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女膜是位於陰道外口和會陰的交界處的膜性組織,正常處女膜分為有孔型、半月型、篩狀、隔狀、微孔型。如完全無孔隙,則為處女膜閉鎖,是女性生殖器官發育異常中較常見的類型,發病率約1/1000~1/2000。處女膜閉鎖又稱無孔處女膜,女嬰在剛出生時,陰道內分泌物無法排出,故新生兒期外陰部潔淨,無分沁物為本病特徵,但一般極少注意,故很少在當時加以確認。
處女膜閉鎖多於月經初潮後發現,如子宮及陰道發育正常,初潮後經血積存於陰道內,繼之擴展到子宮,形成陰道子宮積血,積血過多可流入輸卵管,通過傘部進入腹腔,傘部附近的腹膜受經血刺激發生水腫、黏連,致使輸卵管傘部閉鎖,形成陰道、子宮、輸卵管積血。偶有病例報導處女膜閉鎖可合併其他女性生殖系統發育畸形及其他泌尿系統發育異常,如陰道縱隔、雙子宮、單側腎缺如等。
2.病因:
在發育過程中是竇陰道球和泌尿生殖竇之間的膜性組織,胎兒時期部分被重吸收形成孔隙,處女膜閉鎖系泌尿生殖竇上皮重吸收異常所致。此畸形多為散發,偶有家系報導。
典型病例分享——
病史概述:女,13歲,以腹痛,小便無法排出就診,檢查過程中,發現小腹膨隆,病人表情極為痛苦。
超聲表現:子宮前位,大小尚在正常範圍,宮腔內可見最寬:1.8cm的液暗區回聲,內透聲差,可見細密光點回聲。宮頸內口、宮頸管至陰道均可見明顯擴張,延續至陰道外口處,其內可見液暗區回聲,最寬約:8.3cm,內透聲差,可見細密光點回聲,並與宮腔相通。雙側卵巢顯示清晰,大小正常範圍,雙側附件區未見明顯異常回聲。
CDFI:未見明顯異常血流信號。
超聲診斷:宮頸管及陰道擴張,考慮處女膜閉鎖伴宮頸管、陰道積血
該病人後在我院手術,手術證實系處女膜閉鎖,切開處女膜後引流出2000ml經血。
高頻探頭經會陰部掃查,可見液暗區最下端近陰道外口處呈圓柱形改變。
(病例來源:阜陽五院超聲科 作者:王小倩)
3.處女膜閉鎖的典型症狀如下:
1.青春期後無月經初潮。
2.逐漸加重的周期性下腹痛。
3.下腹部包塊,並且逐月增大。
4.嚴重時伴有便秘、尿頻或尿瀦留,便秘、肛門墜脹等症狀。
超聲診斷處女膜閉鎖並不難,但需要陰道斜隔症候群相鑑別。
(1)陰道斜隔症候群:
女性生殖管道起源於副中腎管、尿生殖竇等始基,當演化過程受到幹擾時,可發生畸形,常見為缺如、發育不全和閉鎖等。陰道斜隔症候群(oblique vaginal septum syn-drome,OVSS)的定義主要包括:雙子宮、雙宮頸、雙陰道,一側陰道完全或不完全閉鎖(或隔膜)的先天性畸形,多數伴有陰道閉鎖側的腎臟缺如。這是一種少見的畸形,但並非罕見。單側宮頸斜向附著於陰道壁,形成一個盲管把該側的宮頸遮蔽在內,隔的後方與宮頸之間有一個腔為「隔後腔」;另外,幾乎無一例外的合併與斜隔同側的腎臟及輸尿管的缺如,因此稱之為陰道斜隔症候群。因本病在青春期可以正常來月經,但月經量較少,容易誤為其它原因所致的腹痛,而忽略本病。閉鎖側陰道和宮腔會因經血無法排出,形成閉鎖側的「隔後腔」和宮腔、輸卵管內積血,另一側宮腔和陰道的經血可正常排出,而無積血現象。根據其病理學和超聲特徵性表現,可以將二者鑑別。
(2)雙子宮雙陰道畸形:
畸形的病理與陰道斜隔症候群很相似,只是陰道內沒有斜隔存在。聲像圖僅見雙子宮、雙宮頸、雙陰道,但無積血。
5.治療原則:
早發現,早治療,手術解除處女膜閉鎖。青少年期行手術切除處女膜最佳,此時雌激素的產生可促進外陰癒合。原則上確診後應儘早手術切開處女膜,如需推遲手術,則應通過藥物抑制月經周期,並鎮痛治療。
推薦閱讀:
本平臺屬公益性學習平臺,所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