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差別有多大!

2021-03-02 教師生活事

讀書的好處

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者和一個讀書者的生活上的差異比較一下,這一點便很容易明白。

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

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只看見他周遭所發生的事情。他在這個監獄裡是逃不出去的。

可是當他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

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或者對他發洩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問題。

一個古代的作家使讀者隨一個久遠的死者交通;當他讀下去的時候,他開始想像那個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類的人。

不但如此。讀者往往被書籍帶進一個思想和反省的境界裡去。

縱使那是一本關於現實事情的書,親眼看見那些事情或親歷其境,和在書中讀到那些事情,其間也有不同的地方,因為在書本裡所敘述的事情往往變成一片景象,而讀者也變成一個冷眼旁觀的人。

所以,最好的讀物是那種能夠帶我們到這種沉思的心境裡去的讀物,而不是那種僅在報告事情的始末的讀物。

讀什麼樣的書,變成什麼樣的人

我認為人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閱讀報紙,並不是讀書,因為一般閱報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發生或經過的情形的報告,完全沒有沉思默想的價值。

據我看來,關於讀書的目的,宋代的詩人黃山谷所說的話最妙。他說:「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他的意思當然是說,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

人讀書的目的並不是要「改進心智」,因為當他開始想要改進心智的時候,一切讀書的樂趣便喪失淨盡了。

他有一天晚上強迫自己去讀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Hamlet),讀畢好象由一個噩夢中醒轉來,除了可以說他已經「讀」過《哈姆雷特》之外,並沒有得到什麼益處。

一個人如果抱著義務的意識去讀書,便不了解讀書的藝術。

所以,依黃山谷氏的說話,那種以修養個人外表的優雅和談吐的風味為目的的讀書,才是唯一值得嘉許的讀書法。

這種外表的優雅顯然不是指身體上之美。黃氏所說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體上的醜陋。醜陋的臉孔有時也會有動人之美,而美麗的臉孔有時也會令人看來討厭。

讀書的方法

一個人的談吐有沒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讀書方法。

如果讀者獲得書中的「味」,他便會在談吐中把這種風味表現出來;如果他的談吐中有風味,他在寫作中也免不了會表現出風味來。

所以,我認為風味或嗜好是閱讀一切書籍的關鍵。

這種嗜好跟對食物的嗜好一樣,必然是有選擇性的,屬於個人的。吃一個人所喜歡吃的東西終究是最合衛生的吃法,因為他知道吃這些東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順利。

讀書跟吃東西一樣,「在一人吃來是補品,在他人吃來是毒質。」教師不能以其所好強迫學生去讀,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們一樣。

如果讀者對他所讀的東西感不到趣味,那麼所有的時間全都浪費了。而當一個人的思想和經驗還沒有達到閱讀一本傑作的程度時,那本傑作只會留下不好的滋味。

何時讀書,在哪裡讀書

在中國,常常有人鼓勵學生「苦學」。有一個實行苦學的著名學者,有一次在夜間讀書的時候打盹,便拿錐子在股上一刺。又有一個學者在夜間讀書的時候,叫一個丫頭站在他的旁邊,看見他打盹便喚醒他。

這真是荒謬的事情。

如果一個人把書本排在面前,而在古代智慧的作家向他說話的時候打盹,那麼,他應該乾脆地上床去睡覺。

把大針刺進小腿或叫丫頭推醒他,對他都沒有一點好處。這麼一種人已經失掉一切讀書的趣味了。有價值的學者不知道什麼叫做「磨練」,也不知道什麼叫做「苦學」。他們只是愛好書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讀下去。

這個問題解決之後,讀書的時間和地點的問題也可以找到答案。讀書沒有合宜的時間和地點。

一個人有讀書的心境時,隨便什麼地方都可以讀書。如果他知道讀書的樂趣,他無論在學校內或學校外,都會讀書,無論世界有沒有學校,也都會讀書。

讀書的真藝術

那麼,什麼是讀書的真藝術呢?簡單的答案就是,有那種心情的時候便拿起書來讀。

一個人讀書必須出其自然,才能夠徹底享受讀書的樂趣。

他可以拿一本《離騷》,或奧瑪開儼(OmarKhayyam,波斯詩人)的作品,牽著他的愛人的手到河邊去讀。

如果天上有可愛的白雲,那麼,讓他們讀白雲而忘掉書本吧,或同時讀書本和白雲吧。

梁實秋:最簡便的修養方法,還是讀書

黃山谷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細味其言,覺得似有道理。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人,確實是面目可憎語言無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關係安在?何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語言無味?

我想也許是因為讀書等於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書立說必定是一時才俊,與古人遊不知不覺受其薰染,終乃收改變氣質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廣,臉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氣,無以名之,名之曰書卷氣。同時在談吐上也自然高遠不俗。反過來說,人不讀書,則所為何事,大概是陷身於世網塵勞,困厄於名韁利鎖,五燒六蔽,苦惱煩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語言有味?

最簡便的修養方法,還是讀書。

錢穆:讀書應先定旨趣

讀書旨趣,大要言之,可分兩途。一是為自己謀職業,尋出路,求身家溫飽,乃至近而鬻名聲,攫權位,皆從個人私利的立場出發。一是純粹從一種求知的興趣和熱忱而讀書。這裡邊又分兩面,有的因自己的性情和愛好,從一種內部的要求而走向讀書的路,有的因環境的問題和需要,從一種外面的刺激而走上讀書的路,其實這兩面往往交融互映,並不必嚴格分別。

以上說的讀書旨趣之兩途,有時亦未嘗不可相通。本為個人的私利立場而讀書的人,亦未嘗全違背了他自己內部的性情和愛好,而且對國家社會,對其當前環境,亦未嘗不可有相當之貢獻。純粹為求知的興趣和熱忱而出發的人,亦未嘗不想謀一職業尋一出路,未嘗不要兼顧他身家之溫飽,乃至亦望享有相當之名位。然而差以毫釐,謬以千裡。到底這兩路,還有絕大的不同。譬之建築屋舍,一為旅館,一為家宅。家宅未嘗不可權當旅館用,而旅館未嘗不可權作家宅用,然而到底性質不同,利弊迥異。至於目前一般瀆書風氣,究竟多半是為的蓋旅館,抑是蓋家宅,則最好由各人自己反省,自己批評,自己認識。

季羨林: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人類千百年以來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一是實物,比如長城等,二是書籍,以後者為主。

在發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記憶;文字發明了以後,則使用書籍。把腦海裡記憶的東西搬出來,搬到紙上,就形成了書籍,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

後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永遠不停地向前邁進,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

我常常想,人類向前發展,有如接力賽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過棒來,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遠跑下去,永無窮盡,這樣智慧的傳承也永無窮盡。

這樣的傳承靠的主要就是書,書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這樣一來,讀書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麼呢?

楊絳:在書裡「串門兒」

我覺得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對質。不問我們要拜見的主人住在國內國外,不問他屬於現代古代,不問他什麼專業,不問他講正經大道理或聊天說笑,都可以挨近前去聽個足夠。

我們可以恭恭敬敬旁聽孔門弟子追述夫子遺言,也可以在蘇格拉底臨刑前守在他身邊,聽他和一位朋友談話。我們可以傾聽列代的遺聞逸事,也可以領教當代最奧妙的創新論或有意驚人的故作高論。

反正話不投機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場,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門——就是說,拍地合書面——誰也不會嗔怪。這是書的世界裡難得的自由!

梁曉聲:只有讀書能夠長久地抵抗寂寞

誰都不要錯誤地認為孤獨和寂寞這兩件事永遠不會找到自己頭上。現代社會的真相告誡我們,那兩件事遲早會襲擊我們。

而知識者,我以為,正因為所感受到的寂寞往往是更深層的,所以需要有更強的抵抗寂寞的能力。

這一種能力,除了靠閱讀來培養,目前我還貢獻不出別種辦法。

知識給予知識分子之最寶貴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為靠了思想的能力,無論被置於何種孤單的境地,人都不會喪失最後一個交談夥伴,而那正是他自己。自己與自己交談,哪怕僅僅做這一件在別人看來什麼也沒做的事,他足以抵抗很漫長很漫長的寂寞。如果居然還僥倖有筆有足夠的紙,孤獨和可怕的寂寞也許還會開出意外的花朵。

王蒙:讀點費勁的書

有價值的書籍,特色在於它高於一個時期的平均認知度,能窮千裡目,是更上一層樓的結果。它其實志在精神的喜馬拉雅高峰,它提高著而不是降低著也不是迎合著大眾,其認知水準絕不能比平均認知水準更愚蠢、更低下。文化的大眾化利於文化民主,但同時也難免產生文化垃圾。當然還有故作高深的垃圾。

我主張讀一點費點勁的書。讀一點你還有點不太習慣的書,讀一點需要你查查資料、請教請教他人、與師長朋友討論切磋的書。除了有趣的書,還要讀一點嚴肅的書。除了爆料的書、奇蹟的書、發洩的書,更需要讀科學的書、邏輯的書、分析的書與有創新有藝術勇氣的書。除了順流而下的書,還要讀攀緣而上、需要掂量掂量的書。除了你熟悉的大白話的書,朗誦體、講座體的書,還要讀一點書院氣息的書、古漢語的書、外文的書、大部頭的書。除了駕輕就熟的書以外,還要讀一些過去讀得少,因而不是讀上十分鐘就哈哈大笑或擊節嘆賞,而是一時半會兒找不準感覺的書。

本文源自網絡,貴在分享,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如涉及內容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更正或刪除,感謝作者。

▲長按二維碼「識別」

相關焦點

  • 林語堂:讀書和不讀書的人,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者和一個讀書者的生活上的差異比較一下,這一點便很容易明白。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只看見他周遭所發生的事情。他在這個監獄裡是逃不出去的。
  • 不讀書和愛讀書的人,差距能有多大?
    開篇問問你,你認為讀書有用嗎?很多人都堅持所謂的讀書無用論,尤其是老一輩的人。當他們看到很多畢業生出來後,工作也非常普通,工資又低,就會覺得讀書無用。真的無用嗎?並且,現在很多父母自己都沒有閱讀習慣或不重視閱讀作用,給孩子從小營造的氛圍自然也不好,長大之後能成為一個愛讀書的人,自然也難上加難了。二是沒有養成閱讀的興趣習慣。即便擁有高學歷的人,也未必是一個愛看書的人。
  • 讀書的女人和不讀書的女人,有哪些本質的差別?
    也不能說這種生活方式就是不對的,畢竟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但是,如果人生有另一種可能,有一種改變,可以通過讀書去改變,那么女人,為什麼不多讀點書呢?事實證明,讀書和不讀書的女人,是有本質區別的。
  • 讀書無用?不讀書,很多對社會更有價值的職業,你都沒資格從事
    如果你賺的錢,還沒有那些輟學出去打工或者做生意的人多時,那麼別人就會直接或者間接表現出對你的「安慰」和「惋惜」。當然,那種「安慰」和「惋惜」是帶有濃濃優越感的。有時候,父母在和其他人的子女對比完工資之後,也有可能送你一句感慨:「你看你,上大學有啥用?工資那麼一點點,還沒有村裡小學畢業的人賺得多呢!」
  • 閱讀,無用之大用——經常讀書的人和不經常讀書的人有什麼區別
    比如在和朋友、家人、伴侶的交談中,敏感的人在沒有『 鈍感力 』的認知時,往往會抓住別人的隻言片語開始分析:他這句話什麼意思,他是對我有意見嗎?而有大量『 認知模型 』做支撐的人,在進行分析時不僅能避免很多誤區,而且能夠主動運用這些『 認知模型 』去分析自己的成敗,真正獲得「智慧」。
  • 想讓自己更有氣質,只會化妝是不夠的,讀書比打扮更重要
    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一些女孩子相信,去讀書還不如嫁一個好老公,可能這樣的想法,你覺得有點誇張,可是這就是生活中的事實有人覺得讀書的意義在於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其實我們讀書不應該有那麼多的目的性,讀書和不讀書的女人氣質差別有多大
  • 讀書慢?一讀書就犯困?不是你不適合讀書,是方法出了問題
    一、同樣是讀書,差別怎麼就這麼大呢?最近看到一個令人不敢相信的消息:軟銀集團掌門人、前日本首富孫正義曾經因為得了肝病,利用在醫院養病的2年時間裡看完了4000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這肯定是個假新聞吧?1年才365天,2年就算800天吧,即便是這樣,那也要每天讀5本書啊!
  • 讀書多的人,靈魂都會優雅起來,讓我們努力做一個常讀書的人吧
    一條小溪和長江黃河,見識和體驗到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你願意成為長江黃河,那就努力做一個多讀書的人吧,這可以讓我們的一生過得更有寬度和廣度。世界首富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說過,他所見過的優秀的人,沒有一個是不讀書的。事實也是如此,查理·芒格被稱之為移動的書架。
  • 讀書與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讀書,是生命最好的化妝師。有詩云:「人生能有幾度春?歲月無情催人老。」在歲月的風霜下,英雄會白頭,美人會遲暮。可是總有一些人,似乎能躲過流年的刻薄,被時光溫柔以待。比如林青霞。作家餘華曾說,李健歌如其人,他的音樂很安靜,他的人也很安靜,他身上最吸引人的,就是那種安靜的東西。乾淨,讓他不迎合外界的喧噪,也正因讀書潔淨了他的心靈,獲得沉澱後的寧靜,保持了最純粹的自我。知乎上有人問:「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忘記了,這樣的閱讀究竟有什麼意義?」
  • 為什麼要多讀書,論讀書的重要性
    讀書帶給我了更多思考與參透人生。「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確如此,以前年少不懂事,懂事已是中年時。曾幾何時,就耳聽目染,要多讀書,多看書,這樣長大了才會有出息。小時候,讀書就頭疼,感覺總是死記硬背,學的快忘的快,從來在書裡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讀書就是為了應付父母和老師。因為,讀書真的好像浪費時間,還不如跑出去玩會快樂!
  • 林語堂:讀書的人與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只看見他周遭所發生的事情。他在這個監獄裡是逃不出去的。可是當他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
  • 唯有喝茶和讀書不可辜負 茶書坊
    所謂「禪茶一味」,一曰苦,二曰靜,三曰凡,四曰放。 浮躁的人,是喝不了茶的。1.減輕壓力無論你在工作上,個人交際中或者生活中其他無盡的事情中承受多大的壓力,當你沉浸於一個好的故事時,壓力會消失不見。2.提高記憶力當你讀一本書的時候,你就必須分清出它們的任務,它們的背景,野心,歷史以及細微的差別,同時也必須記住貫穿故事中多角的複雜情結。
  • 只有會讀書,才能愛讀書
    會看書,才是對閱讀最高級的、最積極的、最正確的、最簡煉的誇獎和肯定。就這麼小的一個差別,一字之差,在這方面就形成兩種不同的結果。  對於一個已經成長起來的人,小學了,初中了,高中了,大學了,他只有越來越會讀書,才愛讀書,因為沒有那麼多閒時間去看所有的閒書。只有會讀書,才愛讀書。  一樣東西你一點都不會,一做出來就比旁人差,你確實與眾不同,就是比眾人都差。你還愛這東西嗎?不愛吧?你的與眾不同——比別人強你才愛做,你與眾不同比別人都差,這個與眾不同好嗎?
  • 人和人層次的不同,在於決策效率的不同(每天讀書筆記01.09)
    一、突然發現其實「窮人思維」有一個特別明顯的特點,就是行為方式非常、非常地被動。遇到哪怕是又爛又壞的糟粕事,也很少會想到「我需要主動去做點什麼改變這個現狀。窮人思維永遠都是無動於衷無可奈何地忍受。」窮「是一個人思維狀態和行為狀態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不能忍「才是所有成事之人的普遍優點。二、人和人層次的不同,在於決策效率的不同。白領是不需要做決策的,老闆交給他一個事情,他用了一個月去收集信息,做方案,但是他沒有任何決策權,只能等著。
  • 「讀書無用,不如賣煎餅」:讀書與不讀書的人生,絕對是不一樣的!
    20年後聚會,10個學習不錯的人裡5個當了大老闆,90個學習不好的人裡也有5個當了大老闆。家人說,你看學習不好的當大老闆的人數和學習好的是一樣的。所以,學習沒有用!100個讀書人裡,有一個混得不好,就有人說,讀書頂個球用。100個不讀書人裡,有一個混得好了,就有人說,讀書頂個球用。
  • 我可不可以不讀書?
    關於讀書的誤解很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是:1、很多有錢人,都沒讀過什麼書,學歷不高。2、大學生畢業就是失業,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還不如早點打工賺錢。在回答問題之前,先借用下楊絳的話:「你的問題就在於想的太多,而讀書太少。」
  • 「夜讀」人生成事需三多:多讀書,多交友,多體驗
    科技再發達,一個人靠自身親歷去開闊眼界,始終有限,只能多讀書。愛讀書的人和不愛讀書的人,小時候可能並沒有多大區別,但是等他們長大以後,談吐舉止會迥然不同。很多人說起讀書,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小時候讀過的書,長大後書名和作者都忘記了,情節也記不太清,但是自己被某個細節深深地震撼過,持續了幾十年,影響了自己的整個人生。這就是讀書的意義,所有認真讀過的書都會融進靈魂,沉澱成智慧,靜靜地待在心靈深處,只要被觸動,就會噴薄而出。
  • 經常讀書與不讀書的人有啥不同?眼神交流,談資和情商上均有不同
    俗話說得好,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自古以來讀書就被世人所推崇,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古代文人都會讀書,通過讀更多的書考取功名,但是現在好多人看到書上的文字都會感覺到厭倦,許多孩子更是把書本上的知識轉移到了電視和電腦上,經常讀書與不讀書的人有啥不同?眼神交流,談資和情商上均有不同經常看書的人與不看書的人有什麼不同?
  • 會讀書與不會讀書,差的是整個人生
    ▲圖片來自:澎湃新聞  照片中的年輕人手不釋卷、一臉閒適放鬆,忘我地閱讀著,似乎完全不受病情影響。 如果說讀進去一本書能夠給人帶來什麼,那麼在此刻,讀書無疑能使人收穫內心的平和,為人提供一方遠離病魔的「淨土」。
  • 不讀書的人,到底輸掉了什麼?
    看過這麼一句話:當你感到迷茫時,最好馬上去做一件100%投入的事情,而這件事情最好是讀書。 每個人在成長路上都有困惑的時候,通過讀書豐富內心世界、增長本領和見識,進而走出迷茫的漩渦,是最好也最實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