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的精髓

2021-02-16 小靈童

 



功德是你心裡升起的動機,從你想做什麼好事的第一個念頭開始。比方說,今天你決定要來寺院。那個念頭本身,就是心裡升起的功德。接著,你來到寺院,依照你本來的心願受戒、聽一段開示。這樣,你原來的動機成功了,實現了它的目的,也産生了更多的功德。不過,如果你本來想來寺院受戒、聽法,可碰巧遇上別人反對或者批評你,情緒壞起來,那麼你心裡的功德──也就是原來的動機,就死了。即使其他人後來又邀你來寺院,你並不情願來,坐在這裡像根樹樁,心裡就不會升起功德。這是因為,你心裡那個功德的精髓已經死去了。

你做的功德事件本身,並不是功德的精髓。比方說,布施、守戒、聽法、坐禪,並不是功德的精髓。儘管這樣,我們還是得繼續做這些事,使我們的舊功德壯大、健康,而不是衰退、消亡。因此,當你決定做什麼好事時,要趕快去做。你一想到布施時,就去布施。你一想到受戒,就去受戒。你一想聽法,就去聽法。你一想禪定,就去禪定。這樣一來,你的業果,在三個時段都達到完整、圓滿。換句話說,起初想做時、正在做時、做完時,你的心對自己的功德懷著快樂、喜悅、與滿足。

做善事的動機,也就是你那個善德的初始階段,才是功德的精髓。這就像種樹。你布施,好比是在樹周圍施肥。你守戒,好比在除掉吃花、吃葉的毛蟲、蠕蟲。而禪定,則好比以清潔、清澈、清涼的水澆樹。這樣你的樹必定如願成長,直到生出葉子、果子,讓你享用。如果是花樹,那些花明亮多彩、大朵、芬芳。如果是果樹,那些果子又多、又大、又甜。布施、戒德、禪定,就是這樣子培養你原來那個心念的功德。

但是,如果你心裡帶著慍惱,那麼你不會從行功德、做布施的事件中得多少果報。好比給一株死樹施肥。哪怕你只想樹上結一粒釋迦果,也不能如願,因為你施的肥滋養了邊上的草,對你的釋迦果什麼也沒做。同樣地,如果只是做一遍功德的動作,你的原始目標──遣除貪、嗔、痴,不會結出果來。布施的動作只是功德的肥料。功德的精髓死去時,你不能吃肥料,因為那只是些汙穢──牛糞、雞糞。怎麼能要這些髒東西幫你呢? 不過,你比起那些從來不施肥的,也就是那些尚未培養戒德、定力、明辨的人,要好點,因為起碼可以收集你施肥長成的香草,煮點湯、作個菜。

因此,無論你做什麼時,應當檢查內心是不是有功德的精髓。有的人行功德時心懷惡念:他們就像竹筒烤甜糯米,上面鬆軟熟了,底下要麼生的、要麼焦硬。這樣的東西不能吃,因為整筒質量不好。多數人行事方式,與他們的心不一致。有的人布施,可心還有貪意,比如贈禮時想做百萬富翁。有的人布施一塊錢,希望有一千塊、十萬塊的回報。有的人守戒,可心裡還在對這人那人生氣、嫉妒、懷恨。有的人禪定,是指望來世長得美、身段好看、或者做天神。還有人希望成這成那,總在找什麼作交換。這樣的功德,還是遠遠偏離了目標。

佛陀教導我們,為了遣除貪而布施、為了遣除怒而持戒、為了遣除痴而禪定,不是為了培養這些雜染。有的人來這裡禪定、靜坐──閉著眼、身體挺直、一動不動,外面看真像那麼回事,可是他們的心,卻在到處跑:有的去自家果園田地;有些人的心,嗖地一下竄到國外找自家孩子、朋友去了;有的在想各種各樣的事。他們的心沒有跟身體坐在一起。這就稱為身與心不一致──就像竹筒裡的甜糯米,上熟下生。

如果你能夠小心守護著心裡功德的精髓,那麼想做什麼善事,就去做。不要跟在你那個功德的屍體後頭來寺院; 換句話說,如果你本想來寺院,其他人罵你,結果來時心裡懊惱,這樣做功德,對你沒有什麼幫助。

我們要訓練心,使它在法中堅定、強壯,原因在於我們必定會遭遇世上的三種危險(1)苦、病、貧窮。(2)死亡。(3)敵人與蠢友。我們必須有準備,這些東西來時,心力足夠強大,能勇敢無畏地對付它們。不管從哪方面進攻,我們有辦法打敗他們。這就是為什麼,每天的護佑經文裡說,「Icchitam patthitam tumham khippameva samijjhatu」意思是,「願你心意速成。」換句話說,當心智堅強有力時,無論你想做什麼,一定成功。

如果你在來布施、持戒、禪定之前,讓你原來那個功德的意願從心裡死去、消失,那麼原來那個動機的果就不會培養起來,不過你比那些根本不來的人要好些。功德的初始心意,好比一株樹。如果你的樹不死,那麼施肥越多、長得越大、分枝越多。換句話說,你的業會美好、寧靜。無論你手上做什麼,會有功德。無論你的腳踏到哪裡,會有功德。無論你嘴裡說什麼,會有功德。無論你的心想什麼,會有功德。你的全身是功德。到了這個情形,你只有快樂。

戒德從形式上講,包括了持守五戒、八戒、十戒、227戒。從意義上講,是在思考、說話、行動方式上不傷害任何人。你思考時,心裡帶著善意。說話時,心裡帶著善意。行動時,心裡帶著善意。從滋味上講,戒德清涼。因此,守戒這個動作並不是戒德的精髓; 它只是在給戒德,也就是我們的初始心意施肥,使它壯大、堅固。

巴利文中戒德這個詞──sila,來自 sela,也就是石頭,因此培養戒德時,必須使你的心大如巨石。石頭是什麼樣子? 它堅硬、穩定、清涼。即使日曬一天、雨砸一夜,它不動不搖。而且它的內部保持著清涼。那是什麼樣的清涼? 勇敢、敏捷、慎密。這樣的清涼是一種美德,不是慢吞吞、懶洋洋的人那種清閒。如果你有清涼,你的清涼必須來自內心的戒德。心有戒德,好比家裡有座水池。家有水池時,房子怎麼會起火? 有這樣的清涼感照料你的心時,怒意、恨意、惡意怎麼能控制它?

此外,戒德這塊清涼的磐石,內部還有一種火,但不是雜染之火。它是一種清涼的火,你可以用來做各種好事。你用一塊石頭撞擊另一塊石頭時,火星可以點起火來,做飯、給屋子照明。這是戒德的一些益處。

當你修習定力,心卻還不曾在真正的功德中確立起來時,魔羅會來笑嘻嘻地追逐你。這是指五蘊之魔: 你全身疼痛、概念混亂、行蘊會想一萬八千件事、你的意識到處走。好比沒有熟透的甜糯米:吃了不消化。

修習定力時,你得小心,不要太強迫、擠壓心智,同時你不能讓它到處跑。必要時強迫; 必要時放鬆。重要的是,自始至終有尋想與評估在掌管。這樣,心的素養就提升了:它不會逃學、或者偏離善德之道。有善,自然會有惡事溜進來,就好比有富人,必然有小偷悄悄等著搶他們。你做功德時,魔羅必然會百般阻撓。因此,你在禪定時,要小心不落入妄念與妄定之中。

妄念是指你的念住離開了四念住: 身、受、心、法。這裡,身指的是呼吸,受指的是舒適與不舒適感,心指對色身的知覺,而我們要的法[直譯為心理素質],指的是當下。

妄定是當你健忘、沒知覺時,比如你對色身怎麼坐著、心遊蕩到哪裡、它又怎麼回來,毫無知覺。心既缺乏念住,又缺乏警覺。

但是當你的定力確立起來時,心會提升起來。心提升到高處時,就沒有什麼能夠著它、摧毀它的善德了。好比天上放光的日月群星,即使有雲經過,那些雲夠不著日月星辰,使光明轉為渾濁與陰暗。

功德是尊貴的寶藏。它是我們一切內在價值的源頭。當它在內心升起時,不要讓任何人碰它。你有這樣的財源時,好比有了一塊鑽石原坯,它比地産、牛群、僱工那樣的財富要好上一百倍,因為那些東西又遠、又難照料。如果你有一塊鑽石原坯,只要用布包起來它就長。只是要確保不去切它磨它。如果你把它變成一塊切過的鑽石,放一百年它也不會再長。

同樣,定力在內心升起時,你必須照料它。不要讓任何標籤與概念接觸它。那樣,你的定力會一步步增長。你的心境會越來越高。快樂與清涼朝你流過來。你期望的一切會獲得成功,最後你會證得通往涅槃的道與果。

請關注微信公眾平臺:小靈童
微信號:xlt159
1.點擊右上角,查看官方帳號加關注
2.直接加微信號:xlt159或小靈童
網址:自然療法:
www.wf777.0rg
實修實證:www.wf333.org

掃描二維碼加關注: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功德回向,怎麼作功德回向
    回向,就是迴轉導向,把這個功德的去處,把它做一個迴轉、做一個導向。就是將所作得人天福報的因,迴轉歸向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作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乃至將來最後成佛的果,而不是使它僅僅只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個 「回」 字,便可見修行人有決定不隨世情之意;用一個「向」字,便可見修行人有決定希望出世之方。
  • 六字大明咒功德
    不但持誦書寫與觀想有功德,只要此真言著於身,觸於手,耳聞目見,或藏於家中,或書於門上,或展旗揚幡,凡沾此法味者,任何眾生亦得生死解脫之因,同證菩提道果之德,逢兇化吉,遇難呈祥。凡未成佛者,求壽求子,求消滅一切地水火風空災難危險,以及一切所求,無不如摩尼寶珠,各滿其願。總而言之,六字大明咒之功德,就是以佛之智慧來講,亦窮劫難盡。若以現在藏經所載功德來講亦要講三年方能講完。
  • 皈依三寶的功德利益!
    《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說:皈依三寶所得的功德之大,若具足四事供養,乃至建七寶塔供養舍利的功德,尚不及皈依三寶所獲得的功德之百分之一。夫三寶者,千生難遇,萬劫難逢,皈依者,福增無量;禮念者,罪滅河沙。譬如靈丹之妙藥,療百病而蠲除。冥冥黑夜中,三寶為燈燭;滔滔苦海內,三寶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寶為雨澤。由此可知三寶的功德。
  • 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福德?
    那功德和福德有什麼區別呢?今天為大家簡單分享一下。一、功德德者得也,修行有所得,故曰功德。修行有功,身心清淨就是德;滅除內心的愚痴是功,智慧現前就是德。也就是說,功是修因,德是果報,你有真實的修行,才有真實的果報。
  • 抄經的功德
  • 持誦《金剛經》,可得無量功德,但以這四大功德增長最為顯著
    由於持誦《金剛經》,而獲得感應,得到種種不可思議果報的事跡自古以來就非常之多,佛祖在《金剛經》中也一再宣說持誦本經能獲得的功德,說「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而這無量的功德若是具體言說,如果有心性不足之人聽聞,那麼難免會使人「心即狂亂,狐疑不信」,可見持誦《金剛經
  • 供水的功德利益
    佛前供一杯水,那水代表「心」——心要像水一樣乾淨、像水一樣平等。看到這杯水,要常常想到:我的心要清淨,我的心要平等,水錶這個意思,並不是給佛喝的,泥塑木雕的佛怎麼會喝水呢?心清淨、平等,就是功德,這是真實的。供水是最容易不過的供養了。
  • 佛說造塔功德經(及建佛塔的功德利益)
    時大梵天王、那羅延天、大自在天及五幹闥婆王等,各與眷屬俱,來至佛所,欲問如來造塔之法,及塔所生功德之量。會中有菩薩,名觀世音,知其意,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今此諸天、幹闥婆等,故來至此,欲請如來造塔之法,及塔所生功德之量。唯願世尊為彼解說,利益一切無量眾生!」爾時世尊告觀世音菩薩言:「善男子!
  • 供香的意義與功德
    以香供佛或供養經典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功德。       在《蘇悉地羯羅經》中論述了以塗香、華鬘、燒香、飯食、燈明為供養本尊的五種供物,香在本經中被列為五種供養之一。燒香也是密教重要的供養,與閼伽、塗香、華鬘、燈明、飲食等合為六種供養。於禪林中,稱燒香為拈香,或炷香。在法會中持香盒者,稱為燒香侍者。
  • 供香的功德利益
    而供香,也有著獨特的象徵意義和功德。《大日經》卷八中記載,燒香是遍至法界之義,如天上的樹王開敷時,香氣隨逆風、順風而自然遍布,又如一一功德由智慧之火所焚,解脫風所吹,能普燻一切。由於香的芬芳遠聞,經典中也常用來比喻修行者的持戒之德。現實中,如果有出家人持戒清淨,身上的確會有淡淡的香味,被稱作「戒香」。
  • 大乘佛法的精髓【朗讀篇】
    大乘佛法的精髓《修心七要廣釋(上)》連載·4作者:太橋旦曾堪布 《修心七要》的出現,為修持菩提心的行者提供了一條便捷大道,也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在103部《甘珠爾》和213部《丹珠爾》中,有眾多修持菩提心的法門,但都零散分布在各部經論中,某一部經裡可能講了菩提心的重要性,另一部經裡講了菩提心的因,其他一些講了菩提心的功德或修持方法,而《修心七要》則歸納了所有修持菩提心的精髓。所以,前輩大德們對我們具有多麼大的恩德啊!
  • 供花的功德
    供花功德福無邊1.處世如花;2.身無臭穢;3.福香、戒香遍諸方所;4.隨所生處,鼻根不壞;5.超勝世間,為眾歸仰;6.身常香潔;7.愛樂正法,受持讀誦;8.具大福報;9.命終生天;10.速證涅盤。8.能使人出生在較好的來世。9.能使人很快地完成懺罪的功課,並成就解脫,圓成證悟。有關供花功德的偈誦1.《毘奈耶經》云:「智者歡喜心,堆花佛塔前,所積之功德,較彼恆河金,盈滿十萬壇,功德所不及。」
  • 福德和功德,何來分別心
    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師又曰:「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在北傳佛教中,福德與功德有別。但在上座部佛教巴利裡面,福德和功德是一個詞。福德和功德,何來分別心。
  • 金剛經:功德為什麼無法量化?
    學佛的人都知道,功德是佛教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什麼是功德?卻很少有人能說清楚,也就是說,就算是深信佛法多年的修行者,有很多人依然不知道什麼是功德。因為有很多人往往誤以為做善事,就是積功德,如南北朝的梁武帝就是一個最著名的例子,當時他舉全國之力,弘揚佛法,廣修佛寺,資助僧人,但當他問東渡而來的達摩祖師,他的諸多善行有多少功德時,達摩告訴他,他所做的一切並無功德。由此可見,一切善行或有相布施並無功德。
  • 瑜伽焰口的功德利益
    放焰口功德是不可思議,放焰口通過師父真正的悲心、觀想、持咒,從師父打坐、手印、布施善惡眾生得到無量利益;佛對阿難說:焰口是觀音菩薩的化身。為了渡阿難尊者,佛為他說《焰口經》。瑜伽焰口超度的過程:(1)祈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加持道場及一切發心功德齋主。(2)念誦經咒,召請發心齋主多生多劫的父母,即一切六道群靈來到法會壇場。
  •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這是因為一個人嘴巴吃的,肚子裝的十分有限,所以一個人如果戒殺吃素,少殺掉的生命,免造的殺業,仍然有限,即使我們努力相互告訴,輾轉勸說周遭親友,然而一部分的人相信,一部分的人不相信,真正能夠聽從我們的勸告從而感化他們不殺生吃素的人也只是寥寥可數。  惟有放生,功德最為無量無邊。
  • 禮拜35佛的功德利益
    「南無水天佛」位於佛陀的西南方,其身白色,雙手結說法印,持誦佛號的功德,能消過去生中,弒菩薩的罪業。6.「南無堅德佛」位於佛陀的西方,其身黃色,右手施護印,左手說法印,持誦佛號的功德,能消過去生中,弒阿闍梨或師長的罪業。7.「南無旃檀功德佛」位於佛陀的西北方,其身藍色,右手觸地印,左手定印,持誦佛號的功德,能消過去生中,阻止齋僧的罪業。8.
  • 供香的意義和功德
    在佛教中,無論是對佛菩薩的供養,或是在說法的比喻中,經常可以用到香或提及香的作用與功德。香作為重要的供養具與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以香供佛或供養經典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功德。又,通常禪宗所稱之香湯,乃用陳皮、茯苓、地骨皮、肉桂、當歸、枳殼、甘草等藥所煎煮而成,又稱七香湯。除了被用作殊勝的供品之外,由於香的芬芳遠聞,經典中也常用來比喻修行者的持戒之德。如《首楞嚴三昧經》中,以「香光莊嚴」來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來功德莊嚴,就如同制香的人染上香氣一般。
  • 【清風寺】辛苦修的功德,千萬不要上當
    布施、持戒是修福,修功德,忍辱是能保持功德。你要沒有忍,你雖然修,修了保不住,隨修隨時都失掉了,這就很可惜。我們佛門裡頭有句話說「火燒功德林」,功德就好像樹林,好不容易培養起來,培養這個樹林,一把火就燒掉了。這什麼火?瞋恚之火。諸位要知道,功德是定、慧,三學你要是得到定、得到慧,那個戒也是功德,戒定慧統統是功德。如果你持戒持得很好,沒有得定,這個戒算福德,不算功德。所以功德是定慧。
  • 佛前供水功德
    一、七供:包括:洗臉水、洗腳水(象徵行者聽聞佛法,上供下施之數目有如大海水般)、花(功德之象徵