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光朝露——聯合B-32「統治者」轟炸機的二戰歲月

2020-12-16 騰訊網

作為波音Model 345,也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B-29「超級堡壘」重型轟炸機在設計階段的保險與備份,平平無奇的聯合B-32「統治者」轟炸機從出世開始就被「超級堡壘」的光環所掩蓋。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正是默默無聞的「統治者」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的美日空中戰爭畫上了句號。

B-32「統治者」

B-32「統治者」三面圖

技術規格

基於聯合航空的得意之作,B-32「統治者」與B-24「解放者」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大展弦比的戴維斯翼型,機腹下縱列布置的兩個彈艙,捲簾門式的彈艙門,甚至在XB-32原型機階段還擁有B-24標誌性的雙垂尾,但最終因為方向穩定性問題在生產型上改為了類似B-29的巨大單垂尾。但相比B-24「解放者」,「統治者」的機身更長,並且截面為圓形。

仍在使用雙垂尾的XB-32

B-32「靚麗女士」,可以清楚地看到捲簾門式的彈艙結構與機鼻上的斯派裡A-17電動炮塔

由四臺懷特R-3350「雙旋風」引擎提供動力,每臺引擎都驅動著一枚龐大的四葉螺旋槳,其中靠近機身內側的螺旋槳為可逆槳距螺旋槳,在降落時能夠顯著縮短滑行距離。與注重在高空奔襲的B-29不同,「統治者」並沒有加壓機身,因而只能在中低空活動,但相比之下擁有3800英裡的長航程與290英裡每小時的巡航速度。10挺.50機槍分別安裝在機鼻與機尾的斯佩裡A-17炮塔,背部的兩座馬丁A-3F-A炮塔與腹部的一座斯佩裡A-13-A炮塔內。最大載彈量達到20,000磅,與B-29持平。

B-32「統治者」的駕駛艙

出師不利

由于波音B-29項目大獲成功,作為備份的B-32「統治者」雖然在1944年獲得了美國陸軍航空軍超過1500架的訂單,但此時B-29早已開始列裝部隊奔赴前線,「統治者」的命運飄忽不定。由於首架生產型B-32在交付當天因起落架故障而墜毀,生產嚴重延誤的沃斯堡工廠直到1944年11月22日才向陸軍航空軍交付了第一架「統治者」,而此時距離B-29「超級堡壘」的首次部署已經過去了整整八個月。生產延誤還不是「統治者」踏上徵途的唯一障礙,初期生產的B-32故障頻頻,一直未能達到實戰要求,而B-29驚人的優異表現讓陸軍航空軍中不少人提議徹底砍掉B-32「統治者」的生產計劃,項目的前途岌岌可危。所幸遠東航空軍司令喬治·肯尼中將此前一直希望獲得B-29裝備其麾下的第五、第七與第十三航空軍,而由於產能不足,他的要求一直未被滿足。於是這位不走尋常路的指揮官轉而要求獲得B-32,並於1945年3月獲得了陸軍總參謀部的批准,「統治者」終於擁有了走上戰場的機會,而早在當年2月14日,波音威奇塔工廠已經下線了第一千架B-29「超級堡壘」。

聯合航空沃斯堡工廠內的B-32

1945年5月12日,兩架劃歸第五航空軍進行作戰測試的B-32「統治者」在項目負責人弗蘭克·庫克上校的指揮下從沃斯堡飛抵加利福尼亞馬瑟陸軍航空站,它們分別是綽號「流浪女王II」(Hobo Queen II)的42-108532與機號42-108529 的「靚麗女士」(The Lady Is Fresh)。其中庫克上校的座機「流浪女王II」綽號來自其本人一年前駕駛飛往英國的首架波音YB-29「超級堡壘」41-36393「流浪女王」。

「流浪女王II」塗裝與機鼻彩繪

原定參與作戰測試的第三架「統治者」42-108531號機因為嚴重的起落架故障不得不退出,由另一架機號42-108528的B-32頂替,後者在出發前才剛剛走下生產線不久。然而事實證明這架飛機也不是省油的燈,當它的機組飛抵馬瑟陸軍航空站與前兩架B-32會合的時候,飛行員發現他們無法正常放下起落架,最終不得不依靠手動放下的方式解決了問題;降落之後地勤又發現本該由二號引擎驅動的發電機並沒有正常工作。之後這架倒黴的B-32又接二連三的發生故障,單是從加利福尼亞轉場至呂宋島的這段路途中就因為故障而延誤了三次。最終的結果是,「流浪女王II」與「靚麗女士」於1945年5月24日途徑檀香山、誇賈林環礁與關島飛抵呂宋島克拉克陸軍航空站,42-108528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得以在次日與大部隊會合。

「流浪女王II」在呂宋島克拉克陸軍航空站

短暫休整後,5月29日,「統治者」迎來了其首次作戰任務,目標是位於菲律賓卡加延河谷安塔特附近的一個日軍補給站,他們一共要在目標上空飛三個通場,首次通場定位目標,第二次通場投下炸彈,第三次通場拍攝照片評估轟炸效果。三架「統治者」於10時30分起飛,但機號42-108528的B-32在滑跑過程中引擎增壓器突發故障,不得不中斷起飛,只剩「流浪女王II」與「靚麗女士」繼續飛向目標。在巴勒爾灣上空試射自衛機槍時,「流浪女王II」的機鼻炮塔卡住,不過機組決定繼續執行任務。在完成首次通場確認目標後,兩架「統治者」於正午12時許飛抵目標上空,在10,000英尺高度傾瀉下了18枚1000磅炸彈並安全返航。

1945年5月24日抵達克拉克陸軍航空站的「流浪女王II」

第386轟炸機中隊

5月31日,庫克指揮的三架「統治者」轉場至佛羅裡達布蘭卡機場,加入第312轟炸機大隊下轄的第386轟炸機中隊作戰序列,第312轟炸機大隊是一個A-20「浩劫」輕型轟炸機大隊,其下轄的第386轟炸機中隊將是首個由A-20換裝B-32進行測試的作戰部隊。6月1日,第五轟炸機司令部司令賈裡德·克萊布準將下達了「統治者」後續作戰測試的日程,測試將一直持續到6月底。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三架「統治者」的機組一面繼續執行作戰任務,一面成立了「B-32學校」,承擔教學飛行任務,幫助遠東航空軍的轟炸機飛行員為預計到來的後續換裝做好準備。

B-32「統治者」正面照

6月12日,「統治者」迎來了它們的第一次正式作戰測試,目標是位於巴丹群島的巴士古機場。行動當天,「流浪女王II」與「靚麗女士」於9時30分準點起飛,而倒黴的42-108528因為需要更換引擎而不得不再一次留在地面。11時17分,「統治者」編隊飛抵目標上空,分別以16,000英尺與15,500英尺的高度投下了20枚500磅航彈,然後不慌不忙地重新飛了一圈從相同的方向進入再次投下剩餘的炸彈。當日行動中兩架「統治者」一共投下了40枚500磅航彈,徹底地癱瘓了巴士古機場。

6月13日,第386轟炸機中隊的「統治者」將首次飛越巴士海峽,前往轟炸位於臺灣南部的恆春機場,對於後者來說,遠東航空軍的轟炸機幾乎算得上是常客,此前這裡已經被B-24與B-25輪番轟炸過,機場防禦早已瓦解。行動由「流浪女王II」與42-108528執飛,單向航程480英裡,每架「統治者」都攜帶了12枚1000磅航彈與4000加侖燃料。上午8時整,兩架「統治者」從佛羅裡達布蘭卡機場的跑道上起飛。在三個小時的飛行後,編隊於11時許飛抵目標上空,儘管當日目標上空有薄雲遮擋,但兩架「統治者」還是成功地將炸彈扔到了基本處於癱瘓狀態的機場上。然而再次黴運上身的42-108528號機僅有9枚航彈在投彈過程中成功自彈艙脫離,剩下的3枚航彈在返航期間才得以被機組小心翼翼地丟出飛機。

第386轟炸機中隊的兩架B-32「統治者」,近處的為「流浪女王II」

6月15日,第386中隊的B-32加裝了E-2型充氣救生筏以應對可預期的頻繁海上飛行,同日「流浪女王II」與「靚麗女士」分別掛載了8枚2000磅炸彈前往轟炸位於臺東郊外的一處製糖場,在目標區域上空,「統治者」第一次遭遇了防空火力,防空火力來自臺東市區,但炮彈全部打在了編隊的後方,兩架「統治者」輕鬆地夷平了目標並毫髮無損地返航。而此時駐紮在臺東的日軍與當地居民還沒有意識到第二天等待著他們的將會是什麼。

次日,6月16日,執行第五次作戰測試的B-32於上午8時準時起飛,這是第386中隊的全部三架「統治者」首次組成編隊,他們的目標是位於臺東的日本守備部隊,後者正是前一天向他們射擊的日軍部隊。當他們接近目標的時候,日軍的地面防空火力在他們周圍炸響,據機組回憶,雖然防空彈幕的高度大致正確,火力也相當猛烈,但打得很歪,幾乎沒造成什麼實質上的威脅。上午10時30分,「統治者」三機編隊以19,000英尺高度抵達臺東上空,拉寬編隊各機間隔至500英尺,以100英尺為間距,地毯式地投下了120枚AN-M17A1集束式燃燒彈,每一枚AN-M17A1都內含110枚4磅重的AN-M50子燃燒彈。頃刻之間整個臺東便陷入了一片火海,騰起的煙柱足有4000英尺高。當兩個小時後來自第43轟炸機大隊的B-24飛越臺東時,機組報告臺東仍在燃燒,煙塵隨風蔓延了大約25英裡。

AN-M17A1集束式燃燒彈

AN-M50四磅燃燒彈,AN-M17A1的子彈藥

在6月17日「流浪女王II」執行了B-32「統治者」的首次夜間行動,首要目標是以夜色作為掩護穿梭在中南半島與海南之間的日本運輸船,次要目標是海南海口市。「流浪女王II」將使用位於前起落架艙後方的AN/APQ-13機載導航與轟炸雷達在夜間搜索目標,而為了增加續航時間,「流浪女王II」還在後彈艙中安裝了兩個容量1500加侖的油箱,額外攜帶了近2000加侖燃料。17日晚19時,「流浪女王II」起飛,經過整整四個小時穿越南中國海的飛行後抵達北部灣上空,降低高度至4000-6000英尺開始搜索海面上的目標,然而他們沒能在北部灣上空發現任何目標。18日凌晨,「流浪女王II」開始返航,返航途中機組在AN/APQ-13的幫助下依靠零星的燈光成功定位了海口市,並於3時稍早投下了前部彈艙內的9枚500磅航彈,命中了市中心偏西的區域。「流浪女王II」最終於清晨7時45分平安降落。

此後第386中隊的「統治者」在6月19日與20日作為遠東航空軍空中攻勢的一部分前去轟炸位於池上、鹿野附近橫跨卑南溪的橋梁與位於蘇澳的鐵路編組站,整個攻勢行動由七個B-24中隊,三個B-25中隊與三個P-38中隊執行,第386中隊的三架B-32「統治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幾乎可以說是微乎其微,更何況他們未能很好地完成既定任務,在19日轟炸橋梁的行動中他們無一命中,而由於天氣原因,次日轟炸蘇澳鐵路編組站的行動取消,B-32在當天轉而轟炸了位於太麻裡的日軍兵營。

第386中隊的「統治者」於6月25日執行了第十次,也是最後一次作戰測試任務,目標是基隆市附近的鐵路橋,航線單程長達744英裡,由「流浪女王II」與「靚麗女士」執飛,42-108528因為需要檢修而再次缺席,行動前機組被告知有可能遭遇日軍猛烈的地面防空火力與截擊。但是直到返航日軍的戰鬥機都沒有出現,地面防空火力也非常薄弱。歷時七個半小時,鐵路橋被至少一枚1000磅航彈直接命中,「流浪女王II」與「靚麗女士」為B-32「統治者」的作戰測試畫上了句號。

在呂宋島的作戰測試就結果來講非常成功,三架B-32「統治者」共計飛行了572個小時,無一損失,大多數目標遭到摧毀。但在測試階段,B-32的缺陷也一個接一個地被暴露出來,首先是座艙噪音過大,儀錶盤上的儀表布置混亂,再者是引擎功率不足且頻繁起火,而造成首架生產型B-32墜毀的起落架故障也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在倒黴的42-108528號機上輪番上演。

儘管麻煩纏身,但作戰測試整體而言還是成功的,更何況第五航空軍司令埃尼斯·懷特黑德中將認為美軍剛剛佔領的衝繩島將會是B-32轟炸日本本土理想的出發地,於是第386中隊的B-32「統治者」於7月31正式接到命令轉場至衝繩讀谷機場,由輕型轟炸機中隊轉換為重型轟炸機中隊。然而就在不到兩個星期後,1945年8月12日,盟軍通過瑞士聯邦外交事務部獲悉日本方面同意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3日, 第386轟炸機中隊獲得了來自本土的4架B-32「統治者」作為補充,中隊的規模擴充到了7架。儘管為了迫使日本最終同意無條件投降,盟軍轟炸機部隊在終戰前的8月14日執行了晝夜不斷的1014架次轟炸,但初來乍到的第386轟炸機中隊並未被要求出動,B-32「統治者」最終無緣對日本的戰略轟炸任務。日本標準時間1945年8月15日正午12時,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一切敵對行動宣告停止。第386轟炸機中隊接到命令準備執行對日本本土的偵察行動,確保日軍已經停止活動,同時探明路網為地面部隊進駐東京提供航空情報支援。

1945年8月,厚木飛行場上被遺棄的日軍飛機

偵察東京

8月16日,「流浪女王II」與最新加入中隊的B-32「統治者」42-108543號機「哈莉特戰車」(Harriet's Chariot)於清晨5時30分自衝繩起飛,飛往950英裡之外的東京,來自第20偵察機中隊的航空攝像人員加入了「統治者」機組的行列。在兩架「統治者」接近本州島的時候,「哈莉特戰車」引擎突發故障而折返,只剩「流浪女王II」繼續飛向東京。首次對東京的航空偵察非常成功,「流浪女王II」在完全沒有幹擾的情況下拍攝了位於東京東部的數個日軍機場。

在衝繩讀谷機場補充燃料的B-32「統治者」

次日,在塞爾蒙·威爾斯中校的率領下,「流浪女王II」與另外三架B-32「統治者」組成編隊,再次前往東京執行照相偵察任務。任務的前半程非常平靜,他們飛越了九州的天空,沒有遭到抵抗。然而在東京灣上空,編隊突然遭遇了地面防空火力的歡迎,這令「統治者」的機組非常困惑,他們被告知戰爭已經結束了,但此時卻有人在向他們開火。不過日軍防空炮很快便停止了射擊,於是第386中隊的四架「統治者」在東京灣上空分散開來,繼續按照計劃各自飛向不同的目標。偵察任務從上午10時30分左右開始,計劃持續兩個小時,令美軍機組人員震驚的是,在東京上空,來自日本第302海軍航空隊的12架A6M零式戰鬥機出現在空中並對執行偵察任務的「統治者」開火,B-32「統治者」則依靠自衛機槍還擊。日軍戰鬥機飛行員以高速接近,從遠距離射擊然後馬上掉頭遠離.50機槍的射程。

戰鬥持續了大約二十分鐘,「統治者」42-108543號機的方向舵與左翼被命中,42-108539號機的情況則更為糟糕,起落架嚴重受損,左側翼尖被扯開了一個破洞,引擎艙與方向舵也均被擊中,所幸沒有人員傷亡。在艱難地返回讀谷機場後,機組在機身上發現了五十九處彈孔,這架「統治者」最終沒能再次飛上藍天,在衝繩被就地拆解成為了其他B-32的零件供應者。

突如其來的襲擊令美軍都有些措手不及,但他們依然決定在第二天繼續執行對東京的偵察任務,以確定8月17日當天起飛攔截「統治者」編隊的日軍部隊僅僅是小部分頑固分子的個人行為,還是日軍仍在系統地準備反攻。

8月18日,兩架B-32「統治者」在讀谷機場做好了起飛的準備,當天偵察行動的任務編號為230-A-8,涉及「流浪女王II」與另一架機號不詳的B-32「統治者」。「流浪女王II」由任務指揮官詹姆斯·克萊因中尉率領,而第二架B-32則由約翰·安德森中尉指揮。幾乎就是前一天行動的翻版,當兩架B-32抵達東京上空的時候,日軍的戰鬥機出現了。

14時許,當克萊因收到來自機腹炮塔機槍手有關日軍戰鬥機起飛的報告時,「流浪女王II」正處於20,000英尺的高空,相對比較安全,然而安德森的飛機卻在10,000英尺的高度飛行,這讓後者成為了日軍的首要目標。克萊因試圖警告安德森,但後者沒有回覆,自橫須賀海軍基地起飛的16架A6M零式戰鬥機與3架N1K-J紫電此時已經爬升到了和安德森相同的高度。

安德森的尾炮手約翰·休斯頓中士是第一個發現敵機接近的低空「統治者」機組成員,當時三架日軍戰鬥機正從機尾逼近,他立即開始射擊,幾乎同時日軍戰鬥機從四面八方向安德森的B-32發起了進攻。所有日軍戰鬥機都在攻擊安德森的B-32,而飛行在10,000英尺之上的「流浪女王II」僅僅是遭到了幾次騷擾式的射擊。擁有18次空戰勝利記錄的日本海軍王牌飛行員小町定也在攻擊「統治者」的行列之中,他駕駛的紫電從B-32的正上方俯衝下來發起攻擊,擊傷了B-32的二號發動機,而一枚20毫米航炮炮彈命中了這架「統治者」機背後部的炮塔,炮彈打碎了炮塔的有機玻璃,使機槍手吉米·斯瑪特中士頭部嚴重受傷。據稱,另外兩名日本海軍王牌,大原亮治與坂井三郎也參與了這次攔截B-32的行動。

當來自第20偵察機中隊的參謀軍士約瑟夫·拉查裡特從機身右側舷窗向外眺望時,飛濺的彈片打傷了他的雙腿,而與拉查裡特來自同一單位的輔助攝影師安東尼奧·馬爾基翁中士在嘗試營救他的時候被一發穿過機身的子彈命中胸部,在三十分鐘後不幸去世,年僅19歲,成為了二戰中最後一個死於敵對行動的美國人。安德森調轉機頭向海面俯衝,最終甩掉了日軍戰鬥機,但此時他的B-32「統治者」早已是千瘡百孔,至少三十處地方遭到命中,日軍的航炮還扯掉了他的部分尾舵,不過所幸飛機操縱系統沒有受損,「統治者」仍能安全飛行。

安東尼奧·馬爾基翁中士,二戰中最後一名死於敵方火力的美國人

下午6時許,兩架「統治者」返回了衝繩讀谷機場,斯瑪特與拉查裡特被迅速地送往醫院救治,而其他機組人員則被要求詳細地描述他們遭遇日軍攔截的情況。第二天,8月19日,作為回應,所有仍適航的日軍飛機都被要求卸下螺旋槳,而美國海軍航空兵與海軍陸戰隊的戰鬥機開始全副武裝地飛越日軍機場,確保日軍遵守了這一要求。

之後,第386中隊的B-32「統治者」繼續執行著對東京的偵察任務,但沒再遭受任何攔截,最後一次由B-32「統治者」執飛的偵察任務於8月28日執行,此後「統治者」再也沒有執行過任何任務。而在執行對東京的偵察任務期間,兩架B-32「統治者」在事故中墜毀,26名機組人員中15人喪生。1945年8月30日,第386轟炸機中隊解散,B-32「統治者」的故事也隨之落下了帷幕。之後,B-32的生產合同於9月8日被取消,沃斯堡工廠於10月12日關停了「統治者」的生產線,最後一架B-32「統治者」轟炸機於1949年退役並被拆毀。

被遺棄在飛機墳場等待拆毀的B-32

相關焦點

  • 評二戰十大最強轟炸機
    轟炸機是戰爭中的一大殺器,二戰中,各國使用轟炸機對地面和海面進行定點或大面積轟炸,展現了非常強大的毀傷能力。今天來盼點一下二戰中最為強大的十款轟炸機。b-10轟炸機B-10馬丁轟炸機是一種雙發動機單翼轟炸機,可攜帶炸彈1025千克。它是世界上第一類轟炸機,其設計思想是最為經典的。
  • 二戰期間美國為何同時生產B-17和B-24這兩種「差不多」的轟炸機?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 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飛機工業發生了許多變化。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誕生的那些型號以來,飛機的設計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製造商也在努力應對不斷改變的設計方面的變化。此外,飛機在軍售方面的份額下降了,航空公司成了美國飛機製造商的重要客戶。
  • 生不逢時的美轟炸機——B-47「同溫層噴氣」後掠翼轟炸機發展簡史
    在二戰期間,美國的戰略轟炸機部隊更是成為了一張王牌,更是在二戰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為戰略轟炸在美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國就提早規劃了新的轟炸機項目。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局已定,再加上美國與蘇聯兩極化的形成,美國從戰略上考慮,美國陸軍航空兵就提出了研製一種轟炸機與偵察機兩用的方案。由於美國與蘇聯冷戰競爭愈演愈烈,更是促進了B-47「同溫層噴氣」轟炸機的問世。
  • 二戰兵器全集,義大利菲亞特B.R.20「鸛」中型轟炸機
    菲亞特B.R.20「鸛」中型轟炸機設計獨到,機體結實。在義大利眾多武器裝備中,這是少有的一種二戰爆發時並不過時的武器。1937年5月第7和第13聯隊派往西班牙以獲取實戰經驗,其他B.R.20則出口到日本,參加了侵華戰爭,型號名為陸攻一式一百重轟炸機,戰績平平。 B.R.20M型改動了機頭形狀,增加了裝甲防護,改進了武器裝備,共生產了264架。當義大利於1940年6月10日加入二戰時,義大利皇家空軍共擁有B.R.20和B.R.20M系列162架,裝備第7、13、18和43聯隊。
  • 有人稱它是美國B-2前身,德國二戰奇蹟之作,HO-229噴氣式轟炸機
    說起美國的B-2隱身戰略轟戰機,軍迷小夥伴們肯定是知曉的,因為它科幻的造型,以及昂貴的造價,被稱為是未來的作品,然而早在二戰時期,德國有一款飛機比它更為驚豔,它就是Ho-229轟炸機。有人稱B-2的前身就是Ho-229轟炸機,因為Ho-229轟炸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架無尾飛翼噴氣式戰鬥轟戰機。它在外形即使放到現在也是非常的前衛和科幻,它也被稱為二戰時期德國的奇蹟之作。
  • 呼嘯的惡魔,二戰納粹空軍的俯衝轟炸機,Ju-87「斯圖卡」轟炸機
    眾所周知,在二戰期間德國空軍是世界上最強、最具有戰鬥經驗的一支空軍,該空軍在二戰期間是非常注重戰術空軍的。其空軍當中的轟炸機、攻擊機主要是配合著陸地部隊作戰,摧毀敵方重要交通樞紐、交通線及後勤設施、軍事基地等。德國戰術空軍在二戰前期更是給世界上個一課,快速攻佔了波蘭、法國等國家,取得了閃電戰的勝利。
  • 不被認可的傑作,蘇聯二戰中唯一的重型轟炸機,Pe-8轟炸機發展史
    提起二戰期間最著名的轟炸機,我們可能會率先想到美國研製的B-29轟炸機。為什麼會率先想到它,它在二戰期間的大名可是無人不曉,它在二戰後期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擲了兩顆原子彈,也奠定了日本投降的局面。這款轟炸機為美國在二戰期間可是立下了汗馬功勞。B-29轟炸機是一款四引擎重型轟炸機,同時也是當時二戰各國空軍當中最大的轟炸機。
  • 載著12000磅高爆炸藥的無人機,BQ-7轟炸機,二戰美國遙控轟炸機
    談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科技之爭,二戰德國總能夠獲得一大堆粉絲的追捧。確實,除了沒有像美國那樣研製出核武器之外,二戰時的德國在單件常規武器的質量上,確實要比二戰時同盟國大部分的同類武器要來得好。不過,我們今天主要要說的並不是二戰期間的德國「黑科技」。而是一件來自美國的獨特武器——遙控自殺式轟炸機!
  • 二戰中,轟炸機有哪些投彈方式?如何準確命中目標?
    二戰後期,人們研製出使用陀螺儀和半自動計算技術的協調式、向量式光學瞄準具。協調式瞄準具準確性高,但瞄準時間長;向量式瞄準具反應迅速,但準確性略差。二戰中有很多出色的水平光學轟炸瞄準具,如英國的CSBS航向設置轟炸瞄準具、德國的 Lotfe7 B/D、美國的諾頓、斯佩裡T-1轟炸瞄準具等。
  • 逃不過真香定律,Pe-8轟炸機,二戰蘇聯唯一國產重型轟炸機
    二戰前的蘇聯在航空方面投入的精力,比起陸軍來說並不算少,只不過蘇聯當時的技術底子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確實有差距,飛機的一些性能方面就有所不足了,但總的來說不管是型號豐富程度還是研製方向,當時的蘇聯都跟上了時代潮流,而二戰中蘇聯唯一國產的4發重型轟炸機Pe-8,就是在二戰前開始設計的。
  • 重轟匹夫,蘇聯二戰前期生產的重型轟炸機,TB-3轟炸機發展簡史
    眾所周知,轟炸機最早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由於當時的轟炸機達不到效果,並沒有被很多國家重視。隨著轟炸機多次在戰場的出現,很多國家對轟炸機非常的重視,慢慢的轟炸機以木質結構開始變成金屬結構,載彈量也是越來越大。在二戰前,世界上很多國家大規模的研發轟炸機,讓轟炸機成為空中主要的進攻力量。到二戰期間,轟炸機已經進入黃金時代。
  • 二戰中第一次空戰勝利由德國轟炸機創造
    1939年9月2日,二戰全面爆發。德軍以超前的"閃電戰"戰術,憑藉地面裝甲車輛和俯衝轟炸機、戰鬥機聯合迅速蕩平了西歐各國。波蘭實力較弱,又與德國接壤——於是在德國的作戰計劃中,波蘭成為被計劃攻佔的第一個國家。9月1日凌晨,德軍數十萬部隊已經部署到德波邊境。
  • 二戰時期!美國「無畏」式轟炸機有多強?日本戰敗的關鍵因素
    經此一役,強大的日本聯合艦隊損失了「赤城」、「加賀」等四艘航母與大批優秀飛行員,從此一蹶不振。值得一提的是,在美日雙方軍力對比差距並不大的前提下,美國海軍之所以能夠取得大捷,除了掌握情報信息先機之外,美軍「無畏」式俯衝轟炸機的參戰,徹底改變了戰局。據資料記載,在首波魚雷機攻擊失敗後,美國海軍三艘航母派出了數十架「無畏」式俯衝轟炸機,一舉突破日本聯合艦隊的防空火力網,對幾艘日本航母造成重創。
  • 同溫層中的「噴氣堡壘」:飛行巨無霸,美軍B-47與B-52轟炸機
    二戰中,美軍B-29轟炸機進行戰略轟炸,大大削弱了敵人的實力 而美國之所以能夠最終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略轟炸就發揮了很大效果。美軍當時的戰略轟炸極大的削弱了二戰德國和日本的戰爭資源和基礎。受此影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甚至在二戰末期,美軍就在計劃研發完全意義的戰略轟炸機。
  • 用膠水與木頭製造的轟炸機,為何卻能在二戰期間大放異彩?
    但同樣在二戰期間,還誕生出了一種機體全部由木頭和膠水製作而成的轟炸機,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蚊式轟炸機」,就好似又回到了一戰時期那個動力不足的年代。可事實卻是蚊式轟炸機的性能不但極為優越,以極低的戰損率以及極高的性價比獲得了很多士兵的青睞,而且後來還成了英國攔截德國v1飛彈轟炸的主力,在二戰期間大放異彩。
  • 世界十大產量最高的轟炸機
    前面安排了《世界十大產量最高的戰鬥機》,那轟炸機也來數一下吧。第一名:B-24B-24解放者(Liberator)轟炸機由美國聯合飛機公司研製,1939年12月29日首飛。B-24因航程遠,載彈量大而被大量採購並在多個戰場使用。B-24和B-17一道在歐洲戰場「掀翻了納粹的屋頂」。至1945年停產,B-24總產量達18400多架。
  • 「二戰空中力量」輕型轟炸機、偵察機及通用設計飛機
    本文根據《二戰戰史》一書,主要對三種空中力量類型進行介紹。二戰時,英國空軍曾出於戰局日益緊張考慮,在一片反對聲中(主要是因為當時輕型轟炸機速度慢、火力小的特點已經凸顯)裝備過一批輕型轟炸機。其裝備的費爾雷公司產輕型轟炸機於1937年服役,在1940年時即因為較低的速度和無裝甲保護配備最終走向了死胡同。
  • 二戰廣島原子彈,只有43秒的時間,美軍投彈轟炸機怎麼逃生?
    二戰中的日本是非常瘋狂的,他們甚至能夠讓實力強大的美軍都感到頭疼。為了儘快結束二戰,美國直接向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這才使得日本在最快的時間內宣布投降,二戰至此順利落下帷幕。原子彈是一種最基礎的核武器,我們現在再看原子彈或許覺得沒有什麼,但是在二戰時期,原子彈卻可以說是最為恐怖的存在。由於它的波及範圍非常大,因此想要在不被波及的情況下順利投彈是非常困難的。據相關資料顯示,二戰末期美國投放在廣島的「小男孩」原子彈,其從投放到爆炸僅僅只有43秒的時間,那麼美國當時負責執行投彈任務的美軍轟炸機又是如何逃生的呢?下面我們來具體講述一下。
  •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徵戰日本背後的故事
    盟軍在二戰中主要目標是打敗納粹德國,早期陸軍航空隊打算將其投入歐洲戰場,但是由於B-29在研發過程中問題不斷,再加上盟軍在歐洲戰場上取得節節勝利,使得這個計劃就此擱淺。1943年5月,盟軍決定轉移更多的精力來對付日本。根據1943年參謀長聯席會議對戰爭進行的一項研究,盟軍同意「保持並加大對日本的軍事壓力,以不斷削弱日本的戰爭力量,並最終迫使其無條件投降。」
  • 二戰期間 美國為炸日本 造出超級轟炸機
    1943年6月,當這種被稱為「空中堡壘」的B-29巨型轟炸機,在美國國營公司的生產線上問世時。 在二戰時期,戰略轟炸機,這是一個應該說是一個令人震驚的載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