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告訴我們:聰明的人,到了50歲扔掉三件包袱,晚年生活才幸福

2020-12-16 汪默韓

細數過往的時光,我發現自己還未來得及好好體驗生活,生活就已然離去。人到50,真是個尷尬的年紀,說老不老,說小不小,想退休,卻發現肩膀上的擔子依然很重。前半生,我們都受苦了!人到50,我們應該不再將就,做一個聰明的人,不要總讓自己吃苦受累了。

俗話說:「時間匆匆如流水」,在不知不覺間,就走到了人生的一半。

人到五十,就像這些成熟甘甜的櫻桃一樣,是美好的。但是,在這樣的一個年齡,我們更要守住自己人生的方向,擁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啊。

《易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直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易乃群經之首」,《易經》當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後人在著書立說的時候經常引用和擴展,以此為依據又衍生出很多智慧箴言。特別是,易經告訴我們在50歲時扔掉這三件「包袱」,真正的聰明人,是不會把這三件包袱緊緊拽在手裡的,不然易吃苦頭。

第一件包袱:過去的遺憾

「胸懷是委屈撐大的,溫柔是隱忍填滿的」,隨著人年紀的漸長,經歷的苦難多了後,我們的胸懷和氣魄,不斷變大,我們的稜角逐漸被削平,以至於我們沒有了年輕時易動怒的脾氣,而變成了沉著冷靜的「溫柔」。

是的,我們都成熟了,也更經得起生活的歷練。也許有的人會選擇忘記曾經落下的遺憾,但有的人卻耿耿於懷,始終無法忘懷,以至於影響了自己的生活。

易經告訴我們:學會放手,你的幸福需要自己的成全。

也許曾經,我們會有一個相愛卻沒能走到一起的人,以至於到現在也無法忘懷;也許曾經,我們努力拼搏、丟盡臉面、經受苦難,卻最終也沒有達成想要的那個目標;也許,我們還有很多很多遺憾,這樣的遺憾也可能是關乎家庭關係是否和諧上。

如果此時,我們依然不懂得丟掉「遺憾」的抱怨,那我們可能整天都會活在陰霾之中,日日不高興,到那時,可能我們的苦頭就來了,還談什麼享福呢?

第二件包袱:瞎操心的心理

老人們常說:你看你啊,就是一個瞎操心的命,其實又何苦呢?當你看到這句話,是否也感覺發生在自己身上過呢?

是的,一個瞎操心的人,他的生活想必也是不夠幸福的。也許,年輕時我們為孩子的讀書問題操心,擔心他們在學校吃不飽穿不暖,擔心他們的成績上不去;也許,當兒女長大後,我們依然操心他們的工作問題、婚姻問題。

作為父母,這種瞎操心,是我們對子女的關心。但有時,我們卻沒能把握好一個度。我們可能因為瞎操心,而過多幹涉孩子的婚姻生活,導致他們夫妻總是鬧矛盾。

而這種瞎操心,給我們帶來的,卻是更多的煩惱。其實,這又何必了,到了50歲,雖說我們還不算老,但我們應該學會放手,大膽讓孩子獨立起來,有時過多的操心,給孩子留下的可能也是一種負擔。

於我們而言,晚年也可能過得不夠清淨。真正的聰明人,已經悄悄把「瞎操心」的包袱扔掉了,過上「雲淡風輕」的生活,那樣還談何苦頭呢?

第三件包袱:活得太累

年輕時,我們總說:人生好苦,我們也都好累,等將來老了,好好享享福吧!

可結果往往事與願違,我們總是享不到清福,內心裝滿了「包袱」,活得太累,又對人生抱有不樂觀的心態。最後反問自己一句:人活著到底為了什麼?其實,這主要歸咎於我們都活得太累,給自己的包袱太多,這就好像,一個人負重前行,還能輕鬆得起來嗎?

所以,不要給自己過多的負擔和壓力。人到50,我們的孩子可能已經成家立業,我們也快要退休了,就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了,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未來的,就平淡地看待。

如果此時,你依然給自己過多壓力,把自己活得那麼累,人生還有何意義呢?

易經勸誡:人生的苦,是經歷不完的,我們要學會接受,也要學會拿得起放得下,不要把自己活得太累,心改變了,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

好啦,說了這麼多,也是想鼓勵大家。希望你們到了50歲都可以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不要把後半輩子也搭進去,生活的好與壞,全在我們自己的心態,加油朋友!

悟透易經中的道理能幫你度過人生的起起落落

《易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一部經典著作,它廣大精微,包含宇宙萬象的一切道理,被稱為「大道之源」 「群經之始」。

《易經》曾被認為是關於一本算命的書,但是人們發現,這本書裡將人的修養修性,以及在人生不同階段怎麼處事都講到了極致,也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

易經講的就是天地之間的法則,是一門窮究天人之際遇的學問。易經傳承幾千年,有很多的易學家,研究很深了,非常了不起,但是從來也沒有人能全學完的,全部解開易經,但是有些學習易經的人卻更容易成功。

有人說: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周易》。《周易》這部特殊的經典,在我國歷史上地位非常高。

馮友蘭教授之所說:「《周易》是宇宙的代數學。」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易經》,因為其中的智慧是無窮的,所以我們不妨多多研究一下。

儒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的五經之首;道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三玄之冠。《易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筮佔之書,約成書於西周時期,又稱作《周易》。

無論為商,為政,為學,還是為人父母,面對不同的問題和危機,你都能在裡面找到解法我經常聽到周圍的朋友抱怨說,文言文內容太過晦澀難懂,今天我給大家推薦這本《圖解周易》。

使用圖文結合的方式,把文言文的內容翻譯成白話文,把書中難懂的內容用圖解的方式就讀給你看,從起卦開始,保證沒有基礎的小白也能,讀的懂,學得會,用得上。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最後引入到《圖解周易》,以圖解文的形式,全面系統地為您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通過結合例子給你分析問題,把晦澀難懂的問題,變成人人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知識,實在是讓我受益無窮。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易經》提醒男人,50歲過後的幸福,從扔掉這三樣東西開始
    《易經》提醒男人,50歲過後的幸福,從扔掉這三樣東西開始《易經》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自古就有:「大道之源,群經之首」的美譽。這樣做的後果,只能是讓妻子傷心,孩子流淚,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在一己私慾之下,很可能四分五裂。一個失去了家庭的男人,沒有妻子孩子陪在身旁,晚年一定是悽慘的。人只有在失去後,才知道當初的闔家幸福是多麼地來之不易。
  • 《易經》告訴我們:這幾件事最傷害生活,別再做了!
    易經告訴我們生活是變化的,隨時是機遇,隨時又是陷阱,隨時是風平浪靜,隨時又是波濤洶湧......我們的生命是寶貴的,何必還要把時間浪費在一些無意義的事情上,所以生活中下面這幾件事最傷害我們的生活,我們要調整好心態,儘量克制自己,別再做了。一、處處跟別人比較1、不要拿自己去跟別人比較而貶低自己。人生的缺憾,最大的就是處處和別人比較。我們也常說,人比人氣死人。
  • 易經:人過50歲,在心性、生活、待人接物上要低調,生活怡然自得
    易經:人過50歲,在心性、生活、待人接物上要低調,生活怡然自得易經:人過50歲,在心性、生活、待人接物上要低調,生活怡然自得第一:心性上不要「高調」老一輩的人常說:當一個人老了,往往會開始念舊。對比自己,我才發現,此言實為真理,年輕時,我們嚮往一切新鮮事物,但年紀漸長後,我們開始懷念過往,懷念一切曾經牽掛著我們內心的人或事。一個懂得懷念的人,往往是藏有真感情的。這樣的人,心地善良,懂得為他人考慮,因為心軟,因為善良,所以常常懷念。
  • 易經提醒:一個男人後半生的運勢,多半是從扔掉這3樣東西開始的
    扔掉對功利心的追求《易經》告訴我們,對功利心過分的追求是一件糟糕的事,因為到最後反而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或許你有崇高的理想,或許你有卓越的才能,但如果你沒有健康,只能是空談。他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因為他深刻地意識到,現在他女兒才不過九歲,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們要享受生命的樂趣,前提是你得有一個好的身體。「前半生用健康換金錢,後半生用金錢換健康。
  • 易經說:與人交流時,儘量不要說自己這「三件事」,很有道理!
    他在晚年時期更是獨鑽《易經》,甚至於將竹簡的編繩翻斷了3次,「韋編三絕」的典故由此誕生。北宋時期的朱熹同樣的是易學的集大成者,他當初親自註解過《易經》。《易經》中的內容可以說包羅萬象,相對於普通人而言,《易經》更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典籍。《易經》中當初告訴咱們,和人溝通交流時,儘可能不要說自身這「3件事」,很有道理。
  • 易經的提醒:扔掉這4樣東西試試,你的後半生的運勢會更好
    認為易經是封建迷信之類的,其實要想正確看待這件事物是不是正確,我們則需要摘下有色眼鏡去認真正確看待,才能夠真正的了解它。而《易經》對普通人而言便是1本教人避禍就福、指導人生的人生指導書。《易經》的64卦,對應了六十四中不一樣的人生,我們做出的每一個選擇,會得到怎樣的結果,《易經》64卦,早就為我們推測好了。
  • 《易經》提醒:女人到中年,扔掉身上的這3樣東西,會越來越漂亮
    易經之道:女人到中年,扔掉身上的這三樣東西,一定會越長越漂亮細心觀察生活其實我們不難發現,現在很多女性朋友,在下半生會越長越漂亮,即便是難以避免長出皺紋,但是卻有著比歲月恩賜的韻味。像章子怡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 易經告訴你:人到50,如果你還在奔波,記得給自己留2條「後路」
    易經告知你:人到50,假如你還在奔走,記住給自己留四條「後路」給身體留條路身體是革新的本錢。50歲今後,身體肯定是一天不如一天的強健,突發和意外你永久不知道哪個會先來。此刻大部分人會對財富的觀點和了解也完全不同於以前了,多注重身體的健康才是最名貴的財富。身體好,即便沒有工作了,你還能幹點體力活來養活自己。給身體留條路,便是給自己的人生留了條最大的後路,假如身體異常,再多的財富都會清零。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管,別等50歲以後才頓悟!
    人一生要吃三碗面,人面、場面和情面,如果人想在社會上混出一番成就來,那就一定得「煮」好這三碗面。其實已經早在幾百年前,老祖宗就已經在探索怎麼做好這三碗面了。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往往懂得3不問,別等50歲以後才明白!1、不管人非笑人活在世上,出錯丟醜的事會發生很正常,當我們被人嘲笑時就會覺得尷尬難受,但其實不必太放在心上,笑一笑也就過去了。大家被嘲笑時,心裡總是很介意,可能別人都忘記了,他內心還在在意難受。
  • 易經提醒你:人到了50歲,有3件事少跟別人說,好運會慢慢來臨
    我們常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爭議。人生短短數十載,經歷得多了自然就什麼都看透了。人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就慢慢看開了,心理上也會變得鬆懈起來。其實,到了這個年紀想要有好運降臨,就更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人性總是趨利避害的。
  • 「人到晚年才知道,不該生那麼多孩子」60歲男人實話實說,很現實
    董爺爺今年已經60歲了,在他們那個年代,對於人生的看法相對簡單,一心認為「人多力量大」,趁年輕一定要多生孩子,以後的生活才能過得更幸福圓滿。可是等他真正老了的時候,才明白並不是孩子生得越多,晚年就可以過得越舒適。 他20歲的時候就結婚了,老伴是親戚介紹的,他們只見過一面,雙方家長就把婚事定下來了。
  • 「新型養老三件套」已出爐,50歲前準備好,晚年幸福指數有保障
    文|文兒不久前,我在網上看到民政部發布了養老保障三件套,說的是養老院設備智能化方面的問題,主要是為解決老年人在信息化社會遇上的種種困難,畢竟之前出了老年人被拒絕收現金的案例,這不禁讓我想到自己的晚年。於是,經過多方磨合,「新型養老三件套」終於出爐了,人口學家站出來主動提醒中老年人,50歲之前做好以下準備,晚年的幸福指數就不用擔心了,值得參考。大額儲蓄在手,晚年衣食無憂「全什麼款?就付個首付,不然我們還要不要過了?」
  • 人到老年,三不比,三不說,三不忘,學會了晚年幸福,瀟灑自在!
    古人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到了我們這個年紀,雖然閱人無數,經驗頗多,但是依舊需要保持一顆平淡的心去面對生活,對此,老祖宗給出了我們一些忠告:「人到老年,三不比,三不說,三不忘,」 一起來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吧!
  • 《易經》的勸世良言:人到中年,早點捨棄「3樣」東西,越來越好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突破重圍,尋找到正確的方向,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周易》的人。人生即便已經過半,不要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兒子、女兒身上,要多規劃自己的晚年生活。該花的錢就花,想去的地方就去,該放下的放下,該淡忘的淡忘,背負太多,身體受不了。
  • 易經智慧:男人後半生風水不好?多半是因為捨不得丟掉這3樣東西
    它的意思是在說,六二家人卦是在告誡我們,作為一個家庭中的成員,要盡到自己的責任,這樣便會為這個家庭掙來福氣。人到了後半生之後,更應該對家庭負責,特別是男人。一個男人到了後半生,多給孩子一點空間,要給自己的幸福的晚年。
  • 易經告訴我:給自己的生活留有餘地,才能笑看人生,建議讀一讀
    易經告訴我:給自己的生活留有餘地,才能笑看人生,建議讀一讀做人做事,我們要懂得,凡事皆有度,過度則有度。其實,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說話的重要性。一個人和人交往,要懂得如何說話,而說話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著名的作家海明威說:「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這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言多必失。
  • 易經:人到了50歲,這2種親戚就不要來往了,牢記要避而遠之
    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不過是葆有初心,才能讓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才能讓我們的生命狀態始終處於和諧喜悅,這便是最好的人生。人到了50歲之後,很多事情都已經看透了。對於一些形形色色的人,我們也是能夠揣摩到他們的心思。
  • 易經忠告:如果你到了50歲還在奔波,要給自己留好這3條「後路」
    易經忠告:如果你到了50歲還在奔波,要給自己留好這3條「後路」人到五十,就像這些成熟甘甜的櫻桃一樣,是美好的。但是,在這樣的一個年齡,我們更要守住自己人生的方向,擁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啊。易經告誡:如果你到了50歲還在奔波,要給自己留好這3條「後路」一條回到老窩的路《易經》告訴我們:如果到了50歲,我們還在異鄉奔波,那麼就屬於非常辛苦的人了。
  • 「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人過六十,看清三件事,晚年更幸福
    人生最難以接受的,就是接受自己已然衰老的現實,特別是自己覺得自己還沒有老去的時候,但是身份證上的年齡卻告訴你,你已經是步入到了老年時期,那麼在這個時候 ,如何的面對和調節心態,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六十歲的年齡,已經是日薄西山,俗話說:「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
  • 88歲老人忠告: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問」,別等50歲後才知道
    我唯一敬佩的企業家就是日本的經營之聖——88歲的稻盛和夫,因為他的身上兼具了優秀企業家和哲學家的共性,也是世上唯一一個擁有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人,屢創世界經營史上的奇蹟。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只是一個出身平凡,天資平庸的寒門子弟,可以說,稻盛和夫的人生進化論,值得我們每個普通人去學習。他曾在一次內部講話中說道,希望自己所有的員工都能成為一個聰明人,一輩子不問這3件事,別等50歲以後才知道!一、不問曾經,空杯心態在稻盛和夫看來,真正聰明的人,不會一直沉浸在過去,而是以一種空杯心態去做每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