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之戀》:透過人性看婚姻,一切不過是各取所需罷了

2020-12-21 女為閱己者悅

迄今為止,在我看過的所有書裡面,讓我對書名產生最大誤解的,非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莫屬了,光看書名,足以讓我廢寢忘食一口氣看完我臆想中的曠世戀情。

然而讓我失望的是,我只看到了兩個俗人之間為了達到自己目的的相互試探與各取所需,所以,看張愛玲的作品,不要試圖對愛情期待太高,因為她寫的主題永遠是赤裸裸的蒼涼人性。唯一可以安慰人的是,《傾城之戀》終究有個世俗上的圓滿。

生在舊家庭的老上海,白流蘇,一個離異七八年回到娘家住的大齡女性,並沒有受到娘家人的待見,哥嫂對她冷嘲熱諷,母親避重就輕,她在這個家再也待不下去了。作為舊時代的大家閨秀,出去找事情做是被人所不恥的,失去了淑女身份不說,整個家庭都會被人瞧不起。那身份,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直到陰差陽錯遇見了範柳原,白流蘇的命運自此改變。範柳原本是介紹給妹妹寶絡的,可是範柳原卻跟白流蘇看對了眼。從一開始的相互試探到戰爭爆發後的相互取暖,傾一座城,白流蘇找到了永久的飯票,範柳原也找到了亂世中的一絲慰藉,至此,兩人才有點兒夫妻的樣子了。大概這就是傾城之戀的意思了吧:傾一座城,而換來一場戀愛。

《傾城之戀》看似講的是白流蘇和範柳原的愛情故事,然而風格和主題依舊延續了張愛玲探索人性,尤其是人性涼薄的一面。小說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不管是範柳原還是白流蘇,還是他們的家人,都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蒼涼感,既無力又現實

蒼涼的親情

白流蘇

白流蘇和範柳原的原生家庭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生的痛。白流蘇20出頭嫁人後,因為丈夫的家暴而離了婚,後來就一直和母親、哥嫂住在一起,這一住就是七八年。

早先的時候,因為白流蘇還有點離婚體恤金,還能在白公館多少有點地位,可是這點錢很快就被哥哥作為投資了,生意失敗後,哥哥不但沒有感激流蘇的傾囊相助,相反的,嫂子連生意的失敗都歸咎於她的晦氣。

本來想去母親那評評理,可是母親的一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讓她真正意識到了自己的處境。所有的一切,甚至連自己的家人都是嫌棄自己的,她沒有了出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舊式的家庭又不願意她出去交際,她的餘生無處安放。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每天面對著哥嫂的冷嘲熱諷,迫不及待把她攆出家門,她的危機感是家庭賦予的。在情感上她無所依靠,所以她必須學會精明,為自己的將來做打算。

她深知靠自己的不實際性,雖然舊式的淑女形象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是從根本上她知道出去找事做的艱難和自己的能力。

她要的只是一張長久的飯票,如果能有感情更是錦上添花。

範柳原

範柳原又何嘗沒有經歷過親情的涼薄呢?他的父親原是一個著名的華僑,一次出洋考察,在倫敦結識了一個華僑交際花,兩個人秘密地結了婚,範柳原就是在英國長大的。他父親去世後,範柳原為了在法律上獲得繼承權,也經歷了很多棘手的事,至今範家的人還對他抱有仇視的態度,因此他很少回到廣州的老宅子去。

可以想像得出,範柳原在父親去世後,孤身流落倫敦吃的苦,還有在爭奪繼承權時跟父親的原太太和姐姐之間的撕扯。

也許是經歷了親情上的刺激,在情感上跟白流蘇一樣,他也是孤獨而自私的。雖然撩妹無數,見識了各類女子,但是畢竟金錢帶來的只是一時的虛情假意,他甚至慢慢地不再相信真情的存在,漸漸地就往放浪的一條路上走,吃喝嫖賭,樣樣都來,獨獨無意於家庭幸福。

或許對家庭太失望了,雖然內心深處依然渴望真情,但是在行為上卻慎之又慎,始終處於防禦狀態。他是有意於精神愛戀的,只是總是對這種飄忽的高級情感捉摸不透,讓他辨不清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蒼涼的愛情

白流蘇和範柳原的感情的分割線是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一場戰爭讓兩個人由情人關係變成了生死相依,竟也有了夫妻之間的感情。

戰爭前

白流蘇和範柳原之間是愛情嗎?看你對愛情的定義了,如果說愛情是奮不顧身,飛蛾撲火,全身心的交付,那麼他們顯然不符合。

一個鑽石王老五,一個離異多年的大齡女性,因為跳了一場舞就認定彼此的羅曼蒂克出現的概率並不大。

按理說,範柳原成天扎在女人堆裡,什麼樣的女人他沒見過,只是他在白流蘇身上看到了另外一種美,她是一個真正的中國女性。他看到了中國女人特有的那種美,含蓄不張揚,卻又有堅強的韌性。

這種不同激起了他的挑戰欲與徵服欲,又夾雜著幾分嚮往——獲得她的真心,因為這對於他也是富有挑戰性的。

很明顯的,他要她,可是他不願意娶她,他不過是找一個與以往不一樣的女人做情婦罷了,他的腦子是清醒的:「我不至於那麼糊塗,我犯不著花了錢娶一個對我毫無感情的人來管束我。那太不公平了」。

跟範柳原有了肌膚之親後的第二天早晨,他告訴她,他一禮拜後就要上英國去。她要求他帶她一同去,範柳原直接回絕:「那是不可能的」,足以看出範柳原對白流蘇的情分有多少了。

而白流蘇對於範柳原又何嘗不是呢,她不過是找一張長久的飯票,有個容身之處。她的精明讓她清醒地看穿了範柳原,她知道急於投懷送抱的風險,但是也深知退後的功虧一簣。

她承認範柳原是可愛的,他給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經濟上的安全。

她深知,沒有婚姻保障而要長期抓住一個男人,是一件艱難的、痛苦的事,幾乎是不可能的。

白流蘇和範柳原各有各的小算盤,如果沒有戰爭,也許白流蘇只能是範柳原的情婦了吧。

戰爭後

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讓身似浮萍的範柳原和白流蘇對命運有了重新的認識,在重大的危機面前,金錢、愛情、天長地久都變得不重要了,靠得住的只有眼前的這個人,他們只有彼此了。

他不過是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

也許是經歷了生死,看淡了一切,他們把彼此看得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

不是戰爭證明了他們的愛情,而是戰爭成就了他們。他們不過是荒涼人生中的惺惺相惜。

在電影《珍珠港》中,講雷夫與丹尼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死黨,兩人對於飛行從小就十分有興趣。長大之後,時間正值二次大戰,兩人一同加入美軍飛行的隊伍。受訓期間,雷夫結識了軍中護士伊弗琳,兩人迅速墬入愛河。

此時美軍決定派出精英部隊前往歐陸,協助歐洲各國抵抗納粹德國的侵略,雷夫自告奮勇前往參戰。於是將伊弗琳託付給丹尼照顧,不久之後,歐洲傳來噩耗,雷夫的座機在空戰中不幸遭德軍擊落,生死未卜。

伊弗琳與丹尼得知噩耗後,只能互相勉勵對方。但是愛情的幼苗卻悄悄地萌芽,很快他們相愛了。

有一天,雷夫突然出現在伊弗琳面前,正當三個人不知道如何面對這種三個人的關係的時候,日本突襲珍珠港,兄弟二人不得不放下兒女情長,並肩作戰。

不管是伊弗琳和雷夫還是和丹尼,愛情不過是在戰爭的恐怖籠罩下唯一能抓到住的東西,與其說因為愛情,不如說是為了尋求虛無中的一絲慰藉。

在戰爭中,個人情感是無處安放的,人在宇宙中的存在如滄海一粟,活下去都很難了,還有資格談什麼其他。

寫在最後

傾一座城而戀的愛情不過是艱苦環境中的一種自覺,世上的事哪有那麼容易大徹大悟,哪有那麼多非黑即白。而這也是張愛玲一貫的寫作風格,她慣用這種參差的對照寫法,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也沒有絕對的善與惡,雖然有時候主題不甚明確,但卻是較近事實的。

張愛玲筆下的人物都是身不由己的,自己的命運自己做不了主,全是命運推著人物往前走,走到哪算哪。這種無力感貫穿了張愛玲一生的著作,所以也註定了故事的悲劇性。

白流蘇並沒有因為戰爭的洗禮而被感化成革命女性,去和命運抗爭,結婚也不曾使範柳原成為更好的人,他還是一貫的生活作風與習慣。

他們還是不愛對方,他們只是需要彼此。所以,《傾城之戀》還是離不開悲劇的結局。

相關焦點

  • 張愛玲: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那麼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張愛玲 《傾城之戀》結婚若是為了維持生計,那婚姻就是長期賣淫。
  • 從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之中,看亂世之中的愛情故事
    《傾城之戀》已經掐斷了「傾城之戀」原本所負載的文化信息,從反面對它進行別樣的闡釋,題目與文本相矛盾,傾城的內涵在小說文本中呈現出怪誕的倒錯,由此也賦予文本蒼涼、反諷的感情基調。《傾城之戀》確實也有才子佳人的外殼:白流蘇,一個遺老家族的中國古典淑女,風韻猶存,已離異;範柳原風流倜儻,經濟殷實的華僑後代,黃金單身漢。
  • 從《傾城之戀》之中,看張愛玲的愛情觀
    《傾城之戀》作為張愛玲小說創作中的代表性作品,在張愛玲小說思想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視的決定性作用。本文以《傾城之戀》小說文本為出發點,對張愛玲小說中體現的愛情觀進行分析,張愛玲所思考的「女人的宿命與扮演」問題將在《傾城之戀》小說中作進一步的闡述,由此揭露女性在男權社會下被禁錮的悲慘命運及愛情之於飲食男女的稀缺現實,對於女性社會地位的發展歷程及女性婚戀情感思想變化歷程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 傾城之戀:白流蘇和範柳原都是自私的人,他們的結合是一場交換!
    喜歡張愛玲的朋友,肯定都看過她的《傾城之戀》,張愛玲的文筆向來慘澹,對筆下的人物也毫不留情,很多人物的結局都非常不好,但相比來說,《傾城之戀》中的二婚女白流蘇卻意外得到了張愛玲的厚愛,給了白流蘇一個比較好的結局。
  • 懂了「傾城」的雙重含義,你就讀懂了《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代表作之一,寫於1943年,講述了白流蘇與範柳原之間的愛情故事。這個小說名,會讓人以為小說寫的是一個絕代佳人的故事。雖然《傾城之戀》的女主人公白流蘇相貌也很美麗,但這並非作者所要強調的內容。筆者認為,張愛玲以此為書名,賦予了雙重含義,耐人尋味。一、地理意義上的「傾城」地理意義上「傾城」,意味著一座城的淪陷、毀滅。
  • 深度解析《傾城之戀》:一場各取所需的情感博弈,揭秘愛情的真相
    02《傾城之戀》筆者的筆墨講述女主(白流蘇)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嫁入唐大家族,遭到家夫的虐待和暴打,她不得不做出選擇離婚,回到了娘家03深度解析《傾城之戀》的愛情1、廢墟之愛的轉變表面看似無情、縱情聲色,實際上對於古典愛情故事心之所向。他是作為當時社會的叛逆者,不為世俗所拘,敢戀敢愛,對愛情有很大的責任心。跟女主角第一次婚姻中的丈夫(唐一元)相比,男主角那是可畏可敬,畢竟男主角是遊海四方,見識廣大的人。
  • 傾城之戀 --- 張愛玲七政星盤解析
    這一年是張愛玲文學上大豐收的年份,也是奠定她在文壇地位最重要的年份,同年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心經》、《傾城之戀》,這些膾炙人口最為人熟知的代表作品都是同一年中完成。同年換限進入福德宮,見本命月孛前引,流年太歲釣起本命月孛,這種運勢遇到感應自當非常強烈。孛為水之餘星,能量陰鷙多變,本身為情慾之星,又為夫妻主餘奴。
  • 張愛玲與她的《傾城之戀》
    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
  •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傾城之戀》的電視劇改編
    摘 要:《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小說之一。2009年,《傾城之戀》以電視劇的形式被改編、拍攝,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傾城之戀》的編劇是由有著「金牌編劇」之稱的鄒靜之和劉亞玲共同擔當。早在開機之前,鄒靜之就曾說過:「我已經執筆完成《傾城之戀》的改編,這是我創作的所有劇本中最好的一部作品。[1]」播出後,這部劇的確在海內外好評如潮。當然,一部作品改編的成功不是一個人的功勞,演員的精彩演繹,以及整個攝製團隊、宣傳團隊等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 【名著解析】張愛玲美其名曰《傾城之戀》,也不過是對平凡夫妻
    傾城之戀》也是一樣。不可否認《傾城之戀》電視劇是非常優秀的作品,裡面的所有演員都是戲骨極品。但唯一缺憾且不可避免的就是男女主角比小說中的他們要純良且忠於愛情,而張愛玲筆下的範柳原與白流蘇可不是這樣具有高潔品格的人。而《傾城之戀》展現的卻是一個字:俗!表面上看,白流蘇與範柳原都很風雅不接地氣,而實際上他們都是在現實生活中不難找到的俗人。
  • 張愛玲《傾城之戀》:當婚姻與愛情無關
    今天要講的這本《傾城之戀》也是在她23歲左右發表的。 在這一年她同時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所以她的真實創作年齡是很小的,也體現她的才華。 也正是因為她創作時年齡尚小,所以她的小說中很少出現對於家國,戰爭方面的思考,簡單來說就是很好懂,說難聽點就是格局小。
  • 重讀《傾城之戀》:「美滿結局」下的蒼涼人生
    看完《傾城之戀》後,多數人會長舒一口氣,為「城池傾覆」後,白流蘇和範柳原的最終結合。在我看來,這個看似圓滿的結局下,卻是白、範兩人蒼涼人生的直接體現。@夏子墨作為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小說之一,《傾城之戀》講述了一對在愛情中錙銖必較的男女——白流蘇和範柳原,不停地與對方周旋博弈,最終因為戰爭時局而步入婚姻的故事。
  • 《傾城之戀》原著中5句經典名言,言簡意賅,說透人性真相
    作家張愛玲的小說《傾城之戀》在1943年首次出版,到今年已有77個年頭了。然而,就算隔著七十餘年的悠遠時光,該書依然不失經典本色,重讀時依然帶給我很深的感悟。《傾城之戀》以20世紀40年代香港的淪陷為背景,以白流蘇和範柳原的感情為核心,著重描摹了白流蘇和範柳原這一對現實庸俗的男女,在戰爭的兵荒馬亂之中,被命運擲骰子般地擲到了一起,於「一剎那」體會到了「一對平凡的夫妻」之間的「一點真心,展現了男女在婚戀情感問題上的複雜心態。我讀大學時,第一次讀了《傾城之戀》這本小說。
  • 《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和範柳原之間是什麼樣的愛情,看不透!
    《傾城之戀》看似是個很平淡的故事,但其中所反映的人性和感情是很值得讓人深思的。故事的女主人公,一個落寞的大家族的小姐,帶著傳統的東方美,有著天生的貴氣和傲骨。而故事的男主人公範柳原,是個流浪的小子,後來靠著一筆遺產過上了有錢的生活,但本質上是帶有一种放蕩不羈的作風的。
  • 從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再次討論「愛」的含義
    張愛玲的小說總是透著悲觀和蒼涼,映刻著其對人性的深度刻畫。《傾城之戀》是一部以愛情為題材的短篇小說,男女主人公的戀愛過程一直以來都是讀者關注的焦點。範柳原知道白流蘇要的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但他卻說自己做不了主。白流蘇目睹了人性的醜陋,所以她不相信愛情,或者說是不敢奢望愛情,而範柳原卻因自小缺愛也不相信愛情。這兩人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渴望愛卻又不敢愛。張愛玲看透了人性的弱點,認為愛情是充滿欲望和妥協的。因此,在描述「範白之戀」時,行文充滿了物慾的張弛和無奈的妥協。
  • 《傾城之戀》與《色戒》:沒有悲壯,只有蒼涼
    我不禁想,若是像《傾城之戀》這樣的張愛玲小說,還需配上古典二胡曲子《二泉映月》,因為小說裡有太多的蒼涼以及蒼涼的啟示;而《色戒》,則需配上古典琵琶曲子《十面埋伏》,因為那裡面有太濃的愛恨情仇與殺氣。來自直覺的東西常常是靠不住的,雖然藝術有相通之處,但音樂就是音樂,小說就是小說。
  • 豆瓣8.5《傾城之戀》:冷靜、古典美、悲劇,張愛玲的悲觀主義
    《傾城之戀》是由張愛玲所寫的一本愛情小說,也是她作品中深受讀者喜愛的短篇小說之一。 小說主要講述了在戰爭背景下範柳原和白流蘇的愛情故事,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傾城之戀》給人家的印象,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寶塔,而非莪特式大寺的一角。
  • 張愛玲《傾城之戀》:如果婚姻與愛情無關
    今天要講的這本《傾城之戀》也是在她23歲左右發表的。在這一年她同時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所以她的真實創作年齡是很小的,也體現她的才華。也正是因為她創作時年齡尚小,所以她的小說中很少出現對於家國,戰爭方面的思考,簡單來說就是很好懂,說難聽點就是格局小。
  • 《傾城之戀》:淺析張愛玲的婚姻觀及現實意義
    張愛玲在《傾城之戀》裡,道出了對愛情、婚姻和人性的獨到理解,在她的筆下,傳遞了這樣的觀點:舊社會的女人和男人是沒有愛情的,在巨大的生存壓力面前,愛情變得無關緊要,婚姻與愛情並不掛鈎。《傾城之戀》裡張愛玲著力描寫的,是一段「廢墟之愛」。所謂傾城之戀,是指一座城市的淪陷,成就了一段戀人。
  • 《傾城之戀》白流蘇的婚姻悲劇:沒娘家撐腰的女人,日子有多難?
    這句話我在張愛玲筆下這部《傾城之戀》中真正感悟到了沒有娘家撐腰的白流蘇的日子有多難。在這部曠世愛情作品中,不僅僅看到的是婚姻愛情的諷刺,也看到了親情的涼薄。最近在看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傾城之戀》,電視劇改編算是比較成功的,尤其是原著中親情的涼薄,讓人看來真是一把辛酸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