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凡事不用催
見過太多的女人,靠催著男人艱難度日:
催著男人分擔家務;
催著男人照顧孩子,承擔父親應盡的責任;
催著男人過結婚紀念日、情人節、七夕等節假日;
……
男人若願意做,你不用催。男人若不願意做,你催也不得。
其實就是說,一個男人願意承擔責任,他必定比你還積極;一個男人若只圖自己逍遙快活,進而逃避責任,那哪怕你喊破喉嚨,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催著一個人去對你好,最後你只是跟自己談了一場戀愛;催著對方去盡他的本分,最終你也只是跟自己結了婚。
錢鍾書在小說《圍城》中,辛辣地將婚姻比作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
只讀《圍城》這一句,我以為錢鍾書的婚姻很複雜,甚至是痛苦。但事實卻讓人很意外,又很溫馨。
有人說,錢鍾書與妻子楊絳是世間難得的幸福楷模,他們的愛情是世間最好的愛情。
婚前,楊絳是一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名門閨秀,婚後,她主動將自己煉成了一個忙於柴米油鹽醬醋茶、當家做事樣樣在行的主婦,把錢鍾書照顧得無微不至。
但婚姻生活中,只有一方一味地付出是不行的,還需要另外一方的投入。
錢鍾書在學術創作上才氣逼人,可是在生活中卻充滿了痴氣,不會做家務,一出門就迷路,甚至穿鞋子都分不清左右。
後來,因生娃,楊絳曾住院,不能在家照顧錢鍾書了。但錢鍾書卻從來不用楊絳催促,自己主動學著做家務。
楊絳出院時,他還叫了汽車來接。回到寓所之後,他親自燉了雞湯,剝了青嫩的蠶豆瓣煮在湯裡,盛給她喝。楊絳感慨,錢家的人若是知道他們的「大阿官」能這般伺候產婦,不知該多麼驚奇。
錢鍾書雖然不擅長理家,但也會儘自己所能寵著妻子,幾十年來他堅持給妻子做早餐,從未間斷。
清晨,楊絳還在睡夢中,勤快的錢鍾書便早早地在廚房裡忙活了,煮得恰到好處的雞蛋、烤得噴香的麵包、醇美地道的英式紅茶,黃油果醬一樣也不少。
第一次吃到丈夫的愛心早餐,楊絳感動又欣慰,幸福之情溢於言表:「這是我吃過最香的早餐。」
當你對一個人充滿愛意時,哪怕自己再不會,再不勤快,也會努力學著去照顧她。
好的夫妻關係,是你不說,他卻懂了,更是你不催,他已經做好了。
02
遇事不責備
「這明明就是你該做的,你不做,你還好意思怪我!」
「都是你的錯,你還狡辯。」
「我沒錯!你自己做不好,憑什麼怪我?
……
夫妻倆陷入一個責備的怪圈,始終出不來,孩子就站在一旁,哇哇大哭。
這樣的場景很熟悉,我也見過太多的夫妻都是這樣爭吵的,他們不會處理衝突,只會相互指責著度日,三天兩頭鬧個雞飛狗跳,孩子也跟著受罪。
沒有人天生就懂事,當生活逼著我們成長的時候,請不要把所有的勞累、過錯,都丟給你的另一半。
楊絳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一開始學著做家務的時候,錢鍾書常常弄得一團糟。他總是不停地闖禍,例如打翻墨水瓶、弄髒房東家的桌布、搞壞門軸、砸碎檯燈等等。
但他從來不隱瞞也不逃避自己的過錯,而是主動到妻子面前自責:「我做壞事了。」
而楊絳表現得十分從容,沒有暴跳如雷,也沒有一句怪罪他的話,總是寬和幹練又笑眯眯地說:「不要緊,我會處理……」
也沒有人天生是會經營婚姻的,誰都會犯錯,當對方犯錯時,你的寬容對待、冷靜處理,往往能促進問題迎刃而解,而指責只會火上澆油、加速感情的毀滅。
03
患難不分離
有人說,好的夫妻關係是成事不分離,即一方發達了,也不會拋棄另一方,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男人成事了、有錢了,也不拋棄那個糟糠之妻。
然而現實呢,又有幾個男人做到了這一點?
兩個人在一起,進步快的那個人總會甩掉原地踏步的人。因為人的本能,總是希望能夠更多地探求生命、生活的外延和內涵。
因此,我不贊同「成事不分離」的說法,我更贊同「彼此共成長,患難不分離」。
許多人只看到了錢鍾書的文學高度,稱讚他的文學作品,卻往往忽略了楊絳的成就。
楊絳,不僅是家庭主婦,還曾是清華大學的兼職教授。她原本可以成為正式教授,但是按照當時的規定,夫妻不能同時在學校任正教授,於是才學不淺的她把正式教師的職位給了錢鍾書,自己心甘情願做他的綠葉。
她總是那麼謙虛而平靜,當自己是個文學的「業餘愛好者」,實際上,她陪伴和成就錢鍾書的時候,也不忘自我成長,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
楊絳就是「一個特別能鑽研的書痴」。三天不讓她看書,她說「不好過」,一個星期不讓她看書,她說,「一星期都白活了」。
寫散文、小說,翻譯劇本,她每次都說只是試試,可這一試,就試出了一個個大成就。
其中一個成就,就是她翻譯的八卷本《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好的譯本。這部中文版《堂·吉訶德》曾被作為國禮,送給了訪華時的西班牙國王卡洛斯。
好的夫妻關係,從來不是物質上的增長所能夠造就的,而是靠精神的共同成長來維持,這樣彼此才會有靈魂上的溝通,才能從對生活瑣事的斤斤計較中超脫出來。
楊絳,是在1935年與錢鍾書結的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1938年,楊絳跟隨錢鍾書帶著一歲的女兒阿圓回國。
在回國後,一家三口各地輾轉,居無定所。
生活拮据時,楊絳精打細算,勤儉持家。為了省煤,她自己和泥,把爐膛搪得細細的。有一次,煤廠送來三百斤煤末子,她如獲至寶,摻上煤灰自製成的煤餅可以抵得上四五百斤煤球。
政局動蕩的時期,錢鍾書和楊絳都沒能逃過劫難,被誣陷、被批鬥、被下放,但是這些並沒有衝散他們的愛。他們始終守護著彼此,手挽手走過了最為苦難的日子。
幸福的婚姻,從來都不怕苦難,怕的只是死別。
楊絳說:「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1997年,錢鍾書和女兒阿圓相繼病倒。同年春天,女兒去世,楊絳忍著淚水和心痛,儘自己所能地安慰錢鍾書。
1998年歲末,錢鍾書去世。楊絳說:「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現在,只剩下我一個。」道不盡的哀傷與孤獨。
她最後的愛,是護他終老。他最後的愛,是希望她往後餘生,一個人也要好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