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溫暖
如果有慰藉
不餵母乳,就該感到愧疚嗎?
文/米米媽 2017年8月20日
本文為原創文章,圖片來自網絡,
喜歡請轉走
不知你的朋友圈有沒有一類人是母乳餵養狂熱分子?
還沒生孩子前,我就被科普了無數次努力實現純母乳的方法。
從泌乳素的影響因素到民間催乳偏方,甚至於從孕晚期開始喝什麼湯有助於變成奶牛,我可是老老實實做了不少筆記。
米米出生後,除了最初兩三周,由於我的身體術後恢復欠佳,有混合餵養以外,其他時間都是全母乳餵養,一直持續到一歲後自然離乳。
到底純母乳和全母乳區別在哪?
國內一些專家解釋是,前者是從嬰兒生下來以後就沒喝過一口奶粉,即嚴格遵照「第一口奶是母乳」的準則,而後者喝過奶粉。
然而國際上並沒有這種分法。
各權威機構都用「exclusive breastfeeding」或者「exclusively breastfed」來表達,WHO中文網頁則直接翻譯成純母乳。
米米是個過敏體質的孩子,而我是在一歲離乳後才發現她有牛奶蛋白過敏。
為什麼?
因為月子裡米米混合餵養時並沒有表現出過敏症狀啊。
當年由於胎兒過大,匆忙做了剖腹產手術,我這頭還沒出手術室,那頭醫生抱著米米出了手術室就讓護士餵了奶粉。
理由:胎兒過大,血糖過低,血糖值1.3(參考區間3.9-6.1)。
作為一名寫了半本筆記本有關母乳餵養功課的三好媽媽,就這麼讓醫生剝奪了我對「純母乳」的追求。
我曾經糾結過,是不是因為第一口奶不是母乳,所以增加了患牛奶過敏的機率?
不是,我認為不是。
我一直是個母乳餵養倡導者。
然而,我想說,請別神話了母乳餵養,也被因此進行道德綁架。
前兩天,有個好朋友說她需要安慰。
剛出月子的她,每天擠的母乳加上親喂,滿打滿算估計也只有200多毫升。
對於一個多月的新生兒來說,奶量真是不夠的。
她試過不加奶粉,只餵母乳,企圖用寶寶更高頻更使勁的吮吸刺激泌乳,結果無效。
她也試過找正規的母乳指導,正規的催乳師,結果也無效。
無奈之餘,她還試了一些民間偏方、湯方、下奶茶等等,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
她陷入了對奶量的焦慮中,越焦慮,越不產奶。越不產奶,越焦慮。
她說她好擔心孩子以後容易生病,免疫力低下。
她說她好愧疚自己無論如何實現不了純母乳,甚至奶量日趨下降,一天下來越來越多時間都是用奶粉代替。
這時我不禁感慨了一下拜母乳神教的教唆力量,竟能讓一個正常的新手媽媽幾近抑鬱。
母乳餵養的好處一抓一大把,已經被講得爛大街了,這裡便不再贅述。
但是不餵母乳,就該愧疚嗎?
必須不是啊!
先說孩子的第一口奶。
雖然說,母乳餵養時嬰兒把乳頭上的需氧菌和乳管內的厭氧菌都攝入體內,有利於腸道內有益菌落的形成,但那些對比母乳餵養和奶粉餵養嬰兒的腸道菌群的研究,是在比較長期餵養方式的差異,而非出生第一口奶。
沒有人比較在出生後喝了幾天奶粉的母乳餵養嬰兒與從來沒有喝奶粉的母乳餵養嬰兒的區別。
不僅在腸道菌群的研究上,在牛奶過敏的研究上也沒有人這麼幹。
再說牛奶過敏。
牛奶過敏是否因為奶粉餵養造成的並無定論,有些研究認為是這樣,但這也是針對長期奶粉餵養而已。
同上,沒有人研究在出生後就喝了幾頓奶粉的母乳餵養嬰兒,得出沒有100%純母乳餵養的話會增加牛奶過敏機率的結論。
事實上,長期奶粉餵養的嬰兒中出現牛奶過敏並非很多,而即便是全母乳餵養的嬰兒中也有牛奶過敏,比如米米。
而跟這第一口奶相關的,有一個實驗,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研究將40位出生後因為沒有母乳而導致體重下降至少5%的嬰兒分成兩組,一組在每次吸乳頭後給嬰兒兩勺嬰兒奶粉,等到母乳出現後停止給予嬰兒奶粉。另一組乾等母乳。
神奇的是,三個月後,出生後給予少許嬰兒奶粉的嬰兒組的純母乳餵養率為79%,出生後100%純母乳的嬰兒組的純母乳餵養率只有42%。
為什麼?
研究者認為出生後那幾天給予的少許嬰兒奶粉給母親們心理上的安全感,覺得嬰兒在出生後不會因為體重下降而出現健康問題,從而更堅定了純母乳餵養的信心。這種心理上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今後母乳餵養的百分比。
換言之,媽媽的心理狀態才是影響奶量的重要因素。
接下來說母乳餵養和奶粉餵養對於孩子免疫力的問題。
目前的研究已經發現母乳成分中富含免疫球蛋白,但對寶寶免疫力的提高有多少具體的作用仍然不明確。
比如,有些研究表明母乳餵養對呼吸道感染沒有保護作用,而另外一些研究則認為母乳餵養的保護作用可能存在性別差異:母乳對新生兒時期女孩的呼吸道感染有保護作用,而對男孩這一作用不明顯。
再比如,近年來許多研究都表明純母乳餵養超過4個月可以降低特應性反應及哮喘的危險性,因為母乳可能為嬰兒提供免疫調節、抗炎和其他營養物質來預防哮喘的發作,但具體機制尚不明確。
當然,有些正向作用是已被明確的,比如母乳餵養對嬰幼兒腹瀉的保護作用相當明顯,同時母乳還具有防止兒童患乳糜瀉的作用。
那麼問題來了,是否奶粉餵養或者混合餵養的孩子免疫力就不行?
這個問題就跟順產和剖腹產一樣,難道剖腹產的孩子真的會在各方面表現比順產的孩子差嗎?
我認為,即使有再多的大數據支持以上觀點,但是大數據對於每個個體來說都是沒意義的。
你看每年高考以後,各大高中都會掛大紅橫幅公布有多少本科上線率。
97%的重點率,跟50%的重點率,對自己的高考結果有什麼意義?
沒有。完全沒有。
再比如,你看身邊越來越多人患癌症,95%和55%的五年生存率,這對已經選擇了化療方案在接受治療的患者來說,有什麼意義?
沒有。真的沒有。
對於我們每個個體來說,每次選擇的結果,就像二進位,不是0,就是1。
不是上重點,就是不上重點。
不是生存期大於五年,就是小於五年。
同理,即使80%的可能性表明母乳餵養兒免疫力更強,那對於已經實現不了母乳餵養的自己來說,也是沒意義的。
所以,你還覺得,不餵母乳,就該愧疚嗎?
那麼多人都想上清華北大,但如果努力了還是沒考上,難道不應該坦然接受結果嗎?
那麼多媽媽都想做奶牛,但如果努力了還是沒能變成奶牛,難道就該受到各種「嘖嘖嘖,做個媽媽還不餵奶」的道德綁架嗎?
再說一個比較極端的情況。
有的媽媽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沒餵過母乳,一滴都沒餵過。
從頭到尾都是奶粉餵養。
理由可能是為了保持自己的身型,可能是為了保證自己有充足的休息時間。
對這樣的人,我們應該噴,應該勸,還是應該包容?
我曾經選擇勸。
現在選擇包容。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把尺子,拿著它去衡量別人。
可是親愛的,君子和而不同。
誰又能說,每個人都應該立志考清華北大,每個媽媽都應該立志當奶牛?
在這個流水線作業的時代,且不論教育都無法因材施教,難道連當個媽媽也要來個大一統的操作手冊嗎?
當下的廣告、媒體和公眾討論上,經常將合格母親的標準提高到一個非常高的水平。
母乳不夠要愧疚,買不起學區房要愧疚,沒錢送出國要愧疚。
剛當媽媽的人,難免會產生想把世界上最好的東西都買來讓自己孩子隨便挑的豪情。
可是有多少媽媽在生第一個孩子的年齡,就又獨立又富有又有大把時間又是天生奶牛呢?
於是衍生了很多問題,有沒有純母乳,什麼時候斷奶,上班以後還餵不餵母乳。
大多數媽媽,都是普通媽媽,總有哪一點遺憾,總要在不同因子之間找到平衡點,或者自己40分孩子60分,或者自己60分孩子40分。
兩個都要100分,不就是自找的患得患失嗎。
我們本來就不是媒體口中那個高標準的超人媽媽。
在我們成為媽媽之前,我們首先是我們自己。
遵從自己的內心就挺好,更何況,母愛跟餵養方式無關。
母乳餵養不是一場競賽。
不是餵到兩歲三歲就是人生贏家。
借用一名外籍兒科醫生對於何時斷母乳的話,我們共勉吧。
「Anytime you want is the best.
The time you choose is the best. 」
(你自己選擇的任何時間,都是最好的。)
長按二維碼關注 [ Mi媽下午茶 ]
本文為原創文章,喜歡請轉走,
轉載請聯繫米米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