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謁詩:古代文人的自薦信

2021-03-05 慢漫談詩詞

近試上張水部

唐·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

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

畫眉深淺入時無。

注釋

洞房:新婚臥室。

停:留置。

舅姑:公婆。

入時無:是否時髦。這裡借喻文章是否合適。

詩詞故事

唐代士子在參加進士考試前,時興「行卷」,即把自己的詩篇呈給名人。寶曆(唐敬宗年號,825年—827年)年間,朱慶餘參加進士考試前,朱慶餘將自己的詩文呈獻給當時任水部員外郎的張籍。臨到考試了,他擔心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寫下此詩加以詢問。

這首詩以新婦自比,以新郎比張籍,以公婆比主考官,藉以徵求張籍的意見。全詩選材新穎,視角獨特,以「入時無」三字為靈魂,將自己能否踏上仕途與新婦緊張不安的心緒作比,寓意自明,令人驚嘆。

以夫妻或男女愛情關係比擬君臣以及朋友、師生等其他社會關係,乃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從《楚辭》就開始出現並在其後得到發展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此詩也是用這種手法寫的。

古代風俗,頭一天晚上結婚,第二天清早新婦才正式拜見公婆。此詩描寫的重點,乃是新婦去拜見公婆之前的心理狀態。首句寫成婚。洞房裡的紅燭通夜不滅;次句寫拜見。由於拜見公婆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早就起了床,在紅燭光照中精心妝扮自己。然而,她心裡還是不夠確定,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時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討公婆的喜歡呢?因此,後兩句便接寫她基於這種心情而產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妝,畫好眉之後,她只好問一問身邊丈夫的意見了。由於是新娘子,當然帶點羞澀,而且這種問題也不好大聲說出,讓旁人聽到,於是這低聲一問,便極其合情合理了。這種寫法真是精雕細琢,刻畫入微,也許詩人的妻子真的問過他這樣的問題?

僅僅作為「閨意」,這首詩已是非常完整、動人了,然而詩人的本意,在於表達自己作為一名應試舉子,在面臨關係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場考試時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應進士科舉,對於當時的文人來說,真稱得上是和女孩兒出嫁一樣重要的終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廣闊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輩子。這也正如一個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愛,她的地位就穩定了,處境就順當了,否則,日子就很不好過。詩人的比擬來源於現實的社會生活,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如今看來,讀者也不能不對他這種一箭雙鵰的技巧感到驚嘆。

朱慶餘呈獻的這首詩獲得了張籍明確的回答。在《酬朱慶餘》中,他寫道:

越女新妝出鏡心,

自知明豔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

一曲菱歌敵萬金。

由於朱的贈詩用比體寫成,所以張的答詩也是如此。在這首詩中,他將朱慶餘比作一位採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們的讚賞,暗示他不必為這次考試擔心。

朱的贈詩寫得好,張籍也答得妙,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可謂珠聯璧合,傳為詩壇佳話。

相關焦點

  • 史上最牛「改編」幹謁作品:一首詩改詞實現人生命運逆轉
    ,文人流行一種叫「幹謁」的行為。那些文人還未顯名、未入仕,大多是貧寒之家出身,即使有家底,送財禮則變成明目張胆的行賄了,他們選擇了什麼呢?寫詩,通過詩詞展現自己的才華與抱負,以求獲得賞識引薦。他們所寫的這類詩便被稱為「幹謁詩」。錢穆先生曾道:「幹謁之風唐人最盛,至宋猶存。」
  • 說說「幹謁」那些事兒
    被幹謁者與幹謁者存在尊卑關係,幹謁者根據幹謁對象的人性弱點或興趣雅好,呈送幹謁詩、文甚而財貨等等。恩格斯曾說:「歌德和黑格爾各自在自己的領域中都是奧林波斯山上的宙斯,但兩人都沒有完全脫去德國的庸人氣味。」錢穆先生曾道:「幹謁之風唐人最盛,至宋猶存。」
  • 【赤玉國學】好文推薦——《淺談幹謁》
    再品這首詩,對幹謁又有了新的了解和更深的認識。幹謁是自薦者進入仕途的第一道門檻。十年寒窗,十年苦讀,每一個才子心中都有一個施才報國的夢,每一個少年胸中都有一展宏圖的壯闊與豪情。而幹謁不僅是他們上升通達的渠道,更是他們從聖賢古籍走向真實政事的通道,也是他們展示才華,實現理想的前奏。從幹謁中他們會窺見政治面貌的一隅,傲慢驕矜的達官顯貴也會影響甚至制約他們日後仕途。
  • 詩酒|詩酒趁年華,杯中寄煙霞。我國古代文人的詩酒文化
    文人似乎和酒更具有天然的緣分,文人多嗜酒。在文人看來,酒能激發創作的靈感,活躍形象思維;酒後吟詩作文,時有佳句華章。東漢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更是體現了詩酒文化。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古代文人四大雅事
    古代君子有四雅:焚香重在「香」之美,品茗重在「味」之美,插花重在「色」之美,掛畫則重在「境」之美。 四雅之一:焚香|香事 焚香是指人們將從動物和植物中獲取的天然香料進行加工,使其成為各種不同的香型,並在不同的場合焚燻,以獲得嗅覺上的美好享受。焚香一開始就從人們的生理需求迅速與精神需求結合在一起。
  • 詩人幹謁是不正之風?世人對此褒貶一千多年,雖不雅卻也不失風流
    於是,一種歪門邪風——幹謁之風應時而生。什麼是幹謁?唐代著名詩人朱慶餘的一首題名為《閨意上張水部》的七絕詩,對幹謁作了惟肖惟妙的描寫:「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 這首陳情詩,既是杜甫的自薦信,也預示了他沉鬱悲憤的詩歌人生路
    公元748年,困頓於長安的「賣藥翁」杜甫向當時的尚書左丞韋濟,寫了一封「自薦信」——《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杜甫在這裡自認為才敏學優,既可與西漢的大辭賦家揚雄與建安著名詩人曹植等古代文豪媲美,也已為當代的社會名流李邕(為玄宗時著名文人,尤以書法稱著,曾為北海太守,比杜甫年長三十多歲)所推重,真可以說是「足以馳騁古令」了。這還真不是杜甫吹牛,據《新唐書·本傳》記載:「甫少貧,不自報,李邕奇其才,親往見之。」
  • 古代文人為何獨愛青樓呢?難道文人都風流嗎?
    在古代,青樓卻是文人或達官貴人最喜歡去的場所。歷史上很多名聞天下的大文豪都曾是青樓的常客,例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就曾在青樓流連忘返,還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豔詩,明朝大名鼎鼎的唐伯虎也是青樓常客,要不怎麼會被稱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呢?不過,文人優雅,即便去青樓也大多只會讓歌妓、舞妓唱歌跳舞,卻不會光顧那些賣身的青樓女子。
  • 古代文人趣談:為何古人把「焚香」當作雅事之首?有何歷史淵源?
    相比較於茶文化和插花文化來講,香文化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可以用「靜坐一爐香,萬事可思量」來形容。這兩句詩歌,不僅寫出了焚香對於古代文人的重要性,而且也從側面表達出了,焚香在多個層面所起到的作用。陳去非曾作《焚香》一詩:「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
  • 細數古代文人中的「渣男」,到底是真「渣」還是身不由己?
    細數古代文人中的「渣男」,到底是真「渣」還是身不由己?在中國浩瀚的文化歷史長河當中,蘊生出了漫漫疊疊、燦如星鬥般繁榮錦繡的文章詩詞;也留下了諸多將它們創作的驚才絕豔文人們的「多情」事跡,不過在今時今日看來,這些「多情」更顯得濫情,濫情是渣男的標籤。這些文人雖然才情卓絕,寫得一手錦繡詩文,卻免不了受後來人「渣男」之議。
  • 什麼是文人畫,如何解讀文人畫,文人畫有哪些傳承思想?
    文人畫雖無系統的教育理論,但它的教育思想時刻充斥在文人士大夫的一言一行中,通過文人畫家提出的繪畫主張,我們從中可以窺見宋代文人畫的傳承及教育主張。一、書、畫同源論書法在中國古代往往是文化人的一種象徵和能力展現,隨著文人參與繪畫,書法又得以在繪畫中開闢一片天地。
  • 古代文人的食譜
    他的《隨園食單》以其浪漫性和條理清晰的廚藝講解成為可以跟我們走得最近的古代食譜,但它當然不是唯一的。 韓熙載夜宴圖卷 同樣是清代的美食家,李漁的《閒情偶寄》飲饌篇則有種清淡、自然、講究悲憫的飲食觀,現代很多提倡清淡飲食和動物保護主義的人應該很看得進去。
  • 古代文人八雅: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紅樓夢》裡的妙玉擅長什麼?
    古代文人有八雅:琴棋書畫詩酒花茶。古人說,善琴者通達從容,善棋者籌謀睿智。善書者至情至性,善畫者至善至美。善詩者韻至心聲,善酒者情逢知己。善茶者陶冶情操,善花者品性怡然。妙玉精通八雅,她的水平絕對是超一流的。妙玉精通琴藝。
  • 五糧液攜手南方周末,解讀中國古代文人畫與時代覺醒
    (原標題:五糧液攜手南方周末,解讀中國古代文人畫與時代覺醒) 上海
  • 南方周末走進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文人畫與時代覺醒
    五糧液攜手南方周末打造的「傳統與傳奇:頂尖博物館探訪計劃」來到上海,造訪了上海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跨越歷史時空,對談與古代文人畫家,走進他們豁達灑脫、自由不羈的人生。  參與雅集的這批人當屬北宋文學、書法、繪畫等各界翹楚,也是中國古代文人階層的代表。文人畫正起源於此。與由工匠所畫、具有功能性的畫工畫不同,文人畫的題材不拘一格,完全取決於畫家本人的創作意圖。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孔令偉指出,文人畫與畫工畫的重要區別正在於題材的自由選擇問題,自唐代王維起,繪畫藝術創作體現了「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的自覺。
  • 古代文人讀書之餘的清玩生活:輔助讀書,以自然幽志怡情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詩圖清玩之物,在文人高士那裡,並不一定是實物。雲泉、山雨,竹月、松風,既佐人高吟,也能邀人清賞。03.自然清玩:古代文人清玩生活的自然之趣既然古代文人清玩崇尚自然,那麼自然之物可玩的也就多了。但最能怡情幽志的,是以下這些自然之事之物。這些事物,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佔很重要的一部分。關於李白的去世的原因,其中就有一個浪漫說法是李白大醉,去追趕月亮,從而失足落水。
  • 馬昕:「歷史的背面」——中國古代詠史詩的「翻案」現象
    雖然詠史詩帶有強烈個人色彩與主觀意識的,然而其本身卻是不容忽視的。根本原因在於,相較於閱讀和學習正史而言,普羅大眾對於詠史詩所涉及的古代人物與事件的接受性更強。 正如談及項羽時,我們可能會了解《史記》當中對其精英貴族形象的描寫和推崇,但更廣為人知的應是杜牧《題烏江亭》中對於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扼腕嘆息。
  • 五糧液攜手南方周末走進上博 一同品味文人畫家的詩酒人生
    11月26日,五糧液攜手南方周末探訪頂尖博物館之上博篇正式上線,與觀眾一起走進上海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細細品味感受一群文人畫家和他們豁達超脫的詩酒人生。縱觀中華文脈,酒激發了無數文人的才情,浸潤了中國文人骨子裡的內斂與堅韌。
  • 「君子佩玉,文人博古」,古代文人為何對香爐如此喜愛?
    「鼎」在古代早期是人們用來烹飪食物和貯存肉類的一種器皿。後來大禹鑄九鼎分封九州,鼎便從一種炊具演變成了傳國重器。後來各王朝的政權建立也被稱為「鼎定九州」。「鼎」在古代最重要的作用便是作為祭祀的器物,古人通過祭祀向天祈福,希望可以保佑自己的部族與國家和平穩定,而隨著歷史的發展進步,沉重古樸的鼎便逐漸被更為輕巧精緻的香爐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