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讀書和不讀書的人,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2021-02-21 國學智慧

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者和一個讀書者的生活上的差異比較一下,這一點便很容易明白。

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

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只看見他周遭所發生的事情。他在這個監獄裡是逃不出去的。

可是當他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

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或者對他發洩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問題。

一個古代的作家使讀者隨一個久遠的死者交通;當他讀下去的時候,他開始想像那個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類的人。

孟子和中國最偉大的歷史家司馬遷都表現過同樣的觀念。一個人在十二小時之中,能夠在一個不同的世界裡生活二小時,完全忘懷眼前的現實環境。

不但如此。讀者往往被書籍帶進一個思想和反省的境界裡去。

縱使那是一本關於現實事情的書,親眼看見那些事情或親歷其境,和在書中讀到那些事情,其間也有不同的地方,因為在書本裡所敘述的事情往往變成一片景象,而讀者也變成一個冷眼旁觀的人。

所以,最好的讀物是那種能夠帶我們到這種沉思的心境裡去的讀物,而不是那種僅在報告事情的始末的讀物。

我認為人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閱讀報紙,並不是讀書,因為一般閱報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發生或經過的情形的報告,完全沒有沉思默想的價值。

據我看來,關於讀書的目的,宋代的詩人和蘇東坡的朋友黃山谷所說的話最妙。

他說:「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他的意思當然是說,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

一人讀書的目的並不是要「改進心智」,因為當他開始想要改進心智的時候,一切讀書的樂趣便喪失淨盡了。

他有一天晚上強迫自己去讀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Hamlet),讀畢好象由一個噩夢中醒轉來,除了可以說他已經「讀」過《哈姆雷特》之外,並沒有得到什麼益處。

一個人如果抱著義務的意識去讀書,便不了解讀書的藝術。

這種具有義務目的的讀書法,和一個參議員在演講之前閱讀文件和報告是相同的。這不是讀書,而是尋求業務上的報告和消息。

所以,依黃山谷氏的說話,那種以修養個人外表的優雅和談吐的風味為目的的讀書,才是唯一值得嘉許的讀書法。

這種外表的優雅顯然不是指身體上之美。黃氏所說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體上的醜陋。醜陋的臉孔有時也會有動人之美,而美麗的臉孔有時也會令人看來討厭。

我有一個中國朋友,頭顱的形狀像一顆炸彈,可是看到他卻使人歡喜。據我在圖畫上所看見的西洋作家,臉孔最漂亮的當推吉斯透頓。他的髭鬚,眼鏡,又粗又厚的眉毛,和兩眉間的皺紋,合組而成一個惡魔似的容貌。

我們只覺得那個頭額中有許許多多的思念在轉動著,隨時會由那對古怪而銳利的眼睛裡迸發出來。那就是黃氏所謂美麗的臉孔,一個不是脂粉裝扮起來的臉孔,而是純然由思想的力量創造起來的臉孔。

一個人的談吐有沒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讀書方法。

如果讀者獲得書中的「味」,他便會在談吐中把這種風味表現出來;如果他的談吐中有風味,他在寫作中也免不了會表現出風味來。

所以,我認為風味或嗜好是閱讀一切書籍的關鍵。

這種嗜好跟對食物的嗜好一樣,必然是有選擇性的,屬於個人的。吃一個人所喜歡吃的東西終究是最合衛生的吃法,因為他知道吃這些東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順利。

讀書跟吃東西一樣,「在一人吃來是補品,在他人吃來是毒質。」教師不能以其所好強迫學生去讀,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們一樣。

如果讀者對他所讀的東西感不到趣味,那麼所有的時間全都浪費了。

世上無人人必讀的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環境,和生命中的某個時期必讀的書。

我認為讀書和婚姻一樣,是命運註定的或陰陽註定的。縱使某一本書,如《聖經》之類,是人人必讀的,讀這種書也有一定的時候。

當一個人的思想和經驗還沒有達到閱讀一本傑作的程度時,那本傑作只會留下不好的滋味。

孔子曰:「五十以學《易》。」便是說,四十五歲時候尚不可讀《易經》。孔子在《論語》中的訓言的衝淡溫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非到讀者自己成熟的時候是不能欣賞的。

四十學《易》是一種味道,到五十歲看過更多的人世變故的時候再去學《易》,又是一種味道。所以,一切好書重讀起來都可以獲得益處和新樂趣。

我認為一個人發現他最愛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識發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間確有一些人的心靈是類似的,一個人必須在古今的作家中,尋找一個心靈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讀書的真益處。

一個人必須獨立自主去尋出他的老師來,沒有人知道誰是你最愛好的作家,也許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這跟一見傾心一樣。

人家不能叫讀者去愛這個作家或那個作家,可是當讀者找到了他所愛好的作家時,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

關於這種發現作家的事情,我們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證。

有許多學者似乎生活於不同的時代裡,相距多年,然而他們思想的方法和他們的情感卻那麼相似,使人在一本書裡讀到他們的文字時,好象看見自己的肖像一樣。

以中國人的語法說來,我們說這些相似的心靈是同一條靈魂的化身,例如有人說蘇東坡是莊子或陶淵明轉世的,袁中郎是蘇東坡轉世的。

蘇東坡說,當他第一次讀莊子的文章時,他覺得他自從幼年時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著同樣的事情,抱著同樣的觀念。

當袁中郎有一晚在一本小詩集裡,發見一個名叫徐文長的同代無名作家時,他由床上跳起,向他的朋友呼叫起來,他的朋友開始拿那本詩集來讀,也叫起來,於是兩人叫復讀,讀復叫,弄得他們的僕人疑惑不解。

伊裡奧特(GeorgeEliot)說她第一次讀到盧騷的作品時,好象受了電流的震擊一樣。

尼採(Nietzsche)對於叔本華(Schopenhauer)也有同樣的感覺,可是叔本華是一個乖張易怒的老師,而尼採是一個脾氣暴躁的弟子,所以這個弟子後來反叛老師,是很自然的事情。

只有這種讀書方法,只有這種發見自己所愛好的作家的讀書方法,才有益處可言。象一個男子和他的情人一見傾心一樣,什麼都沒有問題了。她的高度,她的臉孔,她的頭髮的顏色,她的聲調,和她的言笑,都是恰到好處的。

一個青年認識這個作家,是不必經他的教師的指導的。這個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他的風格,他的趣味,他的觀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處的。

於是讀者開始把這個作家所寫的東西全都拿來讀了,因為他們之間有一種心靈上的聯繫,所以他把什麼東西都吸收進去,毫不費力地消化了。

這個作家自會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樂自為所吸;過了相當的時候,他自己的聲音相貌,一顰一笑,便漸與那個作家相似。

這麼一來,他真的浸潤在他的文學情人的懷抱中,而由這些書籍中獲得他的靈魂的食糧。

過了幾年之後,這種魔力消失了,他對這個情人有點感到厭倦,開始尋找一些新的文學情人;到他已經有過三四個情人,而把他們吃掉之後,他自己也成為一個作家了。

有許多讀者永不曾墮入情網,正如許多青年男女只會賣弄風情,而不能鍾情於一個人。

隨便那個作家的作品,他們都可以讀,一切作家的作品,他們都可以讀,他們是不會有甚麼成就的。

這麼一種讀書藝術的觀念,把那種視讀書為責任或義務的見解完全打破了。在中國,常常有人鼓勵學生「苦學」。

有一個實行苦學的著名學者,有一次在夜間讀書的時候打盹,便拿錐子在股上一刺。又有一個學者在夜間讀書的時候,叫一個丫頭站在他的旁邊,看見他打盹便喚醒他。

這真是荒謬的事情。

如果一個人把書本排在面前,而在古代智慧的作家向他說話的時候打盹,那麼,他應該乾脆地上床去睡覺。

把大針刺進小腿或叫丫頭推醒他,對他都沒有一點好處。這麼一種人已經失掉一切讀書的趣味了。有價值的學者不知道什麼叫做「磨練」,也不知道什麼叫做「苦學」。他們只是愛好書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讀下去。

這個問題解決之後,讀書的時間和地點的問題也可以找到答案。讀書沒有合宜的時間和地點。

一個人有讀書的心境時,隨便什麼地方都可以讀書。如果他知道讀書的樂趣,他無論在學校內或學校外,都會讀書,無論世界有沒有學校,也都會讀書。他甚至在最優良的學校裡也可以讀書。

有些人在要讀書的時候,在書臺前裝腔作勢,埋怨說他們讀不下去,因為房間太冷,板凳太硬,或光線太強。也有些作家埋怨說他們寫不出東西來,因為蚊子太多,稿紙發光,或馬路上的聲響太嘈雜。

宋代大學者歐陽修說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得之,即枕上,馬上,和廁上。有一個清代的著名學者顧千裡據說在夏天有「裸體讀經」的習慣。在另一方面,一個人不好讀書,那麼,一年四季都有不讀書的正當理由:

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來冬又至,不如等待到來年。

那麼,什麼是讀書的真藝術呢?簡單的答案就是有那種心情的時候便拿起書來讀。

一個人讀書必須出其自然,才能夠徹底享受讀書的樂趣。

他可以拿一本《離騷》,或奧瑪開儼(OmarKhayyam,波斯詩人)的作品,牽著他的愛人的手到河邊去讀。

如果天上有可愛的白雲,那麼,讓他們讀白雲而忘掉書本吧,或同時讀書本和白雲吧。

相關焦點

  • 林語堂:讀書的人與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只看見他周遭所發生的事情。他在這個監獄裡是逃不出去的。可是當他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
  • 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差別有多大!
    讀書的好處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者和一個讀書者的生活上的差異比較一下,這一點便很容易明白。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據我看來,關於讀書的目的,宋代的詩人黃山谷所說的話最妙。他說:「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當然是說,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人讀書的目的並不是要「改進心智」,因為當他開始想要改進心智的時候,一切讀書的樂趣便喪失淨盡了。
  • 丨《讀書讀書》
    這對於致力於終身讀書的人興許並不構成問題,他們終將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對於兒童和青少年而言也算不得什麼問題,他們讀書多半靠別人引導;老年人則可能還有那麼大的好奇心和讀書興趣的怕也不太多,讀書能力,至少是目力和記憶力,到老年也會大不如前了。所以,金克木總結道:「書讀不過來的問題只怕主要是從二十幾歲到五六十歲以知識為職業的人的煩惱。
  • 林語堂:愛讀書的人,靈魂和容顏都會優雅起來
    ,便很容易明白,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一個人如果能在十二小時之中,在一個不同的世界裡生活兩小時,完全忘懷眼前的現實環境,這當然是那些禁錮在他們的身體監獄裡的人所妒羨的權利。這麼一種環境的改變,由心理上的影響說來,是和旅行一樣的。據我看來,關於讀書的目的,蘇東坡的朋友黃山谷所說的話最妙。他說:「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 讀書的女人和不讀書的女人,有哪些本質的差別?
    也不能說這種生活方式就是不對的,畢竟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但是,如果人生有另一種可能,有一種改變,可以通過讀書去改變,那么女人,為什麼不多讀點書呢?事實證明,讀書和不讀書的女人,是有本質區別的。
  • 不讀書的人,到底輸掉了什麼?
    也許讀書不能立馬幫你解決眼下的難題,但它會一點一滴地滋養你、改變你,讓你不斷地汲取養料,最終獲得衝破困難阻礙的力量。這是一個撥雲見日的過程,讓你明白活著的意義,讓你懂得取捨,想要什麼,不要什麼。 如果此時的你也有些迷茫,那就多讀書吧。
  • 讀書最大的意義的什麼?很多人都搞錯了
    讀書最大的意義的什麼?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讀的書很快會忘掉,那讀書的意義在哪裡?其中有一句回答讓人印象深刻: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每天吃很多東西。其中大部分東西離開了我的身體,留下的卻成為我身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讀書也是一樣。
  • 讀書慢?一讀書就犯困?不是你不適合讀書,是方法出了問題
    一、同樣是讀書,差別怎麼就這麼大呢?最近看到一個令人不敢相信的消息:軟銀集團掌門人、前日本首富孫正義曾經因為得了肝病,利用在醫院養病的2年時間裡看完了4000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這肯定是個假新聞吧?1年才365天,2年就算800天吧,即便是這樣,那也要每天讀5本書啊!
  • 最大的愛好是讀書
    作者:市委黨史研究室 高大紅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我最大的愛好是讀書。讀完《習近平在正定》《習近平在廈門》《習近平在寧德》三本書後,一位酷愛讀書的領導幹部形象躍然紙上。掩卷遐思,感觸良多。  一是讀書多。
  • 「讀書無用,不如賣煎餅」:讀書與不讀書的人生,絕對是不一樣的!
    網友紛紛留言說:「讀書有什麼用?不如賣煎餅!」對不起,讀書無用論,是世界上最大的騙局。要知道,像大媽這樣的成功畢竟是少數的。100個賣煎餅的大媽裡,有多少可以做到像這位大媽一樣月入三萬?曾看過一則小故事:村子裡有100個人,其中10個當年學習不錯。
  • 不讀書和愛讀書的人,差距能有多大?
    並且,現在很多父母自己都沒有閱讀習慣或不重視閱讀作用,給孩子從小營造的氛圍自然也不好,長大之後能成為一個愛讀書的人,自然也難上加難了。二是沒有養成閱讀的興趣習慣。即便擁有高學歷的人,也未必是一個愛看書的人。
  • 大師們都是怎麼讀書的?聽聽蔡元培、胡適、林語堂怎麼說……
    青年人要讀書,不必先談方法,要緊的是先養成好讀書、好買書的習慣。文章原刊1935年5月14日《大學新聞周報》林語堂:論讀書讀書本是一種心靈的活動,向來算為清高。「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所以讀書向稱為雅事樂事。但是現在雅事樂事已經不雅不樂了。
  • 悅讀| 林語堂:一年又一年,且行且珍惜
    ——林語堂《人生不過如此》2/9幸福: 一是睡在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四是跟孩子做遊戲。——林語堂3/9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膽量。——林語堂《我的願望》4/9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貴豪華,貴簡潔;不貴富麗,貴高雅;不貴昂貴,貴合適。——林語堂5/9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依賴著金錢。人應當享受財富,也要隨時準備失去了財富時應當怎麼過日子。
  • 我可不可以不讀書?
    關於讀書的誤解很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是:1、很多有錢人,都沒讀過什麼書,學歷不高。2、大學生畢業就是失業,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還不如早點打工賺錢。在回答問題之前,先借用下楊絳的話:「你的問題就在於想的太多,而讀書太少。」
  • 品讀| 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也許讀書這個行為並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但它提供給我的,卻是一份內在的精神滋養。它讓我活得足夠陽光和積極,無論白天的工作多忙多累,也擁有治癒自己的能力。它也讓我活得足夠堅韌和勇敢,無論遇到什麼煩惱和困擾,也不會感到悲觀和絕望。它更讓我活得通達和智慧,無論面對任何重要的抉擇,也很少會去抱怨和糾結。
  • 人醜就要多讀書?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
    其實,「人醜就要多讀書」並非由這位女孩創造,在此之前,它就已經是一個網絡用語。▲「人醜就要多讀書「表情包,圖片來自微信搜索。「讀書」在這裡顯然是指通過教育實現向上流動,而不是指為興趣愛好而讀書。那是課堂上、課本上的閱讀,一般以升學考試為目的。不過這並不妨礙繼續討論。
  • 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知乎上有這麼一個問題:我讀了200本書為什麼還沒有什麼效果!其實這個問題就是變相的再說讀書到底有什麼意義。所有人都知道讀書的好處,但是沒人能說清好處在哪裡。因為每個人的感受是不同,除去那些教科書,工具書,課外書浩瀚如海,在這樣一片海洋裡面,無論是選書還是讀書的方法都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更何況每個人需要的也不一樣,單純地去問這個問題還是有些不夠客觀!閱讀的習慣大概是從小到大都會被老師說的,會有小學必讀書目,中學必讀書目。到了大學似乎就沒了!倒是無數的自媒體會通過讀書這個噱頭來引一些流量,賣一些書。
  • 會讀書和不會讀書的區別,就在這一點上
    愛讀書與不愛讀書的差別在哪裡?
  • 「我羨慕那些不讀書的人」
    莫言回憶自己童年的經歷時提到:「我童年時,體能不佳,膽子又小,不願跟村裡的孩子去玩上樹下井的遊戲,只好一個人看『閒書』,看『閒書』便成為我的最大樂趣。」二是迷茫。清醒時做事,迷茫時讀書。每當我們不知道怎麼做選擇,看不到未來的方向,遭遇變故走不出低谷,就會想去書裡找答案。
  • 少買衣服,多讀書
    林語堂說:「愛讀書的人,讀書多的人她最大的魅力是:愛讀書,不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