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不是坑人嗎?醫院都沒你那麼會賺錢!」
張大爺是一名心血管疾病的老患者,去年冬天,一次急性心梗將他推向死亡邊緣,幸好兒子發現得及時,撿回了一條命。自那以後,張大爺就隨身攜帶硝酸甘油片,以防不測。
昨天下午,張大爺發現自己的藥快過期了,便到樓下的藥店購買,沒想到結帳時,一瓶在醫院58元的硝酸甘油,在這裡竟然要賣128!
張大爺以為遇到了黑心商家,想換一家店買,可走遍了樓下的四五家藥店,他發現每家的價格都在110元以上。
張大爺怎麼也想不明白,明明是一樣的藥,為什麼藥店會比醫院貴這麼多?
藥價相差懸殊,同一藥品藥店高出醫院454%
2020年9月,由山東省威海市醫保局發布的醫藥價格監測信息顯示,民營藥店的藥品、醫療器械價格要整體高於公立醫院。其中,有一家藥店的莫西沙星(拜耳醫藥0.4g*3)價格,是威海市中心醫院、威海市立三院等公立醫院該藥品價格的454%。
針對這種情況,北京大學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史錄文教授卻表示,目前私營醫藥機構售賣的藥品定價擁有開放的政策,沒有做嚴格的要求,只要不超過當地市場監管部門的「紅線」即不算違規。藥店是自負盈利的私人商店,為了盈利,就可能在政策範圍內推高一款藥品的價格。
為什麼藥店的價格比醫院貴那麼多?
那麼,到底為什麼藥店的價格要比醫院開的藥高上這麼多呢?
醫院統一採購價相對較低。首先是針對同樣的一種藥品,醫院可與醫藥公司直接批量採購,病人多,不需要擔心藥品過期的問題,這樣的採購方式價格相對較低。而藥店作為自負盈利的私人模式,一次性不可能進這麼多藥,而且進貨渠道也和醫院不同,享受不到低價進貨的優勢,所以零售定價自然也就高了。
藥店抓住患者的心理。藥店還善於利用患者的心理,向其推銷一些利潤空間大的藥物,例如一些成本低廉的非處方藥、中成藥。上藥店購藥的人一般都是小病小痛,如感冒咳嗽等,作為普通的患者,根本分不清藥物間的區別,就很容易被推銷所說服了。
本質上是國內依法執業的藥師隊伍缺位。由於我國依法執業藥師沒有形成一個高素質、負責任的風氣,藥店裡的藥劑師可能不會真的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來介紹藥物,有的甚至是沒有資格證的「假藥師」。
依法執業的藥師會將幫助患者合理用藥作為職責在執業中去落實,不會按價格的高低向患者推銷藥物。
揭秘藥店的潛規則,避免被坑
每當身上有點不舒服,不是什麼大病,懶得去醫院掛號排長隊的時候,我們都會選擇到藥店買些藥。那麼藥店的這些潛規則,你知道嗎?
潛規則1:喜歡賣中藥、中成藥。
中藥、中成藥往往對於藥店來說,利潤空間是最大的。治療同一種病,中藥和西藥的進價可能一樣,但中藥只需要變換其中的某幾種成分,換個名字,就能搖身一變成為藥店口中的「新藥」。藥店順理成章地給這些藥標上高價,以新藥的噱頭吸引患者的注意。
潛規則2:利潤高的更顯眼。
藥店的貨品擺放都是有規律的,通常是把價格高、利潤高的藥物擺放在櫃檯最顯眼的位置,每當有客人問起相關的藥物,都會推銷一番。低利潤的藥物則被擺在角落裡,如果不費勁找找,根本看不見。
潛規則3:藉助不了解藥品名稱哄騙消費者。
藥店的推銷人員會因顧客對知識的不了解,用名字來欺騙消費者購藥。比如牛黃消炎片,是一種中成藥,能夠清熱解毒,但店員可能利用民眾牴觸西藥的心理,把它當作消炎藥來賣,然後勸說顧客中藥的副作用小,進而推銷一些利潤高的藥品給顧客。
潛規則4:藥廠銷售員冒充藥店人員。
有些藥廠或代理商會聘用人員直接駐店,冒充藥店人員,如果去買藥時,藥店內的人一直向你推薦一個廠家的藥,就要多留個心眼了。
教你躲開藥店「陷阱」
雖然知道藥店有很多價格和銷售上的漏洞,但還是免不了要到藥店買藥,記住以下幾點,輕鬆躲開藥店「陷阱」。
1.去一些知名的、連鎖的藥店。一般這種藥店會顧及自己的企業形象,不會沒有底線地向顧客推銷藥物,定價也相對合理一點。
2.最好帶上醫生的處方再去藥店。直接向藥店人員說清楚所要購買藥品的名稱、品牌和生產廠家,而不是說想買治療某種病的藥,這樣一來推銷者就只能按要求取藥了。
3.注意生產批次。看清楚藥品的生產日期和有效期,避免買到過期的藥物。
藥店與醫院價格相差懸殊,還是需要形成完整的價格監測環節,但這種現狀一時半會也無法改變,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只能擦亮自己的雙眼,在選購藥物時避免踩中藥店的推銷陷阱,不要花冤枉錢。
參考資料
[1]《藥價相差懸殊!同一藥品藥店高出醫院454%!》.健康時報.2020-09-16
[2]《藥店裡的藥,價格為什麼那麼貴?》.中國藥房.2018-01-25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