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梳篦天下一,在篦箕巷給孩子買一把格格同款木梳

2020-12-12 大蚪蚪

帶孩子旅行的意義就在於增長其見識,開闊其眼界。因此在兼顧趣味性的同時,我總是更加傾向於有歷史底蘊的景點。說起常州,除了西瀛門城牆、京杭大運河、春秋淹城遺址,也少不了專門進貢給皇室使用的梳子。

篦梳,又稱櫛,與簪、髻、釵、步搖等並稱為中國古代八大髮飾之一。常州人從晉代(公元265-420年)開始做梳篦,迄今已有1700餘年歷史。隋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從常州穿城而過,當時運河兩岸的整街滿巷都是篦梳作坊,因此也就誕生了木梳街、篦箕巷的名稱。光緒年間, 蘇州織造府官員每年要到常州定製60把黃楊木梳、60把梅木脊梁象牙的高級梳篦,作為貢品進獻皇帝。

非常幸運的是,篦箕巷從名稱到位置,都保留至今。而且如今這條短短的巷子也依舊主打售賣木梳。 篦箕巷位於城西古運河北 岸,從西瀛門城牆步行370米約5分鐘便是。從西瀛門城牆走過來,看到這座文亨橋的時候,就到啦。

圖為明朝開始在此設立的驛站。

圖為十二釵造型的梳子,還有更多你想不到的造型。

江南 有諺云: 揚州胭脂蘇州花, 常州梳篦第一家。 跟隨百家號X馬蜂窩一起宅在家中雲旅行,分享我眼中最美的風景。等這場疫情過去,答應我,一定去看看篦梁燈火,去看看古老傳承的 篦箕巷。

相關焦點

  • 青絲繞夢,宮梳名篦:常州梳篦
    「揚州胭脂蘇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梳篦又稱「櫛」,是江蘇省常州市歷史悠久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我國古代八大髮飾之一。常州梳篦始自晉代(公元265-420年),迄今已有1600餘年歷史,昔為宮廷御用珍品,故有「宮梳名篦」之譽,是傳統手工藝品,亦為「延陵特產」。
  • 「當鏡篦櫛話梳子」:從梳、篦的誕生與發明,聊聊梳篦發展的貢獻
    所以,舊時梳篦作坊,供有赫廉的牌位。每年逢二月十八赫廉的忌日,匠人們還要祭奠他。古時,標準木梳多為二十一齒,亦示對祖師的悼念緬懷。如馬王堆漢墓中就出土一把二十一齒梳子。過後,陳七子從打碎的竹絲中,揀取那些纖細的,一根一根撮到一起,按照木梳齒的樣,密密齊齊地排列,攔腰夾以竹片橫檔,從囚衣中抽出麻線,依次編結紮牢。然後又在石頭上把兩端竹齒磨尖。用它篦頭,很快就把頭髮裡的蝨子、子全都篦掉。1983年夏,常州梳篦廠的接待室,還掛有兩幅長達丈餘的國畫,一幅畫的就是木梳始祖赫廉與皇甫,另一幅畫的則是竹篦創始人陳七子。
  • 古代的梳子(篦)子
    最令人熟知的當然是中國文化裡——「一梳梳到尾,二梳白髮齊眉,三梳兒孫滿地」成婚習俗中的美好祝願。在中國,因頭髮又被稱為「青絲」,與「情思」音近,所以人們還將梳子視為男女相思定情的信物。除了兒女情長,梳齒分明的梳子還被古時文人喻作人才的本領和能力與治國之道。可見小小梳子蘊藏的大大智慧。梳,古代又稱櫛,是整理頭髮的工具,通常形狀扁平,手柄可有也可無。
  • 梳篦傳奇
    因此,篦子最初也稱「篦蟣」,後人嫌「蟣」字不雅,方才改為「篦箕」。古人不僅不理髮,因崇尚須髯飄飄的風度,還經常不剃鬍子,故而也有專用來梳理鬍鬚的小梳篦。       有趣的是,古人用梳篦清理頭髮,而又另造了梳刷來清理梳篦。漢代墓葬中常有出土銅柄刷具,許多人認為那就是清掃梳篦的刷具。明代王圻所著的《三才圖會·器用·梳帚》中,亦有「帚則去梳垢」的記載。
  • 一把木梳,從青絲到白髮
    木梳作為梳篦的一種,是我國古代八大髮飾之一。古往今來,無論是聲名顯赫的高貴名流,還是日出而作的平民布衣,都與木梳朝夕不離,古詩《木蘭詩》中就有「脫帽著頭」、「當窗理雲鬢」等詩句,反映出我國古代人民與木梳的緊密聯繫。
  • 「篦」和「篦梳」
    比如,昔日成人責罵小孩子們出入不能隨手關門時,有一很常用的話道:「走城門呢!」現在就幾乎難得聽見,因為「城門」久已消失了。與此相仿,隨著現代人衛生觀念、衛生手段及美容觀念、美容手段的改變,「篦」這個字對於許多大同年輕人來說,也成了生僻字。既不會念,也不知道意思,更不會寫。
  • 【專訪】陳貞明:集朵木梳——讓女人多一把好梳子
    她說,她有很多把木梳,可買得到的不一定是自己滿意的,因此,學著去DIY那小小的一方木梳,起初就是一種個人愛好,就像孩子對待心愛的玩具。中國千年的木梳技藝博大精深,浮雕、鏤空雕、漆藝、彩繪……但這不妨礙陳貞明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走訪長輩重拾一些傳統技藝,比如彩繪木梳。可在木梳上繪畫,又不比紙張,附著好,覆蓋強,還要耐磨,為了追求美麗健康,她拒絕了油漆。
  • 常州|我在恐龍園等你
    另外,恐龍園內引進了一批驚險刺激的娛樂項目,年輕人可前去體驗一把。茅山風光瑰麗多姿,宮觀、奇峰、異洞、泉湧錯落有致,有天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美譽。茅山一直是道教聖地,道觀內供奉有世界最大的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神像,每年前來朝拜、觀光的海內外香客絡繹不絕。
  • 衡陽縣的梳篦文化,我帶你轉轉
    中國傳統文化裡,梳篦統稱為「櫛」,是女子的簪、勝、釵、珠花、步搖、金鈿
  • 把常州梳篦帶到世界多個國家,打造一張具有常州特色的藝術名片
    1把梳子賣12800元常州西直街1號在文亨橋畔,有一幢古雅的門樓,和周圍現代化的大型城市綜合體有了鮮明對比,這裡,就是「穿月」常州梳篦博物館。在博物館中一共陳列著8個系列500多款近1000把梳篦,這裡的每一把梳篦都是「穿月」原創設計製作的。
  • 梳篦造句和解釋_梳篦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梳篦(shū bì)。梳子與篦子。齒疏為梳,齒密為篦。[魯迅《中華民國的新「堂·吉訶德」們》:「他們在磨坊裡打風磨,他們在常州玩梳篦,又見美女,何幸如之。」]梳篦有關的成語:1、絲紛櫛比(sī fēn zhì bǐ):櫛:梳篦;櫛比:像梳齒排列。像絲一樣紛繁,像梳齒一樣排列。形容紛繁羅列2、鱗次櫛比(lín cì zhì bǐ):鱗次:像魚鱗那樣挨著。櫛比:像篦子齒那樣並排著。
  • 常州一景點英文介紹丟字母 旅遊區變旅遊性虐區
    常州一景點英文介紹丟字母 旅遊區變旅遊性虐區   這不只是丟了個字母而是丟人  5月9日,有網友爆料自己和他的外國朋友遇到的尷尬事,稱在篦箕巷附近的一個宣傳牌上,「TOURISM ZONE」竟被寫成了「TOUR SM ZONE
  • 小學生學非遺製作八道梳篦開心過暑假,過出一個時尚新穎文化假期
    就在2020年7月14日,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文化館開展暑期青少年非遺體驗課活動,來自鐘樓區懷德苑小學的小學生們學習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州梳篦的歷史發展,在老師的指點下,親手體驗木梳製作中的開齒、拋齒、劃樣、鋸背、打磨、拋光、剔齒、描繪等八道重要工序,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 插梳簡史,古人為何要在頭上插一把梳子
    1插梳的發展離不開以梳理頭髮為主要功能的梳篦。梳篦統稱為「櫛」,「櫛風沐雨」中的「櫛」。《說文·木部》記載:「梳,所以理髮也。」又名「櫛」,梳比(篦)之總名也。段玉裁註:「疏者為梳,密者為比(篦)。」可見,梳和篦不是同一個物品,梳子齒距疏鬆,用於頭髮梳理;篦子的齒距緊密,用來篦去隱藏發間的頭皮屑及蝨子等。梳篦起源悠久。
  • 美+多樣化=地位:戰國時期就有的梳篦文化,為何直到唐朝才「流行」
    梳篦,總名稱「櫛」,梳理頭髮的用具。《說文·木部》 :「櫛,梳比之總名也。」(比:今日寫作篦。)梳篦古已有之。對於古人而言,身體和頭髮都是父母給的,不能隨意毀壞,這才是孝道。古人對自己的頭髮非常重視,到了以斷頭相威脅也不願斷髮的程度。
  • 淘常州推「年貨大街」主題活動 5個專題活動
    淘常州推「年貨大街」主題活動 5個專題活動來源:聯商網2014-01-06 13:51   提及過年,不少人感覺年味越來越淡。以前的常州人一入臘月就開始張羅著過春節了,備年貨、做糰子、撣煙塵……在忙碌中,節日漸近,氛圍漸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日益便捷化,傳統的過年形式也漸趨簡化,年味也隨之越來越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