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速度,對於不同的人而言,意味著不同的訓練強度。
即使對於同一個人而言,在不同的天氣、不同的身體狀態下,跑同樣的速度,都意味著不同的訓練強度。
所以,按照「速度」指標來跑,是很不精確的,甚至可能與你預期的效果適得其反。
這也是為何很多人跑了卻瘦不下來,或是越跑越累難以堅持,或是明明辛苦訓練了馬拉松卻難以PB的原因。
你能跑多快,你應該跑多快,是由你的心率說了算,而不是你的肌肉or大腦來決定——所以很多時候,並不是你想跑多快就能跑多快。
心率是什麼?跟我跑步有啥關係?
心率是一個被動數值,它反映出你目前身體對血液需求量的大小。
當你跑得更快時,你會大口呼吸,肌肉收縮劇烈,此時身體需要更大的供血量,來輸送氧氣和運走代謝副產物,於是你的心率就會升高。
可想而知,隨著速度加快,當心率爬升到頂點時,也就達到你身體所能負荷的最大訓練強度。
換句話說,此時是你能跑出的最快速度,你會感覺自己的心臟就快要爆掉了,必須馬上停下。
因此,當你跑步時,配速只是一個表面數值,心率是反映你費力程度的真實數據。
它會告訴你:你現在是不是跑得太快啦(心率很高)、你是不是還可以再加速(心率適中)、你是不是可以繼續跑很久(心率平穩)。
如果你是一位馬拉松跑者,如何確定自己的配速,以保證順利輕鬆完成一場全馬?平時都跑6分配速,比賽就可以6分配速跑完嗎?如果上坡很多怎麼辦?如果天氣很熱怎麼辦?
正確的答案是,不看配速,按照心率跑,將心率控制在M心率區間內(74%-84%儲備心率值之間),就可以安全順利地完成比賽。
同理,如果你是為了減肥跑步,就需要將心率儘量控制在有氧區間內(59%-84%儲備心率值之間),以達到較好的燃脂效果;如果你是健康跑者,每天慢跑5公裡,就需要將心率儘量控制在E心率區間內(59%-74%儲備心率值之間),既輕鬆又能鍛鍊心肺,並且不易受傷。
那我應該跑什麼心率?
一個人的心率有最高點——最大心率,也有最低點——安靜心率。
所謂「最大心率」,並不是那些公式裡說的喲,而是你在實際運動中,心跳可以達到的上限,這個數值是先天固定的,需要通過跑步測試來獲得。
所謂「安靜心率」,就是當你進入睡眠或剛睡醒時的心跳值。這個數值會隨著長期運動而降低,一般來講,普通成年人約為60-70左右,而常年運動的人為40-50左右。
安靜心率越低,相對代表心肺功能越強。
每個人的心率高點與低點都是不盡相同的,這兩個數值之前的區間,就是你運動處於的心率區間。
心率越接近高點,速度越快,強度越大,越難以堅持;越接近低點,速度越慢,強度越小,越輕鬆易堅持。
用心率高點減去心率低點,得到的這個心率區間,叫做儲備心率(最大心率-安靜心率=儲備心率)。
將這個心率區間進行分類,大致可以分為有氧區間與無氧區間。你可以把處於有氧心率區間的跑步,稱為「慢跑」;把處於無氧心率區間內的跑步,稱為「快跑」。
當然,這個界定並不是很精確,但在跑步中很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