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貝果財經
國家醫保談判:天價藥更加「接地氣」
本報記者/高瑜靜
「通過談判,藥價少一分是一分,對於用到這些藥的患者和家屬而言,就是100%的減輕負擔,用得起就意味著希望。」上海市醫保局價採處處長龔波說道。
作為2020年國家醫保談判專家組成員,龔波與藥企代表在談判桌上爭毫釐、較錙銖,其背後是14億人「病有所醫」的殷殷期待。
自2018年國家醫療保障局成立以來,連續三年進行的國家醫保談判,攪動醫藥行業變局。在國內超95%的基本醫保參保率下,國家醫保局成為醫藥市場中的「超級買方」,與作為「賣方」的各家藥企談判議價。「成交」與否,涉及人民群眾的「救命錢」怎麼花,關係到患者能否吃上質優價廉的好藥,亦影響到藥企市場格局、銷售利潤乃至企業生存。
通過一次次談判,「以量換價」不斷擠壓藥價水分,原本一年幾十萬元治療費用的「天價藥」變成一年幾萬元的「地板價」。目錄藥品調進調出間,實現「騰籠換鳥」,臨床急需的前沿創新藥快速惠及患者,進一步減輕患者用藥負擔。
據國家醫保局醫藥服務管理司司長熊先軍介紹,2018年至2020年,醫保談判平均降價幅度保持在50%以上。加上醫保報銷,現行目錄內114種談判藥品的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共有2312.84萬人受益,實際報銷比例達到68.05%,累計為參保患者減少支出558.72億元。
隨著每年一次的國家醫保談判進入常態化,或從支付端探尋「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解決路徑。
國產PD-1以價換量
2018年,一部《我不是藥神》電影,展現了癌症患者四處尋藥救命的遭遇,引得無數觀眾淚目。同在這一年,抗癌新藥PD-1抑制劑在中國獲批上市,一年近50萬元的治療費用,讓許多癌症患者望而卻步。
與此同時,組建不久的國家醫保局,著手籌備抗癌藥專項準入談判。談判歷時3個多月,最終17種抗癌藥被納入醫保報銷目錄,藥品價格平均降幅56.7%。其中大部分進口藥品談判後的支付標準低於周邊國家或地區市場價格,平均低36%。
首戰告捷後,「超級買方」國家醫保局繼續發力,2019年國家醫保談判的規模迅速擴充。參與談判的150個藥品最終談成97個,70個新納入醫保藥品平均降價60.7%。在這一輪談判中,國產PD-1藥品與進口PD-1藥品同場競逐。中國藥企信達生物的達伯舒自降64%,以2843元/支的「超低價」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由此,PD-1藥品的年治療費用擠壓至10萬元以下。
在2020年的國家醫保談判中,7個PD-1藥品展開激烈比拼。最終,3個國產PD-1藥品低價入圍,4個進口PD-1藥品悉數敗北。至此,目前國內上市的4個國產PD-1藥品均入選國家醫保目錄。
熊先軍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20年國家醫保談判入選的3個國產PD-1藥品,醫保支付價格比達伯舒低。「進口PD-1沒有進目錄,主要因為我們的價格預期和企業預期不太一樣。進口企業還要考慮到國際價格的問題,可能在價格預期上和我們不太一樣。國內企業主要是中國市場,所以他們能承受,能在價格上達成一致。」
據悉,談判時,國家醫保局的支付底價,通常由藥物經濟學、基金測算方面專家,從藥物價值、基金承受能力方面進行「背靠背」測算,而後進行綜合考量。
「底價測算是一個綜合的判定,既要看藥物經濟學獲益,折算成的價格,也要看國際價格,在中國市場的競爭程度。比如這次PD-1藥品,從病人獲益角度而言,可能給的價格就很高;但中國有那麼多PD-1,它們之間有激烈的競爭,給的價格就要低一些。判定一個藥品價格多少,是一個綜合的判斷。」熊先軍說道。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國際抗癌聯盟委員石遠凱介紹,2020年醫保目錄納入了多個抗癌新藥,均是國際上腫瘤治療的主流及最新藥物,包括3個PD-1單抗,基本覆蓋了各主要器官的癌症。「病人分享到藥物研發最新科技成果帶來的益處,臨床醫生也有更多的選擇,新的藥物讓病人治療效果有了極大改善。」
跨國公司面臨權衡
一邊是要維護全球的價格體系,另一邊是國家醫保局的「靈魂砍價」,跨國公司在國家醫保談判中往往面臨兩難境地。
「考慮到很多新藥高昂的研發成本,和醫保基金的實際承受能力,不是所有治病、救急的創新藥物,都能在現有的條件下進入基本醫保目錄。商業保險的補充和完善,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緊迫。」阿斯利康中國副總裁黃彬坦言道。
在2020年國家醫保談判中,阿斯利康有8個品種參與談判,其中6個品種入選,包括PD-1產品度伐利尤單抗在內的2個品種落選。媒體拍攝的幾段談判現場視頻顯示,阿斯利康代表黃彬在談判第二輪報價中出價為2159元,不到原價的四折。不過談判專家組成員現場告訴黃彬:「你們應該往1字頭去靠。」
按規定,企業報價不得超過醫保局設定底價的15%範圍,超過就算談判失敗。根據《焦點訪談》報導,阿斯利康的PD-1第二輪報價是符合要求的,但與其他砍價更狠的PD-1相比,阿斯利康沒有優勢,遺憾落選。
國家醫保目錄調整藥物經濟學測算組組長、北京大學全球健康研究院院長劉國恩教授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在對罕見病藥和腫瘤藥進行藥物經濟學測算時,會有一定的價格傾向性支持。「因為罕見病和腫瘤藥物的性價比和普通疾病藥物相比,面臨更大的挑戰,其供給成本更高,健康產出回報率相對有限,所以會在價格上給予一個傾向性考慮。」
當已上市的抗癌藥品種為搶食市場份額競價時,更多的創新藥企正重金投入研發抗癌新藥。
一位藥企代表告訴記者,對於在研新藥品種,公司更看重藥物療效、安全性、研發成本帶來的潛在競爭優勢。「至於新藥上市後,還是會優先考慮進醫保,畢竟進醫保很快就能實現放量。」
大單品遭遇考驗
通過國家醫保談判,新藥以「親民價」納入醫保目錄的同時,一批用量大的目錄內藥品正遭遇二次考驗。
2020年國家醫保目錄調整,首次設立了目錄內藥品降價談判。評審專家按程序遴選了價格或費用偏高、基金佔用較多的14種獨家藥品進行降價談判。這些藥品單藥的年銷售金額均超過10億元。經過談判,14 種藥品均談判成功並保留在目錄內,平均降價43.46%。
據最新公布的國家醫保目錄,14種藥品均為全國醫保乙類品種,包括石藥集團的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及丁苯酞軟膠囊、海思科的甲磺酸多拉司瓊注射液、勃林格殷格翰的注射用阿替普酶、揚子江的藍芩口服液、杭州中美華東的百令膠囊等。
2020年12月28日,石藥集團發布公告稱,公司的丁苯酞軟膠囊及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商品名:恩必普)的醫保支付標準將參照新目錄於2021年3月1日進行調整,較目前全國最低售價分別降低55.6%及51.3%。
關於目錄內藥品降價談判,熊先軍稱:「確定目錄裡的談判品種,最主要考慮原來這些藥品進目錄的時候都沒有談判,直接根據市場定價進目錄。這些目錄內藥品,降價的市場動力不多,所以他們價格相對比較貴,基金佔用量比較大。所以我們設置了一個在10億以上獨家的品種降價談判。談判不成,可能就要從目錄中調出。我們這次談判的此類藥品,在目錄裡也有同類藥品。即使談不成被調出目錄,也不會影響到患者使用。今年也是探索,每年會根據不同規則,來對目錄內藥品進行談判。」
在浙江省醫藥服務管理處處長許偉看來,目錄內藥品降價談判讓醫保基金更加安全,同時把騰出來的基金,用在更多救命、救急的藥品上。「這為下一步的救治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對於被調出目錄的29種藥品,熊先軍表示,該類主要為臨床價值不高且可替代,或者被藥監部門撤銷文號成為「殭屍藥」等品種。這些藥品的調出,經專家反覆論證、嚴格按程序確定,為更多新藥、好藥納入目錄騰出了空間。
通過2020年醫保目錄調整,共有119種藥品被新納入目錄,涉及癌症、罕見病、肝炎、糖尿病、風溼免疫、心腦血管、消化等31個臨床治療領域。調整後的《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0年)》內藥品總數為2800種,其中西藥1426種,中成藥1374種。目錄內中藥飲片未作調整,仍為892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