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任何一個品牌來說,能存在幾十年時間算是非常不錯的一件事了,也算是一種成功了。在我國有一個品牌悄悄火了幾十年之久,對於很多70、80乃至90後或許都對它有些印象,這個品牌就是《故事會》。
提及《故事會》這個三個字想必不少人都還有印象吧,在自己上學的階段《故事會》成為了很多學生打發時間的東西,這也讓很多老師看到《故事會》就頭疼,沒收了一本又一本《故事會》。
在那個還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讀雜誌成為了很多學生打發時間的工具,除了《故事會》外、《讀者》、《意林》、《青年文摘》等,一類大眾期刊讀物你們都有印象不?想必不少人在學生時代時,還有過在被窩中偷看的時候吧,它們也曾讓不少人上癮。
當年《故事會》火爆的時候,每月賣出個上百萬冊並不難,而如今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人們看紙質媒體的習慣在漸漸消失,很多人都好久沒看到《故事會》了,覺得它是不是已經消失了,被時代給淘汰掉了?
事實上,至今為止雖然《故事會》沒有了曾經的風光但它依舊堅挺,並還存在著。對於一個雜誌來說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存活幾十年之久,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
1963年左右,《故事會》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而一開始時《故事會》也並沒有什麼粉絲只是一個平淡無奇的雜誌。當時發行初期時《故事會》發表的都是我國社會的一些生活,可以說並沒有太過突出的吸引點。
但慢慢的《故事會》轉變了方向,並將自己的注意點放在了擁有更多閒暇時間的學生上面。到了1985年時,《故事會》一期就能賣到超700萬冊,遠超當時我國的其它同行,成為了行業的一個標杆。
至今為止《故事會》一期賣十幾萬、幾十萬還是有的,雖然沒有了往年的風光,但和其它同行相比要好太多了。
或許在很多人對於《故事會》的印象最深的並不是它留下的故事,而是當年《故事會》中各種小廣告,甚至還有一些桃色圖片,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打「擦邊球」,這也曾讓家長們反感學生讀《故事會》。
當年《故事會》裡面的廣告內容也是極為的低俗,對於學生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但就是這樣一個曾經狂打「擦邊球」的雜誌,卻曾讓上億國人上癮。不過不管怎麼說,對於很多人來說《故事會》成為了伴隨自己學生時代一個重要「工具」。
有趣的是,在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普及之後《故事會》也與時俱進做出了「大改變」,讓人們可以在網上下載《故事會》閱讀,不知道你們嘗試過嗎?
不過對於《故事會》來說未來的挑戰依舊很大,現在紙質雜誌、刊物在逐漸被人們遺忘,等下一批年輕人長大他們並沒有對於《故事會》的情懷,那時《故事會》該何去何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