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的典故出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寫的一部哲學著作。這部書的內容以道家思想為主,同時夾雜著先秦各家的學說,所以班固《漢書·藝文志》將之列為雜家類。清代《四庫全書總目》也將它歸入「雜家」,屬於子部。梁啓超評價說,「《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適說,「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書又集道家的大成。」可謂評價極高。
塞翁失馬的故事說,有位擅長推測吉兇、掌握術數的人居住在靠近邊塞的地方,我們就姑且稱他為「塞翁」。一次,他的馬丟了,人們都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未嘗不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著胡人的許多匹良駒回來了。人們又都前來祝賀他。那老人又說:「這也未嘗就不是一種災禍呢。」果然未過多久,他的兒子因為愛好騎馬,見到這麼多好馬,就像現在愛車的人遇到好車一樣,總喜歡試一試,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腿。人們又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說:「這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被徵兵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眾多。惟有塞翁的兒子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徵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塞翁失馬》通過一個循環往復的極富戲劇性故事,闡述了禍與福的對立統一關係,揭示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如果單從哲學角度去看,這則寓言啟發人們用發展的眼光辯證地去看問題:身處逆境不消沉,樹立「柳暗花明」的樂觀信念;身處順境不迷醉,保持「死於安樂」的憂患意識。在一定的條件下,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變成壞事。
「塞翁失馬」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了千百年。它告訴人們,無論遇到禍還是福,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要超越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問題,要考慮到事物有可能出現的極端變化。
【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jù)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往期回顧:
001「成語城」 圍魏救趙
002「成語城」 紙上談兵
003「成語城」 邯鄲學步
004「成語城」夜郎自大
005「成語城」精衛填海
006「成語城」緣木求魚
007「成語城」聲東擊西
008「成語城」為虎作倀
希望第十篇介紹哪個成語?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