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高格路人甲
用路人甲的視角,發現生活中的好公司。
近期,有關「炒鞋」的新聞報導密集出現在各大媒體網站上,例如人民日報海外版這篇《「炒鞋」升溫,誰是推手?》,便探討了這種現象,並倡導「鞋穿不炒」、理性消費。
價格動輒近萬元的潮鞋具有天然的傳播屬性,轉賣價翻倍的賺錢效應也讓圈外人躍躍欲試。潮鞋正式出圈,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
但高格路人甲對「鞋圈」進行一番了解後,發現「炒鞋」這事與證券投資太像了,用投資經驗去理解「炒鞋」,秒懂。
IPO:新款潮鞋發售
在資本市場,IPO 是一家公司的高光時刻,對於鞋來說,也是如此。
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新款潮鞋發售是「炒鞋」市場的基礎。在潮鞋領域,前三大潮鞋發行方是 Air Jordan、Nike、Adidas,其中 Air Jordan 是 Nike 旗下品牌。
既然是潮鞋 IPO,路演肯定是少不了的。例如與 Nike、Adidas 都合作過的美國歌手 Kanye West,就為爆火的聯名鞋 Yeezy 做了不少宣傳。
當然,相比於證券市場的上市路演來說,潮鞋上市路演相對簡單一些,明星們穿上腳出去走走就行。
認購、打新,有樣學樣
潮鞋之所以潮,有一個重要因素是「限量」,和公司 IPO 一樣,潮鞋「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
為了讓新股認購更公平,Nike、Adidas 等品牌方與我國證券市場採用的方法一樣——抽籤。
潮鞋投資者在新款鞋發售時,登陸網站或者 app 申請購買,之後會獲得抽籤資格,接下來就是運氣的事了。
高格路人甲從鞋圈資深人士那裡了解到,與 A 股「打新」一樣,要是能夠買到新款潮鞋,賺錢是大概率事件,潮鞋很少會「破發」。並且,Nike 官方還提供 14 天原價退貨服務,用資深人士原話說就是「零成本炒鞋,可進可退」。
此外,潮鞋也有線下「打新」。品牌方會在線下店鋪安排潮鞋發售,主流方式同樣是排隊、拿號、抽籤。部分店鋪從 A 股新股申購規則中學習到了「打新門票」的好方法,規定潮鞋消費者必須穿同品牌的鞋才有資格排隊拿號。
交易所誕生
Nike、Adidas 作為新款潮鞋發行方,不會直接參與二級市場的交易。早年間,「炒鞋」還沒這麼火的時候,潮鞋交易還停留在淘寶、eBay 這類通用交易平臺。
現在,潮鞋專屬的「交易所」已經逐漸壯大起來,例如美國的二手鞋交易平臺 StockX,中國的毒 app、nice 等。
潮鞋「交易所」的盈利方式也與證券交易所如出一轍,通過撮合潮鞋交易收取費用。並且,部分平臺還提供增值服務,例如毒 app 提供賣家寄售、真品鑑定等服務,一切都是為了讓交易更加順暢。
創新也是潮鞋「交易所」努力的方向,畢竟潮鞋交易無須牌照,市場競爭激烈。StockX 開始嘗試與品牌方合作,直接在 StockX 發布新款潮鞋,稱之為 Initial Product Offering,這與美股市場的直接上市(Direct Public Offering)十分類似。
價值派 or 技術派?
在潮鞋投資領域,玩家們也分為價值派和技術派。
價值派潮鞋投資者會重點考慮一款鞋的外觀設計、面料做工、科技含量、歷史意義、精神內涵等等。不誇張地說,Air Jordan 1 就是潮鞋市場的貴州茅臺,而 Yeezy 等各類聯名款應該可以類比為成長性較好的公司。
鞋圈流行語「別問,問就是熱愛」很好地展現了這部分投資者的價值觀,熱愛的鞋款,砸手裡都開心。
除了研究潮鞋基本面的投資者之外,還有專注盯盤、短線交易的技術派。通過對某款鞋的市場熱度、價格走勢等分析,運用網際網路技術實時盯盤,這類投資者與熱衷短線的股票投資者極為相像。
通過與證券投資市場的對比,可以發現,「炒鞋」並非一件多麼難以理解的事。同時,高格路人甲也觀察到,在「炒鞋」出圈的背後,是潮流文化的崛起,是消費趨勢的新變化,是越來越多的人消費潮鞋、喜歡潮鞋、收藏潮鞋。
作為潮鞋領域的大玩家,Nike 的營收從 2014 財年的 277 億美元增長至 2019 財年的 391 億美元,淨利潤則從 26 億美元上升至 40 億美元。不管是否認同潮鞋的審美傾向,這家公司都值得關注。認可 Nike 的投資者,可以在高格證券 app 買入 Nike 股票及優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