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袋袋鼠
如果要選出日本最知名的奧特曼形象,估計特攝圈愛好者們能吵出花來。但與之相對的日本「怪獸之王」的名號,從幾十年前開始便獨屬於哥斯拉。不知不覺之間,這隻擁有著巨大身軀,到處毀壞城市的怪獸已經66歲了。不過,經歷過輝煌歲月的它未來路在何方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其愛好者的心頭。
作為地球上唯一被原子彈轟炸過的國家,日本自二戰以來一直都對核武器抱有恐懼的心理。1954年,美國在太平洋中部秘密試爆了人類歷史上首枚氫彈,日本一艘名為第五福龍丸的遠洋捕魚船恰好路過,船員因高輻射死亡,這一事件在日本國內引起了激烈的反核武器運動。也正是在此期間,日本東寶電影公司決定結合大猩猩、恐龍、鯨魚等生物的特點製造一部怪獸電影,《哥斯拉》就此誕生。
前幾代的哥斯拉是以與人類完全對立的方式出現的,完全沒有顧慮,只知道破壞,它象徵著自然對人類濫用核武器的反抗與報復,也飽含導演與編劇對反戰、反核的呼喚。值得一提的是,《哥斯拉》系列前七作的特效導演都是圓谷英二,他同時也是奧特曼的創作者,可以說是怪獸英雄一手抓了。
到了昭和末期,哥斯拉突然轉變風格,成了守護人類的正義怪獸,它在銀幕上與其他怪獸對戰,維護自然秩序,不過這對觀眾的吸引效果並不怎麼出眾,於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哥斯拉重新回歸了破壞者的形象,繼續展示著令人類無可奈何的天災力量。
而在日本哥斯拉電影逐漸式微的同時,這隻怪獸遠渡重洋,來到美國,2014年好萊塢重啟哥斯拉系列,拍攝了《哥斯拉1》,2019年時續集《哥斯拉2:怪獸之王》中更是一連出現了魔斯拉、拉頓、基多拉等眾多怪獸形象,表露出環球影業對怪獸電影宇宙的渴望與決心。只是《哥斯拉2》全球票房收入9.27億,相對於1.7億的製作成本而言,環球算是小賺一筆,但口碑上的缺失卻難以挽回。要知道,哥斯拉之所以能成為怪獸之王,靠的並不是能打與視覺效果,而是主創團隊賦予它的深厚的內涵,《哥斯拉2》似乎只是以頻繁的電腦特效轟炸視覺神經,而缺少對哥斯拉行為的文化解讀。
不得不說,在哥斯拉的精神塑造上,美國版的確要遜色日版幾分,系列愛好者想感受原汁原味的怪獸之王,恐怕還得看東寶公司的「臉色」了。
《哥斯拉》(Godzilla)是一部由傳奇影業與華納兄弟影業公司合拍,英國導演加裡斯·愛德華斯執導的美國科幻怪獸電影,是「哥斯拉系列」的重啟、美國拍攝的第二部有關「哥斯拉」的影片,上一部同名影片在1998年上映。電影由亞倫·泰勒-詹森、渡邊謙、伊莉莎白·奧爾森、朱麗葉·比諾什、莎莉·霍金斯、大衛·斯特雷澤恩、布萊恩·克蘭斯頓等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