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在我看過的所有書裡面,讓我對書名產生最大誤解的,非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莫屬了,光看書名,足以讓我廢寢忘食一口氣看完我臆想中的曠世戀情。
然而讓我失望的是,我只看到了兩個俗人之間為了達到自己目的的相互試探與各取所需,所以,看張愛玲的作品,不要試圖對愛情期待太高,因為她寫的主題永遠是赤裸裸的蒼涼人性。唯一可以安慰人的是,《傾城之戀》終究有個世俗上的圓滿。
生在舊家庭的老上海,白流蘇,一個離異七八年回到娘家住的大齡女性,並沒有受到娘家人的待見,哥嫂對她冷嘲熱諷,母親避重就輕,她在這個家再也待不下去了。作為舊時代的大家閨秀,出去找事情做是被人所不恥的,失去了淑女身份不說,整個家庭都會被人瞧不起。那身份,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直到陰差陽錯遇見了範柳原,白流蘇的命運自此改變。範柳原本是介紹給妹妹寶絡的,可是範柳原卻跟白流蘇看對了眼。從一開始的相互試探到戰爭爆發後的相互取暖,傾一座城,白流蘇找到了永久的飯票,範柳原也找到了亂世中的一絲慰藉,至此,兩人才有點兒夫妻的樣子了。大概這就是傾城之戀的意思了吧:傾一座城,而換來一場戀愛。
《傾城之戀》看似講的是白流蘇和範柳原的愛情故事,然而風格和主題依舊延續了張愛玲探索人性,尤其是人性涼薄的一面。小說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不管是範柳原還是白流蘇,還是他們的家人,都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蒼涼感,既無力又現實。
蒼涼的親情
白流蘇
白流蘇和範柳原的原生家庭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生的痛。白流蘇20出頭嫁人後,因為丈夫的家暴而離了婚,後來就一直和母親、哥嫂住在一起,這一住就是七八年。
早先的時候,因為白流蘇還有點離婚體恤金,還能在白公館多少有點地位,可是這點錢很快就被哥哥作為投資了,生意失敗後,哥哥不但沒有感激流蘇的傾囊相助,相反的,嫂子連生意的失敗都歸咎於她的晦氣。
本來想去母親那評評理,可是母親的一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讓她真正意識到了自己的處境。所有的一切,甚至連自己的家人都是嫌棄自己的,她沒有了出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舊式的家庭又不願意她出去交際,她的餘生無處安放。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每天面對著哥嫂的冷嘲熱諷,迫不及待把她攆出家門,她的危機感是家庭賦予的。在情感上她無所依靠,所以她必須學會精明,為自己的將來做打算。
她深知靠自己的不實際性,雖然舊式的淑女形象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是從根本上她知道出去找事做的艱難和自己的能力。
她要的只是一張長久的飯票,如果能有感情更是錦上添花。
範柳原
範柳原又何嘗沒有經歷過親情的涼薄呢?他的父親原是一個著名的華僑,一次出洋考察,在倫敦結識了一個華僑交際花,兩個人秘密地結了婚,範柳原就是在英國長大的。他父親去世後,範柳原為了在法律上獲得繼承權,也經歷了很多棘手的事,至今範家的人還對他抱有仇視的態度,因此他很少回到廣州的老宅子去。
可以想像得出,範柳原在父親去世後,孤身流落倫敦吃的苦,還有在爭奪繼承權時跟父親的原太太和姐姐之間的撕扯。
也許是經歷了親情上的刺激,在情感上跟白流蘇一樣,他也是孤獨而自私的。雖然撩妹無數,見識了各類女子,但是畢竟金錢帶來的只是一時的虛情假意,他甚至慢慢地不再相信真情的存在,漸漸地就往放浪的一條路上走,吃喝嫖賭,樣樣都來,獨獨無意於家庭幸福。
或許對家庭太失望了,雖然內心深處依然渴望真情,但是在行為上卻慎之又慎,始終處於防禦狀態。他是有意於精神愛戀的,只是總是對這種飄忽的高級情感捉摸不透,讓他辨不清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蒼涼的愛情
白流蘇和範柳原的感情的分割線是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一場戰爭讓兩個人由情人關係變成了生死相依,竟也有了夫妻之間的感情。
戰爭前
白流蘇和範柳原之間是愛情嗎?看你對愛情的定義了,如果說愛情是奮不顧身,飛蛾撲火,全身心的交付,那麼他們顯然不符合。
一個鑽石王老五,一個離異多年的大齡女性,因為跳了一場舞就認定彼此的羅曼蒂克出現的概率並不大。
按理說,範柳原成天扎在女人堆裡,什麼樣的女人他沒見過,只是他在白流蘇身上看到了另外一種美,她是一個真正的中國女性。他看到了中國女人特有的那種美,含蓄不張揚,卻又有堅強的韌性。
這種不同激起了他的挑戰欲與徵服欲,又夾雜著幾分嚮往——獲得她的真心,因為這對於他也是富有挑戰性的。
很明顯的,他要她,可是他不願意娶她,他不過是找一個與以往不一樣的女人做情婦罷了,他的腦子是清醒的:「我不至於那麼糊塗,我犯不著花了錢娶一個對我毫無感情的人來管束我。那太不公平了」。
跟範柳原有了肌膚之親後的第二天早晨,他告訴她,他一禮拜後就要上英國去。她要求他帶她一同去,範柳原直接回絕:「那是不可能的」,足以看出範柳原對白流蘇的情分有多少了。
而白流蘇對於範柳原又何嘗不是呢,她不過是找一張長久的飯票,有個容身之處。她的精明讓她清醒地看穿了範柳原,她知道急於投懷送抱的風險,但是也深知退後的功虧一簣。
她承認範柳原是可愛的,他給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經濟上的安全。
她深知,沒有婚姻保障而要長期抓住一個男人,是一件艱難的、痛苦的事,幾乎是不可能的。
白流蘇和範柳原各有各的小算盤,如果沒有戰爭,也許白流蘇只能是範柳原的情婦了吧。
戰爭後
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讓身似浮萍的範柳原和白流蘇對命運有了重新的認識,在重大的危機面前,金錢、愛情、天長地久都變得不重要了,靠得住的只有眼前的這個人,他們只有彼此了。
他不過是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
也許是經歷了生死,看淡了一切,他們把彼此看得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
不是戰爭證明了他們的愛情,而是戰爭成就了他們。他們不過是荒涼人生中的惺惺相惜。
在電影《珍珠港》中,講雷夫與丹尼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死黨,兩人對於飛行從小就十分有興趣。長大之後,時間正值二次大戰,兩人一同加入美軍飛行的隊伍。受訓期間,雷夫結識了軍中護士伊弗琳,兩人迅速墬入愛河。
此時美軍決定派出精英部隊前往歐陸,協助歐洲各國抵抗納粹德國的侵略,雷夫自告奮勇前往參戰。於是將伊弗琳託付給丹尼照顧,不久之後,歐洲傳來噩耗,雷夫的座機在空戰中不幸遭德軍擊落,生死未卜。
伊弗琳與丹尼得知噩耗後,只能互相勉勵對方。但是愛情的幼苗卻悄悄地萌芽,很快他們相愛了。
有一天,雷夫突然出現在伊弗琳面前,正當三個人不知道如何面對這種三個人的關係的時候,日本突襲珍珠港,兄弟二人不得不放下兒女情長,並肩作戰。
不管是伊弗琳和雷夫還是和丹尼,愛情不過是在戰爭的恐怖籠罩下唯一能抓到住的東西,與其說因為愛情,不如說是為了尋求虛無中的一絲慰藉。
在戰爭中,個人情感是無處安放的,人在宇宙中的存在如滄海一粟,活下去都很難了,還有資格談什麼其他。
寫在最後
傾一座城而戀的愛情不過是艱苦環境中的一種自覺,世上的事哪有那麼容易大徹大悟,哪有那麼多非黑即白。而這也是張愛玲一貫的寫作風格,她慣用這種參差的對照寫法,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也沒有絕對的善與惡,雖然有時候主題不甚明確,但卻是較近事實的。
張愛玲筆下的人物都是身不由己的,自己的命運自己做不了主,全是命運推著人物往前走,走到哪算哪。這種無力感貫穿了張愛玲一生的著作,所以也註定了故事的悲劇性。
白流蘇並沒有因為戰爭的洗禮而被感化成革命女性,去和命運抗爭,結婚也不曾使範柳原成為更好的人,他還是一貫的生活作風與習慣。
他們還是不愛對方,他們只是需要彼此。所以,《傾城之戀》還是離不開悲劇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