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途遠,故倒行逆施——伍子胥

2021-02-13 禾苗讀史

日暮途遠,故倒行逆施——伍子胥

 

伍子胥是司馬遷詳寫的一個人物,細讀《伍子胥列傳》,司馬遷之諸種情緒蘊含其中,同情之,批評之,感嘆之,很難一一說清。也許作為史官的司馬遷,屬於那種隱忍自己情緒的人,讀到了一個剛烈不屈、不按常理出牌的伍子胥,有一些好奇與吃驚,雖然秉著史家的筆,寫出來卻有藏不住的「奇」。

據說人往往會激賞兩類人,一類是和自己性情、行事相似之人,這如同在人群中找到了另一個自己,實際是一種自戀的表現;一類是和自己性情迥異,行事迥異之人,因為完全摸不著門路,距離產生美,往往陡然生出許多好奇和驚訝。不知司馬遷對伍子胥算不算後一種。我們結合文本看看司馬遷筆下的伍子胥吧。

伍子胥,即伍員,《史記》中有時也稱「伍胥」,父親伍奢,兄長伍尚。按照文本的記載,伍員家族世代服務於楚國王室:「其先曰伍舉,以直諫事楚莊王,有顯,故其後世有名於楚。」楚平王之時,伍奢任太子太傅,費無忌為太子少傅。費無忌以秦女之事離間楚平王與太子:

 

平王使無忌為太子取婦於秦,秦女好,無忌馳歸報平王曰:「秦女絕美,王可自取,而更為太子取婦。」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絕愛幸之,生子軫。更為太子取婦。

 

此事之後,費無忌「去太子而事平王」,更擔心將來平王死去,太子為王,太子會殺死自己。於是多次在楚平王面前進讒言,說太子不滿秦女之事,有謀反之意。楚平王就召太子太傅伍奢拷問。伍奢知道是費無忌從中作梗,直言道:「王獨奈何以讒賊小臣疏骨肉之親乎?」昏了頭的楚平王囚禁了伍奢,派司馬奮揚殺太子。太子建逃至宋國。

伍子胥的選擇之一 :父兄被殺,是否同死?——逃也。

    太子出逃,被囚禁的伍奢就成了替罪羊。陰險如費無忌,還惦記著伍奢的兩個兒子,他對楚平王說:「伍奢有二子,皆賢,不誅且為楚憂。可以其父質而召之,不然且為楚患。」楚平王就對伍奢說:「能致汝二子則生,不能則死。」意思是你若能讓你的兒子來救你,你就可以活,不然就得死。伍奢自然知道楚王的陰謀,對楚王說:

尚為人仁,呼必來。員為人剛戾忍訽,能成大事,彼見來之並禽,其勢必不來。

訽,ɡòu,同「詬」,羞辱,恥辱。意思是,大兒子伍尚仁厚,肯定會前來。伍員性格剛烈暴戾,能忍辱負重,可成大事,他定然知道大王是想抓他們來一併擒獲,伍員不會來。知子莫若父,司馬遷在這裡通過父親伍奢之話,展示了伍員的性格:剛戾忍訽。果然,楚平王派人以伍奢性命召見二人時,伍尚二話不說就要去,而伍子胥分析說:「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脫者後生患,故以父為質,詐召二子。二子到,則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讎不得報。」

結合當時太子出逃,楚平王聽信費無忌之言等政治形勢,伍員看清了楚平王和費無忌的陰謀,所謂的「生父」,就是一個幌子,想把他們一家人攏在一起,殺個乾淨才是實情。所以伍員勸說哥哥隱忍,不要送死,留得性命為父親報仇。然而伍尚看重的不是報仇,而是父命和為「天下笑」:

 

伍尚曰:「我知往終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後不能雪恥,終為天下笑耳。」謂員:「可去矣!汝能報殺父之讎,我將歸死。」

 

兄弟二人之性格迥異由此可見。伍尚明知前往不能救父,索性陪父親死,他也知道復仇之路無比艱難,赴死之前,催促伍員趕緊逃跑,並將復仇交代給了伍員。和哥哥不同的是,伍子胥從來沒想過死,他奮力反抗,拉弓箭對抗前來的使者,很快逃亡到太子建所至的宋國去了。之後伍奢和伍尚皆死,伍奢死前聽到小兒子逃跑了,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楚國君臣且苦兵矣。」從後來的事看,最了解伍子胥的,真的是伍奢這個父親大人了。

伍子胥選擇之二:如何復仇?——滅其國也。

伍子胥的決意復仇之心,在知道父親伍奢未死而必死之時,已經有了。但如何復仇,疲於逃亡奔命的伍子胥一時未必想得清楚,但時刻沒有忘記。伍子胥出逃後,第一時間找到了在宋國的太子建,父親曾是太子建的太傅,雖死,自己還可以繼續輔佐太子建。不料太子建後從宋至鄭,又到晉,參與到晉頃公滅鄭的陰謀中,被鄭定公和子產誅殺。伍子胥只得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勝奔吳。

逃亡之路無比艱難,民間有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頭的傳說,《史記》沒有明確記載白頭,卻寫出伍子胥死裡逃生的曲折與艱難:先是昭關受困:「到昭關,昭關欲執之。伍胥遂與勝獨身步走,幾不得脫。」其次,渡江不利,幸得漁夫相助。伍子胥欲以佩劍感謝,漁夫的一段話意味深長:「楚國之法,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珪,豈徒百金劍邪!」由此可見,楚平王一直沒有放棄對伍子胥的追殺,而懸賞之高,會使得很多貪利之人慾速得伍子胥。而漁夫,顯然知道他救的是伍子胥,他絲毫不貪慕財富榮華,在伍子胥生死之際選擇幫伍子胥。再次,伍子胥病而乞食。三個層次展示了伍子胥之苦難。這番波折之後,伍胥到吳,通過公子光見到了吳王繚。

     似乎這番死裡逃生之後,伍子胥的仇恨更加強烈而清晰。在逃亡途中,伍胥曾經對自己的好友申包胥談及自己的復仇計劃:

 

始伍員與申包胥為交,員之亡也,謂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

 

艱難逃亡之下,滅楚是可能是支撐伍胥活下去的動力。到吳國不久,他就遊說吳王繚伐楚,然此時吳國內部政局不穩。伍子胥看好了公子光,他向公子光推薦了專諸後,暫時與太子建之子勝隱居了起來。五年之後,楚平王死了,繼位的是當年秦女之子,即楚昭王。此時,公子光令專諸刺殺吳王僚後,成為吳王闔閭。吳王闔閭九年,伍子胥、孫武輔佐吳王闔閭謀圖伐楚,「悉興師與唐、蔡伐楚」,五戰之後,楚敗,吳王、伍子胥等人一直打到了楚國的都城郢。

伍子胥選擇之三:平王死,楚國亡,可否回頭?—日暮途遠,倒行逆施。

此時殺害伍子胥父兄的楚平王早死了,楚昭王逃跑了,無處發洩自己憤恨的伍子胥做出了瘋狂的舉動:

 

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

 

成語掘墓鞭屍由此而來。伍子胥此舉招來一片罵聲,他的好友派人傳話給他:「子之報讎,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意思是你的復仇也太過了,不管怎麼說,你曾經也是楚平王的臣子,現在羞辱死人,難道不是滅絕天道人倫之事嗎?!」從伍子胥的回答來看,他不是昏了頭,而是很清楚自己在幹什麼,他在向天下昭示他的復仇:

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莫,即「暮」,日落時,傍晚。逆,倒,顛倒。這句出自伍員的經典語錄,從字面上看,意思是:天色已晚,我還有很遠的路,所以我要倒著行走,顛倒行事。隱含的意思是,我早知自己前途渺茫,唯有復仇了。伍子胥似乎從來不掩飾自己的惡毒和殘忍,然而從之後的事看,復仇之後,伍子胥的行事並沒有多「倒行逆施」,他一心一意的輔佐吳國的君主,盡職盡責。只是闔閭死了,吳王換了夫差,伍子胥的諫議從來不受重視。

伍子胥選擇之四:吳王拒諫,如何?—三諫之,詛咒之。

申包胥逃到秦國,求救於秦國。秦國救楚擊吳,之後,楚昭王借吳國內亂之時,回到都城郢。兩年之後,吳越之戰中,闔閭病死,夫差為王,重用太宰伯嚭遠勝於伍子胥。勾踐忍辱請和,求委國為臣妾。吳王想要答應,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是伍子胥。伍子胥諫曰:

 

越王為人能辛苦。今王不滅,後必悔之。

 

這是文本記載的伍子胥第一次勸諫。吳王根本不信用伍子胥,用太宰嚭計,答應了勾踐的請求。五年之後,吳王夫差計劃向北討伐齊國,跳出來反對的還是伍子胥,伍子胥諫曰:

 

句踐食不重味,吊死問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為吳患。今吳之有越,猶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務齊,不亦謬乎!

 

第一次吳王不聽,這次肯定也不會聽。更何況,這次吳國大敗齊師,吳王「益疏子胥之謀」。又過了四年,吳王再次謀劃伐齊,越王勾踐看到了削弱吳國的機會,不僅「率其眾以助吳」,更以以重寶賄賂太宰嚭。伍子胥第三次勸諫:

 

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辭詐偽而貪齊。破齊,譬猶石田,無所用之。且盤庚之誥曰:『有顛越不恭,劓殄滅之,俾無遺育,無使易種於茲邑。』此商之所以興。願王釋齊而先越;若不然,後將悔之無及。」

 

吳王肯定不聽,還將伍子胥派到齊國去。從後面發生的諸事看,伍子胥的三諫的確是深謀遠慮,可惜吳王夫差根本不聽。

伍子胥預見了吳國即將敗亡,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齊國的鮑牧,自己回到吳國,欲與吳國同存亡。然而這種做法,到了太宰嚭那裡完全變了樣:「(伍子胥)使於齊也,乃屬其子於齊之鮑氏。夫為人臣,內不得意,外倚諸侯,自以為先王之謀臣,今不見用,常鞅鞅怨望。願王早圖之。」 於是,在伍子胥三諫之後,吳王夫差沒有感覺到伍子胥的忠誠,反而動了殺心。吳王上次了伍子胥「屬鏤之劍」,對他說:

 

子以此死。

 

伍子胥仰天長嘆:「嗟乎!讒臣嚭為亂矣,王乃反誅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時,諸公子爭立,我以死爭之於先王,幾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吳國予我,我顧不敢望也。然今若聽諛臣言以殺長者。」伍子胥之痛心皆在這番話語之中。三諫之後,全天下都知道吳王不信用伍子胥,然殺了伍子胥,怕是伍子胥自己也沒想到。於是這番感嘆,除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感,更有莫名的悲涼,伍子胥竭盡心力為吳國,與先前的吳王闔閭必然是君臣和諧,這種君臣相投,似乎近似於秦王之於李斯,項梁之於範增。而等想將這份感情投之於先君之子,往往就走了樣。這其中,心痛應當遠遠大於怨恨。三諫之後,伍子胥也不會再進諫了,臨死之前,伍子胥的預言了吳國的滅亡。但這個預見,在當時更像是詛咒:

 

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

 

吳王夫差聞之大怒,將伍子胥的屍體丟到了江裡。吳人憐之,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

十年之間,勾踐滅吳。

司馬遷對於伍子胥的評價,非常具有個人色彩,他還是很袒護伍子胥的,這裡面寄予了司馬遷對伍子胥人生遭際的同情,司馬遷肯定了伍子胥的「剛烈」,實質就是肯定了伍子胥的抗爭精神。《史記》中諸多悲劇人物,身上最可貴的就是抗爭與不屈之精神:「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最後,說說伍子胥一直護著的太子建之子勝,後來被楚惠王召回,居住在楚國邊城邑鄢地,號為白公。白公一直記恨當年鄭國的殺父之仇,後在叛亂失敗後自殺了。

 

相關焦點

  • 每日詞摘 ||日暮途遠
    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成語故事叫做日暮途遠。 這個成語還有一種說法叫做「日暮途窮」。「暮」是傍晚的意思,「途」就是路途。這個成語是說天色已經晚了,而路途還很遙遠,比喻處境十分困難,到了末日,或者形容窮困到了極點,非常著急。 這個成語出自伍子胥給老友的一封信。在信上伍子胥說:「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 從伍子胥與申包胥的復仇來看,誰的人生境界更勝一籌?
    (圖)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員,字子胥,本楚國椒邑(一說湖北省監利縣黃歇口鎮,一說安徽省全椒縣)人,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伍子胥的一生可圈可點,用波瀾壯闊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在中國歷史上,能夠像他這樣經歷坎坷而又大有作為的人並不很多。而申包胥卻乏善可陳,翻遍史冊,他似乎只做了一件事,而且這件事得以做成,還主要靠的是外力和偶然事變。
  • 伍子胥的江陰猜想(1)
    伍子胥和江陰有關係嗎?他分封在江南的申地會不會就在江陰璜土利港申港一帶?為什麼江陰的史料一點也沒有介紹過?他建造了大小闔閭城,和江陰最早的城市若溪城會有關係嗎?江陰會不會就是伍子胥投奔公子光(闔閭)時隱秘輔佐七年的地方?本文通過七篇文章以猜想的方式和你一起去探究伍子胥的江陰之謎,首次提出了伍子胥與江陰有淵源的觀點,歡迎大家一起探究。
  • 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世 ——《伍子胥列傳》導讀書
    主要記錄三件事:一是伍子胥與楚結仇逃往吳國,二是伍子胥助公子光奪取王位、成就霸業以及替父兄雪仇,三是伍子胥為宰嚭所讒被賜死。整個傳記所涉及人物、事件、國家眾多,但太史公以伍子胥的人生軌跡為線索,以結仇奔吳、攻楚雪仇、被讒身亡貫穿,人物事件井然,雜而不亂,很能體現太史公強大的敘事能力。
  • 司馬遷:伍子胥列傳(節選)
    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後伍子胥勸諫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遭拒。夫差令其自殺。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於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在伍子胥死後九年,吳國為越國所滅。 今天僅推送伍子胥報父兄之仇的相關內容。
  • 伍子胥之死:最強特工頭目竟然死在了美女間諜西施的手上
    《復仇的男神:烈丈夫伍子胥》(七)上一期音頻課,我們講了伍子胥的時代悲劇,以及春秋戰國之交的標誌性歷史事件,吳越爭霸。今天我們伍子胥的最後一篇,就來詳細講講吳越之間驚心動魄的諜戰故事。因為伍子胥的悲慘結局,表面上是死於昏君夫差之手,其實是死於諜戰失敗。伍子胥這位強大的復仇者與諜戰之祖,最終竟死在了更為強大的復仇者與間諜手上。
  • 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
    《伍子胥列傳》是伍子胥的單人傳記,著重記述了伍子胥為報殺父子之仇,棄小義而滅大恨的事跡。昭關受窘,中途乞討,伍子胥未曾忘掉郢都仇恨的心志,忍辱負重,艱苦卓絕,終於復仇雪恥,名留後世。伍子胥,姓伍,名員,是楚國人。他的生活年代,在春秋時期的楚平王、楚昭王時代。而他的故事,則跟這兩位楚王有直接關係。據《伍子胥列傳》記載,楚平王當年已經立了個太子,名字叫建。
  • 一人因其興國,一人因其喪邦,春秋「猛人」伍子胥的悲喜人生
    伍子胥初到楚國時,本來想向吳王僚借兵報仇,但是當時吳國剛剛經歷越國之戰,民困兵乏,沒有滅楚的能力和想法,當時考慮到吳國內部朝堂還不算穩定,因此吳王僚拒絕了伍子胥的請求。為了早已復仇,告慰父兄的在天之靈,伍子胥請來了自己的朋友,著名的軍事家,齊國貴族孫武,幫助吳國訓練軍隊,當時的吳國新都城姑蘇,就是在伍子胥執政期間,設計規劃建造的;幾千年來伍子胥是蘇州人的驕傲,現在的蘇州城裡,仍然有胥口,胥江,胥門,相城這些紀念伍子胥的地名。
  • 惡魔的放縱---讀《史記.伍子胥列傳》
    專諸不負重託,以命相搏,終殺王僚,公子光如願登位,論功行賞,「以伍員( 伍子胥)為行人,而與謀國事。」    在伍子胥與孫武的謀劃輔佐下,吳王闔閭終成霸主。其間大敗楚國,攻入楚都郢,因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不得親刃平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以此洩憤。掘人祖墳,鞭之死屍,是神人共憤之事。
  • 《史記》之伍子胥列傳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為太傅,費無忌為少傅。無忌不忠於太子建。  頃之,無忌又日夜言太子短於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無怨望,原王少自備也。自太子居城父,將兵,外交諸侯,且欲入為亂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問之。伍奢知無忌讒太子於平王,因曰:「王獨柰何以讒賊小臣疏骨肉之親乎?」無忌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見禽。」於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馬奮揚往殺太子。行未至,奮揚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將誅。」太子建亡奔宋。
  • 公子光用離間計結交伍子胥
    公子光用離間計結交伍子胥話說公子光準備將伍子胥收養下來,卻不料被吳王僚搶了先,將伍子胥接去,待為上賓。  伍子胥見到吳王僚後,就像見到了救星一樣,他牢牢的抓住這次機會,向吳王言明討伐楚國的好處,慫恿吳王快快向楚國開戰。
  • 復仇者---先秦伍子胥
    伍子胥之父伍奢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費無極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是姑蘇城(蘇州城)的營造者,至今蘇州有胥門。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為諸侯一霸。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
  • 伍子胥真挖出楚平王鞭屍?他為父兄報仇為何遭人詬病?他是楚國人
    導語:伍子胥是一個悲情猛人,說他悲情,那是因為他這一生,都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說他是猛人,那是因為他做人做事都比較猛。伍子胥全家遭到楚國陷害,他隻身逃到吳國以後,發誓要為父兄報仇。結果帶領吳國大軍將楚國踏平,伍子胥挖出了楚平王的屍骸鞭屍洩憤。吳王闔閭十分信任伍子胥,可是夫差稱王后,逐漸與其疏遠,甚至開始懷疑伍子胥,最終伍子胥含恨被殺。
  • 伍子胥與蘇州城
    不過,蘇州人民起先並不紀念屈原,而是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伍子胥。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吳王闔閭之命,「相土嘗水,象天法地」,設計建造了闔閭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城。春秋末年的吳越之戰中,伍子胥冤死,投屍於胥江之中,吳地百姓哀憐伍子胥的不幸,為他立祠於江邊,在民間信仰中逐步奉其為江神、潮神、濤神,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
  • 伍子胥的端午
    蘇州的端午節是屬於伍子胥的。伍子胥建造了闔閭大城,也就是現在的姑蘇古城。並助力闔閭和夫差的吳國一躍成為春秋時期霸主之一。
  • 伍子胥在儀徵
    縣誌卷四十二人物誌「烈女」條目,介紹的第一位烈女是浣紗女,這是另一位與伍子胥有聯繫的儀徵人,事跡依然尚義悲壯。  縣誌說,春秋時候,有一位浣紗女,姓馮(馮氏),白沙人(儀徵古代曾叫白沙),伍子胥從楚國出逃投奔吳國,在西溪邊遇到一位女子正在浣紗,旁邊籃子裡有飯,伍子胥說,夫人,能不能給碗飯吃?女子說,我今年三十歲了,與母親相依為命,還沒有嫁人,給你吃這個飯不妥吧?
  • 當伍子胥遇上「端午」!
    在江浙一帶,端午節的起源傾向於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伍子胥家族在楚囯很有名。先祖伍舉是直言楚莊王有功勞的楚國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師。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奈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殺,而避難逃奔吳國。後結識吳公子光,並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是為吳王闔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