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 | 紅色基因,在「毛澤東號」傳承

2021-01-10 荔枝網新聞

  一臺懸掛著金色毛澤東像的火車頭,衝破硝煙、穿越時光,呼嘯而來。

  這就是「毛澤東號」機車,一列誕生於戰火紛飛年代、承載著紅色基因的火車,一路駛來,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更體現著工人階級跟黨走的意志。

  70年,新中國發展的步伐一路向前,「毛澤東號」奔馳在祖國的廣闊大地上。車輪滾滾,13任司機長、179名機車乘務員與這臺機車一起,見證了鐵路的發展、國家的巨變,更踐行著不變的「毛澤東號」精神:報效祖國、忠於職守、艱苦奮鬥、永當先鋒!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到來之際,「毛澤東號」機車組入選「最美奮鬥者」名單,並接受表彰。

  ▲2014年,「毛澤東號」機車牽引K1071次旅客列車運行在京九線上。

  2019年8月6日上午8點16分,長沙至北京西Z2次旅客列車平穩停靠在北京西站第一站臺。火車頭上,紅色旗幟託起的金色毛澤東雕像在夏日的陽光下熠熠生輝。這輛機車就是大名鼎鼎的「毛澤東號」。

  「Z2次列車正點到達!」第十三任司機長王振強話音剛落,一陣熱烈的掌聲響起。這次安全抵達,「毛澤東號」再次刷新了中國鐵路機車的一項重要紀錄——安全走行1100萬公裡,相當於繞地球275圈。

  1946年~2019年,13任司機長、179名機車乘務員與這臺機車一起,穿越戰爭的槍林彈雨,衝破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的艱難險阻,為前線、災區運送重要物資,更在和平年代護送一批批旅客回家與親人團圓。

  73年,崢嶸歲月。承載紅色基因的「毛澤東號」和司機們,一路向前,不曾停歇。

  偉大徵途由此啟程
  王振強的師傅是第十二任司機長劉鈺峰,作為「80」後的他已經擁有專屬的百度百科——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最美鐵路人」。

  快人快語的劉鈺峰說:「這些榮譽不是給我個人的,而是我們整個『毛澤東號』機車組。」他把獎章放入了「毛澤東號」機車展室的一個玻璃櫥窗裡,其中陳列著歷任司機長收穫的獎章。

  每當有新選拔的司機進入班組,劉鈺峰都會在這個展室為參加培訓的「徒弟們」講授「第一課」——「毛澤東號」車史。

  「『毛澤東號』機車誕生於炮火紛飛的戰爭年代……」數十次講解,劉鈺峰總會在一張老照片前駐足良久。有些模糊的黑白照片上,巨大的蒸汽火車頭斑駁破舊,車身和鐵軌上站滿鐵路工人。

  據資料記載,抗戰勝利前夕,潰逃日軍大肆破壞設備。為了保留戰略物資,鐵路工人把這臺機車隱匿起來。1946年,解放戰爭打響,哈爾濱機務段原有的幾臺破舊蒸汽機車遠遠無法滿足為前線運輸物資的需要。此時,工人們想起了那臺被藏匿起來的機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哈爾濱機務段的鐵路工人開展了「死車復活」運動。

  為了搶修機車,工人們吃住在現場,像沙裡淘金一般反覆在廢鐵堆裡尋找可用的材料——在連續搶修27個晝夜後,臨近報廢的舊機車搖身變成了車身油黑鋥亮、銅鐘金光耀眼的嶄新機車。1946年10月30日,經中共中央東北局批准,這臺機車被正式命名為「毛澤東號」。

  隨著首任司機長陳捷三拉響的第一聲汽笛,這臺承載著中國鐵路工人希望與夢想的「火車頭」滾滾向前,開啟了長達73年的偉大徵程。

  「解放軍打到哪裡,鐵路修到哪裡,『毛澤東號』就開到哪裡。」1949年3月,帶著這份豪邁誓言,「毛澤東號」機車組奉命隨解放大軍南下入關,落戶豐臺機務段(現為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豐臺機務段),承擔起運送部隊和戰爭物資的重任。

  50年後,剛滿19歲的劉鈺峰來到豐臺機務段,以崗位培訓第一名的成績被選拔到「毛澤東號」機車組,一幹就是20年。

  「『毛澤東號』機車是中國鐵路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是『火車頭裡的火車頭』!」劉鈺峰意味深長地望向身旁的年輕人,「能夠成為『毛澤東號』的司機是幸運的,不過,艱巨的任務和挑戰也在等著你們!」

  ▲1946年10月,命名後的「毛澤東號」機車威風凜凜,立即投入到緊張繁忙的運輸一線。

  任務

  急難險重任務的「首發車」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

  一時間,大量「搶」字頭救災列車源源不斷開往災區,「毛澤東號」第十一任司機長趙巨孝帶著機車組全體乘務員衝在了最前頭。

  只有一天準備時間,來不及和家人告別;坐在駕駛室目不轉睛盯著前方縱橫交錯的鐵軌,一口氣跑出200多公裡,以最快速度更換內燃機車頭,繼續奔向災區……提起11年前的那趟運輸任務,劉鈺峰記憶猶新。當時,他還只是一名普通值乘司機,心裡卻始終牢記趙巨孝反覆叮囑的一句話:「越是困難越向前,鐵路工人永遠是衝在前面的火車頭!」

  每當遇到急難險重任務的時候,「毛澤東號」機車都是那臺「首發車」。

  當年,「毛澤東號」的第一個任務不是運輸而是排雷。當時,濱綏線乙線被日本人埋上了地雷,開通需要先排雷。「毛澤東號」必須帶頭往上衝。

  帶頭衝不等於蠻幹,工人們想了一個辦法——將三輛運貨的平板機車加在車頭前方,炸飛一輛再換上一輛。一趟趟跑下來,「毛澤東號」順利打通了鐵路線。

  「毛澤東號」創造的奇蹟還有很多: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培養鐵路職工的主人翁意識,「毛澤東號」機車組奉命前往鄭州、濟南等地首推包車責任制;抗美援朝時,「毛澤東號」率先倡議開展「超軸運動」,創造了比標準定數超軸18%的記錄;唐山大地震時,「毛澤東號」趕赴重災區豐潤、古冶抗震救災,連續奮戰了兩個月……


▲每次發車前,乘務員都會仔細檢查機車車況,確保安全走行。

  激情燃燒的歲月已成歷史,如今「毛澤東號」的主要任務是運送旅客。看似平淡的工作,要圓滿完成卻並不輕鬆。

  「毛澤東號」機車組成員都會牢記一組數字:「1893」,這是「毛澤東號」機車的專屬標識,代表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手不離閘把,眼不離前方,背不靠座椅,說話不對臉,吃飯不同時,沏茶不謙讓。」這是「毛澤東號」機車組執行的「六不」安全值乘訣。單是一項背不靠座椅,一趟車跑下來,身體早已麻木,但必須嚴格按照操作規範執行。因為他們深知,自己是保證火車安全的最後一道關卡。

  ▲原「毛澤東號」DF4B-1893號內燃機車車號標示牌。1991年,「毛澤東號」機車再次換型時擁有專屬車號1893,這是毛澤東主席誕辰的年份。

  換型

  見證鐵路發展大時代的到來

  2014年,劉鈺峰經歷了兩件終生難忘的大事——

  7月1日13點38分,「毛澤東號」機車牽引著京九線K1071次旅客列車,由北京西站緩緩駛出,開往阜陽。這意味著「毛澤東號」徹底告別了68年的「貨運」列車歷史,從此作為客運列車使用。

  12月25日15點25分,拉響風笛的「毛澤東號」,牽引T1次列車緩緩駛出北京火車站。車頭上依然是金色毛澤東像,車身換成了更加醒目的紅色。這是「毛澤東號」機車第五次換型,最高時速可達160公裡。

  從蒸汽機到內燃機再到電力機車,「毛澤東號」五次換型,使用過六臺機車,見證了中國鐵路事業的發展,更見證了新中國的建設、改革、發展。

  「毛澤東號」機車每次換型,都伴隨一個時代的到來。

  1977年,「毛澤東號」結束了30年使用蒸汽機車的歷史,更換為首批國產東風4型內燃機車0002號。一年後,改革開放拉開大幕。

  ▲1977年元月,「毛澤東號」機車首次換車,更換為國產首批內燃機車(左側機車),從蒸汽機時代進入內燃機時代。

  1991年,「毛澤東號」機車第二次換型為東風4B型1893號內燃機車,以適應不斷發展的鐵路運輸市場形勢。第二年,改革開放掀起新一輪的熱潮。

  2000年,「毛澤東號」機車第三次換型為動力更強勁的東風4D型1893號機車。這一年,黨中央提出新世紀之初經濟發展思路,鐵路也實現了第三次大提速。

  2010年,中國進入高鐵時代,為適應鐵路改革形勢的發展需要,「毛澤東號」機車第四次換型為「和諧3B型」電力機車。

  2014年,「毛澤東號」機車第五次換型為「和諧3D型」電力客運機車。這一年被視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換型,意味著新車型、新路線、新壓力,一切要從頭開始。

  2014年那次換型,劉鈺峰帶著大伙兒對沿途設備反覆勘測,把1593公裡、161個車站、159個彎道橋梁隧道、1070架信號機全部銘記在心,並編制出上萬字的平穩操縱手冊,形成嚴格規範。

  「毛澤東號」奔跑的速度越來越快,車頭前的毛澤東像也悄然發生著變化。1978年製作的370公斤車徽,曾經牽動了北京市11個局及其下屬單位的力量。如今,車徽換成了更輕的碳纖維材質,重量降到90公斤。

  每次看到旅客在車徽旁拍照的時候,劉鈺峰打心底裡覺得驕傲。

  ▲時常為「毛澤東號」機車上的毛澤東主席像擦拭灰塵已經成為劉鈺峰的工作習慣。本報記者 吳凡 / 攝

  傳承

  接過接力棒,跑好下一程

  2012年4月,劉鈺峰接過師傅趙巨孝雙手遞交的「閘把」,成為「毛澤東號」第十二任司機長。

  2018年12月26日,在「毛澤東號」上工作19年的劉鈺峰又將同一「閘把」鄭重傳遞給了徒弟王振強。

  對歷任司機長來說,「閘把」有特殊的含義:交出「閘把」的那一刻,意味著把全車安全和「毛澤東號」精神傳承下去,「接過接力棒,就要跑好下一程。我覺得『毛澤東號』的精神和文化就是靠師徒傳承下來的。我一上車就是師傅手把手教技術、教規範,然後我成了師傅也帶徒弟,這麼一輩輩的傳幫帶,學習的是做事,更是做人。」劉鈺峰說。

  在「毛澤東號」機車組裡,個個都是「五星司機」,平均年齡33.7歲。首席技師、高級技師、大學本科生……「毛澤東號」名氣大,想來的年輕人絡繹不絕,但必須經過嚴格的考核。

  「在『毛澤東號』機車上工作,不是來『鍍金』的。要把自己打磨出來,也許需要3年、5年,或者10年,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更得虛心向老師傅學習。」當年,劉鈺峰跟年輕的王振強說了這段話。

  11年裡,王振強經受住了師傅的「魔鬼式訓練」,小到衣服系扣子的位置,大到練習駕駛技術以毫米的精準度掌控手柄。「毛澤東號」機車組時常在整備線上練習火車頭的連掛作業,把小木棒立在駕駛室的操縱臺上,看誰操縱時木棒不倒;掛車時在車鉤上放置倒滿水的杯子,看看誰能做到一滴不灑。

  要當「毛澤東號」的司機,不僅學技術,更要學吃苦、學責任、學奉獻、學勤儉節約。有一年,王振強值乘貨運任務,當時是內燃機車,車速慢,一趟跑下來需要十幾個小時。火車進站後,他真想趕緊找張床睡一覺。但當準備下車時,他卻看到老師傅們在機車上打起了地鋪。一打聽才知道,這是大家堅持多年的習慣——「人不離車」,而且這樣可以讓下一班交接的司機在宿舍多睡會兒。

  「毛澤東號」已成為培養輸出優秀火車司機的搖籃,也在一代代「五星司機」的傳承中,把「報效祖國、忠於職守、艱苦奮鬥、永當先鋒」的「毛澤東號」精神發揚光大。

  2019年9月18日下午,「毛澤東號」機車又一次準備從北京西站出發。早早進站的旅客裡,幾位年長的老人興奮地舉起手機繞著機車留影,那場景就像遇見了心中的明星。

  司機們透過車窗看到站臺上引起的圍觀,微笑著朝旅客們揮了揮手,隨後繼續做著出發前最後一遍安全檢查。

  「出站信號綠燈……北京西站,客車Z1次列車啟動!」18時,伴隨著一陣轟鳴,「毛澤東號」機車牽引滿載旅客的列車駛出北京,開往毛澤東主席的故鄉湖南長沙。

  ▲2014年12月25日,第五次換型後的「毛澤東號」機車正式投入運行,第12任司機長劉鈺峰(左)與副司機王振強做發車手勢。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來源:工人日報

相關焦點

  • 傳承紅色基因共講紅色故事 ——陝西舉行「紅色小喇叭 相伴我成長...
    一首紅歌傳唱100年依然氣勢磅礴,一面旗幟飄揚100年依然昂揚如初……為迎接建黨100周年,歌頌黨的豐功偉績和輝煌成就,展示我省少年兒童傳唱紅色基因,共講紅色故事的優秀風採,「紅色小喇叭,相伴我成長」文藝匯演暨表彰儀式,12月13日在陝西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隆重舉辦。
  • 傳承紅色基因 建設新時期文化強國
    「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  「要加強國家重點文物保護,讓優秀文物世代相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視察山東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文化建設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對山東提出明確要求。
  • 不忘初心 薪火相傳 梅裡斯這個榮休儀式超暖心!
    不忘初心 薪火相傳 梅裡斯這個榮休儀式超暖心!各黨(工)委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老幹部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記老同志歷史功績,大力傳承老同志崇高精神,要教育年輕幹部向老同志學習,學習他們信念堅定、甘於奉獻、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懷,以及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嚴於律己的優良作風,結合新的實際,繼承和發揚老同志保持優良傳統和作風、薪火相傳,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三是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積極營造幹部榮譽退休氛圍。
  • 陝西延安:激發情感共鳴 讓紅色基因動情傳承
    棗園曾是中共中央書記處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其蘊藏的革命故事、紅色基因吸引著無數的人們,而包括「小小講解員」在內的「文旅工作者」正在通過自身的歷史、文化優勢,發展壯大紅色旅遊,除了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外,還在於通過產生情感共鳴,激發紅色認同,把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 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全球華人漢字書寫倡議八周年紀念...
    2020年12月5日上午, 薪火相傳全球華人漢字書寫倡議八周年紀念活動在京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協會、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活動中心主辦、盛世融源集團有限公司、盛世融源文化產業(北京)有限公司承辦。
  • 人物•根脈裡流淌的傳承,終不熄滅的薪火相傳——記紫砂樹紋藝人張毅
    他們三個人的風格可以說既相互聯繫又相互獨立,紫砂壺一脈傳承,必然是相通,區別在於個人的構思及表現方式。就是這樣一絲不苟,學風嚴謹的家庭氛圍,讓張毅也深受其影響,父親一生的追求便是紫砂事業的傳承,張毅和妹妹張靜(張譯元)都繼承了他的衣缽,張毅深記父親的教誨,將傳承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    張毅老師如今已到知天命之年,但心態十分年輕,作壺的閒暇之餘,常會寫寫書法,練練畫。
  • 紅色土地薪火相傳 東南網致敬抗戰老兵系列報導引關注
    廈門市湖裡區殿前街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紅色血脈一直在這片熱土上傳承。1949年,解放軍戰士前僕後繼,在炮火中接力,將解放廈門島的第一面五星紅旗插在了殿前街道的神山山頂上。為學習先烈精神,走近身邊榜樣,東南網廈門站特別策劃推出《廈門殿前·身邊的榜樣》抗戰老兵系列報導。
  • 跑進「江南小華山」 2020「薪火傳承·中國健康跑」瀏陽站完賽
    瀏陽站是2020「薪火傳承·中國健康跑」的全國第9站比賽。紅網時刻新聞12月14日訊(記者 周雨墨)12月12日上午,2020「薪火傳承·中國健康跑」瀏陽站暨第六屆瀏陽市冬季馬路賽跑在湖南省瀏陽市社港鎮火熱開跑。
  • 湖南八大傳統戲劇集中展演 師徒同臺薪火相傳(圖)
    湖湘文化遺產月之「薪火之傳——傳統戲劇傳承展演」在省花大舞臺開幕。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的傳承老師劉趙黔(左)、學生夏思娓(右)在表演花鼓戲《調叔》。  紅網長沙6月12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湯紅輝 通訊員 廖曉菲)今晚,湖湘文化遺產月之「薪火之傳——傳統戲劇傳承展演」在省花大舞臺開幕,來自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湖南省崑劇團的4對師徒同臺演出,展示湖南傳統戲劇的薪火相傳。湖南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李暉出席。
  • 湖南日報評論|傳承紅色基因 汲取奮進力量
    在這個特殊的年份裡,省委主要領導新年第一次調研,便來到湘贛邊革命老區,瞻仰革命紀念地,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聚焦傳承紅色基因、發展紅色文旅、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湘贛邊區域合作等主題,傳遞出省委「尋初心、理思路、謀發展」的鮮明信號。
  • 《風雲天下重燃》武將薪火相傳 神兵再換新顏資料片上線
    2月21日,新資料片【薪火相傳】... 三國風雲,亂世紛爭!義膽群英,雄心拼謀略。2017超燃策略手遊《風雲天下重燃》誠邀廣大SLG玩家走進漢末戰火烽煙的英雄年代,與眾諸侯實時較高下,燃起變陣拼臉的無限樂趣!2月21日,新資料片【薪火相傳】開啟,昔豪傑傳承菁英,舊神兵再換新顏!
  • 600歲崑曲為何魅力不減(薪火相傳)
    開欄的話 對於舞臺藝術,傳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劇種如何在傳承中日臻完善?一部經典如何在傳承中存續精華又不斷創新?一家院團如何在傳承中培養新人並光大傳統?文化傳承中,許多問題都值得我們花大力氣去研究、探索。本版今起開設「薪火相傳」欄目,邀請名流大家分享有代表性的傳承實踐,提煉規律,總結經驗,以啟迪當下。
  • 【成語典故 薪火相傳】跟著成語遊邯鄲之一 葉公好龍
    【成語典故 薪火相傳】跟著成語遊邯鄲之一 葉公好龍 2020-07-21 1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傳承紅色基因 打造活力校園
    傳承紅色基因打造活力校園——慶安縣第二小學「傳承紅色基因示範學校」創建活動側記特約記者劉佳明全媒體記者陳驍  近年來,慶安縣第二小學秉承「不忘初心,立德樹人,傳承紅色基因,培養時代新人,堅定託起民族未來希望」的辦學宗旨
  • 【基層動態】市人民檢察院:誦讀紅色經典 傳承紅色基因
    【基層動態】市人民檢察院:誦讀紅色經典 傳承紅色基因 2020-12-18 11: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第三屆「金石永壽●薪火相傳」漢畫像楹聯題跋展青島圖書館開展
    中國山東網12月18日訊 (記者 楊廣科) 門內雙吏安半世,庭外長青綠千年;猛虎跳踉挾風至,卞莊振臂挺矛擊;排玉戶而颺金鋪兮,發蕙與穹窮……12月18日,第三屆「金石永壽●薪火相傳」漢畫像楹聯題跋展在青島市圖書館開展。
  • 001號烈士曾在這潛伏:這條百年老路的紅色故事你了解多少?
    新民晚報訊 (記者 屠瑜)有著將近100年的歷史的武夷路是上海64條永不拓寬的馬路之一,它是長寧區歷史風貌保護街區,也是一條傳承紅色歷史的馬路。7月2日下午,「武夷路美麗街區紅色印跡展」在武夷路305號舉行。
  • 魯東大學紅色歌曲《紅色魯東》MV發布
    「你播撒真理的火種,點亮長夜把希望啟蒙 你挺拔紅色的信仰,前赴後繼血染黎明 你燃燒紅燭的深情 薪火相傳讓基因鮮紅……」 近日,由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理事、齊魯文化名家、山東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 中華詩詞學會新任「掌門人」周文彰:詩詞中國呼喚薪火相傳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題:中華詩詞學會新任「掌門人」周文彰:詩詞中國呼喚薪火相傳  新華社記者史競男、劉碩  「中華詩詞的無窮魅力和強大生命力,使學習、誦讀、創作的人越來越多。中華文化自信和繁榮發展的大背景,是促進中華詩詞事業發展極為有利的條件,也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 歷史映照當下 南僑機工精神薪火相傳
    中新社北京9月3日電 題:歷史映照當下 南僑機工精神薪火相傳中新社記者 馬秀秀在雲南昆明的滇緬公路體驗館,有一群大多年過花甲的志願者,時常向來往的人們講述南僑機工支援抗戰的故事。1939年,先後有9批共計3193名南僑機工響應愛國華僑陳嘉庚發出的「南僑總會第六號公告」,回國擔負起滇緬公路抗日軍運任務。此外,還有由馬來亞士乃華僑社團自發組織回國的機工,由緬甸、泰國、越南、菲律賓社團直接派往中國的機工參與抗戰。日機轟炸、車禍、疾病奪去了許多南僑機工的生命。據檔案記載,有三分之一的南僑機工犧牲在滇緬公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