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宗是一個非常好學的皇帝,他博覽群書,知識淵博,詩詞文賦,樣樣精通,尤其喜歡吟詩。大和年間(827- 835 年),有一年春天快要過去的時候,文宗在宮中欣賞牡丹花,就問身邊人:「現在京城傳唱牡丹詩,誰寫的最佳?」侍臣告訴他中書舍人李正封的「國色朝酣露,天香夜染衣」這句極佳,文宗聽了也很讚賞,反覆品味了好長時間。當時文宗寵愛的妃子楊氏正好也在身旁,文宗就開玩笑地對她說:「你應該在梳妝檯前喝杯紫色的葡萄美酒,那么正封描寫的詩意就全都有了。」文宗拿酒色微醺的愛妃來形容牡丹,就像現代人拿鮮花比喻美女是同一個道理。這就是成語「國色天香」的由來。
的確,牡丹花朵碩大、花色豔麗、花香濃鬱,體現出一種雍容華貴的氣質,拿「國色天香」來比喻是再恰當不過了。中唐詩人劉禹錫有一首《賞牡丹)詩也說: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看來將牡丹稱之為「國色」是唐人的共識。
在大自然中,花開花落千萬種,唐人卻偏愛牡丹花。牡丹作為一種美麗的觀賞花卉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就是從唐代正式開始的。在此之前,人們對牡丹的認識僅僅是因為它的根皮可以人藥,才被古代醫家記錄下來的。
相傳,牡丹最早是生長在竹林和水邊的一種野生花卉,長期以來,默默無聞。隋朝以前所記載的各種名花中,都沒有提到過牡丹。開元末年(約741年),有一個叫裴士淹的郎官,奉命出使河北,在返回京城的途中,路過河東汾州(治今山西汾陽)眾香寺時,偶然發現了一株白牡丹,就把它移植到長安私宅。到天寶年間(742- 756年),一下子就成為京都最引人注目的觀賞性花卉。「大曆十才子」之一的盧綸寫了一首《裴給事宅白牡丹》(一說是裴憐《白牡丹》)詩說:「長安豪貴惜春殘,爭玩街西紫牡丹。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這個說法其實是不準確的,種種跡象表明,早在武則天當政時期或更早,牡丹花就已經移種到了京城。唐高宗曾經宴集群臣賞花,下令各賦《宴賞雙頭牡丹》詩;葬於神龍二年(706年)的永泰公主,在她的石槨線畫中也發現了牡丹圖案;中唐文人舒元輿在《牡丹賦》中提到,武則天的家鄉西河郡(即汾州,隋稱西河郡。武則天的家鄉文水,屬西河郡管轄),有一座眾香寺,有牡丹花,武則天有一次返 回故裡時,一見驚嘆,下令移栽京城,從此牡丹開始大盛。
不管是裴土淹,還是武則天,牡丹自從移種京城以後,逐漸由皇宮擴展到京師各衙門、寺廟、私家庭院,以至全國各地,很快就成為最令唐人傾心的一種珍貴觀賞花卉。每年長安春殘時節,尤其是三月十五日,兩街觀賞牡丹花的人流車馬,奔走不息。白居易說:「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芳》)徐凝也說:「三條九陌花時節,萬戶千車看牡丹。」(《寄白司馬》王建感慨:「牡丹相次發,城裡又須忙。」(《長安春遊))崔道融描述:「長安牡丹開,繡轂輾晴雷。」《長安春》這些詩句反映了長安市民爭先恐後觀賞牡丹的熱鬧情景,可見唐人愛牡丹已經達到了痴迷程度。
風流天子唐明皇是個惜花憐美的情種,他鍾愛牡丹花,也嬌寵楊貴妃,更欣賞美人看牡丹的情景。開元年間(713- 741 年),他在皇宮裡種植了許多牡丹,其中尤以興慶池東沉香亭前的四株紅、紫、淺紅、白色的牡丹最為珍貴。有一年春天,正當這四株牡丹花盛開的時候,明皇與貴妃乘著月色前來賞花,還特意下令從梨園弟子中挑選了一批最優秀的宮廷藝人奏樂助興。著名歌唱家李龜年剛要開口演唱梨園的保留節目十六部,玄宗忽然興致大發,認為賞名花、看妃子,這樣的美景不能再用舊詞曲,要創作新詞曲。於是命令李龜年立刻宣召翰林學士李白前來,當場創作《清平調》詞三章。李白當時正在半醉半醒狀態之中,欣然領受了詔命,在給他鋪開的名貴金花箋紙上,揮毫疾書,筆走龍蛇,很快就寫出了三首歌詞呈上。明皇和妃子輕輕吟道: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
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官誰得似,可憐
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
亭北倚闌幹。
詞中將嬌豔的牡丹花與美麗的楊貴妃相提並論,真可謂名花配佳人,相得益膨!明皇與貴妃看後十分滿意,馬上命令那些梨園弟子們趕快調整樂器的音色和曲譜。催促李龜年歌唱,楊貴妃手裡端著玻璃七寶杯,斟滿了西涼州進貢來的葡萄美酒。微笑看領會歌詞的意思,內心非常高興,感謝大詩人李白的盛情厚意。明皇親自調準笛子的音色進行伴奏,在每兩段之間間奏的時候, 明皇故意放慢速度,深情地盯著貴妃,向她調情。貴妃將杯中紅酒一飲而盡,奏樂也剛好結束,只見貴妃臉含羞態,雙腮微紅,一副嫵媚動人的神情,款款地向明皇飄然一拜,表達謝意。
唐穆宗也是個喜愛賞牡丹花的皇帝,他在大明宮大殿前裁種了一株名貴的千葉牡丹。花開時節,香氣襲人,一朵花就有上千片花瓣,花朵碩大而紅豔。穆宗每當看到花盛景象,就情不自禁地讚嘆說:「這真是人間難得見到的名花啊!」從這開始,每到夜裡,皇宮內就經常有黃色、白色的蝴蝶一萬多隻,在牡丹花叢中飛來飛去,在燈光的照耀之下,形成了一幅非常壯觀的美景。 一直到天亮,這些蝴蝶才慢慢飛走。那些美麗的宮女們競相以紗巾撲蝶,幽禁在深宮中的美麗女子們,只有在這時才釋放出女性天真、歡快、浪漫的本色。這真是宮禁大內難得一見的「嬌娥撲蝶」熱鬧場面啊!
官僚貴族們也爭相種植牡丹。楊國忠家的牡丹是唐明皇賞賜的,他專門用檀香木製作了花欄,用上百種名貴的寶石裝飾,在上面還加蓋了一個沉香閣,四面牆壁都是用麝香、乳香,篩土和泥做成,連皇宮裡種牡丹花的沉香亭也遠不如它壯麗。每到春天牡丹花盛開之際,他經常聚集賓客一起賞 花吟詩。
名將渾減家的牡丹也非常有名,劉禹錫到他家看到正在盛開的牡丹,特別高興,寫詩說:「徑尺千餘朵,人間有此花。今朝見顏色,更不向諸家。」(渾侍中宅牡丹》)白居易見到他家的牡丹,也稱讚說:「香勝燒蘭紅勝霞,城中最數令公家。」(《看渾家牡丹花戲贈李二)看來渾家的牡丹在京城長安應該是首屈一指的。
政府衙門裡也大量種植有牡丹,這裡往往還成為官員們宴集賞花的地方,稱為「牡丹會」。每年的三月十五日,宰相和中書、門下兩省的官員們都要到門下省舉行宴會,賞玩牡丹花。中書省政事堂後也遍裁牡丹,花開時節,宰相經常帶著家人,會同一些達官貴人,來此設宴賞花,教坊藝人也前來助興,直到天黑才結束娛樂。
洛陽的牡丹在唐代就很有名。劉禹錫到歸仁裡牛僧孺家看到牡丹,寫詩說:「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思黯(牛僧孺)南墅賞牡丹))尊賢坊田弘正家院內有一株多年前種植的紫牡丹,已經長大成樹,一開花就有一千多朵。朱全忠特別喜歡牡丹,他在洛陽家中種植的牡丹,每當花開花謝,都要登記數目。昭宗天復四年(904年),新科進士許晝喝醉,乘著酒興,偷摘了十幾朵花,還辱罵前來阻止的僕人。朱全忠知道後,馬上下令把許晝逮起來,送到汴梁(今河南開封)。嚇得許晝連夜逃回河北,從此不知下落。到北宋時,洛陽牡丹已經蔚為大觀,名甲天下,一直持續到今天。
唐人愛花、賞花達到了一種近乎痴迷的程度,所以就有一部分人專門以種花、賣花為職業,在大城市中甚至還出現了花市。當時長安南郊的終南山一帶,種植有名貴的李花,兩市的王公貴族富豪經常一擲千金,買來移栽於家中庭院,有人因此還發了財。除了自種外,唐代花市上還出現轉手倒賣的「二道販子」。有一個叫霍定友的人就經常僱人從王公貴族家的庭院中偷摘名貴的蘭花,拿到黑市上去倒賣,結果還很搶手,長安士女爭搶著掏錢買他的花。由於賣花的利潤大於單純種田的收入,所以有不少人乾脆放棄了種地而專門從事種花。鄭谷《感興》詩就說:「禾黍不陽豔,競栽桃李春。翻令力耕者,半作賣花人。」賣花翁還經常進入詩人的筆下,成為描寫的對象。具體到牡丹花,因為賞牡丹花在唐代已經蔚然成風,人們千方百計地搜尋、移植和栽培牡丹,尤其是那些豪門權貴更是不惜一擲千金,以致牡丹的市場價格始終非常昂貴。白居易《買花》詩就寫道: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籌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上張幄暮庇,旁織籬笆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一叢盛開著一百多朵花的牡丹,價值就要「五束素」,即二十五匹絹,若按當時的絹價來計算,的確抵得上「十戶中人賦」。如此昂貴的花價,難怪連富人也會為之蹙眉斂手、傾家蕩產。這也反映出唐代的賞牡丹風氣是多麼的狂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