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與蘇州城

2021-02-13 伍氏網

端午剛過,各地紛紛舉辦了豐富多樣的端午民俗活動。說到端午向江湖裡拋擲粽子,這項活動的起源還在蘇州。不過,蘇州人民起先並不紀念屈原,而是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伍子胥。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吳王闔閭之命,「相土嘗水,象天法地」,設計建造了闔閭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城。春秋末年的吳越之戰中,伍子胥冤死,投屍於胥江之中,吳地百姓哀憐伍子胥的不幸,為他立祠於江邊,在民間信仰中逐步奉其為江神、潮神、濤神,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


◎伍子胥建姑蘇城


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名員,字子胥,楚國人。伍子胥到吳國後,成為吳王闔閭重臣,為吳國的繁榮和爭霸作了很大的貢獻。


伍子胥在領受築城命令後,就來到了今蘇州城北的湘城一帶,上觀天象、下測水文選址,並將第一批城磚運到了這裡,後因複測得地勢低洼、土松地隙才作罷,於是「將磚鋪砌河東街道」,因而得名「相城」。無奈,伍子胥只得另選良址,將城址南移到了如今的蘇州城。2500多年前的相城與造城理想擦身而過,卻為相城增添一段耐人尋味的歷史色彩。


遺落千年的「城市夢」,終於在這代人手裡變成現實。2001年8月2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吳縣市,將其背部的陸慕等12個鎮合設為相城區,以體現吳文化底蘊,從而使「相城」拋掉背了兩千多年的空名,邁開農村城市化的進程。


在美麗富饒的江南,無處不留下了伍子胥永遠的影響力,並和歷史一起深入到人們的血脈裡,成為古老的榮光和厚重的存在。伍子胥被公認為姑蘇城之父。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建造了水路並行、河街相鄰的闔閭大城這一東方文化的瑰寶。雖經兩千多年的風剝雨蝕,姑蘇城池如今仍然坐落在當時的城址上巋然不動。


為了安君治民,興霸成王,除立城郭外,伍子胥還設守備,實倉稟,治兵庫。他大興水利,疏浚河道,率眾開鑿了世界上第一條運河——胥江,且至今仍在發揮航運作用。在防洪灌溉上它享有「我當三江水,確保蘇錫常」的美譽,促進了經濟繁榮,使蘇南平原逐漸成為中國最富裕的地方。在人間天堂的蘇州,到處都有他的影子,足跡、印痕和姿態。


◎端午之際祭伍君


千百年來,吳地仍然有很多遺風舊俗都是因為伍子胥而流傳下來——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的時候裹粽子、划龍舟祭祀伍子胥,形成一系列民俗紀念活動,蘇州端午習俗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感念這位吳國忠臣,命名胥江、胥山等地名以示永久紀念,並立寺廟祭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位於陽澄湖畔的風水寶地,得天獨厚,人傑地靈,人才武將,燦若群星,使得相城的歷史文化傳承源遠流長,名人輩出。在端午佳節的前夕,蘇州市伍子胥研究會邀請市社科聯領導、相城區領導,各高校教授、伍氏宗親等各方領導專家相聚在以伍子胥「相地嘗土」為淵源的相城區,舉辦了「2012端午節紀念伍子胥座談會」,不僅是對吳地故人的紀念與瞻仰,同時旨在對以學術研討的方式,更深層次的紀念這位載入吳國史冊的重要人物。對吳地故人的紀念與瞻仰,同時也旨在對吳地傳統歷史文化發揚光大,以「古為今用」的旗幟推動經濟文化和城市建設,進一步發揮研究會學術團體的功能,傳播伍子胥的高風亮節、居安思危和富民強國的偉大民族精神,形成社會和諧發展的新生產力,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歷史內涵,更深層次的提升目前吳地人民精神文化層次。


中共監利縣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會員李光榮這次來蘇,帶來了他創作了圖文並茂的書籍《萬裡尋訪伍子胥》。李光榮十餘年來潛心研讀了古今大量關於伍子胥的史籍和論著,旅行8個省,行程2萬多公裡,尋訪伍子胥留在大地上的印跡,撰寫出洋洋50萬言的《萬裡尋訪伍子胥》,為研究伍子胥的豐功偉績和弘揚伍子胥的高風亮節,又增添了一本有分量的著述,也是近年來國內外伍子胥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


◎研究伍子胥的現實意義


伍子胥對吳地思想、政治、文化、軍事等都有深遠的影響。如何弘揚伍子胥文化,並將其賦予新的時代意義與內涵?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蘇州職業大學教授、蘇州市職業大學吳文化研究所所長吳恩培認為,嘉興如今紀念伍子胥,使得嘉興的粽子產業有了文化的依託,而蘇州如今紀念伍子胥,卻沒有與產業掛鈎。「蘇州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產多,但即使再多,我們也不能把它丟掉。伍子胥是蘇州重要的文化遺產,如何與產業掛鈎,將伍子胥文化深入挖掘發揚光大,這是我們需要探索的問題。」


蘇州市文聯黨組書記朱建華也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我認為研究伍子胥文化,關鍵是要復原伍子胥文化的現實意義,在目前情況下,我們研究、傳承、弘揚伍子胥文化,需要為蘇州乃至全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服務。我認為這是我們研究的落腳點,如果不把研究放在這個點上,我們的一切研究現實意義就不大。」朱建華認為,伍子胥文化的研究、傳承、弘揚,應該由政府主導,通過行政推動,聯繫社會各界開展各種活動。伍子胥文化是吳文化的重要內涵,蘇州建立伍子胥研究會,也是要為現實服務。「下一步,我們如何以伍子胥文化為依託,做一個蘇州自己的文化節,創造自己的自主文化節品牌,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本文由河源:伍福鈴宗親投稿!


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①點擊右上角→點擊「分享到朋友圈」
如何每天都能收到伍氏文化相關文章?
①點擊右上角→點擊「查看官方帳號」→點擊:關注
②打開微信→朋友們→添加朋友→搜號碼→查找:chinawu5或中華伍氏網

更多伍氏信息請登錄:
中華伍氏網 http://www.chinawu.net

伍氏論壇 http://bbs.chinawu.net

歡迎廣大宗親登錄家族網站《中華伍氏網》http://www.chinawu.net

本網站為非盈利,公益性民間網站
團結世界伍氏宗親,凝聚天下伍氏力量
歡迎廣大伍氏宗親投稿伍氏新聞資訊
投稿郵箱:chinawu.net@163.com
QQ:287727721 / 479380031



相關焦點

  • 當伍子胥遇上「端午」!
    在江浙一帶,端午節的起源傾向於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伍子胥家族在楚囯很有名。先祖伍舉是直言楚莊王有功勞的楚國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師。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奈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殺,而避難逃奔吳國。後結識吳公子光,並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是為吳王闔閭。
  • 端午傳說:「濤神」伍子胥與端午節的由來
    為使吳國能內可守御,外可應敵,他建議吳王闔閭「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稟,治兵革」,並受命親自選擇吳國都城城址。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最後選定城址,合理規劃,建造了闔閭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城。我們只能從青史中看到,伍子胥為了吳國傾盡了自己的心力。可即便如此,他也逃不出為人臣者的悲劇命運。五月初五,這一日他永遠告別了對他至關重要的吳國,沉入了滾滾的江濤……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他忠心耿耿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到了鼎盛之勢。吳王閹閭去世後,他繼續輔佐夫差即位,幫助吳國打敗越國。
  • 復仇者---先秦伍子胥
    伍子胥之父伍奢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費無極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是姑蘇城(蘇州城)的營造者,至今蘇州有胥門。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為諸侯一霸。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
  • 端午節特稿|伍子胥傳說
    他還「象天法地」營造了姑蘇城(蘇州城)。闔閭去世後,他繼續輔佐夫差,幫助吳國打敗越國,越王勾踐請和,子胥主張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左右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國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命人將伍子胥屍首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 伍子胥的端午
    蘇州的端午節是屬於伍子胥的。伍子胥建造了闔閭大城,也就是現在的姑蘇古城。並助力闔閭和夫差的吳國一躍成為春秋時期霸主之一。
  • 伍子胥在儀徵
    縣誌卷四十二人物誌「烈女」條目,介紹的第一位烈女是浣紗女,這是另一位與伍子胥有聯繫的儀徵人,事跡依然尚義悲壯。  縣誌說,春秋時候,有一位浣紗女,姓馮(馮氏),白沙人(儀徵古代曾叫白沙),伍子胥從楚國出逃投奔吳國,在西溪邊遇到一位女子正在浣紗,旁邊籃子裡有飯,伍子胥說,夫人,能不能給碗飯吃?女子說,我今年三十歲了,與母親相依為命,還沒有嫁人,給你吃這個飯不妥吧?
  • 伍子胥與屈原
    歷經艱難逃出楚國的伍子胥來到吳國,剛來吳國的伍子胥苦於沒有人引薦,再加上生活艱辛,只能上街頭賣藝求生,在賣藝的過程中他結識了專諸,兩人性情相投,隨後結拜為兄弟。再後來,幫助那時還是公子的闔閭奪得王位,後又輔助闔閭爭霸春秋。吳國在伍子胥和闔閭的治理之下,漸漸強大到有了爭霸春秋天下的資本。吳國馬上開始進攻楚國,春秋大國楚國沒能阻擋吳國大軍前進的腳步。
  • 伍子胥的母親
    伍子胥是蘇州古城的締造者,在蘇州幾乎是家喻戶曉,但因世俗偏見和歷代文人吝嗇的筆墨,養育了伍子胥,並捨身助子逃離虎口,來到吳地的胥母卻鮮為人知
  • 日暮途遠,故倒行逆施——伍子胥
    伍子胥的決意復仇之心,在知道父親伍奢未死而必死之時,已經有了。但如何復仇,疲於逃亡奔命的伍子胥一時未必想得清楚,但時刻沒有忘記。伍子胥出逃後,第一時間找到了在宋國的太子建,父親曾是太子建的太傅,雖死,自己還可以繼續輔佐太子建。不料太子建後從宋至鄭,又到晉,參與到晉頃公滅鄭的陰謀中,被鄭定公和子產誅殺。伍子胥只得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勝奔吳。
  • 《伍子胥過昭關的故事》
    伍子胥過昭關伍子胥是春秋時期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他曾經追隨當時正在鄭國避難的楚國太子建,太子建與晉國密謀滅鄭,結果被鄭君知道了,殺了太子建,伍子胥只好帶著公子建的兒子公子勝連夜 逃跑,出奔吳國。伍子胥一行人逃到昭關的時候,先住在附近一個朋友東皋公家裡,商量過關的對策。
  • 伍子胥的江陰猜想(1)
    伍子胥和江陰有關係嗎?他分封在江南的申地會不會就在江陰璜土利港申港一帶?為什麼江陰的史料一點也沒有介紹過?他建造了大小闔閭城,和江陰最早的城市若溪城會有關係嗎?江陰會不會就是伍子胥投奔公子光(闔閭)時隱秘輔佐七年的地方?本文通過七篇文章以猜想的方式和你一起去探究伍子胥的江陰之謎,首次提出了伍子胥與江陰有淵源的觀點,歡迎大家一起探究。
  • 女子因伍子胥而死的故事
    ,大家也應該聽過這個名字,他是楚國人,那時有奸臣向當時的楚平王進讒言,所以楚平王就下令殺他們一家,當時伍子胥的父親和大哥是被殺了的,好在伍子胥跑的快,沒有被殺害,伍子胥當時就打算去投靠吳國,要為吳國效力,以此來報殺父弒兄之仇,但是前提得跑出楚國才行啊。
  • 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
    《伍子胥列傳》是伍子胥的單人傳記,著重記述了伍子胥為報殺父子之仇,棄小義而滅大恨的事跡。昭關受窘,中途乞討,伍子胥未曾忘掉郢都仇恨的心志,忍辱負重,艱苦卓絕,終於復仇雪恥,名留後世。伍子胥,姓伍,名員,是楚國人。他的生活年代,在春秋時期的楚平王、楚昭王時代。而他的故事,則跟這兩位楚王有直接關係。據《伍子胥列傳》記載,楚平王當年已經立了個太子,名字叫建。
  • 伍子胥與屈原:兩個人的端午
    伍子胥不幹了!要知道,在戰國時期,以蘇州為中心的江浙一帶在端午節這天紀念的都是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做吳王夫差大夫時,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 公子光用離間計結交伍子胥
    公子光用離間計結交伍子胥話說公子光準備將伍子胥收養下來,卻不料被吳王僚搶了先,將伍子胥接去,待為上賓。  伍子胥見到吳王僚後,就像見到了救星一樣,他牢牢的抓住這次機會,向吳王言明討伐楚國的好處,慫恿吳王快快向楚國開戰。
  • 端午懷想《端午節與伍子胥的故事 》
    國恨家仇滿襟懷,伍子胥可不願坐以待斃。他倉皇出逃,一路悲歌。《吳越春秋》記載,當時楚國發了通緝令捉拿伍子胥,還派兵追趕。伍子胥行至大江邊,仰天大哭,傳說一夜鬚髮皆白。後來他聽說太子建在宋國,便找到他一起投奔吳國。
  • 《史記》之伍子胥列傳
    伍尚接受逮捕後,使臣又要逮捕伍子胥,伍子胥拉滿了弓,箭對準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跑了。他聽說太子建在宋國,就前去追隨他。伍奢聽說子胥逃跑了,說:「楚國君臣將要苦於戰火了。」伍尚來到楚都,楚平王就把伍尚和伍奢一塊殺害了。  伍子胥到宋國以後,正好遇上宋國華氏作亂,就和太子建一同逃到鄭國去。鄭國君臣對他們很友好。
  • 司馬遷:伍子胥列傳(節選)
    伍子胥一生極為豐富:其父伍奢為太子太傅,因受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
  • 【薦讀】中華民間故事精選(四)——伍子胥的悲壯人生
    當使者要捉拿伍子胥時,伍子胥怒目圓睜,拔出佩劍,直抵使者腦門,嚇得使者只得隨伍尚回國都交差。        伍尚一行回到都城,馬上同父親伍奢一道被楚平王殺害。被害前,伍奢長嘆一聲說:「楚國從此不得安寧了!」他知道,伍子胥是不會放過楚平王的。
  • 伍子胥為何叛逃吳國?只因這一位佞臣
    伍子胥乃春秋時期著名的謀臣,曾經幫助吳國走向鼎盛時期。就是這樣一位有大才之人,家鄉卻在楚國,在被逼無奈之下,只能逃往吳國,成為一位「叛國」之人。伍子胥年紀輕輕便剛毅勇敢,有大將之風,按理說這樣的人才應該是君王最喜歡的臣子,應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