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要吃三碗面,人面、場面和情面,如果人想在社會上混出一番成就來,那就一定得「煮」好這三碗面。
其實已經早在幾百年前,老祖宗就已經在探索怎麼做好這三碗面了。明代一哥王陽明也是同樣,在他看來,這個世界上除了修心是最複雜的事情之外,其他一切都不過像天上漂浮的雲罷了。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往往懂得3不問,別等50歲以後才明白!
1、不管人非笑
人活在世上,出錯丟醜的事會發生很正常,當我們被人嘲笑時就會覺得尷尬難受,但其實不必太放在心上,笑一笑也就過去了。大家被嘲笑時,心裡總是很介意,可能別人都忘記了,他內心還在在意難受。
孔子在周遊列國之時,有很多文人學士也看不慣他,還嘲笑他:「你這樣到各地遊說,不就是借花言巧語來顯擺自己有多能耐嗎?」孔子並不理會,後來孔子到了鄭國,他跟弟子走散了,弟子向當地的人打聽孔子的去處,但是那人居然嘲諷道:「累累然若喪家之犬。」
孔子被人這樣嘲笑,他並沒有勃然大怒,反而自嘲說:「我雖外貌不似狗,但是現在這樣情況情況,確實挺像喪家犬的。」
聰明的人不會去跟他人還有自己較勁,我們生活中受到嘲諷是難免的,要是每次都計較的話,那一生註定不會太幸福。
2、不管人毀謗
「真正的內心強大,是從聞謗不辯開始的。」
陽明心學剛發展那個時候,很多人都把它看作是異端學說。但王陽明也並不理會,繼續講學。後來,心學成為了可以跟程朱理學一較高下的學說,並且名揚海內外。
其實簡單說起來,這世上的事也就兩種,一種是關我什麼事,另一種是關你什麼事。人這輩子,活在別人嘴裡會很累,要活在自己心裡。面對別人的中傷和誹謗,不去解釋和爭辯,誹謗就會不攻自破。
3、不管人榮辱
此處的榮辱多指得失,這一點,王陽明非常有發言權,他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年輕的時候參加科舉考試,兩次落榜,其實也算正常,但是王陽明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狀元,狀元的兒子落榜,的確是件「丟人」的事情。
王陽明也沒有把別人的嘲笑放在心上,他說:「別人會因為落榜而羞愧,我會因為為什麼落榜而羞愧。」
後來王陽明做官了,依靠著這種心態,王陽明在官場上就算遭到了同僚的排擠,他也不會理會他們的作為,反而愈發逍遙。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心學強調知行合一,即認識與現實密不可分,如果一個人把內心能夠做到極致,那他的生活就不會太差!在現在短視頻成為主流的年代,還有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都會付出時間和精力用在這種消遣上,捫心自問,現在有多少人會記得自己的本心呢?
如果可以,我希望大家能去看看王陽明,讀一讀這本《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這本書裡總結了王陽明的智慧學說和理論,是我們修心養性的不二之選。
人面重要,同時需要我們每個人自己去掙;場面工作,也需要每個人去迎合;情面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去用心去經營,人活這一輩子,把這「三碗面」端好,將來不會混得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