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得失心——寵辱不驚的佛學智慧

2020-12-14 飛行季少兒雜誌

父母悅讀欄目

牧羊人喻

從前有一個人,善於牧羊,羊越來越多,乃至於成千上萬,卻很是慳貪,不肯讓外人沾點兒光。這時有一個人精於詭計,就找機會,去與他交朋友,對他說:「如今我與你最為要好了,已經成了一體,再沒分異之處了。我知道某家有一個好姑娘,我會替你去說媒,可讓她來做你的妻子。」牧羊人聽了歡喜,便給了他許多羊和財物。這人又對他說:「你妻子今日生了一個兒子。」牧羊人還沒見到妻子,聽見已生了兒子,心中大歡喜,又給了他財物。這人後來又對他說:「你兒子生了之後,於今日死了。」牧羊人聽了這話,便大哭起來,噓欷不已。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給自己制定很多目標,這些目標中有些實現了,有些卻永遠不能實現。當自己的願望和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就會高興,面對那些無法實現的,人們就會感到傷心難過。實現了的,我們叫得,沒有實現的,我們叫失,一得一失之間,人們產生了很多痛苦和煩惱,佛說,得失心是人受苦的根源之一。

最心愛的東西沒有了,就是失去,應該有的東西卻沒有得到,也是失去。每當這個時候,人們的心裡便是一種特殊的滋味,苦味,酸味,或其它,這種感覺就是得失。得到的人沾沾自喜,失去的人,或耿耿於懷,或悲天愴地。能得到的人,驕傲自信,得不到的人,滿臉怨恨。有的人,剛剛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轉眼之間卻便又失去了,還有的人,甚至為自己失去假想的幸福和快樂悲傷唏噓,這樣的人,在生活中大有人在。

得與失,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我們常說,有得便有失,有失必有得。得失是自然界此消彼長的規律,本來無可厚非,可是,當人們為了貪慾和嗔念而患得患失時,得失心給人們帶來了諸多的煩惱和痛苦。它便成為關乎我們快樂生活的大問題了。

有錢的人,守著錢。錢帶在身上,怕被人搶,放在家裡,怕被人偷。放在銀行裡貌似比較安全,不過隔一段時間還是要核對一下帳戶餘額,免得時間長了出錯。有房的人,把大把的精力用在裝修和維護房子上,還要時常關注房價的漲幅的供需行情。一個政策可以讓他長籲短嘆,一個消息又可以讓他心生歡喜。有錢的人偏偏是看重自己的錢,無獨有偶,有權的人卻偏偏最看重自己手中的權。冒著風險往上爬,削尖腦袋往上鑽,之後還要絞盡腦汁鞏固地位。權力在手,過期作廢,有權的人不但忙於為自己的權力升值,還要不遺餘力地去構建更大的關係網,好讓自己安安穩穩地坐在中間。對於那些沒名卻想要出名的人,更是會用盡手段也在所不惜。總之,人們在得與失中飽受煎熬。所以說,得失心是人受苦的根源之一。

可是凡夫看不到自己的苦,他們認為實現了願望便可以幸福。不明白恰恰是因為他們想得到,太想得到了,才產生了得不到的痛苦。

佛說: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著於生滅,心便能寂靜不起念,而得到永恆的喜樂。人因企求永遠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無常,是指諸行無常。用佛語來說,居高者必危;聚寶當有乏;恩愛有乖離;生者皆歸死。無常用我們凡人的話說,人終有生老病死,財富、權力、名望,包括一切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迷茫而狂亂的追求是人們的妄念,因為生活就是這樣,卻越想得到的反而得不到,得到了的還又會再失去。每個人都想贏,但是只有有人輸的時候才會有人贏。每個人都想最好,可是最好是建立在不好、好、比較好的基礎上的。人們希望自己最有錢,或至少要比別人更有錢;人們希望自己的工作最好,至少是比周圍的人好,人們在不斷的攀比中給自己建立更多或更高的目標。孩子考試要第一,老公要比別人的更會賺錢,妻子要比別人的更漂亮。妄念隨著人心的愚昧不斷增長著,沒有止盡。可惜人們在大多時間不明白它們是妄念,我們會誤把它們當成我們正常的期望,在不自知的情況下,任憑這些妄念蹂躪我們的心,破壞我們的快樂。

現代社會,滋生了很多不好的現象。得失心太重是年輕人的通病。性格急躁、不甘忍受,不肯屈從,聽到反對和批評的意見,就反駁,被人誤解就急于澄清,這些都是得失心太重的表現。注重自己的感覺,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認為自己的能力高高在上,認為生活應該是完美的,認為自己應該是成功的,這些都是得失心重的表現。

昨天,我當面得到了別人的讚美,我心情愉悅。今天我聽到有人在背後說了我的壞話,我怒火中燒。細心一點的話,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心總是隨著外物的變化在動。人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外界的幹擾和得失的撞擊,一顆心猶如在風雨中毫無遮攔地佇立。人的妄念讓人如此受苦,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讓我們擺脫得失心帶來的痛苦呢?

佛說,要想擺脫,首先要捨棄名利,看輕得失。為了能夠解救自己,釋放自己,人們需要為自己培養一顆平常心。

摘自《無掛無礙的佛學智慧》作者授權

相關焦點

  • 放下執著,看淡得失
    佛陀曾說過:「大地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執著的原因,往往是過於看重個人得失。如果一個人總想著個人得失,總是患得患失、難以自拔,必定會活得特別痛苦。比如,追求完美的人,就會因為偶爾的失誤而痛苦不堪;追求高效高質的人,就會因為一時的疏忽而破罐子破摔;執著於感情的人,就會因失戀而迷失自我;執著於事業的人,就會因事業上的不順心而心生痛楚……如果把這些得失看得很淡,無論結果如何,都不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 聰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則勇於捨得.
    主人答:「上回,您有任務在身,要率兵打仗,我不能挫您的銳氣,現今,您已得勝歸來,我當然全力以赴,當仁不讓啦」...世間真正的高手,是能勝, 而不一定要勝,有謙讓別人的胸襟;能贏,而不一定要贏,有善解人意的意願,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 【心推薦】說得真好!聰明的人得失心重,而有智慧的人則……
    聰明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聰明;  聰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則勇於捨得。  真正的耳聰是能聽到心聲,真正的目明是能透視心靈。
  • 佛緣專欄:放下得失心自在
    專欄56期:佛緣專欄:放下得失心自在編輯:滅空若人無堅心 尚不成小事 何況成佛道世間無上者師父常說:「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沒有得失之心,心裡沒有太多負擔、沒有憂慮或害怕。人之所以會有得失心,就是對外在事物財、色、名、利的執著與貪念,貪著心愈重,得失心就愈重。而要能放得下,唯有靠自己在因地上不斷努力用功與發心,了悟一切萬法都是因緣和合所生,緣盡還無,不再患得患失,心自然就能得自在。
  • 詩詞|有一種懶,叫寵辱不驚
    有一種懶,叫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笑望天上雲捲雲舒。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幾處不為人知的暗傷,等待時光將之復原。時光教會我們寵辱不驚。一念花開,一念花落,一念之間,歲月走到了盡頭。還好,我們有那些「懶」的時光,成為最美好的記憶。
  • 佛學的粗淺理解,在於頓悟,一念生,萬物開
    佛學,博大精深,奧妙玄幻,人生處世哲學,人類文學寶藏,更是迷茫中的明燈,痛苦中的救世主。佛學幾千年的傳承,固然有其深遠的意義。佛教入門起點低,包容萬象,拯救蒼生。佛學更注重於悟道,一念生,萬物開。然而更多的人,走入了迷途,片面地去理解一點,自以為掌握了佛學真諦,猶如盲人摸象,是這樣,但也不全是這樣。佛普度眾生,佛度的是心。佛引導心靈走向光明,讓心胸開朗,豁達,坦然面對人世間。
  • 得失心太重,很累
    很多時候,適當的得失心會給我們前進的動力
  • 尋找讓心寧靜的智慧
    · 別於學術 貼近生活 ·每個人都能讀懂的佛學智慧作品以心靈隨筆形式呈現,語言平實、親切,仿佛他在與你對談。堪布以更平時的語言,大不同於嚴謹佛學經典,但他並不是講雞湯,而是不糾結於訓詁,更貼近生活。,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樸實生動的開示,幫助我們坦然地面對心的本性,並從各種困惑中解脫出來,獲得重塑心靈世界的力量。
  • 擁有一顆寧靜的心,才能平靜地看待世間的得失,如何獲得寧靜呢
    靜是一種大知大覺的靈機;是高山野雲般的空靈智慧;是修行之人必持的禪定智慧,寧靜即釋迦。我們的心若能常常清淨,沒有貪、嗔、痴,遇到什麼境界都不會受影響,不論外在的誘惑還是遇到的危險,內心都不受其影響,這就叫做寧靜。
  • 放下得失心,便是自在人
    放下得失心,便是自在人作者:彩雲追月 人生在世,常常被「得失心」所困擾。有些人能夠看淡想開,對得與失坦然一笑;有些人喜歡凡事計較,常常被得與失鬧得悶悶不樂。煙火紅塵中,得失乃人生常事。對於所有人而言,萬事萬物,總是得失交替,該如何應對,人人都必須有良好的心態和充分的心理準備。失之不過憂,得之不狂喜,這是大度之人;失之不憂,得之不喜,這是平凡之人;失之則憂,得之則喜,這是庸俗之人。
  • 人皆匆匆過客,得失付之一笑
    許多的利益得失,許多的喜怒哀樂,令我們疲於應付,令我們深陷紅塵。生活就是這樣,充滿了難以避免的人情來往,充滿了磨難和痛苦,一場場的考驗就在道路的前方,等待著我們去奮戰拼搏,等待著我們去排除艱險。人生的煩惱和歡喜,總是和我們的利益得失相伴而來,猶如迎面吹來的微風,有時冷,有時暖,有時會帶來無情的暴雨,有時會帶來清爽的涼意,只看我們的心底,是如何的歡喜。人生的道路,從來都不會一路平坦,有時寬闊,有時崎嶇。
  • 得失心非常重的三大星座
    有舍才有得這個道理相信很多人都懂,可是明白是一回事,能夠做到卻又是另一回事,有些人天生得失心重。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十二星座中得失心最重的三大星座,分別是誰?第二名:天蠍座天蠍座的人其實非常固執,尤其是在得失心方面。他們總是喜歡將一切都計算的非常好,一旦事情和他們的計劃有所出入,他們就會變得特別焦躁不安。一旦他麼的計劃被打破,或者是他們的付出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他們就很容易抓狂!
  • 佛學筆記整理:心外別無佛,佛外無別心
    最高的智慧是,跳過經驗與概念,直接進入靈魂的覺知。一旦思考,自性就從中滑過溜走。由於時空的影響和障礙,人無法清晰體認到本真和自性。與眾同者俗物,與眾異者奇才。想要脫俗,就要不牽於外物,不受累於他者。有學識,有見地,妙於心,方能豐富心靈,擴充才情,棄俗從雅。
  • 靜心,修一下浮躁的心(深度)
    佛說,物隨天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你若平和,無人可恨,你若不究,無人能擾。凡事站在各種不同的角度考慮,為他人著想,所謂的放下,所謂的靜心,大概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和執著心。心靜則身安,諸葛亮在《戒子書》裡曾提到「寧靜則致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外表的寧靜給人以優雅,內心的寧靜給人以聰慧。因無爭安靜給人以祥和親近之美,因淡泊從容給人以智慧氣定神閒之安。
  • 真正有福的人,具備一個共同的特點:不計較,容易放下得失之心
    02二、放下得失之心,我們會更有福氣真正有福的人往往容易放下得失之心。當一個人越懂得放下得失之心,其實我們越有福氣。從生命的角度來說,得失本來就是一體的。如果我們總是渴望把什麼東西都抓得緊緊的,反而會束縛我們生命的終極體驗。唯有學會放下得失之心,懂得本質上得失是一體的,那麼我們就能活出豁然開朗的生命來。
  • 錢文忠的佛學課:漫漫弘法路,悠悠菩提心|文藝學堂
    ,拯救著人的心。只有他,30年如一日,在佛學路上踽踽獨行。為了學深悟透,還遠赴德國漢堡大學,繼續學習印度與西藏歷史文化。研究的越深入,他就越發覺,人生很多問題,答案真的就蘊藏在佛學智慧之中。每次從經文中獲得啟發,他都異常興奮,恨自己怎麼沒早點看透。更讓他焦急的是,佛學裡藏著的大智慧,現實中知道的人卻那麼少。實在太可惜了!
  • 得失心太重,不是個好事兒!
    持續半年的高壓力工作,今天早晨起床,突然悟得一句真理——得失心太重,不是個好事兒!自新年伊始,我就一直在準備考試。我知道青春的可貴,早日考上遠比再次複習容易得多,爭取一次考上。這樣看重得失的心態每天折磨我的精神,消耗著我的能量。人的能量需要循環,持續消耗總會枯竭。如果一味地消耗自己,身體和精神上都會不堪負荷,那些讓你太過在意的東西,反而會更快地失去。所以說,得失心太重,有時候也不是一件好事。失去了就失去了,人生還很長,還有機會去爭取,只要努力了,無怨無悔就足以。
  • 佛學經典心經的人生智慧
    古德為了人們理解的方便,有時也譯般若為智慧,但它又不同於世間的智慧,世間的智慧是有限的,是夾雜著煩惱的,是有缺陷的,它不足以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般若智慧則不然,它是無限的,是清淨的,是圓滿的,它能通達宇宙人生真相,徹底的解脫人生煩惱。
  • 從陽明心學角度,看佛教六度之說對人生智慧的啟示
    所以,作為普通百姓,我們也可以從佛學中獲得人生智慧的啟示。佛學中的六度,即菩薩所修的六種法門,可以自度度他、福慧雙修。六度,音譯為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陽明先生在歷經磨難,立功立德立言,當別人問其關鍵時,陽明先說,養得此心不動。陽明先生的「此心不動」,不動的即是人慾盡去、天理流行之心,這與大乘佛教的禪定與般若異曲同工。
  • 佛說:人生本過客,得失皆隨緣
    佛說:人生本過客,得失皆隨緣。這長不過百年的人生,也就三萬天左右的日子,過一天少一天,該來的會來,該去的會去,屬於你的,會一直屬於你;不屬於你的強求也沒用。無論相聚還是離散,都是我們必須經歷的過程;得到失去,是我們應有的體驗。人行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驀然回首,一切都是過眼雲煙,而你我不過是來去匆匆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