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視調查發現,一種叫克林黴素磷酸酯注射液的藥物從藥廠出廠價到醫院的終端價格,中間各環節中間利潤高達2000%以上。專家指出,政府實行藥品招投標政策的初衷為了遏制藥價虛高,結果卻被利益團體鑽了空子。(11月14日《新京報》)
去年,1300%的天價蘆筍片事件曾一時鬧得沸沸揚揚;隨後不久,一種叫恩丹西酮的抗癌藥隨即粉墨登堂,成本價不到4元,最高零售價為84.80元,暴利2000%。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鑑,藥價虛高可能已不算新聞。新聞稱,央視記者隨機挑選了抗菌、消炎、治胃病的20種常用藥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調查,最終發現,這些藥品進入北京各大醫院銷售,中間利潤都超過500%。
幾乎每次走進藥店買藥,店員都會向我推薦那些最貴最新的藥品。我明白,他這樣幹,主要是因為藥企給的回扣多,誘惑大,而不是真的因為它對我的病情合適,或者說純粹出於質量因素。但這沒問題,儘管你想給我賣貴藥,但我可以選擇拒絕,然後從最不起眼的角落裡,挖出那些躲藏的廉價好藥 他們當然不知道我是醫生出身的。
一個難堪的問題是,如果這個給你「推銷」藥物的人是醫院裡的醫生?你有多大的底氣去拒絕,尤其是那些專家給你開的藥?恐怕有這種疑問的並不只是我一個人。不少醫院,這些天價暴利藥物在肆無忌憚地出沒,在這裡,上到招標的部門,下到醫院管理者,都已經成為了藥企的聯盟夥伴,為藥物經濟服務。你可能會想,那些清貧而脆弱的醫生們,是站在弱勢的患者一方,還是站在強勢的利益集團那一邊?他們會不會被誘惑被脅迫,最後拉下馬,成為隱蔽性很強的「賣藥工具」?
前不久,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羅紅濤因利用開處方收取巨額回扣,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立案調查,在醫療界曾引起不小的震動。在SARS疫情爆發期間,這位知名的專家曾參與治療世界首例SARS患者,在多所院校兼職教授以及在國家、省、市權威醫療機構擁有重要頭銜的知名專家。這樣一個案例的出現,足以說明暴利藥的另一種可怕之處,就是把越來越多的醫者們腐蝕拉下水,站到患者的經濟對立面,讓就醫者多吃藥,亂吃藥。
之前,《瞭望》周刊聯合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在受訪者認為最不誠信的五大行業中,醫藥衛生誠信度最低。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在於,太多這種不正常的藥品暴利及潛規則在背後作怪,既綁架醫生,也綁架患者,醫療行業類似的負面新聞頻頻曝光,最終削弱了整個行業的公信力。
要扭轉這種現實,重建醫藥行業公信力,就必須讓藥品經營陽光起來。一是,加大反腐力度,結束以藥養醫的機制,讓醫院及醫生的收入陽光起來。二是對藥企行為進行嚴格的規範和整頓,職能部門履行好監管職責,這樣才能阻止這種天價暴利藥品產生,並流入醫院。吳帥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