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英國石油公司正在利比亞境內的一片沙漠中進行勘探工作,突然,工作人員在地平線上看到了一團奇怪的東西。湊近一看,人們才發現這是一架飛機的殘骸。有專家分析後確認,雖然飛機與地面發生了劇烈撞擊,零件散了一地,但在落地之前,飛機還是做了充分的迫降嘗試。另外,得益於沙漠的乾燥,機體幾乎沒有任何鏽蝕,機身上的噴塗也清晰可見。經辨認,這是一架二戰時的美軍B-24轟炸機。
英國人本著物歸原主的原則,通知美國前來認領,誰知對方給出的回答令人大感意外——美國人表示,這架飛機不是他們的。
就在英美雙方互相推讓的同時,有人冒險進入了飛機。機體內部保存相對完好,其中彈藥充沛物資齊全,甚至還有相當的飲用水。飛機上的一切看起來並無異樣,唯一反常的便是機組人員似乎毫無徵兆地消失了。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其實也不少見。例如在1872年,雙桅帆船瑪麗·塞勒斯特號在大西洋上被發現。當時,這艘貨船正以高速向直布羅陀海峽方向行駛。然而當人們登上該船後,發現船上空無一人,但滿載的貨物完好無損。另外還有一個十分著名的傳聞:1947年,兩艘美國貨輪在經過馬六甲海峽時收到奇怪求救訊號。當人們趕到時發現了一艘名為「棉蘭」的貨船,船上人員全部死亡,場面駭人。
總而言之,石油公司工作人員後續的發現使整件事向著詭異的方向發展:一架來歷不明的飛機孤零零地躺在大漠中,機組人員離奇失蹤,物資卻完好無損,這不正是傳說中「幽靈船」和「幽靈飛機」那樣的橋段嗎?不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英國人也懶得去追查真相,索性就把飛機扔到一旁不管。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飛機附近車來車往,一些人還把它當成了路標。
後來還是美國人率先覺得不對勁兒:原來,工作人員只是查了附近一段時間的飛行記錄,發現並沒有這樣一架飛機丟失。事後,有責任心比較強的官員建議五角大樓再做一次系統調查,這才搞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原來早在1943年4月,有一架載有9名新兵的B-24轟炸機奉命飛赴義大利那不勒斯執行突襲任務,結果飛機同基地失去了聯繫,隨後下落不明。二戰時這種情況可謂司空見慣,美軍也沒多想,就把他們算進陣亡人員名單了。
如今的情況讓美國人不得不重新審視整件事的過程:既然飛機內部基本完好,也就是說機組人員並非遭遇敵軍襲擊而犧牲的,難道他們都當逃兵了?這種可能並非不存在,要知道,當美軍登陸歐洲戰場後,兇悍的軸心國部隊給少爺兵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衝擊,士兵有關臨陣逃跑的指控數量也呈直線上升。況且當年這架B-24轟炸機上的9名士兵也確實都是新兵,作出錯誤的決定也是不難理解的。
正當美軍為此事而糾結不已時,英國那邊又傳來了新消息。原來在墜機點不遠處的一塊堅硬的沙礫地上,英國人發現了一些類似於車轍的痕跡。出於某種原因,這塊區域並沒有被風沙覆蓋,經過辨認,工作人員發現了一處似乎是用來指引方向的標記。順著方向前進了一段距離,英國人在大漠中找到了幾具半露在沙子中的身穿二戰美軍制服的乾屍。
直至此時,人們方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架飛機並沒有遇襲,士兵也沒有叛逃。日軍偷襲珍珠港後,美國開動了戰爭機器,到了二戰後期那會兒,倚仗強大的軍工實力,美軍的坦克、飛機和輪船生產速度就像是工廠生產罐頭一樣。在追求數量的同時,流水線化生產從一定程度上難免降低了這些武器裝備的質量。不幸的是,當年那9名新兵分到的哪家B-24由於情況匆忙,一些設備還不具備完備的功能。
與此同時,有資料顯示:在B-24失蹤當天,飛機在半途遭遇了突發性極端天氣。在一片風沙中,飛機偏離了航向。結果直到燃油快燒盡時,士兵們肉眼所見之處仍是一望無際的黃沙。無奈之下,這群心存樂觀的美軍士兵決定棄機逃生,他們攜帶了足夠維持一段時間的水和乾糧。士兵離開飛機後,飛機依靠慣性又滑行了一段時間,直至滑落在沙礫上。
以平常標準來估計,受過訓練的成年人一天能走約50公裡,在大漠中飛了這麼久,士兵們以為沙漠盡頭離這沒多遠了。不料,以他們當時所處位置為圓心,直徑700公裡之內全都是荒漠。
當這群美軍士兵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一切都已經晚了,他們身後的足跡被風沙掩埋,已全無可能原路返回;士兵們只能抱著一絲僥倖繼續向前,直到最後一人在絕望中倒地身亡。經過系統搜索,人們最終找到了8具乾屍,另外一人至今下落不明。
這起「幽靈飛機」事件雖說是場慘劇,但多少有些烏龍的意味,士兵們最終得以洗刷被誤認為是「逃兵」的冤屈,這無疑是個好結果。然而並非歷史上所有的類似事件都有這樣圓滿的結局。例如在1946年4月4日,美軍「格德」號轟炸機離奇失蹤。這一次美軍展現出了超乎尋常的重視:他們派出大量人手對事發地點展開地毯式搜索,差點把整片區域都翻個底朝天,然而最終連一片殘骸都沒找到。有說法稱,直到16年後,有人有人在距離出事地點數百米外的一處沼澤地上發現了和「格德」號同型號的一架轟炸機。機艙內空無一人,但儀錶盤卻顯示,飛機剛剛才完成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