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進彪
4月2日,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因未妥善履行進貨查驗義務,銷售錯誤標註原產國臺灣的商品,被上海市工商局檢查總隊罰款20萬元。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海)顯示,2017年8月5日,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從日本原裝進口外包裝上印有「MADE IN TAIWAN 原產國:臺灣」字樣的鋼製室內晾衣架商品119個,通過淘寶網官方旗艦店和線下門店進行銷售。(環球時報5月23日)
對此,上海市工商局檢查總隊認為,當事人未妥善履行進貨查驗義務,導致上述商品進入市場銷售,案發後,當事人對涉案商品外包裝進行更換和整改,但已銷售數量無法統計。當事人的行為違反了《廣告法》第九條廣告不得損害國家的尊嚴或者利益,洩露國家秘密的規定。鑑於當事人案發後將涉案商品下架並銷毀外包裝,檢查總隊根據《廣告法》第五十七條第(一)項之規定,責令當事人停止發布違法廣告,並處罰款。
中央電視臺3·15晚會中曾曝光「無印良品部分進口食品產自日本核汙染區」,引發熱議,從那時起,人們就對無印良品產生了質疑。當時,無印良品針對該事件發出聲明,稱公司未進口及銷售任何中國政府明令禁止的日本核汙染影響區域的食品。本公司進口及銷售的進口食品均有[原產地證明書],且證明書正本已提交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並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每批次進口食品的報關報檢單證齊全合規。顯然,那也是一次「擦邊球」。
由此可以看出,無印良品善於打擦邊球,但這次「原產國」包裝涉及的問題,已不是擦邊球的問題,因為在這個原則性問題上,根本沒有擦邊球可打,這是對國家主權另有含意的戲弄。雖然這些商品已經下架,並對無印良品開出了20萬元的罰單,但這並不能讓人放心,因為這樣的企業,在每次出現狀況後都有著滿嘴的說辭,這樣的罰單已經對無印良品無濟於事,反而成了一種隔靴搔癢慣例。
人們還記得美國對中興的處罰,那是十幾億美元,顯然,那就是維護規矩的價值。而這次對於無印良品處罰,僅僅20萬,這種過輕的處罰會造成很多企業不重視這種原本就不能突破底線的錯誤,在他們這類企業的腦子裡,利益是最大的追求,他們會交少量的罰款換回更多的利潤,哪怕是出賣國家利益,而這種現象,也與管理者處罰太輕分不開,換名話說是慣出來的毛病。
這次無印良品的商品原產國標註是「臺灣」,顯然是幕後母企業的有意之為,這不能不引起中國人的警惕。而無印良品的產品並不是什麼關係到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商品,它的商品國內和其他國家有無數的替代品,完全可以依法將此企業列入黑名單,以無限期禁售施以重罰,罰到他們的骨子裡,對這樣的企業和商家絕不能手軟,否則,根本就起不到維護國家尊嚴的目的,也起不到震懾不良商家和企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