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魔的放縱---讀《史記.伍子胥列傳》

2021-02-13 拈花一笑心月明

閱讀提示:古人單名甚多,往往給我們造成閱讀障礙。文章部分紅色字體者為人名。比如:太子、令尹子西、公子、太宰等。

《伍子胥列傳》是《史記》中最讓人驚心動魄的篇章。殺戮的機器一直在裡面縱橫馳騁,人性的惡魔在肆意施虐。到處瀰漫著血雨腥風,到處充溢著陰謀詭計。各色人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讒陷與離間、仇恨與背叛、暴虐與兇殘……人性之惡張揚到了極致。

                                                                                              

                            費無忌

       

費無忌的行事原則便是無忌,他太名副其實了。

    

楚平王派他為太子到秦國娶妻,無忌看這女子生得美貌,竟作出了如下驚人之舉:慫恿平王自娶,為太子另娶。而平王,竟也照做了。

    

無忌以此為進身之階,「以秦女自媚於平王」,「去太子而事平王」。

    

他的目的達到了。

    

但是,像一切做了虧心事的人一樣,他不安。太子如果仍是太子,以後便是國君。到那時,會找他算帳的。所以,得讓太子不再是太子。於是,他開始在平王面前說太子的壞話,平王其實也心虛,便疏遠太子,並將他派駐邊地。無忌仍不安:太子不死,總是後患。於是他又到平王面前進讒言:「太子因您娶了他的老婆,對您充滿了怨恨。現在他手中有兵,正暗地裡勾通外國,準備入內為亂,殺您自立呢!」無中生有的話要讓人信以為真,就必須以真實為鋪墊,無忌顯然深諳此道:第一句百分之百真實,第二句按常理來說應該真實,後面的,順水推舟,很有可能。平王便抓了太子的老師伍奢(伍子胥之父)拷問,伍奢怒斥無忌,無忌趁機煽風點火,平王終下決心,命人捕殺太子及伍奢二子。太子倉皇外逃至宋。伍奢一子伍尚束手就擒,另一子伍子胥亦外逃至宋。

    

費無忌,用人性的卑劣挾持人性的無恥與軟弱,大展身手,將楚國拖入戰亂與仇殺的險惡之境。

   

 楚平王見美色而動心、奪兒妻為已有、佔有而又心虛、聽讒言而誅子,他好色、無恥、內荏、殘忍。費無忌一一加以利用。他不動聲色地滿足平王的淫慾,挑撥他敏感的神經,讓他陷入危機感中,做出喪心病狂之舉。

    

他的目的是什麼——「自媚於平王」,獻媚爭寵而已。但當他踏著伍奢父子的屍骨、背負著太子建仇恨的眼光爬上那權力的高位時,不知道他是否感覺到屁股下那把椅子的搖晃。我不知道他是否還幹過類似的事情,但從他這一次的嫻熟手段看,從他在楚國的民望看,以前沒幹過恐怕是不可能的,以後不幹恐怕也閒不住。歷史上獻媚爭寵的人很多,但能用如此手段者甚少,能與之媲美者,恐怕只有趙高。

    

但無忌的好日子沒過很久,十一年後,平王死了。平王一死,因「楚眾不說(悅)費無忌」、「楚人怨無忌甚」,「楚令尹子常誅無忌以說(悅)眾,眾乃喜」。他不死,天理難容,他死了,天下卻並未太平。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無忌用卑鄙打通了他的陽關大道,也用卑鄙刻寫了他的墓志銘。

    

費無忌先前的官銜是太子少傅(伍奢為太子太傅),太子少傅這官職的職責是:「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通俗說就是:用道德教導太子,並小心謹慎保護他。不知這官銜是否刻上了他的墓碑,如果沒有,真該補上去。

 

太子建及其子勝

       

開始我覺得太子建很冤。

    

未見過面的漂亮老婆被父王奪去了,然後遭到疏遠,遭到追殺。無緣無故招來了殺身之禍。唯一的原因是他是太子,或者說他有個父王是楚平王。

    

到他逃亡至鄭之前,他在我的印象裡僅是一個符號,即太子。沒有面目。但到鄭國後,他的面目露出來了。

    

開始他與伍子胥都逃到宋國,因宋有內亂,便又逃到鄭國,鄭王待之甚好,之後太子建又去了晉。晉頃公慫恿他說:「鄭定公既然這麼信任你,你我如果裡應外合滅了鄭,那我就把鄭國的地盤給你。」太子建於是回到鄭國,還沒有動手,因一點私事要殺一個隨從,被隨從告發,「鄭定公與子產誅殺太子建」。

    

這時我想起來了,太子建有個父親,就是平王,有個老師,就是無忌。他得二人之真傳,卻無二人之好運。

    

建的兒子勝,早年隨父逃亡,先至宋,後至鄭,父親被鄭王所殺人,跟隨伍子胥繼續逃亡,過昭關時,因追捕緊急,末路狂奔,幾被抓獲,後得一漁父之助,方得以脫險。一路顛沛流離,絕糧乞食,終至於吳,方始安頓。沒毛的鳳凰不如雞,被自家追殺而又對吳國沒有什麼價值的勝在到了吳國後,日子想必過得並不那麼舒心,估計沒人會把他當王公貴族侍奉。總之在《史記》中,對勝在吳國的十多年未著一字,應該是沒混出什麼名堂。後來楚王換了幾任,到楚惠王時,想召他回國,卻遭到一個叫沈諸梁的人的反對:勝這人好勇並暗地裡在組織敢死隊,應該是心懷鬼胎。至於這鬼胎是什麼,他沒點明,從後來發生的事情看,也很難料。

    

勝「陰養死士」的目的到底為何?——殺鄭王以報父仇。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這是當時以及後來很多人的一種樸素而堅定的信念。雖說勝之父建之被殺,實在是罪有應得,但勝執意要報父仇,只能說於理不合,其情可憫。可惜的是,他在復仇之路上,一再偏離既定目標,終於走上了不歸之路。

    

「歸楚五年,請伐鄭,楚令尹子西許之。兵未發而晉伐鄭,鄭請救於楚。楚使子西往救,與盟而還。勝怒曰:『非鄭之仇,乃子西也。』勝自礪劍,人問曰:『何以為?』勝曰:『欲以殺子西。』」

    

一般而言,經歷過生死磨礪的人會心志堅韌,能忍辱負重,但遺憾的是,勝不是這樣的人。他的潛意識裡可能還是把自己當成太子建的兒子,是太子的太子。或者說,他根本就缺乏政治眼光。楚之與鄭結盟,是為大局,而太子建之被殺,可謂私仇,不顧大局而逞私慾,實為不智。何況此事亦非子西之過,他只不過奉命行事而已。要殺子西,要不就是仇恨之火燒壞了腦子,要不就是藉機生事,另有所圖。而他的磨刀霍霍,張揚喧囂,更顯出內心的淺薄與浮躁,以至「子西聞之,笑曰:『勝如卵耳,何能為也!』」

    

但陰差陽錯,他竟成功了。四年之後,「勝……襲殺子西於朝。」也許是時間過長,子西放鬆了警惕,也許是子西太輕視這小角色,根本就沒有警惕,總之讓勝得手了。許多江湖大佬往往死於小混混之手,原因大都如此。

    

對於有些人而言,成功意味著更大的成功,而對有些人而言,成功意味著毀滅。

    

殺了子西之後,勝沒有就此收手,而是將屠刀伸向了楚惠王。那個不聽沈諸梁勸阻而執意讓勝回國的惠王。他為什麼要召勝回國?我們無從考證。也許是念宗室之親,看他長期流亡在外,於心不忍吧,反正自已和他又沒有宿怨。就算他沒有這麼高尚,我們也找不出他有什麼利用勝或不利於勝的證據。但是,勝將屠刀對準了他。

    

那為什麼勝又要殺惠王呢?是因殺了重臣子西怕惠王降罪嗎?是想殺惠王而自立嗎?是殺戒一開便無法自控了嗎?不得而知,也都有可能。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他終於「敗,亡走山中,自殺」。

 

伍子胥

 

伍子胥背負父兄之深仇大恨,歷經九死一生,終至吳國安頓下來。

    

他開始實施他的復仇計劃。

    

他首先得找個好靠山。靠山找不好,別說復仇,搞不好性命都難保。他投靠了公子,也就是後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闔閭。事實證明,他眼光精準。他甚至看出了公子「欲殺王而自立」。作為客卿,當時的伍子胥是不可能接近核心權力圈的,但他似乎具有天生的敏銳眼光和政治嗅覺,他知道,只有協助公子登上王位,他才有所依恃。於是「乃進專諸於公子,退而與太子之子耕於野」。

    

專諸不負重託,以命相搏,終殺王僚,公子光如願登位,論功行賞,「以伍員( 伍子胥)為行人,而與謀國事。」

    

在伍子胥與孫武的謀劃輔佐下,吳王闔閭終成霸主。其間大敗楚國,攻入楚都郢,因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不得親刃平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以此洩憤。掘人祖墳,鞭之死屍,是神人共憤之事。但伍子胥很囂張:「吾日莫(暮)途遠,故倒行而逆施之。」我就是要倒行逆施,你拿我怎麼著?

    

然而好景不長,闔閭死了,死於吳越之戰。其子夫差繼位。一朝天子一朝臣。夫差為王,伍子胥的命運開始轉折。

    

夫差為報父仇,大敗越軍,越王勾踐臣服,夫差轉而與他國爭霸。伍子胥看出了那個卑躬屈膝的越王勾踐是賊心不死的,極諫夫差痛打落水狗。但夫差不聽,且日益疏遠他,而太宰因受勾踐之賂,常於夫差處讒言汙陷他。伍子胥終被賜死,自殺而亡。死後,屍體被裝入一個鳥形的皮袋裡,浮之江上。九年之後,夫差、太宰嚭均為越王勾踐所殺,吳國亡。

    

縱觀伍子胥一生,以慘遭橫禍始,慘遭橫禍終。其結局與其父伍奢驚人一致,都為讒臣所離間,為昏君所殘害。但伍子胥親眼目睹了父親悲劇的全程,為何還讓同樣的悲劇在自已身上重演呢?

 

 

性格的缺陷。

    

逃亡途中過昭關,無船渡河,一夜頭白,見其心浮氣躁。漁父渡其過江,他再三叮囑漁父切勿洩露,並解佩劍以賂之,見其猜忌多疑。破楚都郢,掘平王之墓並鞭屍。據其他史書記載,他「手持九節銅鞭,肉爛骨折」,更「左足踐其腹,右手抉其目」,又割平王頭,將衣物棺木全部銷毀,連同屍骨棄之荒野,並縱吳兵拆毀楚宗室廟,妻宮室女,寑大夫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其殘暴變態之舉,令人髮指。致使楚人同仇敵愾,一夜而三敗吳軍,將吳軍趕出國境。為洩私憤,不顧大局,肆意施暴,此見其狹隘與怨毒。進諫吳王而不被納,竟乘吳王派他出使齊囯下戰書之機,將兒子託付給齊國鮑氏,改姓王孫氏,還大放厥詞,言吳必亡,授政故太宰以「通敵叛國」之口實,終使夫差大動殺機。此為不智。而臨死之前,還交代手下人,一定要把眼珠挖下來懸於吳都東門之上,以親眼見證吳國之亡。可謂刻薄剛愎,至死不悟。屢屢於吳王夫差之前進讒言,挑撥離間者太宰,與伍子胥同為楚人,同遭費無忌之迫害,逃亡至吳,為伍子胥所薦,見重於吳王夫差,並後來居上。伍之薦嚭,為自已,也為他賴以依存的吳國找了個掘墓人。此見其知人之昩。

    

想當年,面對楚平王派來抓捕他兄弟二人的人,他二話不說,拉弓搭箭,逼退來者,何其勇猛果斷;想當年,薦專諸,刺王僚,何其周密謹飭;想當年,與吳王闔閭剖析天下大勢,權衡厲害輕重,何其睿智深遠!然而,性格的硬幣一翻過來,惡魔便得以放縱,終至身死名裂,萬劫不復,徒令後人扼腕長嘆!

 

漁父

       

 窮途末路之際,漁父出現了。

    

《伍子胥列傳》裡這樣說:

    

追者在後,至江,江上有一漁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劍曰:「此劍直(值)百金,以與父。」父曰:「楚國之法,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珪,豈徒百金之劍邪!」不受。

    

《吳越春秋》裡說法有所不同:

    

伍員奔吳,追者在後。至江,江中有漁父,子胥呼之,漁父欲渡。既渡,漁父視之有飢色,曰:「為子取餉。」漁父去,子胥疑之,乃潛深葦之中。父來,持麥飯鮑魚羹,盎槳求之不見,因歌而呼之。子胥出,飲食畢,解百金之劍以贈漁父,不受。問其姓名,不答。子胥誡漁父曰:「掩子之盎槳,無令其露。」漁父諾。胥行數步,漁者覆船自沉於江。

    

兩相比較,我更願相信《史記》之說。畢竟,因伍子胥之疑而自沉於江,未免太過於剛烈。但是,誦之再三之後,我發現自己犯了與伍子胥同樣的錯誤,即以自已的價值標準去評判他人,認為自已會怎麼做,別人就也會怎麼做。伍子胥解劍後,特地說明:此劍值百金。他覺得百金之饋,已為重贈,一介漁夫,該當滿足,殊不知漁父乃慕伍家忠義,慷慨急難。所以,在《吳越春秋》裡,漁父憤而自沉之舉,也未嘗沒有可能。令人深思的是,兩文都未對伍子胥的反應著一字。

    

另一位楚臣窮途末路之際,漁父再次出現:

    

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此漁父乃彼漁父乎?此漁父非彼漁父乎?此漁父非彼漁父,此漁父又是彼漁父。如果我們相信司馬遷寫《史記》時在一些細節上運用了小說的筆法,那我們就有理由懷疑,漁父是個虛構的人物。我甚至懷疑,司馬遷沒有讓他在《伍子胥列傳》中死去,是為了讓他能在《屈原列傳》中再次出現。他來無兆,去無所,不關名利,超越世俗,飄然於天地之間,專為拯救而來。他像一面鏡子,映出了伍胥的功利,映出了屈原的偏執。他是那個以殺戮為樂事、以謀略為能事、以功祿為目標的時代裡的一份異數。

    

他也許存在,也許不存在。只是,我們在讀到有關漁父的篇章時,緊張的神經能暫時得以鬆弛,急促的呼吸能暫時得以舒緩。那時候,硝煙散去,喧囂沉寂,一葉扁舟,一竿長篙,將那些落水的靈魂,一個個打撈。

但是,也許漁父會太失望,也許是歷史讓人太失望,一切的拯救都成為了徒勞。那些所謂的忠臣烈士,都義無反顧地朝著他們生命的既定軌道向前衝撞,完全不顧那江上的浩浩明月、習習清風。

 

 

司馬遷說:「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我們能怨誰呢?怨那些昏君佞臣嗎?哪朝哪代少過這些人?怨那個時代嗎?禮崩樂壞,仁義似乎也無能為力。除了費無忌,對其他人,我們似乎真不好太過於苛求。當我們站在歷史的一端回望另一端時,拔開那層層迷霧,驀然發現,那一張張悲愴的面容都在用哀怨的眼神在逼視著我們,期待著我們給他們刻上公正的碑文。在那個前所未有的亂世裡,幾乎所有的人,或為名、或為利、或奪權、或復仇、都無所不用其極。禮崩樂壞,上帝既已死去,惡魔便得放縱。善惡是非,再無界限,能為已用,便是高招。當群體縱惡之時,不作惡者甚至都不能自保。當群體縱惡之時,苛責個人便顯得底氣不足。這時候,便人人都成了「無忌」。東德西德統一之後,對那些槍殺偷越柏林圍牆的東德邊防軍警進行了審判。一軍警理直氣壯地為自已辯護:「我是在執行上級的命令,不執行命令我會被處死!」法官說:「你不可以違抗命令,但你不能把槍口稍微抬高一點讓自已打不中嗎?」可惜的是,這場審判睌來了兩千年;更可惜的是,這樣的審判在中國的歷史上從未上演過。兩千年後,我們重讀那段歷史,仍被充溢其間的血腥與仇殺、陰謀與卑鄙憋得透不過來,只有那似有似無的漁父,給了我們一絲絲虛幻的慰藉。

----END----

本期後面幾條推薦了大批好書,敬請閱讀。

往期精品:

參團旅遊之累:頭上曬著,肩上扛著,肚子餓著,下面憋著,腳下站(跑)著

當楊守梅變成揚手黴變成羊守默

王振華猥褻幼童案:憤怒宣洩之後,會否一地雞毛

新晃一中鄧世平被殺案的最痛之處:今天的多少憤慨者,當年都是沉默者

相關焦點

  • 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
    《伍子胥列傳》是伍子胥的單人傳記,著重記述了伍子胥為報殺父子之仇,棄小義而滅大恨的事跡。昭關受窘,中途乞討,伍子胥未曾忘掉郢都仇恨的心志,忍辱負重,艱苦卓絕,終於復仇雪恥,名留後世。伍子胥,姓伍,名員,是楚國人。他的生活年代,在春秋時期的楚平王、楚昭王時代。而他的故事,則跟這兩位楚王有直接關係。據《伍子胥列傳》記載,楚平王當年已經立了個太子,名字叫建。
  • 《史記》之伍子胥列傳
    伍尚接受逮捕後,使臣又要逮捕伍子胥,伍子胥拉滿了弓,箭對準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跑了。他聽說太子建在宋國,就前去追隨他。伍奢聽說子胥逃跑了,說:「楚國君臣將要苦於戰火了。」伍尚來到楚都,楚平王就把伍尚和伍奢一塊殺害了。  伍子胥到宋國以後,正好遇上宋國華氏作亂,就和太子建一同逃到鄭國去。鄭國君臣對他們很友好。
  • 司馬遷:伍子胥列傳(節選)
    伍子胥一生極為豐富:其父伍奢為太子太傅,因受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
  • 積累丨每日一篇文言文:《史記·伍子胥列傳》
    伍子胥,名員,楚人也。員父伍奢、兄伍尚,皆賢。楚平王使伍奢為太子建太傅,費無忌為少傅。無忌不忠於太子建,言太子短於王,後平王怒,囚誅伍奢、伍尚,使城父司馬奮揚往殺太子,建亡奔宋。使者捕伍胥,伍胥貫弓執矢鄉使者,使者不敢進,胥遂亡。聞太子建在宋,往從之。後與建子勝俱奔吳。楚國之法,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五年而楚平王卒,吳王僚因楚喪,使二公子將兵往襲楚。楚發兵絕吳兵之後,不得歸。
  • 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世 ——《伍子胥列傳》導讀書
    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世——伍子胥列傳
  • 蔣談廿四史(18):莫忘把伍子胥逼上復仇路的費無忌
    司馬遷《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就是寫了伍子胥這樣一位「隱忍成就功名」、乾脆地說就是「復仇英雄」的故事。但是,其復仇成功的結果也不過就是「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而已。坦率地說,我不喜歡「復仇」的故事。一個人,如果心有怨氣和仇恨,就會把自己的終極目標放在「抱怨」和「復仇」的上面。所謂的「抱怨」,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吐槽」,那一定要尋找機會、尋找對象。
  • 史記.南宋黃善夫刊本
    史上評註《史記》最有影響的是俗稱 「三家注史記」:《集解》(裴駰注)、《索隱》(司馬貞注)和《正義》(張守節注)。此為南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刊本(最早三家注合刻本),現藏於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 室町時代,日本京都建仁寺僧人月舟壽桂及其弟子們將能見到的《史記》古注,抄錄在《史記》黃善夫刊本頁的邊欄外,或抄為另頁,附於每篇之後,使得這些彌足珍貴的古注流傳至今。
  • 跨越百年,《史記》法文全譯本問世,大半新譯
    這套《史記》法文版由三部分構成:沙畹已翻譯的五卷、法國高等研究院學術導師康德謨補譯的《荊燕世家第二十一》和《齊悼惠王第二十二》,以及漢學家雅克·班岜諾教授續譯的「列傳」部分,其中新譯出部分佔整個《史記》篇幅近一半。《史記》法文版。
  • 伍子胥為何叛逃吳國?只因這一位佞臣
    但是偏偏歷史喜歡和我們開玩笑,伍子胥居然跑到其他國家,幫助其他國家的人攻打本國,是伍子胥有「叛逆之心」,還是另有隱情呢?其實這一切的締造者,都歸咎於當時楚國的大佞臣——費無忌。要是碰見英明一點的君主,說這樣話的大臣估計活不過一集,可惜楚平王這個人吧從《史記·伍子胥列傳》中記載的「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絕愛幸之,生子軫。」可以看出楚平王真的將本來應該嫁於他兒子子建的妃子給佔為了己有,可以說這個位君王貪戀美色,而且他扭曲到了可以「忘乎倫理」的地步,也只有這樣的帝王,能夠得到費無忌這樣的「愛臣」了。
  • 日暮途遠,故倒行逆施——伍子胥
    日暮途遠,故倒行逆施——伍子胥 伍子胥是司馬遷詳寫的一個人物,細讀《伍子胥列傳》,
  • 伍子胥與屈原:兩個人的端午節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詳細記載了屈原之死: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 《史記》裡10句經典名言,發人深省,讀到就是賺到!
    與《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中國人常說,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當我們讀《史記》時,不僅可以感慨興亡,亦可從中學到為人處世的道理。《史記》裡10句經典名言,發人深省,讀到就是賺到!
  • 《史記》裡流傳多年的成語,司馬遷沒有明寫,只好拐著彎告訴你
    下面江山帶你看看這6個成語,你經常掛在嘴邊,但你知道他們來自《史記》嗎?1、天下無雙[釋義]天下找不出第二個。形容出類拔萃,獨一無二。[出處]《史記·信陵君列傳》:「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2、海市蜃樓[釋義]蜃:大蛤。原指海邊或沙漠中,由於光線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現的虛幻的樓臺城郭。
  • 吳王夫差兵敗自殺,死前用白布蒙上眼睛,勾踐:幸虧你殺了伍子胥
    西漢時期,太史公司馬遷撰寫《史記》,以紀傳體的形式記錄歷史,開了史家之先河。司馬遷把人物傳記分為「本紀」、「世家」、「列傳」三類,「世家」是用來記錄諸侯王公封國史跡的。《史記》中共記錄30篇《世家》,其中,《吳太伯世家》位列第一位。
  • 《史記》中的8則經典名言,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史記》是我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學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三千年左右的歷史,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讀中國歷史,不能不讀《史記》。1.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出自《史記·刺客列傳》。
  • 要離是戰國四大刺客之一,司馬遷為何不讓他進刺客列傳?
    後來他被伍子胥推薦給吳王闔閭,在闔閭的指使下成功刺殺了力大驍悍,武勇迅捷,有萬人敵之稱的吳國公子慶忌。司馬遷老先生在撰寫《史記》的時候,曾經專門為春秋戰國時期幾位著名的刺客寫了《刺客列傳》。但很奇怪,《刺客列傳》中卻並沒有收錄要離的事跡。那麼,司馬遷因何不讓要離進《刺客列傳》呢?這其中又有何隱情呢?
  • 伍子胥是否太殘忍?慫恿闔閭對楚國女人幹的事太狠,孫武無奈歸隱
    ---《史記》所以楚昭王派遣申包胥前往秦國求援,結果秦哀公卻拒絕了申包胥的請求,因為秦國並不希望得罪強大的吳國。這個時候申包胥展現出了他的忠義,他在宮殿大門口哭了七天七夜,終於打動了秦哀公。於是秦哀公派遣了子蒲、子虎率領500輛戰車前往救助楚昭王。
  • 復仇者---先秦伍子胥
    伍子胥之父伍奢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費無極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是姑蘇城(蘇州城)的營造者,至今蘇州有胥門。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為諸侯一霸。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
  • 沒時間讀完《史記》,讀懂這10條經典名句也夠用了,建議收藏!
    史學巨著《史記》由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所著,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讀中國歷史,不能不讀《史記》。這些歷史的經驗,人生的智慧,都藏在《史記》裡。精選《史記》中10句經典名句,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