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玩,是古代文人才子獨有的一種生活方式。所謂清玩,是古代文人讀書之餘,對一些精巧雅致的物品鑑賞把玩。譬如書畫、金石、盆景等;書案上放置的端硯、筆洗等,都是清玩之物。這只是為讀書生活增添一樂趣,可放鬆精神,廓清心胸,為生活平添樂趣,幽志怡情,輔助學問精進。
古人生活娛樂方式有限,是以但凡文人才子都喜清玩。宋高宗就很欣賞這種讀書生活的方式,而且很讚賞,曾記錄五代時楊凝式的讀書生活,因為楊凝式擅書法,所以他待的地方,四壁擺滿清完之物。曹雪芹也很喜歡清玩,看他所寫《紅樓夢》中那些雅致的小玩意兒描述便知道,但曹雪芹大概是喜歡盆景奇石之類,所以做《浮石山歌》說——「盆池磊砢不常見,乍來几榻供清玩。」曹雪芹的對清玩之物的喜愛顯而易見,恨不得弄來放在几榻之上天天賞玩。
古人將讀書看得很重,所謂「耕讀傳家」,實際上農家讀書,這孩子便得好好讀書,耕種的事兒,便少參與了,範仲淹家貧,但母親只讓他讀書。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為孟子讀書,孟子媽媽想盡了辦法。無論故事存在與否,都說明讀書在古代是個重要的事情。但光讀書自然不行。古人讀書講究道,要修身養性,然後才能治國平天下。所以,清玩也是助文人讀書生活中修身養性,激發靈感。如果有紅袖添香,佳人伴讀,更是讓人羨慕了。
清玩之物,在文人高士那裡,並不一定是實物。雲泉、山雨,竹月、松風,既佐人高吟,也能邀人清賞。文人清玩之物,必然清雅精巧,旨在意趣。蹴鞠等娛樂活動,不能算是清玩。因為蹴鞠鍛鍊身體則可,怡情養性則不合適。只不過後來便被一些人走偏了這個方向,變成奢侈競富,這並不是真正的文人雅士清玩,所以魯迅對這種「所謂士大夫的』清玩』」大加諷刺。中國歷史漫長,文人高士,所在多有,清玩逸事,多不勝數,遂分上下篇來談。本篇為上篇,主要談古代文人清玩生活中重自然的部分。
01.古代文人生活中的清玩,要幽志醉心,重點在「清」,不在「玩」
實際上,古代文人生活清玩,更多的是接自然之氣,養精淨神,安閒性情,並不貪玩小物件。因為他們知道「玩物喪志」的教誨。高人雅士,其清玩多取自自然。陶淵明愛菊,「採菊東籬下」,便是他的清玩,他把玩的是那「悠然見南山」的「悠然」之意趣;魏晉名士都好清談,雖有不得已處,但方式都是找尋清玩而轉移意趣,嵇康一邊吟誦詩文,一邊打鐵,並非真為了打鐵,只不過是找尋恬靜;蘇東坡喜月下讀書,橫臥東坡,手把兩卷書,要的就是悠然。蘇東坡也愛竹子,觀竹子之勢,能談天下大勢。蘇東坡甚至坐臥舟中,把玩明月清風,杯盤狼藉之後,便臥舟中,不知天明。
清玩之物,在文人高士那裡,並不一定是實物。雲泉、山雨,竹月、松風,既佐人高吟,也能邀人清賞。
所以,古代文人才子多愛簾櫳之窈窕。簾櫳,是有窗簾的窗子,文人愛窗勝過愛門,因為門是提供進出的,要看好的春色、明月、清風,必須走出門去。有窗子則不必這麼麻煩,憑窗便能賞月看春,激發靈感,吟誦詩詞,所以陶淵明說「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屋子大小無所謂,有「南窗」能「寄傲」,哪怕是只能容下膝蓋的小屋子也令人心安情高。如果窗子再有帘子,那更加有意境了,月朦朧,鳥朦朧,一片天然,精神愉悅不必說了。寫《小窗幽記》的陳繼儒,能把《小窗幽記》寫得那麼清雅天然,讓無數文人以為修養身心的讀物,窗子的功勞不小。而這人,是個清玩大家,非常愛讀書,無數不讀,書畫筆硯,花草魚鳥,他都喜歡,他經常抄書讀書的地方就叫「玩仙廬」,可見是能玩能讀的人。他的志氣是——「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見已讀書,如逢故人。」
以此觀之,古代文人生活中清玩,重點在「清」,清是怡情養性的哲學層面上的,「玩」,只不過是說了一個動作而已,並非重點。簾櫳便是例子,他們喜歡的並非窗戶,只是窗戶之外的自然,明月清風,春色爛漫,都是自然之氣。
自然之氣,是最能愉悅精神,修心養性的,激發靈感也是可以的。
所以,古代真文人才子清玩,不一定要古董,秦漢彝鼎,宋元名筆,不是他們追求的。單純追尋玩的,追求物的,是被人看不起的,像所謂的士大夫「清玩」,魯迅便恨極了。
沉迷博雅,結果只能是移情移志,忘了清玩的目的。文人才子的清玩,是要立幽雅之志,醉心怡情,以對精神有所激發。
02.古代文人清玩生活的基本要求:貴自然
古代文人才子對讀書之餘的清玩生活,也是有要求的。這個要求,大體上的宗旨是近自然,遠俗事。
譬如,不言時事。因為喜歡談論時事,什麼事兒都搬嘴弄舌的,這人必定俗不可耐。不談時事,並不等於不關心世事。諸葛亮在南陽山裡,讀書遊賞,但天下大勢都在他心中。妄加判斷,多嘴多舌,不過是口舌之爭,做的是無用功。所以還不如目接煙霞,流連花月,靜心凝志,把事情想透,該說的時候自然會說。
其他的要求有:
1)不對俗客
富豪、勢宦,滑吏筆刀,對他們來說,都是俗客。勢宦,就是有權勢的人。
吝嗇好利的人,裝神弄鬼的人,不讀書或者只能讀書的書呆子,都是俗客。
這等人,都不相對坐談,也不與他們一起清玩。周敦頤甚至叫喊著要「往來無白丁,談笑有鴻儒」,不是看低誰,而是因為話不投機半句多嘛。文人才子多少有點自命清高的,跟蘇東坡談書論道,遇上一個俗人,蘇東坡肯定要呼呼大睡,赤壁之下,如果不是那善韻做歌的雅客相陪,蘇東坡絕對是不會說話的,壓根兒就不會一起去,更不會有《赤壁賦》了。在蘇東坡眼裡,這等人去了,不過是有汙清泉潔石,玷辱弦琴好書的。
還有,古代文人才子大多不喜歡忍人。忍人,就是殘忍、心腸硬的人,對自己的都狠的那種人,文人才子們也認為是俗客,不敢輕易接近。王安石的變法名將章惇,跟蘇東坡登山,遇見一個非常危險懸崖深澗,對面是巍峨絕壁,中間只一根橫木相通,其下是深淵萬丈。章惇要和蘇軾一起過去在絕壁上刻字,蘇東坡看了看,怕,不敢過去。章惇面不改色的過去了,在絕壁上寫了「蘇軾章惇來此一遊」幾個大字。又面不改色的回來了。
蘇東坡只感嘆了一句,這人不得了,自己的命都不在乎,別人的命他當然也不在乎了。後來章惇主持變法,手段極狠。蘇東坡的幾次貶官,大都是拜章惇所賜。
2)以閒情逸緻,修身養性為宗旨
因為清玩只是讀書之餘的放鬆之舉,這活動,我們說過了,弄好了可以養性,過了就移情,玩物喪志嘛。所以,文人才子清玩,首先告誡自己,要安其性,閒其情,期待以清玩對精神上的激發而得琴書之樂,能避免寒暑之苦,譬如松下讀書,可以消暑。
3)要尊古,學古,博雅而不沉迷
清玩之物的製作,一般都很精巧。但無論怎麼精巧,都是師法前人,良器上品,都是如此。古代文人有一股子好古的習氣,這個就叫師古。唐太宗朝還有個叫顏師古的人,幾乎無所不通,對古書滾瓜爛熟,唐太宗李世民準備封禪泰山,滿朝沒人知道這流程步驟是怎麼的,顏師古張口就能把古帝王登泰山封禪流程和禮儀說得清清楚楚。
因為清玩之物講究師古,講究博雅眾採,所以中國的文物才名聞天下,越古的東西越有價值。
這是宋坑端硯,清完之物需要有古氣,才有味道
一般來講清玩之物如果是新造,不學習古法,單純的別出心裁創新,是不受當時的文人才子喜歡的,因為這弄不好就是鄙俗自獻,會出醜的。至少,這東西沒有煙火氣,沒有經歷過時間的浸潤,是不值得鑑賞把玩的。
4)時節也很講究,花朝月夜而清玩,有助靈思
這個前文已有啟發,文人才子,望月聽風,都會激發靈感。想像一下,花朝月夜,人景雙清。
在這種情境下,賞玩些小玩意兒,可以抬頭望月,可以低頭看花,心底清明,靈感迸發,會不知不覺地詩興大發,文思泉湧。之後能有情懷自適之效果。
陶淵明就是例子。結廬在人境,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如果不是菊花清雅與南山的閒的激發,陶淵明估計不會寫出這首有名的詩的。
蘇東坡對赤壁明月,山高月小,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暢談之後,大筆一揮,就有了《赤壁賦》。明月清風的激發,不可小覷。
03.自然清玩:古代文人清玩生活的自然之趣
既然古代文人清玩崇尚自然,那麼自然之物可玩的也就多了。但最能怡情幽志的,是以下這些自然之事之物。這些事物,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佔很重要的一部分。關於李白的去世的原因,其中就有一個浪漫說法是李白大醉,去追趕月亮,從而失足落水。這未必是真的,但李白好酒愛月,愛山水,愛浪漫,世人都是知道的。至少,對自然之物的賞玩,很有助於李白浪漫氣息在詩文中的散發。
這種有自然之氣的事和物,似乎對於古代文人來說,有一種意境、意趣在裡面。所以,他們的生活中特別喜歡這些自然天然的事物。
1)茗碗爐香,得香氣,能靜心
一爐香,一碗茶,都是能散發出自然氣息的。爐香和茶香,都是來自於天然。所以古代文人特別喜歡這兩樣。
但這兩樣並非清玩之物,是一種意境。這種已經能幫助他們精心鑑賞,打發寂寥之意。在爐香茶香中讀書吟誦,另外有一番感受。
這兩者之中,爐香不如茶香。古代文人更愛茶香,爐香可以沒有,即便擺個香爐子,未必就要點香,但茶香一定要有。
竹林之外,花草之中,石頭邊上,明月下面,取山水,烹茗茶,那是越喝越渴的感覺,但讀書也更加能靜心領會。
古代文人把這個叫作「盧仝(tóng)之癖」 。盧仝之癖,就是愛喝茶的癖好,盧仝是唐代詩人,隱居在少室山,平生嗜茶如命,茶伴著他一生博覽經史。
2)可以與良朋好友清談
與良朋好友促膝談心,談論文章詩詞,交流心得,這也很有自然之氣。文人朋友相知,主要是通意。談得高興,會對自己有激發,感覺風過中庭,春生滿境,心醉極了。諸葛亮雖然隱居,但到處訪友,時常清談,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都是與諸葛亮友善的。宋東坡跟佛印等朋友,時常推杯對月,談禪說文。金聖歎甚至滿腹才華,不寫書,只跟朋友談書論文。
3)古代文人喜好青觴綠琴
青觴,就是曲水流觴。這是一個比較清雅好玩的事情。王羲之《蘭亭序帖》,就是在曲水流觴情境下寫的,王羲之描述的也很到位,「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
林木茂盛,竹林蔥鬱,大家一排做好,用竹子接引泉水,讓酒杯在水上飄動,吟詩作文,暢談說笑,那情景是極雅致的。雖然沒有音樂,但一杯酒,一詠嘆,一首詩,足夠暢敘幽情了。
至於在大自然中彈琴抒發(所以叫「綠琴」),也是很有雅韻的。主要是陶冶情懷。如果,同去者之中,能有一二知音,懂得琴聲,那更高興了。
古代文人清玩生活中,這兩件事是常幹的。
4)山中日月,是古代文人清玩最愛
這是不必說的,王維可以看「空山新雨後」,蘇東坡更愛赤壁山月,作《後赤壁賦》時,蘇東坡甚至夜半爬山,縱深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然後他的情緒到了發文感嘆的地步。
只不過那赤壁斷崖中有月而已,蘇東坡便攝衣而上,履讒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還「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把天地自然都收在眼中。
所謂洞中一日,不知人間千年,大自然有很多東西是在變的,是需要用心感受的,待在房中,雖有春秋,但無漢書。人間的歲月,都自帶炎涼,需要用心去看看。
走出去,便能看到一片清靜之天,古代文人是不嫌地偏僻陋的,陶淵明所謂心遠地自偏,心不遠,哪裡都不偏,所以他到處遊走,接近自然。柳宗元永州八記,就是因為呆在屋子裡,時常惴慄,所以有空就出門,施施而行,漫漫而遊。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甚至,與人相枕以臥在自然之中,做完了夢,還覺得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他們在自然中不作那繁華之夢,只是愛時光漫長,心悠然自靜的感覺。可以吟詩,可以酌酒,可以陶冶情操。便算不出門,那麼種竹子裁剪花草也是供自己陶冶情志的方法。
所以,古代文人才子,都愛此道。
04.自然大融合,天地間沒有不是古代文人才子修心作文的清玩之物
古代文人清玩生活的自然之趣,幾乎是大自然大融合。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甚至是做夢,無論是醉後做夢還是熟睡做夢,對他們都是樂事。蘇東坡在赤壁月下,睡著了就夢一個道士,可以上升到哲學層面,開悟自己心境,蘇東坡的說法是「道士顧笑,予亦驚寤」。
古代文人才子把這個叫「枕上乾坤」,也叫「黑甜鄉」,因為睡後的夢裡,是另外一個乾坤,這世界的所見的事物,對他們很有感發。睡的時候,眼前一片漆黑,很舒適,難道不是黑甜鄉?除非像張飛那種人,睜著眼睛睡覺,才沒有黑甜鄉,但張飛明顯不是文人才子。
《枕中記》裡那個「黃粱一夢」的故事,李公佐寫淳于棼(fén )在大槐樹下做了一個當南柯郡太守的夢,醒後發現大槐安國,不過是大槐樹下的螞蟻巢穴而已。這是「南柯一夢 」的故事。
這兩個關於夢的故事,對古代文人生活,尤其精神上,作詩作文等,有很大的影響。
另外,花間絲竹,也是他們清玩生活自然之趣的一部分。所謂,花間絲竹,就是花草之間的鳥語,燕語鶯啼,一聲清響,都能他們俗塵盡消。
這種接近自然的聲音感覺,是很微妙的。唐代有個叫紅兒的女子,善於清唱,因為音色好,所以歌聲絕美。沒有伴奏,也能動聽,所以紅兒肉聲,向來是文人們一種讚嘆的感觸。花草之間的鳥語,也就是他們的紅兒肉聲。
聽幽靜的深澗泉水之鳴,古代文人們也愛,因為泉聲清淨而廉,氣息春節,靜謐入心,簡直是天然的響聲。等於聆聽蕭瑟之聲。
躺在磐石之上,望嶺上白雲,蕭疏輕冷之氣,不便全身。精神空明,人與雲自相怡悅。陳繼儒說「佳思忽來,書能下酒;俠情一往,雲可贈人」。實際上,他們才捨不得講這白雲贈人呢。
樓頭明月,也是 古代文人時常賞玩的,李白「舉杯邀明月」,實在是深情而孤寂。蘇東坡把酒問青天,跟上天要的是明月。
古代亭樓,一般都在水邊,碧波萬頃,水天一色。清玩,清玩,文人才子們在這情景中,可謂「清」到了極致。漏深人靜,花影在一旁時而橫時而斜。他們踱著步子,徘徊在亭樓之中,徹夜不覺得疲倦,捨不得的,就是樓頭明月給他們精神上的激發。
軒窗前,古琴邊,涼意不滿几案,筆墨生出冷香,琴聲裡都是幽雅的靜意,一場雨,把琴和書都能溼潤了;風來竹葉搖動天籟,松聲如沸,這種天遞減的自然絕響,常常另古代文人們心特別清醒,清心悅耳。就在此時。
花落水面,他們可以觸景動情,寫成文章,高閒無俗,瀟灑不塵。水面文章,是大自然給他們最好的靈思饋贈。結籬裁菊,他們要得陶淵明的靜和不俗。月夜之中,棋子輕輕敲著殘月,他們要讓自然驅走名利之心,感受浮生若夢的禪意。
插花掛畫,在花和畫之間自歌自唱,為的是陶冶幽情。入山採藥,要把山中情景畫入畫中。在小樓中鬥茶,要把這種韻致寫到文章之中。他們要把這飄飄然的仙氣,納入胸中。
摹寫蘭亭帖,是鍛鍊自己的筆力。摹輞川圖,是學王維三日一山,五日一水的用意和揮灑。增進學問。
至於,在院落之中放鶴,那是蘇東坡、林和靖之悲做的事兒,一般文人雖然不做,但都很羨慕。
古代才子也跟古代美人一樣,去池邊觀魚,告誡自己不要隨波逐流,要有悠然自得之情。也會在平林松柏之中參加遊戲,對詩填詞,要學澹遠清寧的情之,忘那世態炎涼。
總之,古代文人才子的清玩生活,是以自然意趣為主旨的,因為他們讀書的目的是走仕途,但都怕自己執著,有執念反而不成,所以要接近自然,蕩滌胸懷,鍛鍊心志,不讓名利縈結於心,不讓憂樂恐懼自己。枯燥的讀書生活是蠻難熬的,所以,這些接近自然的清玩,能養神、氣,神氣既足,那麼讀聖賢之書,揣摩學問,便心定神足,學問精進極快。
古代文人才子大多認為,關起大門,沒有剝啄的敲門之聲,一心專讀書,不一定能讀好書的。所以,接近自然,清玩怡情,是很好的辦法,隨意走走,觀覽遊玩一番,也能領略一切泉石花禽的趣味,心悠悠然渡過一段靜閒的時光,澄清精神,廓清心胸,對讀書更有利。
當然,古代文人才子的清玩之物,絕不僅僅是自然。還有很多清玩實物,限於篇幅,只能下篇具體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