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真挖出楚平王鞭屍?他為父兄報仇為何遭人詬病?他是楚國人

2021-02-08 歷史鑑賞者

導語:

伍子胥是一個悲情猛人,說他悲情,那是因為他這一生,都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說他是猛人,那是因為他做人做事都比較猛。

伍子胥全家遭到楚國陷害,他隻身逃到吳國以後,發誓要為父兄報仇。結果帶領吳國大軍將楚國踏平,伍子胥挖出了楚平王的屍骸鞭屍洩憤。吳王闔閭十分信任伍子胥,可是夫差稱王后,逐漸與其疏遠,甚至開始懷疑伍子胥,最終伍子胥含恨被殺。

01一夜白頭的伍子胥,前半生只為報仇。

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曾經是楚國的官員,因為遭到了費無極的構陷,結果伍奢全家被抓。伍子胥和哥哥伍尚逃了出來。可是楚王擔心伍子胥兄弟倆會在外面搞事情,所以就命人召回伍子胥兄弟,表示會放了他們的父親。

哥哥伍尚比較仁義,他相信楚王和費無極的話,可是弟弟伍子胥卻深知他們的計謀。所以伍尚回到楚國,而伍子胥則出逃在外。

伍子胥在機緣巧合之下,來到了吳國。可是憂心於父兄被殺的仇恨,所以伍子胥是一夜白頭,這種仇恨已經深入骨髓,誰也無法改變。他這輩子似乎只有一個理想,那就是滅了楚國,殺了楚王報仇。可是這件事並不容易,因為當時器重他的闔閭還不是吳王,於是伍子胥便輔佐闔閭登上了王位。闔閭對伍子胥十分器重,同時也器重另外一位高人,那就是孫武。伍子胥負責戰略上的總指揮,而孫武則在具體戰術上作為總指揮,兩個人合作非常默契,使得吳國很快成為了東方大國。可是伍子胥從來沒有哪一天是忘記仇恨的,所以他感覺時機成熟以後,便慫恿闔閭進攻楚國。結果楚國大敗,吳國攻陷了楚國國都以後,伍子胥什麼人都不找,就單單要找楚王報仇雪恨。

伍尚曰:我知往終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後不能雪恥,終為天下笑耳。謂員:可去矣!汝能報殺父之讎,我將歸死。尚既就執,使者捕伍胥。伍胥貫弓執矢向使者,使者不敢進,伍胥遂亡。聞太子建之在宋,往從之。奢聞子胥之亡也,曰:楚國君臣且苦兵矣。伍尚至楚,楚並殺奢與尚也。---《史記》

當時的楚平王已經死了,新上任的楚昭王早就跑沒影子了,這個時候的伍子胥憤怒之餘,只好命人將楚平王的屍體挖了出來,鞭屍三百下洩憤。闔閭明白伍子胥的這種心情,所以並沒有阻止伍子胥這麼做。

02伍子胥的這種復仇方式過分嗎?

這件事發生以後,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因為大家都在對伍子胥的行為指指點點,他們認為,楚平王再混蛋,好歹也曾經是伍子胥需要跪拜的國君。

現在伍子胥居然為了報仇,將昔日的主子給挖出來鞭屍,這種報仇方式實在是慘無人道,堪稱禽獸。

一時間對伍子胥的聲討之聲不絕於耳,甚至連伍子胥昔日的好友申包胥都認為伍子胥的這種報仇方式太過分,寫信嚴厲地抨擊了伍子胥。

伍胥知公子光有內志,欲殺王而自立,未可說以外事,乃進專諸於公子光,退而與太子建之子勝耕於野。 五年而楚平王卒。初,平王所奪太子建秦女生子軫,及平王卒,軫竟立為後,是為昭王。吳王僚因楚喪,使二公子將兵往襲楚。楚發兵絕吳兵之後,不得歸。吳國內空,而公子光乃令專諸襲刺吳王僚而自立,是為吳王闔廬。闔廬既立,得志,乃召伍員以為行人,而與謀國事。---《史記》

伍子胥只是冷冷一笑,他用行動告訴世人,他就是一個倒行逆施的人,他想要做的事情,誰也不會攔得住。

那麼伍子胥做得真的過分嗎?這完全就是道德綁架,如果是你的父兄被楚平王給處死了,全家人都被楚平王給殺了,那麼你會怎麼做呢?難道還要去祭拜一下楚平王嗎?

當然不是,可能你的做法要比伍子胥可怕的多。伍子胥此刻已經是吳國的臣子,就算昔日是楚國人,現在也跟楚國沒什麼關係了,當然除了仇恨以外。

所以伍子胥對楚平王的這種做法,不僅沒有什麼過失,反而是一種非常明智的選擇。因為伍子胥如此對待楚平王,這就說明伍子胥不可能再有機會得到楚國人的任何好感。

伍子胥只有徹底跟楚國斷絕了關係,才能夠真正得到吳國的信任。所以說伍子胥的這一行為,也有為自己鋪路的打算。

沒有無緣無故的仇恨,既然仇恨已經釀成,那伍子胥肯定是要報仇的。既然報仇的方式可以隨便挑,為什麼伍子胥不選擇一種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方式呢?

03伍子胥輔佐夫差,結果被賜死。

伍子胥成為了闔閭最為信任的大臣,更是被封為了相國,是臣子當中地位最高的一位。可惜的是,闔閭在于越國作戰的時候,被越國大將靈姑浮射中了腳拇指結果病死了。

昭王出亡,入雲夢;盜擊王,王走鄖。鄖公弟懷曰:平王殺我父,我殺其子,不亦可乎!鄖公恐其弟殺王,與王奔隨。吳兵圍隨,謂隨人曰:周之子孫在漢川者,楚盡滅之。隨人慾殺王,王子綦匿王,己自為王以當之。隨人卜與王於吳,不吉,乃謝吳不與王。---《史記》

新上任的吳王夫差,雖然對伍子胥也比較恭敬,但是信任感卻蕩然無存。因為夫差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領導班子,一朝天子一朝臣就是這個道理。

夫差更加信任太宰伯嚭,可是伯嚭這個人是個徹頭徹尾的勢利小人。他收了越國不少賄賂,所以處處都為勾踐說話。在擊敗越國以後,是滅亡越國還是保留越國,伯嚭和伍子胥產生了激烈的爭吵。後來因為伍子胥將兒子留在了齊國避禍,夫差最終更加信任伯嚭,疏遠了伍子胥。在伯嚭的讒言之下,伍子胥根本就沒辦法辯駁。伯嚭甚至告訴夫差,伍子胥有謀反的嫌疑,所以夫差賜了伍子胥一杯毒酒,解決了他的一生。伍子胥生前的遺言是,把他的雙眼掛在城牆上,他要看著越國大軍殺入吳國都城。伍子胥的死,是吳國非常大的損失。他死後,勾踐在吳國呆了幾年就被夫差給放回國了。回到自己地盤上的勾踐,開始厲兵秣馬。

在夫差參加黃池會盟的檔口上,勾踐帶兵殺入吳王宮,結束了吳國的統治。夫差回來以後節節敗退,最終兵敗亡國。伍子胥終於是看到了這一天。

總結:伍子胥是個高瞻遠矚的戰略家,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

伍子胥對大局的控制,那是非常強的。他的構想很簡單,吳國先打垮楚國,再擊敗越國。與北方強國齊國聯盟,從而吳國可以蠶食南方的所有諸侯國。

等到吳國真正成為了南方霸主以後,那吳國就可以掉過頭來滅了齊國。可是夫差偏偏不聽這些,他非要跟齊國作對,才會造成後來的悲劇。

伍子胥對夫差的態度,足見他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他始終認為夫差是一個晚輩,常常拿夫差當年奪位時,對伍子胥的許諾說事兒。當年夫差為了上位,曾經許諾將半個吳國送給伍子胥。甚至在夫差不聽從伍子胥勸告的時候,伍子胥居然把自己的家人留在了齊國。這顯然是要為自己跑路做準備了,夫差又不是傻瓜,他怎麼可能不生氣呢?所以說伍子胥的結局,完全是他一手造成的。如果他能夠細心揣摩夫差這個人的性格特點,或許結局也不會如此悲劇了。

參考資料:《史記》

相關焦點

  • 伍子胥:「掘墳鞭屍」來復仇的鼻祖,但自己下場也並不好
    一心報仇的伍子胥勸吳王僚說:「楚國可攻破,希望再派公子光去。」公子光卻對吳王說:「那伍子胥的父兄被楚王殺害,勸大王討伐楚國是為了報私仇罷了。攻打楚國未必能攻破。」公子光和伍子胥是朋友,為何這樣說呢?因為他此時並不想離開吳國,他在謀劃著如何幹掉吳王僚,自己為王呢。
  • 伍子胥挖墓鞭屍是不是太過分了?為什麼那麼怨毒?
    伍子胥本來是楚國貴族,父兄都是軍事將領,受讒被迫害致死,並且死得很慘。於是伍子胥發誓報仇。殺害他父兄的是楚平王,如果留在楚國,肯定是沒機會報仇的。於是伍子胥出奔,投靠了吳國。
  • 伍子胥掘楚平王之墓,暴曬其屍骨,怒鞭三百,是有多大仇?
    伍子胥進入郢都後,率領所屬親衛直奔楚國王陵,命人掘開楚國前代君主楚平王之墓,將屍骨曝曬於陽光之下,怒鞭三百。伍子胥究竟與楚平王有何等冤讎,令他能做出掘墳鞭屍這等令人髮指的行徑,這一切還要追溯至楚平王時期,一連串令後人扼腕的冤假錯案。
  • 父兄死於愚忠一直是他心裡的痛,為何他最後卻同樣做了愚忠的犧牲品
    但伍員為人剛烈暴戾,能忍辱負重成大事,他料到回來的結果,一定不會回來。」楚平王派人召伍尚兄弟倆,對他們說:「你們若回去,大王就饒了你們父親的性命,若不回去,大王馬上就殺死他。」伍尚聽了使者的話,就要跟著使者走。伍子胥對哥哥說:「楚王召我們回去,並不是為饒了父親,而是怕我們逃了以後報仇,拿父親做人質,意圖斬草除根。待我們回去,咱們父子三人就會被一起殺掉。
  • 從伍子胥與申包胥的復仇來看,誰的人生境界更勝一籌?
    伍子胥過韶關,一夜白頭,家喻戶曉;推薦專諸給公子光,用魚腸劍刺死吳王僚,名噪一時;率領吳國軍隊打到楚國國都郢,挖出平王屍首鞭打,名動天下;因為苦苦諫諍而為吳王夫差賜死,他說在他死後,將他的眼睛挖出來,懸在東門上,他要親眼看越國如何滅*亡吳國,更是世人皆知。
  • 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
    《伍子胥列傳》是伍子胥的單人傳記,著重記述了伍子胥為報殺父子之仇,棄小義而滅大恨的事跡。昭關受窘,中途乞討,伍子胥未曾忘掉郢都仇恨的心志,忍辱負重,艱苦卓絕,終於復仇雪恥,名留後世。伍子胥,姓伍,名員,是楚國人。他的生活年代,在春秋時期的楚平王、楚昭王時代。而他的故事,則跟這兩位楚王有直接關係。據《伍子胥列傳》記載,楚平王當年已經立了個太子,名字叫建。
  • 伍子胥與屈原
    楚平王為了抓住伍員,開出了五萬石糧食外加大夫之職的高價,來懸賞伍員的人頭,可見楚平王對待此人是多麼的重視,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伍員是非常有才能的。      歷經艱難逃出楚國的伍子胥來到吳國,剛來吳國的伍子胥苦於沒有人引薦,再加上生活艱辛,只能上街頭賣藝求生,在賣藝的過程中他結識了專諸,兩人性情相投,隨後結拜為兄弟。再後來,幫助那時還是公子的闔閭奪得王位,後又輔助闔閭爭霸春秋。
  • 伍子胥為何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光而不是自己用或者推薦給吳王僚
    春秋戰國時期流傳甚廣的刺客故事有一篇是專諸刺王僚,而專諸是伍子胥推薦給公子光的,這些事我想大家都知道,我就不獻醜了,我一般只寫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歷史,我們今天來研究的是伍子胥初到吳地不久,怎麼會知道公子光想要對王僚取而代之?為什麼又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光?
  • 日暮途遠,故倒行逆施——伍子胥
    伍員性格剛烈暴戾,能忍辱負重,可成大事,他定然知道大王是想抓他們來一併擒獲,伍員不會來。知子莫若父,司馬遷在這裡通過父親伍奢之話,展示了伍員的性格:剛戾忍訽。果然,楚平王派人以伍奢性命召見二人時,伍尚二話不說就要去,而伍子胥分析說:「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脫者後生患,故以父為質,詐召二子。二子到,則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讎不得報。」
  • 復仇者---先秦伍子胥
    伍子胥之父伍奢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費無極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是姑蘇城(蘇州城)的營造者,至今蘇州有胥門。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為諸侯一霸。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
  • 一人因其興國,一人因其喪邦,春秋「猛人」伍子胥的悲喜人生
    東周時期,周天子式微,那時禮崩樂壞,諸侯混戰,無數個光耀千秋的諸子百家和文臣武將紛紛登臺,管仲、百裡奚、孫武、晏嬰、子產,文種、範蠡,群星璀璨,光耀千古,當然還有最為著名的一人向一國復仇的伍子胥。 伍子胥,本姓熊,是楚國貴族,也屬於楚國王室,按輩分來說,他是楚平王庶孫。
  • 司馬遷:伍子胥列傳(節選)
    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後伍子胥勸諫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遭拒。夫差令其自殺。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於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在伍子胥死後九年,吳國為越國所滅。 今天僅推送伍子胥報父兄之仇的相關內容。
  • 伍子胥的端午
    蘇州的端午節是屬於伍子胥的。伍子胥建造了闔閭大城,也就是現在的姑蘇古城。並助力闔閭和夫差的吳國一躍成為春秋時期霸主之一。
  • 當伍子胥遇上「端午」!
    在江浙一帶,端午節的起源傾向於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伍子胥家族在楚囯很有名。先祖伍舉是直言楚莊王有功勞的楚國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師。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奈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殺,而避難逃奔吳國。後結識吳公子光,並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是為吳王闔閭。
  • 【薦讀】中華民間故事精選(四)——伍子胥的悲壯人生
    提示:點擊上方"潛山論壇"↑免費訂閱60萬潛山人的故事        伍子胥,春秋時期楚國人,父親伍奢是楚國大夫,擔任楚平王太子建的老師
  • 伍子胥為何叛逃吳國?只因這一位佞臣
    當時好巧不巧,派去秦國接人的臣子,居然是費無忌——誰讓費無忌是君王的心腹呢。費無極將這位佳人帶到楚國境內後,突然停了下來。他這是為何呢?原來這位「大臣」自己快馬加鞭趕回了國都面見楚王,然後在其身旁笑嘻嘻的說:「國君,這位佳人長得甚是俏麗,太子建現在還小,享受不了這樣的福分。不然您將她娶了,再為太子建重新找一位佳人?」
  • 勾踐滅吳竟是他的出謀劃策才得以成功的
    生卒年待考,華夏族,湖北省監利縣人,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前506年,昔日好友伍子胥以吳國軍力攻打楚國,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隨。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申包胥逃到山裡,派人責備伍子胥,為復國,申包胥來到秦國請求幫助,一開始不被答應,申包胥便在秦城牆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進,終於感動了秦國君臣,史稱「哭秦庭」。秦哀公親賦《無衣》,發戰車五百乘,遣大夫子滿、子虎救楚。
  • 端午節特稿|伍子胥傳說
    又是一年端午至,當我們在紀念屈原時,還有伍子胥。  伍子胥名員,本春秋楚人,其祖父及父兄,俱為楚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