、腰膝酸痛、頭痛眩暈、咳嗽多痰
    豐隆,屬足陽明胃經。
  • 每日一穴:步廊
    步即步行,廊即走廊,此穴在中庭旁,經氣至此,如步行於庭堂兩側的走廊,故名步廊。步廊穴主治胸腹部疾患:如胸脅支滿,咳逆嘔吐,喘息氣短,食欲不振,鼻塞不通,胸痛,咳嗽,氣喘,嘔吐,乳癰,胸脅脹滿,現代又多用步廊穴治療胸膜炎,肋間神經痛,支氣管炎,乳腺炎,胃炎,腹直肌痙攣,帶狀皰疹,支氣管炎,哮喘,嗅覺減退,鼻炎等。
  • 【每日一穴】尺澤穴
    運行規律:氣血物質的運行分二個方面,一是匯合本穴的經水循肺經下行孔最穴,二是穴內的經水不斷氣化並上行天部。功能作用:匯聚肺經陰液並循肺經的地部渠道運行。本穴物質為俠白穴雨降後的地部經水,俠白穴所居為高位,尺澤穴所處為低位、為肉之陷處,上部下流的經水皆在此穴處匯合,故本穴為肺經合穴。(4)尺澤穴五行屬水。屬水,指本穴的氣血物質表現出的五行屬性,其意有二,一是本穴的氣血物質本身就是地部的經水,二是指本穴氣血為肺經經水之源,起著對整個肺經經脈的潤下作用,故本穴屬水。【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量少,性溫熱(即是血液)。
  • 每日一穴:築賓
    穴名解築即堅實,賓通「臏」,泛指膝和小腿,此穴在小腿內側,有使股膝堅實的作用,故名築賓築,杵也,𦵶𦵶土杵也,杵之使堅實也。賓,擯也;又,棄也;古「賓」通「髕」,又有隨從之義。腎為水髒,水氣上泛,發為奔豚,動如杵搗,𦵶𦵶然也。《備急千金要方》霍亂條曰:「霍亂吐多者必轉筋,不渴,即臍上𦵶。霍亂而臍上𦵶者,當先治其𦵶。」取此,則𦵶𦵶之氣自可擯除矣。
  • 【每日一穴】氣海穴:益氣助陽,一穴暖全身!
    氣海穴;又名脖胦《靈樞·九針十二原》說:「肓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是任脈穴位名稱,位於腹正中線臍下一寸半,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
  • 水分穴|每日一穴
    往下翻翻文末有福利●水分穴(任脈) shuǐ fèn別名:中守穴,中管穴,分水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