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最後一天,中歐投資協定終於正式籤署。協議的籤署,意味著雙方市場準入的程度將會進一步加大,而製造業首當其中,所以我預計,業內外人士一直比較關注的汽車合資公司股比放開的落地進程將會提速!
此前,中國政府已有股比放開的時間表: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借著這一東風,特斯拉馬不停蹄地在上海獨資建廠,如今車已賣得風生水起;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超過兩家的限制,寶馬抓住這個機會,提前做好功課,先將華晨寶馬中股比提升至75%的協議籤好,靜等那一刻的到來;而此前大眾更是捷足先登,率先突破限制成立了第三家合資企業江淮大眾,去年更是再進一步,通過深化與整個江淮集團的合作,將江淮大眾的實際股比提升至80%以上。
現在剩下的合資企業股比調整中,外方最為急迫的就是一汽-大眾、上海大眾和北京奔馳了。
一汽-大眾成立至今,股比為一汽佔60%,大眾佔40%(其中大眾20%、大眾中國10%、奧迪10%)。此前,雙方曾達成協議,將外方股比提升至49%,但因多種原因,一直未能實質性操作。毫無疑問,這引起了大眾,特別是奧迪的不滿。
於是,奧迪頂著重重壓力,四年前便開始加快尋找新合作夥伴的步伐。2020年末,終於完成了上汽奧迪項目所有環節的談判。此前,又與一汽達成了組建新能源汽車合資公司的協議。
接下來,可以預見的是,外方在一汽-大眾股比提升至49%的步伐將會加快,與此同時,一汽奧迪合資項目很可能是由外方控股。
上海大眾成立得更早,當初中方佔50%(上汽40%、中汽總公司10%),外方佔50%。本世紀初,中汽總公司因經營不善被上汽嫌棄,上汽乘機拿下其擁有的10%股權。外方這邊,為推進上汽奧迪項目,外方從50%中拿出1%給了奧迪,於是,形成了現在中方50%(上汽),外方50%(大眾38%、大眾中國10%、奧迪1%、斯柯達1%)的格局。
下一步,上海大眾的股權將會怎麼變化?有兩種可能性:一、外方提升在上海大眾中的股比;二、在新的新能源汽車項目中,由外方來控股。
按照我的預判,原有合資公司股比不動,在新能源汽車項目中外方佔大股,這樣的安排容易為中方所接受。
接下來就是北京奔馳了。現在北京奔馳在北汽集團是「一柱擎天」。據說,外方已經提出像寶馬一樣增大股比,但北汽集團沒有答應。
那接下來怎麼辦?在新的形勢下,不變是不可能的,這由不得北汽。關鍵是如何變,我猜一種可能性是奔馳會在中國另尋合作夥伴,成立一家新的由其控股的合資公司。相信只要它伸出橄欖枝,接的人不會少;另一種可能性是北汽妥協,現有北京奔馳股比不變,轉而組建一家新能源汽車合資公司,讓外方佔大股。
總而言之,想維持所有東西不變是不可能的,之所以籤署中歐投資協定,歐方主要的動力是看中了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最具成長性的大市場,想賺更多的錢。不讓它們增加收益,這怎麼可能?所以,大眾、奔馳不會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
至於歐方的另外兩個汽車公司,一個標緻雪鐵龍,另一個菲亞特,其調整合資公司股比的興趣不大,他們當務之急是要解決活下去的問題。
歐方的幾家合資公司股比調整加速的同時,我估計日系、韓系合資企業的外方也會有所動作。南北豐田(廣汽豐田、一汽豐田)、兩個本田(廣汽本田、東風本田)和北京現代的股比調整也會拉開序幕。
在利益面前,他們怎麼會無動於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