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神》:天價藥背後的思維邏輯

2020-12-21 初代夜神月

最近又看了一遍電影《藥神》,18年《藥神》上映後,影片得到一致好評的同時形成了抵制天價藥的浪潮,天價藥製造商被詛咒的狗血淋頭。

天價藥的存在究竟合不合理?

要說天價藥存在是否合理,我們首先要理解它背後的本質邏輯——天價藥為何會是天價。

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生產藥品的藥材昂貴。若真的是藥材昂貴,印度生產的同樣的藥品,價格為何會便宜幾十倍呢?

天價藥的高價肯定不會是因為藥材,其原因在哪兒呢?

導致天價藥的首要成本就是研發成本。

一款新藥的研發肯定不是一個人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這個研發過程需要招募研發團隊,組建工作室,進行大量的研究、觀察、實驗,這個過程每一步都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持的。

新藥的研發過程,前期所投入的資金是以千萬、億來計算的,如果研究成功還好,還有機會收回成本,若是失敗了,投入的巨額資金只能打水漂。

其次,天價藥研發和銷售過程中的時間成本。一款新藥的研發需要很長時間,短則一兩年,長則四五年都是有可能的,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的時間成本都是需要計算在內的。

另一方面,在新藥品研發出來後,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收回成本,為何?

新藥誕生後最珍貴的是什麼?肯定是藥方,但是新藥一旦問世,有了成功的案例,別人想要複製你的藥方相對而言就簡單太多了,不在短時間內收回成本,很快世面上就會出現《藥神》中類似印度那樣的仿製公司,以廉價的價格賣同樣藥效的藥物。

印度公司並沒有投入大量的研發費用,且藥材成本不高,所以他們可以把同款藥以極低的價格出售。

熊彼特經濟周期理論中提到:「一種創新通過擴散,刺激大規模的投資,引起了高漲,一旦投資機會消失,便轉入衰退。」

新藥問世引發的新一波經濟高潮肯定會引發更多的藥商,研發公司手握專利權,沒有合作的機會,他們只能想盡辦法另闢蹊徑。

第三個成本是新藥的審核。一款新藥的問世,經歷的審核時長大概需要8-10年,經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進行大量的藥性實驗,審核費用和審核時間成本都是不小的成本。

如果是本國自主研發的還好,若是進口藥,則需要多次的審核。中國人和西方人的體質不同,而且中國並不承認西方的審核,中國一旦進口藥品,就會在本國進行二度審核,再加上運輸成本、流通成本,這個過程又要消耗大量金錢,導致進口藥價格再度升高。

另一方面,如果一個研發團隊研發出五種新藥物,審核通過了兩個,另外三款新藥的研發成本怎麼收回,答案是肯定的,在審核通過的那兩款藥物中。

兩款新藥收回五款藥品的投入成本,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天價藥的出現。

講到這裡,肯定有很多人會說,利益重要還是人命重要,藥物本就是救死扶傷的,不能以低廉價格出售嗎?

還真是不行!

講一句比較黑暗的話,天底下沒有那麼多無私奉獻的人,不要義憤填膺地噴我,這是現實。

道理很簡單,如果你工作不給你工資報酬,只是讓你為了拯救全人類這個使命去做事情,大多數人都會辭職不幹。

商人投資研發新藥,其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賺取利益,若是強制性讓他們將手中所有的利益都歸還給民眾,以後誰還投資研發新藥,研發人員還會繼續研發工作嗎?

沒有了研發人員進行研發新藥,最終的受害者是誰?不還是那些病人嗎,以後的病人都沒有了新藥服用,只會導致更多的病人喪命。

沒有人進行創新的後果多嚴重,嚴重到病人再也沒有新藥可吃,我們再也不能抵抗疾病。

我們呼喊抵制天價藥正義之舉,可能會在以後的未來,付出慘痛的代價,踏入另一個深淵。正義的代價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承受的。

面對天價藥難道就沒有辦法了嗎?

有的,依靠保險!

保險有著轉移風險的作用,在面臨疾病時可以幫病人共擔經濟負擔,它既可以不降低藥價,讓研發者不失去熱情與動力,又可以分散風險,對衝成本,讓病人獲得生命的希望。

在《藥神》最後,格列寧被列入醫保範疇,讓更多人可以吃得起特效藥,這已經是完美的雙贏結局了。

相關焦點

  • 一針70萬元的天價藥,背後的爭議沒你想得那麼簡單
    該工作人員進一步解釋,由國家醫保局制定的醫保目錄適用於全國各地,因此需確保進入醫保目錄的藥各地都能用得起。 沒那麼簡單,就能找到「包治一切」的藥神。 文 | Eva 近日,幾年前大熱的《我不是藥神》,似乎又出了一部現實版的「衍生劇集」。
  • 《我不是藥神》原型陸勇,當年為救人賣藥被抓,他的現狀如何?
    今天我們所講述的故事就是《我不是藥神》中由徐崢扮演的原型——陸勇。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部感人的電影,當年陸勇為很多白血病患者帶來福音。可是卻因從印度買仿製藥而被抓,這引起很多人的不滿,大家為他請願。或許因為當時的特殊背景,讓陸勇因為病友的支持,讓他最終免於刑罰。
  • 《我不是藥神》票房100億都不為過,成就遠超任何電影,實至名歸
    《我不是藥神》劇照《我不是藥神》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故事主角程勇為了賺錢,從印度進口仿製藥,低價賣給那些身患白血病,卻買不起正版藥的病人。《我不是藥神》劇照在電影裡,程勇本來就只是想賺一筆快錢,在他們成功地賣出幾筆仿製藥之後,更是嘗到了甜頭,但還沒高興多久,就被藥販子張長林發現了,一番勒索下程勇放棄了這筆生意。
  • 貓版「藥神」,女子2萬多買「正版」傳腹藥,卻被450塊國產藥治好
    歡迎收看本期節目,今天小編帶給大家關於寵物和天價藥的報導,內容開始之前,有誰看過《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的請舉手(環顧四周),好的看來網友們都看過這部催人淚下的影片。杭州的美女小蔣姑娘花2萬買「正版」傳腹藥多給藍貓治病,結果卻被450塊的國產藥給治好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我不是藥神」火了,但你知道它英文名的含義嗎?
    最近幾天小編的朋友圈,到處都曬著【我不是藥神】的影評,這部票房黑馬剛上線便收割了無數人的眼淚。電影裡面講了主人公,一位賣神油的生活走入絕境的男人,在生活的逼迫下,幫一位白血病朋友的帶藥的時候發現商機,偷偷做代購仿製藥賺了一筆錢後,害怕法律而馬上收了手。
  • 《我不是藥神》中的假藥到底是什麼藥
    各種各樣的藥《我不是藥神》播出後,就有很多網友議論紛紛。什麼是假藥?什麼是專利藥?什麼是仿製藥?破妄之眼原創!!藥不能亂吃了那麼小編在這裡就說明一下,《我不是藥神》裡面的藥就是仿製藥。什麼是仿製藥?仿製藥是擁有專利藥的原始化學式製造而成。(各位買藥的時候是不是會看見一名分說明書?
  • 十字與八卦,文化圖騰背後的思維邏輯
    圖騰即思維從十字架形狀中我們可以延伸地看到,他有明確的四個方向可走,四個方向都可以擴張,而八卦的圖示則表示了向內凝聚。也就意示了西方思想是擴張性的,中國的思想是內斂的。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社會的文化圖騰是以導向性思維為主的進攻型思想,而中國則是內斂性思維為主導的防守型思維。所以我們就理解了,中國制定的國是目標都是針對自己的。而西方人訂製的目標是針對別人的,這就是為什麼西方針對我們制定的戰略目標都具有攻擊性的,而我們卻沒有對西方制定過任何攻擊性的戰略目標。所以我們才會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
  • 《我不是藥神》通過對白建構出的社會和人物
    自《我不是藥神》這部影片上映以來,觸動了無數在熒幕前觀影的觀眾。我想這是因為影片深刻地揭露了社會的一角,塑造了一個平凡卻又令人肅然起敬的「藥神」。而影片中的對白正是展現這個社會的一角和掙扎著的人們的載體,接下來我將一一分析。
  • 看《我不是藥神》是如何把複雜的情感主題表現出來的
    由青年導演文牧野執導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是近年來少有的書寫當下批判現實並有著深刻力度的影片。電影講述了一位藥店店主走上販藥斂財之道後良心發現並完成其心靈上的自我確證和精神上的自我超越的故事,揭開了當今社會存在的「天價藥」「看病難」等一系列現實傷疤,展現了社會底層小人物生活的悲慘與無奈,傳達出創作者對社會現實深切的同情與關懷。
  • 17種救命藥不再天價!原價15600元的藥 不到2折能買到
    摘要 【17種救命藥不再天價!原價15600元的藥 不到2折能買到】2018年裡,有一個很現實的話題很沉重,但這個話題,又是每一個人幾乎不能迴避的,這就是市場上高價的救命藥。
  • 國家醫保談判:天價藥更加「接地氣」
    來源:貝果財經國家醫保談判:天價藥更加「接地氣」本報記者/高瑜靜「通過談判,藥價少一分是一分,對於用到這些藥的患者和家屬而言,就是100%的減輕負擔,用得起就意味著希望。」上海市醫保局價採處處長龔波說道。
  • 法國怒開4.45億歐元罰單,理由是「藥賣得太貴」?「天價藥」是如何...
    國內高價藥難以為繼多年來,一些藥品,尤其是治療癌症等急難重症的「救命藥」,常常由於「貴」而面臨諸多爭議甚至被譴責。而每一場有關「天價藥」的爭議,最終都會溯源到對「成本」的追問。而企業給出的回答,往往是藥物研發前期投入大,且一款成功的藥物背後存在大量的失敗藥物,再加上後期的臨床試驗和商業推廣等費用,高昂似乎是在所難免。
  • 《我不是藥神》:生而平凡,卻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情!
    《我不是藥神》,這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一部電影,豆瓣評分9.0,單日票房近4億,被人民日報點讚:很久沒有 這麼經典的中國電影了01走私格列寧,題材大膽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市井小人物程勇,經營著一家保健品店鋪
  • 如何終結「天價藥2000%暴利」
    (11月14日《新京報》)去年,1300%的天價蘆筍片事件曾一時鬧得沸沸揚揚;隨後不久,一種叫恩丹西酮的抗癌藥隨即粉墨登堂,成本價不到4元,最高零售價為84.80元,暴利2000%。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鑑,藥價虛高可能已不算新聞。新聞稱,央視記者隨機挑選了抗菌、消炎、治胃病的20種常用藥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調查,最終發現,這些藥品進入北京各大醫院銷售,中間利潤都超過500%。
  • 我不是藥神:悲情中不失笑點平凡中存在溫暖,小人物也有大情懷
    《我不是藥神》2018年在中國內地上映,由文牧野導演執導,徐崢,周一圍,王傳君主演,故事情節符合邏輯,演員表演的好,人物性格豐滿,是一部即使二刷也不會覺得乏味的作品。其實,這是曾經真實發生的故事,故事的原型是2014的熱門事件「程勇代購天價抗癌藥事件」。程勇出生在江蘇無錫一個幸福家庭,家境殷實,他自己也兢兢業業的工作,生活美滿,這時候被查出白血病的他在一生的建議下選擇一瓶2萬多的特效藥,耗光了自己的積蓄。走投無路的他,聽說了印度的特效藥,兩者藥效相似,價格卻天差地別。
  • 深入剖析——雙魚座本能行為背後的的思維邏輯
    那麼我們就一起走進雙魚(上升月亮可參考)的內心,看看雙魚情緒,行為背後是什麼思維邏輯吧。雙魚的感情觀有著強烈的理想主義思維雙魚座的人對感情容易保持著一種理想狀態。直白點來說:雙魚對感情的感知跟對方是誰無關,重點是這段感情本身。
  • 「天價藥」諾西那生鈉注射液進醫保:要過幾道關?阻礙是什麼?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罕見病「天價藥」進醫保博弈 要過幾道關?阻礙是什麼?作者: 郭晉暉每到醫保藥品目錄調整的節點,藥企、患者和醫保部門三方的博弈就會變得微妙起來。今年走到風口浪尖上的是脊髓性肌萎縮症(SMA)的治療藥物諾西那生鈉注射液。
  • 《我不是藥神》| 用四首歌告訴你:活著的勇敢,沒有神的光環
    朋友圈裡,南希說,不去看藥神,朋友圈都看不懂了。這幾日,電影《我不是藥神》刷爆了朋友圈。有人說,電影裡是一群戴著口罩的白血病人,電影外是一群看哭了的觀眾。我親眼看著身旁那些一米八的漢子哭得像個孩子。導演文牧野說:「你會看到一眾人物,每個人都會在其中找到自我。」
  • 《我不是藥神》原型,替病友購藥險入獄,被捕後數千人上書求情
    2018年《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引起了票房大賣,而這部電影的背後故事引起了人們的深思。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電影主人公的原型就是陸勇。他來自江蘇無錫,曾經也是一個白血病的患者,而因為幫助白血病人買藥這件事,被白血病的患者們稱為藥神。
  • 電影《我不是藥神》:賣印度神油的大叔,如何成為「藥神」
    「藥神」並不常見 但是有時候是常見的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藥神」電影《我不是藥神》已經過去了將近兩年,但是不得不說,它在我的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單單從口碑來看,我相信大家的感受是一樣的。作為一個男人,人到中年,最怕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