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說道在2001年,無印良品面臨淨利潤赤字的艱難時刻。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最核心的問題是無印良品與他的母公司西友集團之間的差異。
西友作為平臺型的百貨商場,強調的是單店的經營能力。整體的企業運作也十分傳統,前輩與後輩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上下關係。
而無印良品則是在新時代中誕生的企業,需要通過連鎖經營把自身的產品快速植入每位消費者的心中,同時又需要通過標準化來質控(類似麥當勞的模式)。在大規模開拓市場的時候,如果還是堅持以「經驗主義」來考量勢必容易出現一時興盛但不持久的局面。此時,需要的是「能力主義」。
正因為2001年的赤字危機,無印良品的第二任社長引咎辭職。此時上臺的第三任社長松井忠三成了無印良品的救星。在之後的短短兩年內,就讓無印良品扭虧為盈,並且還讓營收創下了歷史最高記錄。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在表面上充分「節流」。
首先,松井發現當時的無印良品有大量的銷售不出去的庫存貨品。這些貨品每一樣都符合無印良品的產品屬性,樣樣都是精品,但就是消費者不買帳。他拉著研發人員和生產商一起,把這些堆積如山的滯銷品付之一炬。他用實際行動告訴研發人員和生產商們,產品驅動不代表做出精品,而更應該是做出消費者願意買單的精品。消費者不買單的精品就是廢品。類似的行為還有關閉大量營收極低的店鋪等。清庫存和關店鋪,讓成本很快就降了下去。
但「節流」始終只能治標,治本還是要看「源頭」。
無印良品開創了「不設計的設計師」的方式。畢竟作為一家企業,內部設計師的人數也好,能力也好,還是能夠做出的精品數也好,都是有限的。但是,市場是無限的,每時每刻在世界各地都能湧現出許許多多的優秀產品和產品設計師。無印良品就派出自己的設計師與全世界最好的產品設計師合作,外部設計師出產品和方案,內部設計師把這些產品和方案「無印良品化」。
比如,日本有一位很著名的服裝設計師叫山本耀司。無印良品就派出自己的「不設計的設計師」與他合作開發服裝。山本知道什麼會流行,而無印良品的設計師知道無印良品的消費者想要什麼,兩者一匹配就成了。雖然最後的產品因為「無印」沒有標記山本耀司的名號,但是產品十分大賣,用「良品」來證明實力。
生活的藝術,藝術地生活
如果說「無印」是吸引點,「良品」是痛點,那麼「設計感」則是無印良品的爆點。
也是在產品能夠迅速複製的當下,無印良品能夠屹立不倒並且越戰越勇的核心價值。原研哉、深澤直人等與無印良品「性冷淡」設計風格路數一致的大設計師先後加入無印良品,使得無印良品除了「不設計的設計師」之外,還擁有實力強勁地自開發能力。
這種設計能力不僅僅停留在產品上,而且還擴展到了店鋪、廣告甚至企業文化上。可以說無印良品是一家由設計師驅動的公司。比如上圖的廣告以及下圖的壁掛式CD機都是無印良品的經典之作。雖然設計極簡,但充滿禪意,讓人一眼就看出是無印良品。這種通過設計來打造產品、打造生活、打造品牌價值的方法,可以說是開創時代先河了。
當然,就像之前說的,一個好的設計師團隊也不能只是孤芳自賞,不然又會重蹈2001年的覆轍。松井社長把如何收集消費者的想法與需求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用消費者的聲音驅動設計師。早在2001年松井上臺之初,在網際網路還不是那麼普及的年代,無印良品就率先通過網際網路收集消費者的意見。他們會將許多設計中的產品放在網上讓消費者評選和預約,如果當預約人數超過最小量產的值的時候,就會進行商業化銷售。無印良品的經典之作懶人沙發也是從這個機制中脫穎而出的,並且達到過一個月銷售超過八萬個的驚人數字。
能夠在網上投票和預約的都是無印良品的「粉絲」,他們畢竟是消費者中的少數,我們稱之為早期進入者,即有想法又願意消費的那類人。而絕大多數的消費者都是沉默的,該用什麼方式來知道他們的需求與意見呢?無印良品發起了「觀察」計劃。無印良品的設計師團隊會主動拜訪和觀察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並對消費者家中的每一個商品與角度進行研究,拍照留影后再回到公司進行深入研究。以此為契機無印良品改變了許多產品的細節,讓原本賣不動的產品變得大賣。
比如原先無印良品販賣的洗浴用品都是圓形的,就如同絕大多數快消品牌的產品那樣。但是通過「觀察」發現這些圓形的洗浴用品都不能很好的貼合消費者浴室的各個角落,所以改成了方形。就是這麼一個小小改變,讓這一系列的產品得到大賣。甚至後期還有一個品類是空瓶子。很多消費者會買回家之後灌以別的品牌的洗浴用品,可見消費者對這個設計細節的喜愛。
所有的設計最後還是要落地到銷售。有了良好的需求分析,良好的內外部設計師策劃與執行,最後還需要有良好的評估方法與體系。無印良品有一套「新商品是否值得重置」的標準。如果新商品在上架銷售一段時間內(通常都很短),銷售量達到預期銷售量的130%,則可以追加訂單,大力推廣;如果未滿70%,則需要打回重做。通過這種模式,最後用市場來驗證設計產品是否真正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本話分享了無印良品的故事,從中你學會了哪些運營心得呢?
【1】看清市場大環境的潮流,明確公司自身的定位,無論是品牌還是產品都要想清楚吸引點在哪兒,痛點在哪兒,爆點在哪兒。
【2】一些降低成本的動作,比如不提供大量的包裝等,通過巧妙的宣傳甚至可以成為賣點,前提是與自己的品牌定位思路一致。
【3】通過引入外部資源來豐富自身公司的實力,但又必須在引進的過程中保持自身的一貫風格。知道底線在哪兒,找到最佳的匹配點。
【4】無論公司是以什麼驅動的(產品、技術、運營、信息、資源、設計等等),都不能忽視用戶的需求。用戶的需求要從核心用戶和大部分沉默用戶中博採眾長,同時還要建立結果導向的評估機制。
無印良品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通過不斷優化運營的必然,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