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師大盲人新生王寵申請住校被拒的新聞,近日引發關注。王寵是東北師大數學與統計學院2017級學生,也是該校招收的首位盲人學生。來校報到後,王寵被告知,校方「出於安全考慮」,未給他分配宿舍,而是要求其在家長陪同下在校外租房。
前段時間,甘肅定西殘疾學生魏祥被清華大學錄取,清華大學為其提供兩室一廳的住房,並解決其母親工作。2015年,寧夏籍盲人考生黃鶯被武漢理工大學錄取,她順利入住了學生宿舍,學長們幫忙在其下鋪粘貼了防撞條,學校還特意安排了結對志願者,專門配備了一輛電動車。另外,學校幫忙為她定製一套盲文教材。東北師範大學以安全為由,直接拒絕盲人新生住學生宿舍,要求其在家長陪同下在校外租房居住。兩相比較,於是很多人批評東北師大拒絕盲人新生,在對待殘疾人學生方面的態度和人文精神與其他高校一比立見高下。
然而,我們不能就此簡單的給高校貼上冷漠的標籤,認定是缺乏起碼的人文精神。盲人學生住宿舍,客觀存在不小的安全隱患,容易發生意外事故。包括東北師大在內的很多高校新建或新裝修的學生宿舍,已經沒有了「睡在上鋪的兄弟」的生活,統一是上床下桌結構。這樣的住宿條件,讓盲人等殘疾人學生居住,確實很不方便也不安全。再者,圍觀者所說的室友幫助殘疾人同學,這是一種情義、高尚的品德,但拒絕幫助殘疾人同學,也不能亂「揮」道德大棒。如果說偶爾幫助一下殘疾人同學,大多數人都能做到,但要求同學每天幫助殘疾人同學,時刻關心幫助盲人同學的不便,這就很難做到,不考慮成本高校也沒有權利要求其他同學或者安排志願者每天幫助盲人等殘疾人同學。
經過雙方的協商,東北師大在拒絕盲人學生住校之後,給其在外租房提供補貼,解決盲人學生父親的工作。但筆者認為,學校的做法並沒有什麼可誇耀之處,更何況盲人學生的願望依舊是嚮往集體生活、跟舍友相處這樣真摯的願望。大學生活的珍貴除了學習,還有多年後值得懷念的集體生活的吵鬧與溫情,那份青春記憶是無形的財富。對於特殊群體而言,他們對尋覓知己、建立人際關係的渴望比一般人更強烈。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就此次事件,作為學校,既然接收盲人學生來上學,就應該事先建好方便盲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無障礙設施,讓盲人學生和家長消除後顧之憂是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事實上高校拒絕盲人新生住校,歸根結底是高校以及整個社會在保障殘疾人權益的硬體設施配套不到位,無法為殘疾人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便利和必要條件。中國自2014年向盲人考生開放普通高考,意義重大,但教育平權需要軟硬體措施都跟上,在提供盲文試卷、延長考試時間等必要的人性化舉措後,為考入大學的盲人學生提供宿舍也應提上日程。
一個好社會,應盡力不遺棄任何人。更重要的是,中國有8000多萬殘疾人,相較於健全人,殘疾人受教育程度往往更低,失業率和貧困率更高,家庭生活更困難。如果不能保障殘障人士的受教育權和就業權,依然還是需要國家的扶助。為了讓每一位殘疾人學生都能像普通大學生一樣過正常的校園生活,住進學生宿舍,享受集體生活,融入集體,必須保障殘疾人學生的合法、正當權益。(文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