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章照片所拍攝的時間皆為1932年的夏季。一些外國旅人帶上他們手中的相機,記錄了由河南省黑石關一路向西前行,最終到達甘肅省會蘭州城途中的所見所聞。這些珍貴的照片主要記錄下了河南、洛陽、甘肅等地的古蹟,其中也不乏很多當地的風土人情。
30年代初的中原大地上普通百姓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如今成為景區的古蹟在80多年前是一幅怎樣的姿態?這些曾經的老照片就是最好的答案。
本期共選取拍攝於河南省的8幅照片,從黑石關的第一幅照片出發,一路經過了洛陽,陝州,再通過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函谷關,兩天後最終來到河南與陝西的交界之地潼關。
此外圖集原版的黑白照片已經重新上色,本文也將引用數張民國時期河南省地圖進行說明。
1932年的河南紀行
一,黑石關-洛陽
此次的旅途便是從黑石關這張照片開始的。如今位於鞏義市西南位置的黑石關在800多年前的元朝時期就有過一段這樣的記載。《元史· 文宗紀》: 致和元年 (1328) 十月,「陝西兵至鞏縣黑石渡,遂據虎牢」。陝西諸王闊不花討燕貼木兒,至鞏縣黑石渡,大敗河南兵。後來的明朝曾一度在此設置過巡司。
這裡一直都是古代人們由東向西去往洛陽的重要渡口。唐朝時呂溫的一首詩便能道出當年詩人在面對黑石關附近洛水河,有感而發的情懷。
《鞏路感懷》
馬嘶白日暮,劍鳴秋氣來。
我心浩無際,河上空徘徊。
周王室的東遷使洛陽一躍成為帝都。不僅如此,這裡還是西晉、北魏、隋朝、後梁、後唐等十三朝的都城。對於當時的外國人來講,但凡學習東洋歷史,洛陽必定是一處出現頻率非常高的地名。因對洛陽充滿憧憬而前往此處的旅人也不在少數。
然而上世紀30年代來到洛陽,與擁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都相比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門之外許多當地百姓依土牆而建造的簡陋居所。
洛陽城
大道如直發,春日多佳氣。
五陵貴公子,雙雙鳴玉珂。
千年之前的儲光羲對洛陽城這樣描述。時過境遷,洛水依然從此流淌而過,洛陽城卻完全感受不到了當初的氛圍。
順路經過此處,根據當地人的描述,這座殘破的磚塔下就是曾經孔老二子相見會面的地點。
二,陝州-靈寶
離開洛陽城後,繼續向西前行,一路來到民國的陝州。當時這裡居住著大約450戶居民,總人口在3000人左右,遠遠算不上一個地區中心城鎮。只不過這裡背靠黃河,坐擁陝西省境內綿延而出黃土層凹道的陝州,佔據著自古以來重要的戰略位置。
泛濫的黃河水會時不時衝刷至城牆之下,因此城門也選擇建在一個高高地臺基之上。
在上世紀20-30年代連綿不斷的割據戰爭之外,最讓當時河南及其周圍百姓頭疼的另外一件事就途中所遇的土匪:在上世紀20-30年代連綿不斷的割據戰爭之外,最讓當時河南及其周圍百姓頭疼的另外一件事就是無處不在的匪患。
當時河南本地有個廣為人知的說法,出城之後10裡地外便都是土匪的天下。鏡頭所記錄下的便是當時光天化日之下出現在靈寶縣城中,被捉住後當街示眾的其中一個土匪。
三,函谷關-金陡關(潼關)
老子曾在道德經中對此地留下筆墨,劉邦也曾在此處阻擊項羽的兵馬,進而奪取整個關中之地。
背靠高山,直面黃河的函谷關即便是在上世紀20年代,看上去依然留有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抬頭向上望去,關頭提寫有「未許田文輕策馬,願逢老子再騎牛」。
走入函谷關內,便是如同照片的凹道。視野狹隘使天空只得集中在一線之間。在這條羊腸小道上,悄悄有風就會把整個人埋沒於沙土之間。如遇降雨,膝蓋以下便會浸泡在泥水之中。幸運的是,一行人在風和日麗中通過了此地,聽到的只有響徹在山谷中的馬車回音。
進入函谷關行進大約兩日之後,在一段上坡的盡頭便可以看到一處關門——金徒關,這裡便是河南與陝西的交界之地。這裡作為秦國的發祥地,見證了千百年前魏,漢,唐等朝代的興衰。陝西的民國往事,也將會在這道關口之後徐徐展開。
結語
如今80多年已經過去,現代交通的加入早已改變了原有的出行方式。原本黑石關到潼關需要近一周的時間,如今短短一日之內便可抵達。但在這些曾經的舊照中,我們依然可以通過鏡頭窺見曾經發生在河南大地之上的故事。
下一期,我們將會從1932年的陝西潼關繼續出發,來到歷史上同樣留下過濃重筆墨的陝西省省會——西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