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郎吟
截止2020年6月:作者完成一部36萬字的長篇推理作品,出版在即,第二部長篇在創作中。此外,該作者的推理謎案短篇合集,7月份即將在知乎鹽選專欄上線,第二部謎案合集已約稿。
今天,網際網路文學崛起,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原創寫作,用文字表達內心,實現自己的文學夢。資本的嗅覺總是異常的靈敏,各大原創平臺紛紛湧現,把網絡文學當作了一門生意。
在資本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也幫很多作者實現了變現。以字數為單位來衡量所得的錢,刺激了一大波網絡寫手,他們勤奮更文,日更三千、七千甚至萬字以上。至於內容水不水,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裡已經不那麼重要了。流量和收益,已然成為衡量作品好壞的標準。
在這樣洶湧的原創浪潮之下,如何保持自己的本色,寫出優秀的原創作品?在這裡我想談談三點看法:
01【堅持不寫水文,堅持寫有品質、有內涵的作品】
網際網路的水文太多了,像洪水一樣泛濫。以前,我們可以接受爽文的酣暢淋漓,接受它帶給我們的身心壓力釋放,彌補現實中的不足,讓我們在虛幻的世界中得到滿足。
但今天,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讀者對高品質作品的渴求也越來越大。水文、爽文就像精神鴉片一樣讓我們沉溺於虛幻當中無法自拔。
網文的流量確實很大,收益確實驚人,但我們沒辦法從那些浮於表面的精彩中汲取營養,滋潤靈魂。就像網店開久了,又會有聲音想回到實體店一樣;網文看多了,我們又會渴望那些樸實無華、卻充滿內涵的作品。那些作品雖然收益有限,卻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靈魂震撼。
那麼,怎麼寫出好的品質的作品呢?我有兩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是:吃花粉,而不是吃蜂蜜。
網文就是蜂蜜,甜到膩,確實很爽,卻品不出花粉的芳香。所以,與其把時間精力消耗在吃蜂蜜上,不如去品一品原汁原味的花粉,靜下心來多讀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
文學即人學,想寫出高品質的作品,最重要的就是人性。經典的文學作品可以讓你深入窺探人性,把握了人性,好作品就成功了一半。
為什麼金庸先生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武俠作品?我相信吸引讀者的並不僅僅是那些絕世武功,更發人深省的是其中蘊含的人性。
金庸先生坦言,他的創作靈感很大程度都來源於西方的戲劇,古希臘的悲劇、莎士比亞、莫裡哀、巴爾扎克、大仲馬等充滿人性光輝的戲劇都對金庸先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個建議是:先寫好全篇作品,反覆修改,直到滿意後再發表。
我認為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沒有哪一部經典作品是真的可以一氣呵成。哪怕這部作品是長達幾十萬字、上百萬字的長篇,最好也要保持這樣的習慣。
在這一點上,我很佩服蔡駿老師,他的很多作品都要經過反覆修改之後才問世。比如《謀殺似水年華》,從2010年到2011年先後改了七稿,有的還是大幅度刪減和調整。
02【不要刻意迎合讀者觀眾的口味,不妨堅持「自嗨」一下】
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火熱主題,之前是諜戰片火熱,之後是宮鬥火熱,再之後又是「霸道總裁愛上我」這種模式火爆,現在懸疑推理又火熱起來,比如《隱秘的角落》、《十日遊戲》等。
從讀者觀眾的角度來講,如果你還沒看最近流行的影視劇,很可能會遭到周圍親朋好友的嗤笑,說你out了。於是你只好跟風,一起刷劇,一起追星,為了有談資,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合群,為了不被視為另類。
而創作者們付出的代價更大,他們不得不捨棄自己真正喜愛的、擅長的風格和類型,來迎合市場,寫一些觀眾們看愛的作品。如果不符合大眾口味,就會被認作是自嗨、不切實際、沒有眼光、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可是,你以為你在合群,你在跟隨時代潮流,其實你不過是被平庸化了。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強調:參差百態,是為幸福之源。這個時代最可悲的,不是活得特立獨行,而是合群跟風,活得沒有絲毫自己的色彩。
魯迅說過:這個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今天我要說:讀者觀眾本無審美偏好,寫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市場需求。沒有一個讀者觀眾從一開始就喜歡宮鬥、喜歡霸道總裁、喜歡懸疑推理的,總是有第一個人去寫,且寫得好,讀者觀眾們才會燃起興趣。
所以,與其跟風隨大流,累得苦不堪言,失去自我,創作者們還不妨堅持自嗨一下,寫一寫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還記得《阿甘正傳》裡那個憨憨的阿甘嗎?不妨學著他的樣子,擯棄管外界的噪聲,守住自己的內心,做自己嚮往的事。
說不定哪一天,你寫的作品就能開創嶄新的風尚潮流呢。與其做一個跟風者,不如做一個弄潮兒。
03【不拘泥於傳統套路,闖出自己的道路】
網文寫多了,影視劇看多了,套路就總結分析出來了。什麼國產劇的十大套路,什麼中外劇情36套路。
很多創作者都按照這些套路去寫作品,還真吸引了不少粉絲,賺取不少流量,甚至還有所謂的老師拿這些套路開課收費的。
可是,這樣的局面真的令我們欣喜嗎?試想,人人都按照這樣的套路去寫,不久之後我們將面臨怎樣的局面?文學還會有生氣、有活力嗎?
為什麼先秦能有諸子百家的爭鳴?因為那時候沒有文風的限制;為什麼清代會有八股文?因為那時候限制太多。今天的網絡文學也一樣,拘於套路久了,就成了八股文,讀者觀眾就會厭倦。
比如劇情上,女主說好不生癌的,怎麼還是生癌了?男主說好不出車禍的,怎麼還是出車禍了?
再比如結構上,一部小說開篇3000字內必須設置大懸念,牢牢抓住讀者的好奇心,之後的章節還要不斷製造懸念和爽點,要像《餘歡水》那樣讓讀者有坐過山車一樣的痛快感。
這些套路看似是在幫你解構作品,教你寫作,其實恰恰在束縛你,限制了你的想像力和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你變得更加無力、更加匱乏,更加寫不出屬於自己的精彩。原因很簡單,你能這樣寫,別人也能,而且總有人寫得比你好。
第一個用玫瑰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個是人才,第三個就是庸才了,第四個就是蠢材。韓寒寫過一部武俠小說《長安亂》,事後記者問他靈感來源,他說了一句話:我從不看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看了,固然爽快,固然吃到了甜膩的蜂蜜,但無形中限制了想像,壓抑了腦洞。
那麼,我們該如何掙脫套路的束縛,來一個天馬行空呢?
我的建議是,可以參照國外一些影視劇,它們早就打破了傳統的套路:開頭未必有大懸念,也可以是枯燥的,但一定是耐人尋味的;結尾也未必有什麼驚天大逆轉,也可以是開放的、留白的,供觀眾自己品味。主人公也未必擁有主角光環,可以是在中途嗝屁的,然後換新一任主人公。這一點可以參照《冰與火之歌》。
04【總結:要有一顆降噪的心】
我是一個推理小說作者,上述三點,我不僅是這樣說的,在我的創作生涯中,我也是實實在在這樣做的。
從2018年起到現在的兩年時間裡,工作之餘,我的所有空閒時間就一直宅在家中創作推理作品。我的書房很舒服,小小的居室。夏天沒有太陽照射進來,很涼爽。窗前擺著一盆綠蘿植物,小茶几上點著似有若無的香薰。
每天,我都像阿甘一樣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憨憨地碼字,心無旁騖地自嗨。疫情控制之後,朋友們紛紛約我出去吃飯K歌,我都拒絕了。他們得知我兩年來除了工作都一直宅在家裡,顯得難以置信。一個朋友說:「你這簡直就是在家坐牢嘛,換做是我早就瘋了。」
我說:「雖然我宅在家裡,但我可以聽到、看到、感受到你們在戶外都感受不到的東西。看你們朋友圈發的各種遊玩圖片,我一點也不羨慕。地球上的風景我早已看厭,遨遊在經典文學作品的世界裡,我已去了無限寬廣的世界,去了無窮維度的時空。」
他們笑罵我痴,說我是阿Q精神勝利。
我說:「不,我不是阿Q,我是身在囹圄之內,心在六合之外,呵呵。」
截止2020年6月:我已完成了一部36萬字的長篇推理作品,提交出版社便立馬收到他們的認可,出版在即。另一部小說在創作中。此外,我的推理謎案短篇合集7月份即將在知乎鹽選專欄上線。第二部謎案合集已約稿,目前正在構思中。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未經審查的人生沒有價值。比下行更重要的,是思考的過程。淺嘗輒止地分析問題,不假思索地表達觀點,這樣的寫作即便技術成熟,恐怕也沒有靈魂。」
回想起我的收穫,就是秉持一顆降噪的心。網際網路文學的底層邏輯是內容+粉絲+流量。而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我目前只專注做好內容。作為一名創作者,內容就是我的立足之本,是我的生命。
潛心本質,將外界的噪音調到最小,讓我能更貼近自己的內心,貼近心中最初的那份渴望。當我們穿越噪音,力量便會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