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景德鎮名字的來歷嗎,知道有過怎樣的輝煌嗎

2021-01-09 新華社新媒體

▲景德鎮的手工藝人。聶作平攝

▲景德鎮的清代瓷窯。聶作平攝

▲明清御窯。聶作平攝

▲隧道窯。

▲宇宙瓷廠的地標。

▲博物館裡的陶瓷廠員工照片牆。

▲範平的瓷板畫作品。

▲範平的瓷板畫作品。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聶作平)1月8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窯火千秋——景德鎮的光輝歲月》的報導。

範平決定把工作室設在三寶村。

這是景德鎮市東南的城鄉接合部。與一般城鄉接合部常見的雜亂、破敗不同,因三寶寺而得名的三寶村,現在有另一個更為響亮的名字:三寶國際瓷谷。兩列平緩的青山,隱著一條曲曲折折的山谷。山谷兩側,民房星星點點,曲徑通幽。民房的主人,既有當地村民,也有像範平這樣來自外地的異鄉人。

五湖四海的人們,為了同一種東西奔赴景德鎮並長駐三寶村。

那東西就是陶瓷。

儘管對景德鎮的大街小巷還很陌生,但是,對景德鎮的歷史,對這座曾經名列中國四大名鎮的城市藉以揚威立萬的陶瓷,範平了如指掌。

因為,他的身份是陶瓷藝術家。在這條翠樹掩映的山谷和這座窯火千年不熄的城市,範平是眾多懷揣夢想的陶瓷藝術家之一。

範平們風塵僕僕的身影之後,是一座城市光陰流轉的往昔風華。

(小標題)景德鎮的誕生

儘管早已是一種司空見慣的平凡日用品,但有關陶瓷的起源,至今仍然難以稽考。

其中,有一種猜測是這樣的:遠古時代,人類認識到黏土具有可塑性,並用黏土捏成各種形象。比如,歐洲就發現過一萬多年前用黏土捏成的野牛和熊。並且,長期用火中,人類也一定注意到經過火的燒烤,柔軟的黏土會變成硬塊。當一隻塗有黏土的竹籃(塗上黏土,竹籃也可盛水)不慎被火燒後,竹籃變成灰燼,而塗在上面的黏土卻形成了一個同樣不易滲水的容器。

依憑可貴的想像和推理,人類據此一步步發明了制陶——這也是人類第一次通過化學反應將一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

在距景德鎮只有100餘公裡的萬年縣,考古工作者發掘了一座當地人稱為仙人洞的上古人類遺址。遺址中發掘出的最重要文物是一些破碎的陶片。研究表明,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它們誕生於兩萬年以前。

今天,人們常把陶瓷作為一個詞連用。事實上,陶是陶,瓷是瓷。或者說,瓷是人類技術進步後陶的升級版。司馬光就說過:瓷,陶器之堅緻者。由於原料和燒制溫度等不同,陶的質地疏鬆,表面粗糙;瓷的質地緊密,表面圓潤。大約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中國先民就在陶的基礎上創燒出了原始瓷。浙江上虞小仙壇瓷窯遺址則表明:至遲在東漢,瓷器技術已經在中國成熟。

有意思的是,散居世界各地的各個民族,大多在幾千到一萬多年前熟練掌握了制陶技術;但說到制瓷,在長達1000多年的時間裡,一直是中國的獨門絕技。

景德鎮市區,一條名叫昌江的河流先是自東向西,繼而自北向南流淌。新中國成立前,景德鎮長期屬浮梁縣管轄。浮梁縣治,設在昌江北岸。唐朝時,浮梁縣名為新昌縣。與之相對的昌江南岸,是景德鎮最早的制瓷基地。當這裡因制瓷而成為新興聚落時,便命名為昌南鎮,即昌江之南。

在景德鎮,很多人都會津津樂道地告訴你:中國這個名字,就來自昌南——英語裡,中國和瓷器都是China。景德鎮人認為,最早,China其實是洋人對昌南的音譯。由於昌南盛產瓷器,China(昌南)便成為瓷器的代名詞,久而久之,也慢慢成為古代中國的代名詞。

這種說法其實經不住推敲,不過,它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瓷都景德鎮源遠流長的歷史。

景德鎮制瓷的起源,史書上有明確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所謂新平,是指東晉所設新平鎮,大致管轄今天的景德鎮一帶地區。經過幾百年發展,到了唐朝,景德鎮瓷器遠近聞名,人稱假玉器——意指其光潔的表面,有如玉器一樣溫潤光滑。當時,這裡的知名特產有兩種,一是瓷器,二是茶葉——白居易《長恨歌》中就寫道:「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在景德鎮陶瓷史和城市發展史上,北宋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因為,景德鎮「誕生」了。

景德本是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的年號(1004-1007年),當時,昌南鎮的瓷器已在國內諸窯中脫穎而出。這裡所產的青白瓷,青中泛白,白中顯青,於景德年間列為貢品。按朝廷規定,充當貢品的瓷器,必須在其底部落款:景德年制。後來,宋真宗便將景德賜給昌南作地名。於是,景德鎮終於在幾百年的陶瓷生產後有了沿用至今的名字。

三寶瓷谷入口,曾是一座叫湖田的小村莊。只不過,早年的農舍與稻田,都已變身街道和小區。這片看上去十分尋常的街區,與一種名聲在外的瓷器聯繫在一起。那就是青花瓷。

很多人是通過周杰倫的一首歌知道青花瓷的。周杰倫唱道:

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

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

在潑墨山水畫裡

你從墨色深處被隱去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青花瓷與青白瓷儘管只有一字之差,卻有著本質區別。

尋訪期間,在景德鎮一個收藏家的展廳裡,我仔細觀察擺放在面前的兩件瓷器。它們看上去同樣美輪美奐,即便我這個外行,也能看出它們的不同:左邊一件質地輕薄,色澤溫潤,胎釉隱隱泛出青色,讓人想起它的別稱:影青——古人把「青瓷甚薄,雕花紋而映出青色者」稱為影青。也就是青白瓷。右邊一件白地青花,釉質白裡泛青,構圖豐滿卻多而不亂,則是青花瓷。

1000多年前的五代時期,在湖田村的原野上,工匠們點燃了第一爐窯火,從此誕生了陶瓷史上大名鼎鼎的湖田窯。到宋朝,湖田窯以上乘的青白瓷馳名天下,被認為是宋代青白瓷的巔峰之作。到元朝,湖田窯又創製出最為成熟的青花瓷——如果說青花瓷是一條洶湧澎湃的大河,那麼,這條大河的源頭就是如今看起來毫不起眼的湖田村。

2005年7月12日,英國倫敦拍賣了一隻瓷罐,成交價折合人民幣2.3億元,在當時可以購買兩噸黃金,創下了單件工藝品的全球最高價。這隻瓷罐,便是元代青花瓷。據資料表明,如今存世的元代青花,全世界也不超過100件。

青白瓷是從白瓷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青花瓷則是從青白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工匠們用含有氧化鈷的原料,在陶瓷坯體上直接繪畫,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過1300度的高溫燒制後,它們脫胎換骨,嬗變為優雅大氣的青花瓷——那種恬靜神秘的藍,便是拜氧化鈷之所賜。

青花瓷的成功燒制,是中國制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中國陶瓷史》為此寫道:「它一經出現,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發展起來,使景德鎮迎來了空前的繁榮。青花瓷成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產品運銷國內外,成為我國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而聞名於世。」

景德鎮地處江西東北部,境內山巒起伏,市區位於昌江衝積而成的一方小平原上。出城區不遠,便進入了山地。幾年前,我從景德鎮市區出發,順著林間公路,前往50公裡外的高嶺國家礦山公園。

那是一個細雨濛濛的春日上午,當我翻山越嶺來到公園大門外時,綠樹掩映的停車場上,只停了一輛早已廢棄的農用車。售票處和遊客中心均空無一人。我獨自順著一條花崗石鋪就的小路往林子深處前行。這是一條長約7公裡的古道。古道兩旁,不時有勞作者的雕塑,以及一些看起來像是窪地的礦坑——當年,產自這座山裡的一種礦石,就沿著這條古道,由礦工們用籮筐將它挑運至山下瑤河邊的碼頭,再轉往景德鎮各家瓷窯。

這個地方叫高嶺,這種礦石也因之名為高嶺土。

元代以前,瓷器的主要原料就是瓷石。在多河流與山溪的景德鎮,但凡有窯的地方,就一定會在流水處搭建水碓,以便利用流水的力量帶動巨大的木棒,將瓷石粉碎。不過,即便最優質的瓷石,它的成器率仍然很低,時常會燒出廢品和次品。後來,工匠們在實踐中發現,如果在普通瓷石中加入一些採自高嶺山的白色礦石,不僅能提高瓷胎的耐火度,使燒出的瓷器更加堅硬和光潔,還能大幅提高成器率,並能製作大型器具。這種白色礦石就是高嶺土。

作為一種重要的非金屬礦產,如今,高嶺土廣泛用於造紙、耐火材料甚至醫藥領域——竺可楨日記裡,就有他服用高嶺土治療肚痛的記載。不過,在景德鎮,高嶺土是自元朝以來數百年裡製作上乘瓷器,尤其是大型器具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料。工匠們認為,高嶺土是骨,普通瓷土是肉,只有骨肉均勻,才能燒出最優質的瓷器。這種配料方法,稱為二次配方。

1869年,提出「絲綢之路」概念的著名科學史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考察期間途經高嶺,他把產自高嶺村的泥土命名為高嶺土,並用高嶺的發音創造了一個新的英文單詞:Kaolin。這是世界上第一種以中國原產地為通用名稱的礦物。

1965年,高嶺村一帶的高嶺土經過數百年的持續開採後停工了。昔日人來人往的礦場恢復了寧靜,而山下那條曾經泊滿小船的瑤河,也變得空空蕩蕩。如今,作為對這段歷史的佐證,在高嶺周圍地區,不時可以看到一片片陷落的窪地,以及一些白色的小山——前者是挖取高嶺土形成的礦坑,後者是提取高嶺土後廢棄的尾渣。

如果說景德鎮制瓷興起於漢魏,發展於隋唐,到兩宋開始嶄露頭角的話,那么元朝則是它的飛速上升期,到了明清,終於一躍為舉世聞名的瓷都,獨步天下,領風騷數百年。

造就瓷都的,除了工藝進步和商業發展外,還在於官窯的設置。官窯又稱御器廠,即為宮廷燒制瓷器的地方。在景德鎮設官窯,始於宋朝。元、明、清因襲之。在明朝,御器廠平時由統轄浮梁縣及景德鎮的饒州府管理,每逢大量燒造,則由朝廷派專人到景德鎮督窯。清代,派出督陶官長駐景德鎮。

御用之物,不僅工藝要求高,而且數量龐大。比如宣德八年,尚膳監一次就燒造龍鳳瓷器443500件。到了晚明的嘉靖和萬曆年間,有幾年每年都要燒10萬件以上。清代,御器廠的產量雖大為減少,民窯卻漸趨發達。

據統計,明朝嘉靖年間,景德鎮從事陶瓷業的工場主和工匠已達10萬之眾。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寫道:「合併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

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法國傳教士昂特雷科萊(漢名殷弘緒)在一封信中略有誇大地寫道:「景德鎮擁18000戶人家,一部分是商人,他們有佔地面積很大的住宅,僱傭的職工多得驚人。按一般的說法,此鎮有100萬人口,每日消耗1萬多擔米和1000多頭豬……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圍著的一座巨城,也像一座有許多煙囪的大火爐。」

清朝的督陶官唐英則說:「景德鎮袤延十餘裡,山環水繞,僻處一隅。以陶來四方商販,民窯二三百區,工匠人夫不下數十萬,藉此食者甚眾。」

千年不熄的窯火燭天,景德鎮也因此被稱為「四時雷電鎮」。窯火輝映下,景德鎮瓷器走出國門,成為中國獻給世界的珍貴禮物。

 (小標題)瓷器之路

距景德鎮1600多公裡的海南,有一座小鎮叫潭門。鎮上,有一家中國南海博物館。在博物館一角,我看到一條古色古香的木船。這條長20米,寬近10米的木船,是按照從西沙群島華光礁礁盤上出土的一條沉船複製的,稱為華光礁一號復原船。經考證,華光礁一號是一條南宋中期的商船。船上的主要商品為瓷器,以青白瓷和青花瓷為主,來自景德鎮等地。

華光礁沉船意味著來自景德鎮諸窯的瓷器,除了滿足皇室和民間需要外,還作為外貿商品遠銷海外。

景德鎮的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勝,為瓷器大量、長久出口並形成一條條瓷器之路,提供了前置條件。

300多年前,當殷弘緒行經景德鎮時,他看到「有兩條河從靠近鎮邊的山嶽裡流下來,並且匯合在一起。一條較小,而另一條則較大,寬闊的水面形成了一裡多長的良港。這裡的水流流速大大減緩了,有時可以看到,在這寬闊的水面上,並列著二三排首尾相接的小船……」

殷弘緒所說的兩條河,正是從景德鎮斜貫而過的昌江及其支流南河。昌江發源於景德鎮東北的祁門大洪嶺,一路匯集山間溪澗而下,經景德鎮後向西流入鄱陽,與樂安河匯合後,稱為饒河(鄱陽為古饒州治所),爾後注入鄱陽湖。

如今,我看到的昌江或是饒河,都不寬闊,但就是這並不寬闊的河流,成為景德鎮瓷器外運的最重要通道——自古以來,有四條商道將景德鎮與外面的世界相連接,而昌江和饒河都是其組成部分:

第一條:從昌江入饒河,再入鄱陽湖,溯贛江至南安,翻越大庾嶺,下北江抵廣州,進而前往東南亞——那條在華光礁不幸沉沒的商船,很有可能,就發自廣州。

第二條:從昌江入饒河,再入鄱陽湖,經湖口進長江,順長江下行至長江口出海,發往日本和朝鮮半島。

第三條:從昌江入饒河,再入鄱陽湖,溯撫河、盱江而上,到達廣昌後,陸行經石城等地到長汀,再沿汀江、韓江下行至潮州,進而往東南亞。

第四條:從昌江入饒河,再入鄱陽湖,溯信江而上,到鉛山縣河口鎮轉陸行,經玉山等地可達衢州、金華,以及寧波等地並出海。

絕大多數人都知道絲綢之路,都知道以中國絲綢為主要商品的那條穿越戈壁、沙漠和草原的國際商道,卻不一定知道,與絲綢之路並存的,還有陶瓷之路。以那些溫潤如玉的瓷器為主角,通往東南亞和歐洲的陶瓷之路生生不息。它的起點,就是景德鎮。

大約從唐朝開始,景德鎮瓷器便暢銷海外。日本的一位學者總結說,「9世紀起,中國的瓷器像流水一樣滲透到美索不達米亞的各個城市。」美索不達米亞即今天的兩河流域。從地理位置說,它地處中東,一向是聯繫亞洲和歐洲的樞紐。經由中東地區,景德鎮瓷器一路西行,並在明代中晚期至清朝初年達到巔峰,成為世界性商品。瓷器在歐洲掀起的那股長久的中國風潮,不僅引發了新的時尚,甚至改變了歐洲人的生活習慣。

歐洲人掌握瓷器製造技術之前,來自包括景德鎮在內的中國瓷器和絲綢,是歐洲上流社會最珍貴的奢侈品。與絲綢相比,瓷器沉重、易碎,運輸尤為不易,因而價格更加昂貴。哪怕一個最普通的瓷瓶,在經過萬裡迢迢的海路運輸抵達歐洲後,價格至少也要翻上百倍。

瓷器如此來之不易,歐洲豪門對它的追捧更令人嘖嘖稱奇:法王路易十四建有一座大量使用藍色與白色瓷磚的瓷宮,裡面擺滿了來自中國的青花瓷。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收藏有歐洲最豐富的瓷器,達3000多件。薩克森選帝侯兼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一生有兩大愛好,一是生男育女(據說育有365個孩子),二是收藏中國瓷器。為了收藏瓷器,他不惜動用財政收入的20%。最為誇張的是,有一年,他到普魯士訪問,看中了普魯士國王收藏的一組12個花瓶,提出購買。普魯士國王要求奧古斯特二世用600名精銳的龍騎兵交換。沒承想,奧古斯特二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這一組花瓶,便是濫觴於景德鎮的中國青花瓷。

歐洲人為了破解瓷器的秘密並掌握制瓷技術,可謂煞費苦心。最初,歐洲的一些國王令科學家對來自中國的瓷器進行深入分析。不過,很長時間裡,就像西方人一直沒搞懂絲綢是如何製成的一樣,對瓷器製造也有過各種不經的猜測。比如大數學家萊布尼茨曾提出水成論。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瓷器之所以溫潤堅硬,很可能是用貝殼製作的。

1705年,殷弘緒風塵僕僕地來到景德鎮,並在這座小城度過了7年。殷弘緒能在景德鎮暢通無阻,在於他和當時的江西巡撫郎廷極私交密切,並通過郎廷極向康熙進獻了一些葡萄酒,從而贏得了從皇帝到封疆大吏的好感。7年裡,他一邊在當地居民中傳教,一邊出沒於景德鎮大大小小的窯場,從事另一項秘密工作。

這項秘密工作就是探訪並記錄景德鎮制瓷工藝的秘密。1712年和1722年,殷弘緒寫信回國,詳細介紹了景德鎮制瓷的原料和方法。他在信中自陳說:「我在景德鎮培養教徒的同時,有機會研究了傳播世界各地、博得人們高度讚賞的美麗的瓷器的製作方法。我之所以對此進行探索,並非出於好奇心;我相信,較為詳細地記述制瓷方法,這對歐洲將起到一定的作用。」

——事實正如殷弘緒所預言,他寫回歐洲的兩封長信,使法國人終於研製出瓷器。尤為令人感慨的是,儘管歐洲人的制瓷業晚了中國1000多年,但他們卻藉助近、現代化的工業技術迎頭趕上,一步步超越了中國。

(小標題)十大瓷廠的沒落

老餘是我在景德鎮尋訪期間認識的一個新朋友。像不少景德鎮原住民一樣,老餘家也數代從事陶瓷業。老餘記憶中,曾祖父和祖父都是小有名氣的制瓷工匠,藉助陶與火養家餬口,安身立命。父親和母親,則是曾經非常有名的人民瓷廠員工。至於他本人,從小就在瓷廠長大,後來上了全球唯一的陶瓷大學:景德鎮陶瓷學院。

從景德年間朝廷詔令燒制御瓷到今天,景德鎮的窯火已經持續燃燒了1000餘年,景德鎮也成為全世界唯一一座依靠同一種產業興旺千年的城市。但這窯火不熄的1000年,並非總是高歌猛進。景德鎮也曾遭遇多次困境和挫折。

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來華,希望和大清朝建立平等的貿易關係。英國人為乾隆皇帝精心準備的,企圖用來證明日不落帝國強盛的禮品中,除了天文望遠鏡、西洋馬車和火炮外,還有不少製作精美的瓷器。

發軔於法國的歐洲制瓷業,短短幾十年間便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儘管乾隆和他手下官員對馬戛爾尼呈上的包括瓷器在內的所有禮物都不屑一顧——按乾隆的說法是:「天朝撫有四海。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然而,這種狂妄自大並不礙西方制瓷業的飛躍發展。

1869年,李希霍芬途經景德鎮時,雖然他看到的「是一個大地方,沿岸延伸大概5公裡到6公裡,有很多黑色的煙囪矗立的地方就是瓷窯」,但是,他也敏銳地洞察到,景德鎮衰落了,「這裡大概有150座瓷窯,現在都還在用,規模並不大,製作過程也比較簡單,和歐洲的制瓷工廠沒法比。」一言以蔽之,當中國制瓷業達到手工工藝的巔峰時,歐洲制瓷業卻捨棄了手工工藝,直接跨入了工業化生產;當中國工匠還依賴師徒之間的口耳相傳時,歐洲已開始了科學的數位化管控。

中國瓷的國際競爭力日益式微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此消彼長卻一直存在。到1930年,中國的瓷器進口第一次超過了出口,並且,逆差在未來幾年不斷擴大。早在1920年,一本《景德鎮陶業紀事》的小書就對國民的好「洋器」痛心疾首:「人民喜購外貨,如中狂迷。即如瓷器一宗,凡京、津、滬、漢以及各繁盛商埠,無不為東洋瓷之尾閭,如藍邊式之餐具杯盤及桶杯式之茶盞,自茶樓、酒館以及社會交際場所,凡非此不美觀,以至窮鄉僻壤,販賣小商,無不陳列燦爛之舶來品瓷,可知其普及已至日常用品。」

中國瓷的命運轉折已是如此,具體到景德鎮,更是風光不再。依然是在景德鎮稍事停留的李希霍芬,通過他對中國的熟稔總結說:「以前中國的瓷器主要產自這裡,被運往廣東、鎮江和漢口。但是現在廣東那裡自己建了瓷窯,不再需要這裡的瓷器。紹興和其他一些地方也開始產瓷,成為這裡的對手。因此當地人對外來人,包括廣東人和其他行省的人十分敵視,認為他們是來偷取燒瓷秘密的。」

如果說清朝的康、雍、乾三朝100年間是景德鎮制瓷業黃金時代的話(用清末文人劉瀏在《陶雅》中的說法是:「康雍乾三朝製作之宏偉,都麗足以上掩朱明,彈壓五洲」),那麼,黃金時代一過,衰敗成為必然。這種衰敗,到20世紀上半葉,進入最低谷。《景德鎮史話》稱:從14世紀中葉起,景德鎮窯戶執全國制瓷業的牛耳,長達5個世紀之久,直至19世紀中葉以後,才逐漸處於困難的境地。劉瀏恨鐵不成鋼地批評說:「今吾華瓷業,蓋甚凋瘵矣。工既弗良,質亦粗劣。此喪其本有者也。守常蹈故,銷路阻滯,此懵於今情者也。」

雪上加霜的是,從晚清到新中國成立前,戰火頻仍,動亂無休,至1948年底,景德鎮的工廠大部分處於停工或半停工狀態,瓷窯的開工率僅有7.8%。1949年,瓷產量僅6000餘萬件,城市人口減至9萬多。一座風光千年的歷史名城,始終只是浮梁下轄的一座小鎮。

老餘的爺爺是上世紀50年代成為國營瓷廠員工的。以後,從爺爺到父母再到他,一家三代,都是國營瓷廠員工。中國人取名,喜歡高大上,相聲裡曾諷刺過宇宙牌香菸,我沒想到的是,景德鎮真的曾有一家工廠,竟以宇宙為號。

在景德鎮,40歲以上的人都知道十大瓷廠,宇宙瓷廠便是其中之一。今天的景德鎮市區,有一個知名去處,即陶溪川。夜晚的陶瓷集市,招來了熙熙攘攘的人流,數百個以陶瓷產品為主的地攤沿路鋪開,曲曲折折繞出好幾百米。地攤背後那些房屋,無論工作室還是酒吧、商店、咖啡館,一看就知道是改造過的老建築。至於一根高聳入雲的煙囪,更是直白地告訴每一個遊人:這裡曾是一家工廠。

是的,這就是一家曾經的瓷廠。上世紀50年代初,通過公私合營等手段,零星的作坊被整合到一起,成立了十多家瓷廠:建國、人民、藝術,東風、景興、光明、紅星、紅旗、宇宙、為民……十大瓷廠的成立使景德鎮瓷業再次煥發生機,並由手工升格為機械,由柴窯升格為煤窯、油窯、氣窯。

老餘還記得,那時,瓷廠經常接受政治任務,比如生產國禮瓷、紀念瓷、國家領導人專用瓷等。如1978年鄧小平出訪美國,就曾將建國瓷廠生產的扁肚花瓶和雙耳瓶作為國禮。

總而言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統購統銷,讓景德鎮瓷業走出了晚清和民國的陰影。在老餘記憶中,小時候,由於父母都是瓷廠員工,這意味著每個月都有固定且不菲的收入,工廠經常會發放各種福利,從住房到手套,從服裝到逢年過節的食品,這種待遇,讓其他非瓷廠員工的孩子無比羨慕。家裡沒有人在瓷廠工作,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景德鎮人。所以,考大學時,他毫不猶豫地填報了景德鎮陶瓷學院。

老餘給我看過幾張拍攝於上世紀80年代的瓷廠老照片。黑白照片被歲月浸染得發黃,但那些在成型車間裡勞作的工人,無論男女老少,臉上都洋溢著一種自足和幸福。

然而,老餘大學畢業分回瓷廠不到兩年,十大瓷廠紛紛衰落。1995年,隨著企業轉制,十大瓷廠一夜之間化整為零,爾後陸續倒閉。老餘說,那年,連續幾個月沒發工資。有一天,滿面焦慮的廠長召集開會,垂頭喪氣地對大家說:工資發不出來了,大家領點瓷器去賣吧。

一度,在景德鎮,下崗的瓷廠員工為了混口飯吃,要麼合夥以小作坊的形式小敲小打,要麼把低檔瓷器運往各個城市擺地攤。在我印象中,當年,我生活的那座距景德鎮近2000公裡的川南城市,林蔭道上,就有不少打著景德鎮瓷器牌子的地攤,花花綠綠的粉瓶和粗糙的碗盞堆積如山。曾以皇室特供傲視群雄的官窯瓷器,就這樣跌下神壇,成為低廉的大路貨。

為了謀生,老餘不得不離開景德鎮,踏上了去北京的火車,先後在北京的一些廣告公司和文化公司打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世紀之交,與景德鎮瓷業沒落相伴的,是其他瓷業重鎮的崛起。

如今,潮州、佛山、德化、醴陵和淄博都是國內瓷業翹楚。2004年,潮州陶瓷工業產值達160億元,遠超景德鎮,中國輕工聯合會和陶瓷工業協會將中國瓷都的稱號授予潮州。這對窯火千年不絕,早被民間認定為瓷都的景德鎮來說,無疑當頭棒喝。5年後,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32個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上,景德鎮赫然在案。

從白瓷到青白瓷到青花瓷,下一步,景德鎮要用什麼才能扳回一局呢?

(小標題)景漂的藝術人生

作為一名陶瓷藝術家,範平在選擇工作室時,先後考察了潮州、德化、淄博及景德鎮等各大陶瓷產地。最終,他選定了景德鎮。

他認為,儘管從工業產值上說,潮州等地都超過了景德鎮。但是,如果潛心陶瓷藝術,最好的地方仍然是景德鎮。

範平的看法,與景德鎮一些專家和官員英雄所見略同。景德鎮的一位官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時至今日,政府不可能重新組織像十大瓷廠那樣的大規模生產,而是要把重點放在搭建平臺,建設更加注重陶瓷文化的陶瓷產業創意園。

範平正是看中景德鎮的這種定位而來的。範平工作室的書櫃裡,醒目地擺放著他獲得的七項國家發明專利證書。作為深入陶瓷藝術多年的資深藝術家,這七項發明專利的指向理所當然是瓷藝,範平把它們統稱為七泓彩。

出身於書香世家的範平從小熱愛書法和繪畫,一個偶然的機緣,他開始在陶瓷上作畫。經過十年的不斷摸索,七泓彩次第問世。

七泓彩是幹什麼的呢?簡單地說,隨著科技進步,陶瓷藝術的創新已是世界潮流,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運用已成發展趨勢。以往,由於技術條件限制,瓷器大多是一次燒製成型。此外,傳統工藝也無法在各類深色彩瓷及紫砂、黑陶、晶狀金屬等器面描繪並燒制大塊的立體彩面,七泓彩就因為解決了這些多年來懸而未決的難題從而獲得國家專利,也成為範平有信心把工作室開在景德鎮的秘密武器。

七泓彩專利,主要是七泓彩新顏料(釉料)、新的燃媒劑和創新工藝。顏料既使用了大量寶石類的無機礦物質材料,又使用了珍珠、貝殼之類的有機材料。這些不同材料的燒結溫度懸殊幾百度,按以往工藝,無法在同一件瓷器上同時使用。而七泓彩顏料則解決了這一難題。當然,範平為此付出的代價是,一件小小的瓷器,需要反覆繪製和燒制五六次之多。

就在範平把工作室落地景德鎮之前半年,離開家鄉20多年的老餘也回來了。他辭掉了北京某文化公司總監的職位,回到家鄉與兩個昔年的同事重操舊業。他們組建了一家公司,主要業務就是為範平這樣的陶藝家提供作品燒制。

北漂這個詞眾所周知,到了景德鎮,我才知道還有一個類似的詞:景漂。「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這句在景德鎮流傳已久的老話,如今有了新的註解。匠,不再指從事瓷業的工匠,而是指來自五湖四海的懷抱夢想與利器的陶瓷藝術家。據有關方面統計,目前,外地來景德鎮進行藝術創作的非景藉藝術家和文藝青年,已突破3萬人。尤其引人注目的是,3萬「景漂」裡,有5000名左右的海外人士。

2005年暑假,英國人弗莉斯蒂·艾利芙第一次來到景德鎮。琳琅滿目的精美瓷器令她欣喜若狂,「整個城市似乎因瓷而生,遍地都能看到瓷器。」作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博導,此前40多年,艾利芙一直嘗試突破西方傳統陶瓷,注入現代元素,但一直沒找到從何下手。當她來到景德鎮,在見證了2米多高的大型瓷器以及中國釉下彩與釉上彩手法時,她眼前一亮,茅塞頓開,當即決定留下來作一個「景漂」。

以後幾年,這個金髮碧眼的異國藝術家,一直出沒於景德街的窯廠之間,走訪當地工匠,訪問中國陶瓷藝術家,一點一滴地學習、積累。2008年,經過幾年摸索,她終於將自己在景德鎮創作的巨型作品運回英國,進行了兩年巡迴展覽。

某種意義上講,「景漂」不僅讓景德鎮陶瓷散發出新的活力,而且潛移默化地改變著這座城市。像範平這種資深藝術家,他們不僅帶來了和陶瓷有關的發明專利,而且,作為一名管理學博士,他還帶來了更為現代的思想觀念和運作思路,乃至更為藝術化的生活方式。如今,景德鎮既不是元明清時濃煙滾滾、火光沖天的勞動密集型工場,也不是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按部就班,各個工廠自成社會的國有企業,而是一座以瓷為核心,藝術與生活相互交融的充滿文化韻味的新型城市。

在工作室忙碌一天後,吃過晚飯,範平從工作室出發,向山谷深處慢跑,他一直要跑到幾公裡外那座人跡罕至的山上。那裡,可以俯瞰整條山谷。如果是從前,他將看到一座杵聲殷地,火光燭天的「四時雷電鎮」;而現在,他看到的是掩映在山谷裡的點點燈火,朦朧、安詳而舒緩。他能感覺得到,在這種微妙的景物轉換之間,時代,正在化蛹為蝶。(完)

相關焦點

  • April|你知道愚人節的來歷嗎?
    四月的第一天是個很特別的日子,這一天人們以各種方式互相捉弄對方,被捉弄的人往往最後才知道,自己被別人捉弄了,這一天也被形象地稱為愚人節,那麼你知道愚人節的來歷嗎?讓我們邊學單詞,邊在本文最後的Tips小貼士裡了解一下關於愚人節來歷的小故事吧!
  • 寓意吉祥的福祿壽喜翡翠——你知道它名字的來歷嗎?
    今天軒哥要講的是同樣精彩的一種翡翠種類,它就是由多種顏色組成的,像極了面對風雨之後的從從容容,而且光從名字就很容易受中老年人喜愛的——福祿壽喜翡翠。想必大家都會覺得這個名字莫名熟悉,有種喜氣洋洋,八方來財的感覺吧,它的名字是有來歷的,接下來就跟軒哥慢慢道來。我們都知道翡翠的顏色有很多種,但是一般市面上常見的翡翠都是單色的,夾雜著一些棉或裂。
  • 媽媽給我講故事——寶貝,你知道聖誕老人的來歷嗎?
    寶貝你知道聖誕老人的來歷嗎?
  • 你知道嗎
    其實不難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遊客去古鎮度假,每個古鎮都有自己的故事,形象鮮明,各具特色,無論是流浪還是休閒,去古鎮都是絕佳的選擇,在所有的古鎮中,四個是最有名的,被列為中國四大古鎮,我國四大古鎮是哪幾個?其中誰才是「名氣最大」的?你知道嗎?
  • Hello|你知道「hello,你好」這個單詞的來歷嗎?
    那麼,你知道這個詞的來歷嗎?是誰最早使用它和對方打招呼?讓我們先學習單詞,然後在Tips小貼士裡一起了解一下Hello這個詞的由來吧!寶寶讀對了沒?爸爸、媽媽們要給寶寶一個大大的鼓勵哦!接下來,學習一個例句吧…最後,還有可愛的小貼士要講給寶寶們聽哦~Tips 小貼士文字版你知道hello這個詞的來歷嗎?
  • 中國唯一以「皇帝」取名的火車站,但你知道名稱的真正來歷嗎
    我們中國的高速鐵路網絡發展速度很快,鐵路線路不太好,不知道有大大小小的數千個平臺,經常出去旅遊的人也不敢說能記下中國所有火車站的名字,我想向大家介紹的這個火車站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它的名字相當霸氣,但它是我們中國唯一以「皇帝」的名字命名的火車站,可惜很多人沒有聽過。
  • 你知道你的姓氏的來歷、和你的字輩嗎?你家還有家譜嗎?
    因而,每個人生來接過火炬,傾其一生使得火光璀璨,繼而又匆匆交與後人使其得以傳承延續。於火炬而言,你我皆過客。因此,國家、種族皆有歷史,家族源頭亦可追溯。那麼你知道你的姓氏的來歷、和你的字輩嗎?你家還有家譜嗎?1.
  • 吉米老師:問別人名字更地道的說法,你知道有哪些嗎?
    本文屬於英語口語(kouyu8)原創,轉載請到後臺授權,侵權必究Jimmy's Note吉米老師前言:和人打交道的時候,少不了詢問對方的姓名和來歷,你叫什麼名字用英語怎麼表達呢?一起來聽聽吉米老師怎麼說。實用口語表達怎麼用英語問別人的名字?
  • 美國南方的人們會種植牛油果,你知道它好吃,但知道它的來歷嗎?
    我是在北美生活的管大大,美國南方的房前屋後,種植著一種南方熱帶特有的水果牛油果,你知道牛油果好吃,但知道它長什麼樣和它的來歷嗎?美國人住的房子,基本都是獨立屋,就是我們中國人說的別墅。但與我們中國別墅不同的是,它佔地很大,最少也有一畝多地。
  • 燕窩是怎樣形成的?燕窩的來歷你知道嗎?
    如今燕窩走入尋常百姓家,大家對燕窩產生了很多好奇,比如燕窩的來歷。今天,小編就為小夥伴們講講燕窩是怎樣形成的!說起燕窩,多數人印象都是廊前屋後家燕築的巢,用料是泥巴和雜草。但我們所食用的燕窩特指金絲燕的巢穴,是金絲燕用羽毛和唾液築成。
  • 你知道廚師帽的來歷嗎?
    很多熱愛美食,喜歡餐飲的朋友對廚師高高的帽子都很好奇,廚師帽的來歷是什麼?廚師帽有什麼意義嗎?
  • 楊家坪謝家灣……重慶有姓氏的地名 知道來歷嗎
    那麼,這些姓氏地名有何來歷?《山與城》第73期,將為你解讀這些姓氏地名背後的故事。楊家坪商圈 陳林 攝 熟讀《百家姓》後你能數出多少姓氏地名?「雖然這些地名的來歷各有千秋,但用姓氏作為地名,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中國人對家的重視。」重慶地名文化研究專家李正權介紹,以姓氏命名一個地方,從側面反應了一個地區曾經的人口變遷和某種歷史。
  • 景德鎮瓷器名揚天下,你知道都有哪些品種嗎?
    上千年的發展史,創造燒制的瓷器種類數不勝數,在這琳琅滿目的瓷器中,有典雅素淨的青花瓷、明淨剔透的青花玲瓏瓷、五彩繽紛的顏色釉、巧奪天工的雕塑瓷等等,任何一件都是瓷器之精華。下面燕子就來給大家總的介紹一下景德鎮瓷器品種。青花瓷中華傳統名瓷,景德鎮最著名的代表作,被人們稱為「人間瑰寶」。
  • 每年都過愚人節,可你知道愚人節的來歷嗎?
    很多人都這樣過過愚人節,可是你知道愚人節的由來嗎?起初愚人節是從19世紀開始在西方流行的節日,並未被任何國家認定為法定節日,在每年公曆的4月1日這天,在這天人們以各種方式捉弄及取笑對方,在最後玩笑才被揭穿。但玩笑開得過大的話,會引起人們的驚恐,讓別人心驚肉跳,或者進一步衍生成為謠言等。
  • 你知道怎樣選美甲顏色嗎?你知道怎樣搭配好看嗎?你會美甲嗎?
    專業美甲師的美甲小技巧,長沙賀加貝美甲學校學美甲學校好嗎你知道如何挑選美甲顏色嗎?你知道什麼顏色搭配在一起更漂亮嗎?你知道裝飾品怎麼搭配才會顯得「貴」嗎?你知道你所喜愛的樣式怎樣和別的的指甲配搭嗎?下邊賀加貝美甲培訓學校老師給你普及一下美甲小常識。假如指甲油並不是很長的話,那麼就不必塗深色的指甲,儘量採用淺色調、漸變色,不論是顏色的漸變還是亮片的漸變,指甲油會有拉長指甲的效果。
  • 芍藥花雖美,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可是有多少人在欣賞牡丹之餘還會看一眼和它長得那麼像的芍藥呢?芍藥的花和牡丹很像,花朵又大又豔麗。儘管有很多人還分不清他們的區別吧。卻有很多人說自己喜愛牡丹,這對芍藥有那麼一點的不公平。它們明明很像,卻沒有多少人記得芍藥。可那又如何,芍藥仍然會默默綻放。而且芍藥還有個很美卻很憂傷的名字叫別離草。芍藥它被古人奉為五月花神,人們又把它稱之為花仙或者花相。
  • 日本人知道自己被叫做「鬼子」嗎?
    「鬼子」嗎?總的來說,他們還真的聽說過不過並不很普及,很多人都知道中國人這樣稱呼他們,也知道這是一個不懷好意的貶義詞,不過呢...然後是"鬼子"裡邊的「子」,這個就不一樣了,因為日語裡的「子」普遍用在女孩名字裡。所以嘛,鬼+子就變成了......他們就只好腦補成這樣的畫風...
  • 你知道是哪四個嗎
    竟然江浙滬地區一個都沒有入選,就連赫赫有名的烏鎮、周莊都不在內,那你知道中國四大古鎮是哪四個嗎?不知道你去過沒有?聽說四個全去過的都是厲害的人喲!原來入選中國四大古鎮的地方,分別位於廣東、江西、湖北、河南,是不是很意外,那帶大家來具體看看具體是哪些古鎮吧!
  • 小時候學過的典故「葉公好龍」,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大家好,我是河亶丁,一個歷史愛好者,今天我和大家談論一個家喻戶曉的成語——葉公好龍,相信大家上學的時候都學過這個成語。葉公喜歡龍,生活中的各種用品全都雕著龍,然而喜歡龍的葉公,卻在真龍降臨家裡的時候嚇得倉皇而逃,由此人們知道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而不過是喜歡那些像龍而不是龍的東西罷了。從葉公好龍的故事來看,葉公真是一個虛偽的人,那麼,歷史上真有葉公其人嗎?
  • 改過名字的明星,你知道他們原本的名字嗎?
    改過名字的明星,你知道他們原本的名字嗎?每個人的名字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含義或美好的寓意,你知道其實娛樂圈中這些明星都改過名字嗎?唐藝昕原名唐婷唐藝昕原名唐婷,長相甜美演技在線,飾演的《甄嬛傳》中狠毒的祺貴人讓大家印象深刻,去年和男演員張若昀結婚領證並在五月今年有了一個女兒。大家有沒有發現唐藝昕和張若昀其實是情侶名字,一樣的偏旁,這對情侶也太甜了,這份「狗糧」我先幹為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